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增订本)

晴耕雨读(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冠生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散文
  • 随笔
  • 田园生活
  • 文化随笔
  • 文学
  • 增订本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生活
  • 阅读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4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46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散文爱好者 2.喜欢文史阅读的读者 3.青年学子

作者的文字看似寻常,却干净、耐读,在某种意义上复现了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风貌。本书是畅销书《晴耕雨读》的增订本,本次修订删除了少许旧作,增补了近20篇新作。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集中。

内容简介

《晴耕雨读》(增订本)是一组干净耐看的读书随笔,其识见、态度、趣味、语言,呈现出高水准的均衡。历史碎片熠熠生辉,人文风景处处可见。作者遣词造句极为讲究,看似不经意,却有着经年累月读写打磨出来的功夫。作者选取梁启超、顾颉刚、胡适、钱穆、沈从文、陈寅恪、张君劢、阿伦特、本雅明等人文学者,将中外古今的学问人生汇于一炉。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说:“任何情况下,读写思考、弦歌不辍都是我们活着的依靠。而晴耕雨读,正是文明社会*为自然惬意的生活状态。冠生先生示范了一条花开满目的道路。”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做过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远古的纸草》《纸年轮》《过去的先生》《锦书来》等作品。


精彩书评

我的朋友里,冠生兄人有古风,文字功夫也好。他的文章纵贯古今,真可谓无话不谈,无所顾忌。
——沈昌文

那么多的书,热闹者可以执一而万言,冠生先生却多半在短短的两三千字中交代几种甚至十几种书。他是真正的读书人。他舍弃外界的喧嚣,直接跟文本对话,跟人生对话。这样的读写生活虽然寂寞,却是真正自在自由的生活。
——余世存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郑愁予

目录

自序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 001
上辑 诗书丧,犹有舌
顾颉刚聚书散书 / 003
钱穆著作作基石 / 007
梁启超痛责学界 / 011
陈寅恪清音独远 / 016
胡适的“不苟且” / 020
宋云彬的爽直 / 024
闻一多的书桌 / 028
李约瑟的馈赠 / 032
李方桂的语言天才 / 038
葛传槼:为原版牛津英语词典挑错 / 042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全译第一人 / 046
张恨水:何止“鸳鸯蝴蝶派” / 051
储安平:慢慢实现理想 / 055
叶君健:改造“红宝书” / 059
瞿同祖:只想再写一本好书 / 063
千家驹:期待真话蔚然成风 / 070
洪 业:“季世儒者” / 077
曾 琦:“退而著书立说” / 081
李 璜:翻开书,好好用功罢! / 087
左舜生:在学论学,在政言政 / 094
张君劢:民国宪法之父 / 100
吴 晗:学术渐远,政治日近 / 106
沈钧儒:我是中国人 / 111
陶行知:一切从晓庄开始 / 119
孙伏园:中国副刊之父 / 125
丰子恺:不可思议的神迹 / 131
苏步青:东方数学明星 / 138
胡愈之:何须正本清源 / 146
顾 准:“谁也弄不清我到底想些什么” / 153
费孝通:未了的心愿 / 157
江村八十年 / 162
整理费先生晚年谈话 / 176
真气灌注的百岁老人 / 182
百年清流 / 187
潘光旦逸事 / 192
诗书丧,犹有舌 / 203
下辑 感谢所有的记忆
费正清的民国视角 / 211
美国的明恩溥和英国的苏慧廉 / 215
戴高乐:“重要的是两代以后人们的想法” / 219
高尔基的异端言行 / 223
法捷耶夫的绝命书 / 227
爱伦堡回避了什么 / 231
阳光般的阿伦特 / 235
本雅明的黑色笔记本 / 240
维特根斯坦的老套 / 244
伍尔夫为艾略特当排字工 / 248
普利策:“专咬特权的猎犬” / 252
海伦? 凯勒:人类世界里的神迹 / 256
博尔赫斯:“我总觉得二十世纪不那么美妙” / 260
萨尔茨曼:流亡书籍的庇护人 / 264
纳粹焚书之夜 / 268
苏联“黑皮书”事件始末 / 272
感谢所有的记忆 / 276
后记 / 280

