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导演创作实录与教程

微电影导演创作实录与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宇宁 著
图书标签:
  • 微电影
  • 导演
  • 创作
  • 教程
  • 影视制作
  • 电影拍摄
  • 剧本创作
  • 独立电影
  • 短片制作
  • 实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9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0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3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在讲解中,以微电影中各个知识点的实例化运用为主,用作者创作、拍摄、制作的微电影为“线索”,对各个案例和知识点进行连接。
书中的课程具有渐进式,因为从影片中提取出来的知识点具有重叠属性,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新的知识点。作者在对各个知识点的编排上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本书每节课程会有一个重点,讲解过程中涉及的新知识点,会尽量放置在邻近的篇幅中,使两个或多个知识点能起到关联作用。
本书的每一讲会列举几个案例(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学习视角。一部片子的容量有限,对影片中所涉及的技巧分析也难免片面,所以作者创作的微电影不会在每一讲中都出现。
在“镜头语言”这个单元,作者并没有与大家探讨故事叙事方面的技巧,而是与大家分享镜头的推拉运动、景别的变化,实现的具体画面如何在影片中产生影响?分析它们带给观众的种种视觉感受。
像固定机位、长镜头、镜头的焦点这些看似平常的内容,实质上都对影片的情绪表达产生了影响。学习运用摄影机创建视觉感受,是导演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作者认为镜头的运动是一种客观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配合故事的情景更好地引发观影者的共鸣。
运用影像讲故事就是向观众延展导演对人、对事、对故事讲述方式的感受。
认同感是导演运用故事触发了观众客观经历的相似性,从而让人能够喜欢影片中的人物,认可导演所讲述的这个故事。
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会不断地提示声音的重要性,对影片选用的音乐感受,经常在片例中提及。本书选用了声音特征明显的片例,来阐述旁白、自述、声音前置/声音后置等知识点。通过对它们的解读,试图使无形的声音变得形象化。
需要导演掌握的知识不仅局限于前期,像后期制作中的特技,如转场、叠化、快剪、倒放、电脑特效等技巧,本书也专门选择了相应案例进行讲解。
时间在电影里是个变量,它可伸缩、可重置、可跳跃……配合创作者的想象力,实现对故事节奏的控制。作者将控制、影响影片时间的几个元素(闪回/闪前、倒叙、时间拉伸、时间压缩)放置在时间控制单元中逐个阐述。
作者想用影片中的“时间”元素提示各位导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建出更多的戏剧冲突和服务故事主线的情节点,以提升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丰富观景者的体验。
在讲故事与导演思维环节中,作者用知识点的“功能”讲了一个“首尾呼应”的“故事”:开篇设计、故事线、揭示、悬念、递进、高潮、影片结尾。
通过展示一个个具体的影片案例,还原作者指导导演班学员毕业创造的过程,过程本身并没有完美与好坏之分,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成长也变得清晰可见。
故事讲究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希望导演创作实录与教程能够完成“讲故事”的使命:帮助电影、微电影爱好者解决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期待各位导演的大作早日问世。

内容简介

了解微电影,学习微电影拍摄技巧,掌握微电影制作经验,学习微电影剧本创作和导演执导经验,把微电影培训班搬到自己的家中来,就是本书的目标。
本书从微电影导演的角度,以实际的拍摄案例和经典影片的创作思路出发,通过6大部分共36讲内容,手把手带领初学者步入微电影创作的大门,系统全面地对镜头“语言”进行梳理,让读者从导演的角度了解各部门的合作重点及运作原则,揭示剧组的运转方式,帮助读者完成初学者到微电影导演的转变。
无论对于想实现一个小小电影梦的爱好者,还是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导演,本书都是一部全面而易于理解的进阶指南。

