科普事業需要傳承,需要發展,更需要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迅速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科普創作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創新。“中國科普大奬圖書典藏書係”承載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曆史——曆史是輝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來是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書係囊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著名科學、科幻作傢經典獲奬作品。
由張文敬編著的《走進多彩的冰川世界》是中國科普大奬典藏係列叢書之一,它主要帶領我們去領略中國西部壯美的山川、豐富多彩的文化與風土人情。
本書記述瞭作者在西藏、青海、新疆從事冰川科學探險活動的所見所聞,介紹瞭中國西部壯美的山川、豐富多彩的文化與風土人情,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冰川世界。在講述冰川方麵的科學知識以及相關的人文知識的同時,作者通過自己的切身經曆也嚮讀者展示瞭他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生命的情懷。
張文敬,齣生於四川省旺蒼縣,1970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係自然地理專業。先後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所副研究員、研究員,西藏自治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登山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作傢協會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傢協會會員。 1998年在西藏南迦巴瓦峰科學考察論文中準確地錶述雅魯藏布大峽榖是世界雄偉深邃的大峽榖,並首次提齣和論證瞭西藏帕隆藏布大峽榖是世界第三大峽榖。曾發錶100餘篇科研論文,近百篇科普散文,專著或閤著12部,其中《神奇的雅魯藏布大峽榖》獲國傢“五個一工程奬”,《青藏高原二萬裏》、《雅魯藏布大峽榖冰川考察記》獲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廣電部、中國科協、中國作傢協會等頌發的全國優秀科普一等奬和三等奬。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實在是個神奇的寶葫蘆,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資源、數也數不清的景觀、永遠也不會枯竭的能量,有紛繁復雜的一直處於不斷演替進化之中的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
這個飄轉在太陽係之中的星球,之所以和同一星係中其他同伴們相比是唯一有生命現象的星球,尤其是具有高等生命現象的世界,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有水。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液態水。水域占地球錶麵積70%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其次為江、河、湖、塘。大江大河的水流基本上最終都流入瞭海洋。但部分內陸河或自行消沒,或匯集於內陸低窪處形成內陸湖泊。然而湖泊也不全為內陸湖,不少湖泊隻是河流係統的一個部分,隻是儲水的地貌形態相對比較寬大,流速相對比較緩慢,它們或承接上遊的來水,或成為下遊河水的供給源泉,總之,絕大多數湖泊都是與流域係統之內的河流彼此相連接的。
事實上,地球上任何水體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正是通過一係列的運動,它們又彼此相連成為一個大的整體係統。在劃分地球圈層的時候,科學傢們便將它們取名為“水圈”,與岩石圈、大氣圈等並列。
湖泊是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國而言,有江南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青海的青海湖,雲南的滇池,東北的天池,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塔裏木盆地的博斯騰湖;至於西藏,那更是湖泊的世界,如納木錯湖、色林錯湖、班戈錯湖、班公錯湖、羊卓雍湖……在我國的湖泊傢族中,它們的形成原因韆差萬彆。有的是海陸變遷地殼抬升海水後退形成的“原生湖”,像青藏高原的不少湖泊都屬於此類;有的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凹陷盆地聚水而成的火山湖,比如內濛東北部的柴河七星湖、長白山天池;有的則是地質構造地塊下陷然後聚水成湖,被叫做構造湖,比如洞庭湖;還有的被推測為是天外來客——隕石俯衝砸成的湖,被稱為隕石湖,有人認為太湖可能屬於此類;還有的則屬於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河流堰塞湖——這些湖泊在各大山區中隨處可見,不過一般規模都不是很大,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綿陽北川唐傢山堰塞湖(後被人為炸毀以解除下遊再次水毀之虞)即為典型一例。湖泊的類型還有很多很多。成因也各種各樣,比如四川九寨溝和黃龍的湖池就與喀斯特水化學作用相關;四川米倉山中十八月潭、十八龍潭則由水的動力衝蝕形成。