精彩书摘

梁启超痛责学界
梁启超为朋友出书作序,写出的序言篇幅太长,成了另一本书,这本书又回请那位朋友作序——这段学界佳话,早就耳闻,却只是耳闻。多年里,似乎知道,但知也不清,说也不确。严格讲,还是不知。直到得见该书,细读书首三篇序言,又顺着蒋方震的名字延伸出的线索去读《蒋百里传》,才算大体弄明白了这段掌故。
蒋方震,字百里,是民国初年的总统军事顾问和保定军校校长,有“现代兵学第一人”之称。蒋在军事理论上是高手,热心国防建设,文化上的兴趣也很浓,主编过《浙江潮》杂志,参加有文学社团,从事新文化运动。
1920 年,蒋编写出《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作序。梁责无旁贷。这本书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
梁、蒋二人早有交往。以年龄论,梁长九岁,蒋视梁为“谊兼师友”。梁却不肯以师自居,呼蒋为“老朋友”。梁在北京办的《庸言报》及其主编的《大中华》杂志,凡是关于军事的论文,都是请蒋执笔。1918 年底,梁组团出访欧洲,选各方专家同行,如外交的刘崇杰、工业的丁文江、政治的张君劢、军事的蒋百里、经济的徐新六等。
这次欧洲游历为期一年,他们似有“天降大任”之感,在出发前的一天晚上作竟夜谈。言语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反思过往,规划未来,决意从此告别官场,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梁在后来著述的《欧游心影录》中记录当晚的情景道:“是晚我们和张东荪、黄溯初谈了一个通宵,着实将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舍弃,要从思想界尽些微力。这一席话要算我们朋辈中换了一个新生命了。”
在巴黎期间,梁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大感兴趣,自己出题目,请法国名流逐一讲解,并嘱蒋作记录。后又嘱蒋把记录的资料整理成《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作为“共学会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便是蒋请梁作序的来由。
梁一向视自身所处的时期为“文化昂进之时代”,把清朝的学术发展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既为蒋著作序,“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于是,梁荡开思路,纵其史笔,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历史流变。半月之间,写出洋洋洒洒三十三节文字。文中贯穿的一泻万里之势,让人想到“醒时兀兀醉千首,应是鸿蒙借君手”的状态。
待序文收笔,梁发现自己写出的文字已经与蒋著的篇幅相当。他觉得“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本来约定的一篇序言,生生被梁写成了一本书。原定序文,只有另写。
梁原来就有写《中国学术史》的宏愿,打算分成五部来写:先秦学术、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这篇“宣告独立”的长序,从内容上看,应属于原设想中的第五部,即《清代学术史》。但在动笔之初,梁没有独立著书的想法,所以,虽可以成书,体例上却有诸多不惬意处。梁觉得史书不能如此简陋,却又懒得改动,因为这个缘故,出版时定名为《清代学术概论》,封面的书名旁边加括号说明系其“中国学术史第五种”。
1921 年2 月,该书的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序言由原来请梁作序的蒋百里作。蒋在序言中说:“清学之精神,与欧洲之文艺复兴,实有同调者焉。”接着,他提出了在“清学发达之历史中”看出的几个大问题。一是西方科学东来之势在康熙以后突然中断,二是致用之学后来转入经典考据,三是戴东原理欲之说倡导启蒙却遭当世冷落,等等。蒋由此直陈时弊,如“实利主义兴,多金为上,位尊次之”……呼吁“当世君子有以力矫之”。
梁著成于蒋序之前,书中文字却响应了蒋的呼吁,足见志同道合。《清代学术概论》洋洋洒洒六万字,梳理三百年间发展脉络,指出了晚清学术的笼统、肤浅、凌乱之病。其痛切之语如下:
将现在学风与前辈学风相比照,令吾曹可以发现自己种种缺点,知现代学问上笼统影响凌乱肤浅等等恶现象,实我辈所造成。此等现象,非彻底改造,则学问永无独立之望。且生心害政,其流且及于学问社会以外。吾辈欲为将来之学术界造福耶?抑造罪耶?不可不取鉴前代得失以自策厉。
这话说在九十年前,似发于当下。如今的学界人士若能认真读读,不知会作何感想。
陈寅恪清音独远
“清音独远”,这是《陈寅恪的最后20 年》一书作者在书稿收笔时的浩叹,沉重到无以复加。该书初版封面封底全黑底色,也给人一种如铁似铅般的沉重感。
当年深圳读书月评选“30 年30 本书”,先是读者海选,然后圈出百本,继而业界复评,最后专家终审,《陈寅恪的最后20 年》铅铸铁打,无以摇撼。终审现场几轮投票的气氛使人相信,即便只评出10 本,也会留住这一本。
如此众望所归,该能给人些安慰。清音虽远,毕竟还能听到,还有人愿听。
陈寅恪的最后20 年,始于1949 年。当年和略早些时候,大陆学界名流各奔东西。远走美国者如胡适,去台湾者如傅斯年,到香港者如钱穆。陈先生不作美国之想,坚辞台湾之请,亦因平生鄙视殖民地生活而不往香港,于是选择了广州岭南大学作寄身之所。
一介书生,所求不多,无非一张安静的书桌。为求安静,他看重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优容雅量。也是为求安静,他放弃了到中国科学院当所长的机会。
当时的科学院院长是郭沫若,号称“新史学”的权威,陈寅恪则是“旧史学”的代表。新中国初建,新社会初始,郭沫若是炙手可热的人物,陈寅恪则甘愿冷在岭南。“他认为每当社会风气递嬗变革之际,士之沉浮即大受影响。其巧者奸者诈者往往能投机取巧,致身通显。其拙者贤者,则往往固守气节,沉沦不遇。”
1953 年底,郭沫若写信邀请陈寅恪到北京,就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职。陈寅恪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桎梏”;二是“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他的道理很简单,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正的学术研究无从谈起。
几年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赢得知识分子的由衷服膺。如果承认这方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则陈寅恪的主张应代表一份思想资源。
陈寅恪坚持的道理,本属常识,但在学习马列声势浩大的1950 年代初,在言必称马恩列斯的气候下,却显得惊世骇俗,很难被正确理解。顾准曾感叹过“中国的历史学家闭着眼睛跟斯大林走,现在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实在可怜”。太多政治因素非正常地介入学术研究时,连时代都可怜,何况学人?
视力正常的许多学者“闭着眼睛”,倒是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看得清楚,学术该怎么搞,学人当如何做。他深知“不宗奉马列主义”必被很多人视为离经叛道,不能见容于世,才想到请毛泽东或刘少奇以手谕表示恩准,作挡箭牌。
看得透历史,自有看现实的清醒与深入。明达如陈先生,何尝不知那一纸证明书绝难开出。“牌”未必要得来,“箭”却是要多少有多少,随时伺候。既如此,仍坚持,无非是再次申明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一以贯之其学术研究生涯,至死不渝。
联想到陈先生写过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会觉得其要求在表明自己的研究立场时,或许更有一层深意,即要提醒“最高当局”注意,“现在政权”既已开出新中国,国中若仍能为学人留出学术研究的空间,则须遵从最基本的规律,允许乃至倡导学人保持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半个世纪之后,一个引发社会热议的问题是:“我们这么多年里为什么培养不出学术大师?”原因或复杂,答案应简单。陈先生早就说过了。无奈清音独远,庙堂难得一闻,江湖上也不大听得见了。
《陈寅恪的最后20 年》,使某些知识分子的最后一段岁月成为观察、研究其人的一个特殊角度和时间单位,在出版选题上开了风气。十年后,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长廊与背影”书系面世,诸如《周作人的最后22 年》《傅雷的最后17 年》《梁漱溟的最后32 年》《陈独秀的最后15 年》等等。可见此风仍有余绪,只是单纯跟风之作已无多可看。可叹如今,不仅大师清音独远,连能真切记录大师清音之作者也不容乐观。
……

