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图书品牌。其名取自敦煌壁画“鹿王”形象,寓历史、边疆与中西交流之意。主要出版以边疆、民族、历史为主题的大众学术读物;旨在通过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打造学界与读者之间的知识传播平台。
《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是国际蒙古学界系统探讨蒙古史的又一部新作。作者详细地回溯了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统治下的崛起与兴盛。该著的研究重点是察合台汗国(1227~1580)在中亚三百五十多年的统治、与周边政权印度、中原(当时元、明朝)的关系。作者首次揭示出中亚在这段统治期内的政治、经济、商业活动,特别是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中亚及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而这些研究成果和数据统计正是前期蒙古史学者研究中缺乏详尽讨论的部分。
G. D.古拉提(G. D. Gulati,1946-),印度著名蒙古学家。在印度德里大学获得中世纪印度史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德里大学Satyawati College 学院任教。古拉提教授著有多部蒙古学研究专著,在《印度历史评论》(Indian Histo rical Review)等刊物上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书评。虽已荣休,但仍活跃在蒙古学研究舞台。
刘瑾玉,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毕业。现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内蒙古大学翻译硕士教育中心、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翻译史、少数民族口笔译史。2015年11月至今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欧立德教授(Mark Elliott)。
本书由魏曙光承担审校工作。
1 西域风土
2 蒙古的崛起
3 察合台汗国
4 手足相残
5 印度之战
6 丝路商队
7 帝国的遗产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部分)
我在德里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从事十三至十四世纪印度西北边疆研究。从那时起,我便对“蒙古统治下的中亚”这个命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着手研究这个课题时,我发现有必要讨论蒙古对印度西北边境的进攻及该时期中亚的政治情况。
有关蒙古人及其在欧洲、亚洲各国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已为数不少。这些研究大多以宏观叙述为主,或以蒙古汗王传记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地域问题,如中国、俄罗斯、伊朗、中亚或内亚研究等。蒙古统治时期的中亚目睹了蒙古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对抗。中亚的地理位置介于亚洲与欧洲之间,不仅在现代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统治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第一章重在界定“中亚”的地理范围。这一术语的含义随着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和统治阶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学界对“中亚”的地理范围认定并未达成统一。本书为便于研究,将“中亚”定义为包括河中地区、喀什噶里亚、伊犁地区和准噶尔的大部分地区。中亚的生态环境不容小觑,在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章有必要对中亚的山脉、水资源、草原和沙漠的突出特点做一概述。
第二章主要讨论蒙古人的历史背景和成吉思汗如何统一各个部落及如何拓展对中国、中亚、西亚的统治。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嗣继续远征扩张领土,创建了一个领土跨度从朝鲜延伸到匈牙利的蒙古大帝国。本章还讨论了大帝国如何在成吉思汗子嗣们相互争夺下分解成不同汗国的过程。
第三章重点讨论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控制了中亚的绝大多数土地。可以说,察合台家族是蒙古帝国游牧民族的真实体现,一直不断地与波斯和统治中国的同胞手足发生征战。察合台汗国在察合台、海都及后人的共同治理下存在达百余年,直到帖木儿带领的突厥巴鲁剌思部崛起。
察合台汗国与中国的相互往来是第四章探讨的主题。马可·波罗记录了由于海都拒不赴大都觐见元大汗而引发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反对汉化政策的蒙古余部首领的协助下,海都占领哈剌和林。忽必烈最终被迫同意海都成为这一地区真正的主人。
接下来的第五章深入讨论了从中亚发起的多次印度之战。蒙古势力盘踞中亚,占领阿富汗之后又继续威胁在十三世纪突厥人建起的德里苏丹国。成吉思汗在世时已带军攻入印度边境。本章详尽地描写了这些征战并分析了蒙古军队入侵失败的原因。
第六章围绕中亚的商业网络和商贸活动展开论述,包括商队、驿站、检查站、商路、商贸中心等内容。研究揭示了蒙古人如何在中亚创造商业条件、扶助各个城市之间有序的贸易往来和复兴丝绸之路的。正是这种“全球化”建立起东方与西方的联系。
第七章结论部分指出中亚在历史上具有核心的地缘政治地位。尽管察合台与兄弟们征战连连,但是这推进了中世纪世界贸易的发展。从古到今,只有察合台汗国能够远征印度并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雄踞中亚的蒙古帝国分裂后,分裂成乌兹别克、莫卧儿和奥斯曼等新兴国家。
作者在叙事手法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叙事天赋,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流水账叙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视角的切换,使得宏大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时,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生动描绘,变得立体可感。比如,在描述某次重大战役的段落中,他不仅记录了兵力部署和战略布局,更深入地挖掘了指挥官在决策前夜的挣扎与决断,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军事和政治史,变得引人入胜,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被故事的张力所吸引,完全沉浸其中,很难让人中途停下。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这位作者显然是做了极其扎实的研究,他引用的史料来源广泛,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体系,并且在引用时做到了游刃有余,绝不生硬堆砌。每当关键的历史节点出现时,作者总能精准地给出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但又处理得十分自然,绝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点的灌输,而更像是知识在故事脉络中自然流淌的结果。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严谨的学术支撑。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部落关系或地理环境的章节,作者也总是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复杂的历史地理背景变得清晰明了,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清晰的思维结构。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本书的地图和图表设计,这对于理解如此庞大的地理跨度和复杂的军事调动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地图的绘制极其精良,色彩运用得当,不同的势力范围和关键的行军路线都清晰可辨,避免了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地理框架时的混乱。更难得的是,许多图表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将文化交流的路径、贸易网络的演变等抽象概念,通过可视化手段清晰地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在我阅读其他相关历史书籍时,经常因为地图不足或不清晰而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地理转折点,都有与之匹配的视觉辅助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和出版团队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关注,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和理解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部历史巨著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浓郁的深蓝色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仅仅是抚摸着封皮上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尤其是那烫金的标题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一种古老而威严的光泽,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辉煌一时的帝国旗帜。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可读性,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批注空间。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页的切口都干净利落,书脊的粘合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不用担心松散的问题。这种精心的制作,让人在阅读前就对作者倾注的心血有了直观的感受,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整体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这本书在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度上,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历史通俗读物”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打败了谁”或者“谁建立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文化冲突与融合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作者对于“征服”这一行为的伦理反思和对被征服民族命运的关怀,贯穿始终,显得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示了征服者自身的局限性与复杂性,探讨了帝国扩张的内在矛盾如何最终导致其自身的演变乃至衰落。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哲学思考,促使读者跳出单纯的事件叙事,去反思历史的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共通性,非常有启发意义,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的深层含义。
评分翻翻看看还是不错的。
评分哈哈哈,又是一波买书季,奈奥比
评分了解元代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好书
评分九色鹿”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图书品牌。其名取自敦煌壁画“鹿王”形象,寓历史、边疆与中西交流之意。主要出版以边疆、民族、历史为主题的大众学术读物
评分买错了 一本书一半以上都是参考书目引用 头次见到
评分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这次购物非常好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幕末时期,日本面对动荡而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尽管内心倍感屈辱,它却不得不在艰难中挺身前进,未曾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为了重新崛起,怀揣着摆脱屈辱的强大决心,日本积极地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求正面解决自身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