然而,也許很少人知道,冰川也可以形成湖泊,而且是一類特彆有觀賞價值的高山湖泊。比較典型而且近年來隨著國內旅遊熱的興起而被很多人所知曉的,首推新疆的天池,然後就是四川甘孜康定附近的木格錯(野人海),四川西昌螺髻山黑龍潭、姊妹湖等古冰川湖泊群,再就是西藏浪卡子縣的羊卓雍湖及上遊的泊莫錯湖、林芝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巴鬆錯(也有叫錯高湖的)、八宿縣的然烏湖。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冰川湖泊?可以這麼說,每條大型山榖冰川都可能形成一個或幾個與冰川作用相關的湖泊,不過其中一部分存在一段時間後有可能再被冰融水或山洪衝毀。也就是說,世界上有多少條大型山地冰川,理論上講就會至少有多少個冰川湖泊。我國是世界上山嶽冰川分布最多的國度之一,在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6個省區分布發育著4萬多條現代冰川,其中有數韆條5韆米到10韆米以上長度的大、中型山榖冰川,這些山榖冰川在各自的前進、後退過程中,都形成過、形成瞭或正在形成各種規模的冰川湖泊。如果讀者朋友還心存疑慮的話,有機會乘飛機從成都到西藏的拉薩,沿途你便可以觀察到那藍天白雲之下的冰峰雪嶺之中一個又一個漂亮的高山湖泊,那就是在不同地質時期中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泊。如果你再仔細地觀察,你也許會發現在一條冰川作用過的溝榖中,還會齣現串珠式的冰川湖泊群。如果你有機會不乘飛機而是乘汽車,再順著某條西藏境內的冰川榖地步行攀登,就會發現在那一個個藍寶石般的冰川湖泊岸邊,森林密布,杜鵑縈繞,山鹿成群,湖水中遊魚可鑒,更有野鴨等各種水鳥在湖麵上翻飛嬉戲。要是夏天雨季,一定是百花盛開,山色空濛,湖水瀲灧;要是那湖泊正好連接現代冰川的末端,冰川舌舔著湖麵,湖水倒映著冰川,又生齣無限的幻覺空間;要是冰體崩裂,偌大的冰塊漂浮在湖中,如銀色畫船款款漂弋,仿佛到瞭冰山密布的縮小版南極海或北冰洋。如果你有機會與冰川科考隊員同行,乘上考察用的橡皮舟,在冰湖上劃行蕩漾,你就有一種搭乘泰坦尼剋號巨輪的神秘感覺,但絕對不會發生當年船沉冰海的慘烈悲劇,因為在冰川湖中乘遊橡皮舟是絕對安全的,更何況冰川湖中的浮冰與北冰洋中的冰山就規模而言,是遠遠無法比肩並提的,它們的體積和質量相差韆萬倍呢!P133-136
我熱烈祝賀“中國科普大奬圖書典藏書係”的齣版!“空談誤國,實乾興邦。”習近平同誌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得多麼深刻!本書係的齣版,正是科普工作實乾的具體體現。
科普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重要事業。1953年,毛澤東同誌視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颱時說:“我們要多嚮群眾介紹科學知識。”1988年,鄧小平同誌提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而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雙翼。1995年,江澤民同誌提齣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鬍錦濤同誌提齣的科學發展觀則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導方針,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傳內容;不是科學的發展,實質上就談不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科普創作肩負著傳播知識、激發興趣、啓迪智慧的重要責任。“科學求真,人文求善”,同時求美,優秀的科普作品不僅能帶給人們真、善、美的閱讀體驗,還能引人深思,激發人們的求知欲、好奇心與創造力,從而提高個人乃至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國民素質是第一國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為瞭提高國民素質。隻有全民的綜閤素質提高瞭,中國纔有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纔有可能實現習近平同誌最近提齣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普事業經曆瞭1949—1965年的創立與發展階段;1966—1976年的中斷與恢復階段:1977—1990年的恢復與發展階段:1990—1999年的繁榮與進步階段;2000年至今的創新發展階段。60多年過去瞭,我國的科技水平已達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地步,而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嚮榮的景象,結齣瞭纍纍碩果。同時,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務更加偉大、艱巨,前景更加輝煌、喜人。
“中國科普大奬圖書典藏書係”正是在這60多年間,我國高水平原創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書係中一部部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優秀科普作品生動地反映齣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普創作走過的光輝曆程。為瞭保證書係的高品位和高質量,編委會製定瞭嚴格的選編標準和原則:一、獲得圖書大奬的科普作品、科學文藝作品(包括科幻小說、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學詩歌、科學傳記等);二、曾經産生很大影響、入選中小學教材的科普作傢的作品;三、宏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時代精神與人文精神俱佳的優秀科普作品;四、每個作傢隻選編一部代錶作。
在長長的書名和作者名單中,我看到瞭許多耳熟能詳的的名字,倍感親切。作者中有許多我國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輩,其中有些已經過世:也有許多一直為科普事業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許多近年來在科普作品創作中取得突齣成績的後起之秀。在此,嚮他們緻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業需要傳承,需要發展,更需要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迅速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科普創作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創新。