前言/序言


晴耕雨读(增订本) 序言 阳光洒满田野,耕耘自有收获;细雨洒落屋檐,读书恰是闲情。这便是“晴耕雨读”,一种顺应自然、滋养心灵的生活姿态。我们欣喜地推出《晴耕雨读》(增订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致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度探索,以及对内心宁静与智慧的孜孜以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喧嚣淹没,被目标驱动,不自觉地与土地疏离,与自我渐行渐远。然而,当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朴素而深刻的智慧时,会发现,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丰盈与自然的连接。《晴耕雨读》正是这样一本引领我们回归本真、发现生活之美的指南。 本增订本在原有基础上,力求更加详尽地阐释“晴耕雨读”的内涵,并融入了更多贴近当下生活,却又饱含古老智慧的思考。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实践这种看似简朴,实则充满力量的生活哲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 卷一:耕耘之道——与土地对话,感知生命的律动 “晴耕”二字,是《晴耕雨读》的基石,它代表着一种与土地的深情对话,一种对生命源头的尊重与感恩。在这一卷中,我们并非仅仅描绘农事的辛劳,而是深入探讨耕耘背后蕴含的哲学。 大地之语,四季流转: 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农耕文明的千年长河,去聆听土地最古老的声音。从春耕的播种希望,到夏耘的辛勤灌溉,再到秋收的喜悦感恩,以及冬藏的休憩蓄力,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我们将详细阐述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活动中的指导意义,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辰、气候,精准把握农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并非对古代农法的简单复述,而是将其中的智慧提炼出来,思考如何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家庭园艺中加以借鉴,用更可持续、更尊重自然的方式去“耕耘”。 土壤的秘密,生命的源泉: 土壤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本卷将深入浅出地剖析土壤的构成,认识不同土壤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改良土壤,使其恢复生机。我们将介绍堆肥、绿肥等传统有机耕作方式,以及它们在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显著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微生物在土壤健康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保护和培育这些看不见的“土壤卫士”。我们会鼓励读者亲手去触摸泥土,去感受它的温度与质感,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从而更加珍视盘中餐,减少食物浪费。 顺天而行,因地制宜: 耕耘之道,在于“顺”。顺应天时,就是依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事;顺应地利,就是根据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各种作物生长所需的独特环境与条件,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家园圃的实际情况,选择种植最适合的蔬菜、水果、香草等。我们会介绍一些本地特色作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故事,鼓励读者去发掘和传承那些被遗忘的农耕宝藏。 自然的恩赐,可持续的收获: “晴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我们将重点阐述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包括如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生态友好的耕作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的循环。从雨水收集到病虫害的自然防治,从传统农具的巧思妙想,到现代技术的辅助应用,都将一一呈现。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晴耕”,不仅获得物质上的收获,更能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受到参与到大地生命循环中的喜悦。 从种植到餐桌,品味自然的馈赠: 耕耘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本卷的最后,我们将引导读者将自家种植的蔬果,通过简单的烹饪,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这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加工,更是关于如何品味劳动的成果,如何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我们会分享一些简单易学的食谱,以及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天然风味的烹饪技巧,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 卷二:雨读之乐——静观内心,汲取智慧的甘泉 “雨读”二字,是《晴耕雨读》的升华,它代表着一种沉静的思考,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一种从文字和静谧中汲取精神养分的体验。当窗外雨声淅沥,正是我们回归内心、滋养灵魂的绝佳时机。 书海拾贝,智慧之光: 读书,是“雨读”最直接的方式。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广阔的书海,但并非机械地罗列书单,而是根据“晴耕雨读”的生活哲学,精选那些能够启迪心灵、滋养智慧的书籍。我们触及的不仅仅是农学、园艺方面的经典,更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那些关于生活美学、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如何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的动力。 静观其变,体悟人生: “雨读”的环境,往往是宁静的。窗外的雨声,是自然的旋律,它能帮助我们屏蔽外界的干扰,将注意力引向内心。本卷将引导读者如何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观照。我们会介绍一些古老的静心方法,如冥想、内观,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静观”的能力,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念头,去理解人生的起伏,去接纳不完美。 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启示: 许多古籍中蕴含着关于“晴耕雨读”的生活智慧。