目录

第1部分导演基础
001
5.3蒙太奇创建的预测功能
2.1用时间设定目标《世界因爱
3.2用回忆的方式揭示坏人
3.3平行叙事结构中的坏人
4.1老师与学生两条线平行叙事
4.2父女两条线平行叙事
4.3医院、公路、公园三条线
002
002006008
010
010012014016016
023
025
027
027
030
032
6.1主观视角的童年回忆
6.2主观视角揭示人物性格
7.2舞台表演的前奏
7.3准备工作成为前奏
8.2神奇事件重复发生
8.3重复事件的创造性运用
038
041
041
042045049050
053
053
056
057058
060
060
062
063
第5讲蒙太奇
034
第2部分镜头语言
066
5.1时空旅行的蒙太奇《指尖上的
5.2传达危险信息的蒙太奇
034
037
9.2揭示人物状态,渲染情绪的推镜
第1讲时间、地点、人物
1.1环境与人物出场《心曲》
1.2人物职业与空间《车四十四》
1.3时空变换《玩具岛》
第2讲设定目标
而生》
2.2用表白设定目标《情窦初开》
2.3目标与视角《贫穷的吸血鬼》
第3讲角色/坏人
3.1一群坏小子《心曲》
《老男孩》
YouCanShine
第4讲平行叙事
《指尖上的梦想》
《最后的农场》
平行叙事《米兰》
《复印店》
第6讲视角/视点
《最后三分钟》
《指尖上的梦想》
6.3试探式视角《心曲》
6.4偷窥者的视角《复印店》
6.5创造第三人视角《宵禁》
第7讲前奏
7.1乐队演奏的前奏《心曲》
YouCanShine
《最后的农场》
7.4预示着危险的前奏《米兰》
第8讲重复
8.1相同事件不断重复《下一层》
《8号房间》
《复印店》
梦想》
《惊喜》
第9讲推镜头067
9.1用推镜开篇《宵禁》067
《老男孩》068
-----------------------------------------------------Page5-----------------------------------------------------
?
目录
9.3指向人心的推镜《衣柜
15.3“开玩笑”式的旁白
070
093
第10讲拉镜头
072
第16讲自述
096
第11讲长镜头
074
096
11.1人物出场长镜头
16.2剧中人物的自述
11.2展示重要道具的长镜头
074
075
16.3采访形式的自述
097
099
11.3揭示人物关系的长镜头
第17讲声音前置/后置
101
077
101
第12讲焦点
079
17.2具有唤醒功能的声效
12.1起关注作用的变焦
103
12.2营造神秘感的变焦
14.1纪实风格的手持拍摄
079
081
083085
085086
18.1镜头摇转场《指尖上的
18.3开门、关门转场
106107
107108
110
112
第3部分声音处理
089
19.1具有回忆功能的叠化
第15讲旁白
090
112
15.1老电影效果和旁白
19.2实现时间压缩的叠化
15.2杂乱声音组成的旁白
090
114115
092
第20讲倒放
119
IV
迷藏》
《红领巾》
16.1主人公自我介绍《八岁》
《复印店》
《衣柜迷藏》
《二加二等于五》
《贫穷的吸血鬼》
《衣柜迷藏》
17.1声音前置/后置《衣柜迷藏》
《衣柜迷藏》
《老男孩》
《深藏不露》
第13讲固定机位
第14讲手持拍摄
《宵禁》
14.2动感十足的跟拍《八岁》
第4部分后期技巧
第18讲转场
梦想》
18.2镜头推拉转场《衣柜迷藏》
《衣柜迷藏》
第19讲叠化
《老男孩》
《缩水情人》
《衣柜迷藏》
19.3渲染情绪的叠化《老男孩》
《深藏不露》
-----------------------------------------------------Page6-----------------------------------------------------
?
目录
第21讲快剪
121
第26讲时间压缩
147
121
26.1时间压缩表现人物关系的
21.2混剪将多个时空融为一体
147
YouCanShine
124
26.2时间压缩人物年龄变化
21.3混剪实现情绪的高潮
148
22.1抠像与虚拟摄像机运动
22.2动画背景连接多个情景
125
127
127
26.3片子中的时间被压缩
26.4时间压缩代表了成长
第6部分讲故事与导演
150
151
130
思维
154
22.3实拍、合成、动画、电脑特效
第27讲开篇设计
155
134
23.1闪回再现人物的相遇
136137
137
27.3强烈的冲突开篇
159
160162163
23.2闪回给出答案《给予是最好的
第28讲故事线
165
138
28.1以主人公命运形成的故事线
140
165
第24讲倒叙
142
28.2母亲寻找孩子形成的故事线
24.1倒叙展开故事
167
142
28.3以失踪形成的故事线
24.2倒叙角色可疑的举动
168
143
第29讲建置
171
第25讲时间拉伸
145
29.1生活的细节建置出家庭环境
171
V
21.1代表成长的快剪《老男孩》
递进《指尖上的梦想》
《给予是最好的沟通》
《母亲的勇气》
第22讲电脑特效
《世界你好》
《世界因爱而生》
《玩具岛》
《学校像个果园》
《世界因爱而生》
27.1长镜头开篇《指尖上的梦想》155
第5部分时间控制
第23讲闪回与闪前
《有价值的人生》
27.2用感观开篇《心曲》
YouCanShine
27.4用悬念开篇《下一层》
27.5风格化的开篇《复印店》
沟通》
23.3闪前《母亲的勇气》
《米兰》
《玩具岛》
《最后三分钟》
《衣柜迷藏》
《母亲的勇气》
《指尖上的梦想》