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誌之士加入到科普創作的隊伍中來,隻有新的科普創作者不斷湧現,新的優秀科普作品層齣不窮,我國的科普事業纔能繼往開來,不斷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不斷為推動科技發展、為提高國民素質做齣更好、更多、更新的貢獻。
“中國科普大奬圖書典藏書係”承載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曆史——曆史是輝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來是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國社會各界有誌之士一定會共同努力,把我國的科普事業推嚮新的高度,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齣我們應有的貢獻!“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本書的文筆實在太引人入勝瞭,完全沒有那種傳統科普讀物刻闆、枯燥的感覺。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融入到生動的敘事之中,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地球深處奧秘的故事。我特彆欣賞它對細節的把握,比如描述冰川的形成過程,那些關於雪的晶體結構、層層堆積、韆年壓縮的細節,被描繪得如同藝術品一般精密而宏偉。讀完後,我對地球的變遷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數據,而是活生生的曆史。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地質學傢的世界,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至今仍在我心中迴蕩。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足,帶領我穿越瞭時間的洪流,見證瞭地球的滄海桑田。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曆史視角。它並沒有把冰川僅僅當作地質現象來描繪,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人類文明在冰雪世界中的足跡和掙紮。從古代探險傢冒著生命危險繪製冰川地圖的壯舉,到現代科學傢們為瞭監測地球健康狀況所付齣的不懈努力,這些故事賦予瞭冰川知識以溫度和人情味。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感,讓我意識到,科學探索的背後,是人類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麵對自然的敬畏。讀罷掩捲沉思,我體會到,保護這些地球的“白色心髒”,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科學議題,更是一種關乎未來的道德責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插圖水平,簡直稱得上是業界典範。要知道,一本好的科普書,視覺體驗至關重要,而這本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那些高清的冰川地貌照片,色彩飽和度驚人,紋理細節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讓人産生強烈的沉浸感。更妙的是,書中穿插的專業手繪圖和信息圖錶,結構清晰,邏輯性極強,將那些抽象的冰川學概念,比如冰川的運動模式、消融機製,用直觀的方式展現齣來。我曾為瞭一張關於冰舌斷裂的示意圖停留瞭足足十分鍾,那種震撼和美感,遠超一般的攝影作品。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讓人心生歡喜,絕對是收藏級彆的佳作,為知識的傳播增添瞭極大的愉悅感。
評分從內容深度上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贊嘆,但它絕非是為專業人士準備的“天書”。作者在平衡專業性與易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迴避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地質術語,但總能緊接著提供通俗易懂的類比或者實例解釋,確保即便是地質學門外漢也能跟上思路。例如,它對氣候變化與冰川退縮之間復雜反饋機製的論述,邏輯鏈條清晰,論據詳實,讓人信服。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建立起瞭對科學研究的尊重。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接受一場由頂尖專傢親自指導的小型研討會,學到的知識紮實而可靠,沒有絲毫浮於錶麵的感覺。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巧妙,有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感,而不是生硬地堆砌知識點。它從宏觀的地球冰凍圈概念入手,逐步聚焦到特定區域的冰川特徵,最後落腳於全球尺度的環境影響。這種“由大及小,再迴歸整體”的布局,使得讀者的認知係統能夠穩定地吸收新信息。而且,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仿佛是作者精心設計瞭一條導覽路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但又不會迷失方嚮。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係統而高效的學習,知識體係被有效地構建起來,而不是零散的碎片。這種清晰的邏輯框架,是很多科普讀物所欠缺的,這也是我極力推薦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