本卷将精选中国古代关于农耕、养生、修身养性的经典篇章,如《四时纂要》、《本草纲目》、《道德经》、《庄子》等,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会挖掘这些古老文本中的现代价值,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将这些历久弥新的智慧融入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平衡我们的心态。 从文字到生活,知行合一: 阅读的意义,在于实践。本卷将重点强调“知行合一”。读到的道理,如何应用于生活?从书中获得的灵感,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们将鼓励读者在阅读后,进行反思和记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将其与“晴耕”的实践相结合。例如,从阅读的养生篇章中,获得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家种植的食材烹饪中;从阅读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关于人际关系的启示,并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加以实践。 创造属于自己的“雨读”空间: 好的阅读环境,能提升阅读的体验。本卷将提供关于如何打造一个舒适、宁静的“雨读”空间的建议。从简单的角落布置,到香薰的选择,再到音乐的搭配,都将从细节出发,帮助读者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疗愈。 卷三:增订精要——新知拓展,智慧的延伸 本增订本,是对《晴耕雨读》理念的深化与拓展,旨在回应时代的变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加贴合当下读者的生活需求。 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融合: 我们并非鼓吹回到过去,而是强调如何在现代社会,巧妙地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本卷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应用,学习农事知识、记录生长数据;如何使用家用温室、水培技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晴耕”;如何通过网络平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经验,分享收获。这些技术手段,并非取代传统,而是作为辅助,让“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更具可行性。 社区共享与可持续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失去了与土地的直接联系。本卷将介绍社区花园、阳台种植、食物银行等概念,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共享和可持续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分享种植的经验和收获,不仅能增进邻里之间的情谊,更能集腋成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社区生态。 身心疗愈的深度探索: 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身心健康尤为重要。“雨读”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本卷将更深入地探讨“雨读”在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我们将介绍一些结合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心理学的身心疗愈方法,如正念练习、艺术疗法,以及如何通过阅读,获得对抗逆境的精神力量。 品味与鉴赏: “晴耕雨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本卷将引导读者去品味和鉴赏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辨识不同作物的独特风味,到欣赏一首诗、一幅画的情感表达,再到感受一杯茶、一顿饭的仪式感,都将帮助读者提升对生活品质的感知能力,发现日常中的小确幸。 传承与创新: “晴耕雨读”的理念,需要一代代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本卷将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将这种生活哲学,传递给下一代。我们会提供一些关于亲子农耕、亲子阅读的活动建议,以及如何激发孩子们对自然和知识的热爱。同时,也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晴耕雨读”风格。 结语 《晴耕雨读》(增订本)所呈现的,并非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邀请。它邀请你去感受泥土的芬芳,去聆听自然的絮语;它邀请你去探寻文字的智慧,去观照内心的风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停歇心灵的港湾,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静而充实的“晴耕雨读”。 无论你是久居城市,渴望一隅绿意;还是身处乡间,寻求生活真谛;亦或是只是一个对生活抱有美好期盼的灵魂,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启迪,让你在“晴”日里,播种希望,在“雨”夜里,收获智慧。 愿你我,都能在这方寸之间,耕耘出生命的精彩,阅读出内心的丰盈。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晴耕雨读(增订本)》,内心感慨万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初入口微苦,回味却甘甜悠长。作者的文笔朴实无华,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那些关于农事劳作的描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耕”与“读”之间关系的阐释,他认为这二者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滋养。晴天挥洒汗水,耕耘土地,这是顺应自然,体验生命的勃勃生机;雨天伏案读书,沉淀思绪,这是汲取智慧,滋养灵魂的丰盈。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审视。我一直以为,“耕”与“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要么是体力劳动,要么是脑力活动,但这本书告诉我,它们可以是一种和谐的共存,一种互相成就的循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关于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观察,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进行耕作的具体方法,这些内容既有科学性,又不失人情味。他将自己的经验化作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农耕世界,感受着土地的力量和自然的馈赠。

