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八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八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晓芒 著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句读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辩证法
  • 意识
  • 绝对精神
  • 思想史
  • 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4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9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卷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之第八卷,是对这本经典著作导论和意识部分的解读。黑格尔的这部著作阐述了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1807年出版。其内容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

目录

三、对其自身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a.道德世界观
【Ⅰ.义务与现实之间被悬设的和谐】
【Ⅱ.神圣的立法者和不完全的道德自我意识】
【Ⅲ.论道德世界观】
b.置换
【Ⅰ.第一悬设的矛盾】
【Ⅱ.第二悬设的矛盾】
【Ⅲ.第三悬设的矛盾】
c.良心:优美灵魂、恶及其宽恕
【Ⅰ.良心是道德自我意识的直接定在】
【Ⅱ.良心的普遍性】
【Ⅲ.罪恶及其宽恕】
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后记

精彩书摘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八卷》:
  这句话是关键。“但是道德的完成是可以向无限中推延的”,“完成”打了着重号,你要最后一劳永逸地完成道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向无限中推延的过程,你在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道德都是没有完成的,都是有遗憾的,你在道德上总是不完满的。但是它是可以向无限推延的,“可以向无限中推延”也打了着重号。道德的完成可以一直推到无限,所以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实际上,只能是作为一个理想、作为一个目标来悬设的。康德作为灵魂不朽来悬设的理念是这样设想的:如果灵魂不朽,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想,道德的完成在人的肉体消灭之后、也就是在死后最终是可以达到的,但只是有这种可能,不是现实的。黑格尔的悬设则是在现实中可以无限延期的,这种延期仍然是在现实中,而不在彼岸。但它仍然是永远不能达到的,不是因为它处在彼岸,而是因为现实本身是无限的过程,它是可以现实地设想的。这种设想就是:“因为假如道德现实地出现了,则道德意识就会把自己扬弃掉”,这是用的虚拟式了,这种实现不是像康德所设想的扬弃了感性,恰好相反,它扬弃的是道德本身。也就是假如有一天道德真的现实地完成了,那道德意识也就没有必要了,每个人都按道德律办事,道德意识就失去对象了,就没有用武之地了。那时做一件道德的事就不是什么值得特别夸奖的事,而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孟子说的,“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真正有道德的人做了道德的事,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而认为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甚至不留自己的名字。那么与此同时,道德意识也就把自己扬弃掉了。
  ……
《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八卷 卷首语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精妙的逻辑,系统地展现了精神从其最原始的感性确定性出发,经过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辩证发展历程。而第八卷,作为这部宏伟著作的收官之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精神发展终极形态的呈现,更是对前面所有阶段辩证运动的最终回溯与确认。本卷旨在以句读的方式,梳理并阐释第八卷的核心思想,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黑格尔在此卷中所构建的绝对知识的图景。 第一章:绝对知识的界定与性质 绝对知识并非某种静态的、封闭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某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知识的本质在于其“过程性”和“辩证性”。它不是某个终点,而是精神自我认识自身、并因此完成自身的持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扬弃(Aufhebung)来实现的。每一个阶段的意识形态,都包含着自身的局限性,并通过与自身对立面的辩证斗争,得以超越,并被纳入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统一体中。 第八卷开篇,黑格尔便着力于界定绝对知识的性质。它不是一种纯粹的思辨,也不是一种经验的累积,而是“科学”的知识,意味着其必然性和普遍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它能够以逻辑的必然性,从最简单的意识形态出发,逐步生成更复杂的意识形态,直至达到自身。绝对知识的“绝对”之处,在于它认识到自身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并且它把握了这一过程的整体性。它不再是某个孤立的意识或某个特定的学科所能达到的,而是精神作为整体的自我认识。 第二章:艺术、宗教与哲学——精神的三种表现形式 在第八卷中,黑格尔将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归结为艺术、宗教与哲学。这三种形式,虽然在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指向着同一个目标:精神对自身的绝对把握。 艺术: 艺术是精神以感性形式来认识自身。在艺术中,精神通过物质的载体(如雕塑、绘画、音乐、诗歌)来呈现其内在的理念。然而,感性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它无法完全承载精神的无限性。因此,艺术尽管能达到高度的审美与精神升华,却终究有其局限性,需要被超越。艺术是精神迈向自我认识的第一步,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精神的某些方面。 宗教: 宗教是精神以表象(Vorstellung)的形式来认识自身。宗教通过神话、仪式、教义等,将精神的本质呈现为一种“神”的形象。在这种形式下,精神将自身外化为某种超验的存在,并与其建立联系。宗教是精神认识自身的一种更为内在、更具概念性的方式,但表象毕竟还不是纯粹的概念,它仍然带有某种形式上的不对称性,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离。精神在宗教中认识到自身的无限性,但这种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哲学: 哲学是精神以纯粹概念(Begriff)的形式来认识自身。哲学是精神自我认识的最高形式,它通过逻辑的推理和辩证的思考,直接把握精神的本质。哲学不依赖于感性材料,也不依赖于外在的表象,而是直接在思想自身中进行活动。它能够克服艺术的有限性和宗教的表象性,实现精神的真正自我认识。哲学就是绝对知识自身,它通过概念,揭示了精神的全部发展历程的必然性。 第三章:绝对知识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精神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逻辑发展与历史进程巧妙地结合起来。第八卷更是将这种统一性推向了极致。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遵循着内在的逻辑必然性。而历史,则是这一逻辑必然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展开。 绝对知识,最终要认识到,其逻辑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一次意识形态的转变,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革,都不仅仅是偶然的事件,而是精神逻辑在现实中的显现。因此,对绝对知识的理解,就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性把握。 第八卷通过对艺术、宗教、哲学的分析,展现了精神如何从感性的、直观的、表象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概念的、纯粹的、自我意识的认识。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精神不断认识自身、克服自身局限、不断走向更高层次自我认识的历史。 第四章:扬弃(Aufhebung)作为绝对知识的动力 在第八卷中,“扬弃”(Aufhebung)的概念再次被凸显为驱动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扬弃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抛弃,而是一种包含着否定、保存和提升的辩证过程。 否定(Negation): 每一个阶段的精神形态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矛盾,这些矛盾导致其自身的否定。 保存(Preservation): 被否定的内容并非完全消失,其中包含着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被保留下来。 提升(Sublation): 被保存的因素被纳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体中,从而得到升华和发展。 绝对知识,正是通过不断地扬弃,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第八卷所展现的艺术、宗教、哲学的相互关系,正是扬弃过程的体现。艺术的感性形式被宗教的表象所扬弃,宗教的表象又被哲学的概念所扬弃。而每一次扬弃,都不是对前一阶段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其精华的保存与提升,最终导向更深刻、更普遍的真理。 第五章:绝对知识的自我意识与终结 第八卷的最终目标,是展现绝对知识的自我意识。这意味着精神不仅仅是认识到了真理,更认识到自身是认识真理的主体,并且认识到真理就是自身。绝对知识是“自我认识的知识”,它认识到自身是所有知识的整体,并且认识到这一整体是通过辩证过程生成的。 在这里,黑格尔试图说明,绝对知识并非某种外在于精神的客观真理,而是精神在完成其全部发展历程之后,对自己整体的彻底认识。这种认识并非意味着精神的发展就此停止,而是意味着精神已经认识到自身是作为一个无限过程而存在的,并且它已经把握了这一无限过程的整体性。 因此,绝对知识的“终结”并非一个静态的句号,而是一种动态的完满。它是一种对整个精神发展历程的彻底理解和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第八卷的完成,标志着《精神现象学》这部巨著的辩证统一。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精神如何达到最终认识的清晰图景,更深刻地揭示了真理本身的生成方式和内在逻辑。 结语 第八卷作为《精神现象学》的巅峰之作,是对整个著作的最终概括与升华。通过对绝对知识的深入阐释,黑格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精神、理解历史、理解真理的宏伟框架。句读第八卷,旨在帮助读者拨开层层迷雾,触及黑格尔哲学思想最核心、最深刻的部分,领略那“绝对”的智慧光辉。这需要耐心、需要思考,但最终的回报,将是对于精神世界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经典哲学的译注类书籍,在阅读体验上着实令人印象深刻。首先,从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下的功夫。那种厚重而又不失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严感,让人对即将深入的文本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即便是面对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述,也能让读者的视线得以舒展,不至于在密集的文字中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术语处理上的用心,那些反复出现、内涵复杂的概念,都被标注得井井有条,这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学术巨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友好的阅读脚手架,让我们可以更稳健地迈入大师的思想迷宫。总而言之,单就书籍本身的物性而言,它已经为一次严肃的智力探险做好了充分的铺陈。