评分

拿到《晴耕雨读(增订本)》这本书,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沉静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书卷的墨香。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文字有着特殊的偏爱,而“晴耕雨读”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暗示着一种顺应天时、劳逸结合的生活态度。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文字的编排、字体的大小都恰到好处,读起来十分舒服,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田园生活场景时所流露出的细腻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分享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耕作心得,那些在雨天沉思的智慧,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烁的灵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方式,让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位在田埂上行走,在窗边捧书的寻常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一种精神的栖息地,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归属感。

评分

《晴耕雨读(增订本)》这本书,如同清泉一般,涤荡了我的心灵。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以及在静谧雨天中沉浸书海的景象。我常常在阅读中,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新气息,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又或是听到雨滴敲打窗棂的轻柔乐章。他对于耕作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享,更蕴含着他对生命、对自然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土地的细微之处,关于作物生长的规律,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让他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而当他谈及阅读,更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这种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令人向往的生活哲学。书中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一位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丰盈的道路。

评分

《晴耕雨读(增订本)》这本书,给我的触动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真诚的口吻,讲述着他在田间地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那些与土地打交道的细节所吸引,从播种到收割,从施肥到除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他笔下的那些农作物,仿佛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与农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连接。而当雨水降临,他便回归书斋,在静谧的时光里,以书为伴,以智为食。这种“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对于身处都市喧嚣中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忙碌”的意义,原来真正的忙碌,是充实的,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盲目的奔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如何在阅读中汲取力量的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刻意去宣扬某种生活方式,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被深深打动,开始向往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

评分

初拿到《晴耕雨读(增订本)》,被其书名所吸引。这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状态啊,仿佛能看到农民在晴日里辛勤耕作,雨日里悠然读书的画面。翻开书页,作者的文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朴素而动人的力量。他将自己多年在乡间的耕作经验,以及在雨天伏案读书的感悟,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农事活动的细致描写,那些关于土壤的质地、种子的生命力、作物生长的节律,都写得如此生动,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片土地的温度。而当笔锋一转,谈及读书,他又展现出另一种沉静的力量。他分享的读书心得,并非是空泛的理论,而是与他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实际的劳作中,又从劳作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感悟。这种“学以致用”的境界,让我深感钦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美好,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劳动中体验生命,在阅读中充实自我的生活。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的时代,我们是否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丰盈和与自然的连接。

评分

京东配货快,服务很好,使用还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请作者签名了,因为买了一,二不能落下

评分

买了好多古诗词的书,慢慢学习。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真羡慕作者的父子关系,亦师亦友。

评分

很不错,强烈推荐

评分

十年读一书,一书读十年。

评分

京东现在每月的勋章券不够给力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