评分

如果说阅读哲学经典是一场攀登,那么这本书无疑是配备了最精良攀岩装备的向导手册。我特别赞赏其中对于后世影响的梳理。在某些关键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段落之后,总能找到简洁有力的总结,阐明了这段话如何成为了后世康德、黑格尔后续体系乃至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石。这种“回溯”与“前瞻”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它不再仅仅是孤立地解释一部古代文本,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宏大脉络之中进行审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概念是如何从萌芽到成熟,如何引发了连锁反应,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维框架。这让阅读不再是沉湎于过去,而是一种对思想遗产的深刻参与。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曾对如何“啃”下这位德国思想巨匠的著作感到深深的畏惧。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化解了这种高耸入云的学术壁垒。它的章节划分逻辑异常清晰,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事先为我们勘探好了地势。每当文章进入一个复杂的推演阶段时,译者或编者总能适时地给出精炼的提纲挈领式的引导语,这些引导语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带着一种穿透力的洞察,直接点明了接下来论证的核心冲突或运动方向。这种“预警”机制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荷,使得我不再是盲目地跟随文字的河流漂浮,而是能主动地把握住每一次逻辑的转折点,这种被“赋能”的阅读感,是很多普通译本所无法提供的。它让你感觉,你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一场思想的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一种奇特的“节奏感”。它并非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而是更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时,文字会变得极其凝练,需要反复揣摩其间省略的论证步骤,像是在聆听慢板的沉思。而紧接着,笔锋一转,又进入到一种近乎辩论式的、充满激情的论述高潮,语言的张力陡然增强。这种抑扬顿挫的阅读体验,非常贴合原著本身的辩证法精神——即通过对立面的不断碰撞来实现新的综合。对于那些习惯了现代流畅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但一旦捕捉到这种内在的韵律,便会发现,这种略显“古奥”的结构,恰恰是理解该思想体系动态本质的最佳路径。它迫使你的思维也必须跟上这种螺旋上升的步伐。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那些看似旁逸斜出的注释和旁白,实际上是编纂者数十年学术积累的结晶。它们不仅解释了特定历史背景下词语的精确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将不同学派之间、甚至同一思想家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概念的微妙处理进行了对比。这种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挖宝”的乐趣。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脚注而停下来,沉浸在对某个哲学史关键事件的追溯之中。这种对文本细微之处的尊重和挖掘,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哲学思想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精微的辩证运动编织而成。

评分

通俗易懂,值得一读,好书也

评分

这套书,终于收齐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个商品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很好,建议读一读,有好处的啊

评分

整套全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空看

评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

书很好,发货很快

评分

非常的好 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