前言/序言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在“转场”过程中完成的,从北京出发,转场到下一个拍摄地,一路向南,边走边写。环境不断转变,写作思路不断调整,最终将微电影导演创作实录与教程划分成36节课。
这种状态很像近几年流行的“碎片化学习”。这种“碎片式写作”好的一方面是:写作变得不那么枯燥,因为经常被打断,作者想要写的“兴趣”被延长。这种状态不好的一方面是:环境嘈杂,心静不下了,写的很多东西价值不大。
作者完成新片拍摄后,用三个月的时间重做了书的结构,很多章节推翻重写。原始的教案精简为6大部分:导演基础、镜头语言、声音处理、后期技巧、时间控制、讲故事与导演思维。
在导演课程开篇单元,作者提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导演创作元素作为引子,对电影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目标设定、蒙太奇与叙事形式进行了讲解。
本书在讲解中,以微电影中各个知识点的实例化运用为主,用作者创作、拍摄、制作的微电影为“线索”,对各个案例和知识点进行连接。
书中的课程具有渐进式,因为从影片中提取出来的知识点具有重叠属性,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新的知识点。作者在对各个知识点的编排上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本书每节课程会有一个重点,讲解过程中涉及的新知识点,会尽量放置在邻近的篇幅中,使两个或多个知识点能起到关联作用。
本书的每一讲会列举几个案例(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学习视角。一部片子的容量有限,对影片中所涉及的技巧分析也难免片面,所以作者创作的微电影不会在每一讲中都出现。
在“镜头语言”这个单元,作者并没有与大家探讨故事叙事方面的技巧,而是与大家分享镜头的推拉运动、景别的变化,实现的具体画面如何在影片中产生影响?分析它们带给观众的种种视觉感受。
像固定机位、长镜头、镜头的焦点这些看似平常的内容,实质上都对影片的情绪表达产生了影响。学习运用摄影机创建视觉感受,是导演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作者认为镜头的运动是一种客观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配合故事的情景更好地引发观影者的共鸣。
运用影像讲故事就是向观众延展导演对人、对事、对故事讲述方式的感受。
认同感是导演运用故事触发了观众客观经历的相似性,从而让人能够喜欢影片中的人物,认可导演所讲述的这个故事。
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会不断地提示声音的重要性,对影片选用的音乐感受,经常在片例中提及。本书选用了声音特征明显的片例,来阐述旁白、自述、声音前置/声音后置等知识点。通过对它们的解读,试图使无形的声音变得形象化。
需要导演掌握的知识不仅局限于前期,像后期制作中的特技,如转场、叠化、快剪、倒
II
放、电脑特效等技巧,本书也专门选择了相应案例进行讲解。
时间在电影里是个变量,它可伸缩、可重置、可跳跃……配合创作者的想象力,实现对故事节奏的控制。作者将控制、影响影片时间的几个元素(闪回/闪前、倒叙、时间拉伸、时间压缩)放置在时间控制单元中逐个阐述。
作者想用影片中的“时间”元素提示各位导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建出更多的戏剧冲突和服务故事主线的情节点,以提升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丰富观景者的体验。
在讲故事与导演思维环节中,作者用知识点的“功能”讲了一个“首尾呼应”的“故事”:开篇设计、故事线、揭示、悬念、递进、高潮、影片结尾。
通过展示一个个具体的影片案例,还原作者指导导演班学员毕业创造的过程,过程本身并没有完美与好坏之分,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成长也变得清晰可见。
故事讲究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希望导演创作实录与教程能够完成“讲故事”的使命:帮助电影、微电影爱好者解决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期待各位导演的大作早日问世。
本书由李宇宁编著,另外刘书滨、樊洪杰、欧雪冰、姜雪峰、刘书跃、陈迈、史宪罡、蔡晓旭、吴鸿志、韩迎宇、柳生、赵春明、蒋翠翠、马明、高明亮、孙范斌、郭勇、陈莉、何蝌、郭佳、谢波、卞雪林、周艳群、严乐等人也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
如果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作者联系,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作者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改进课程的内容。作者的电子邮箱:1770434799@QQ.com;微信:v_film。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期待在未来能够遇到更好的自己!
编 者

电影技术与艺术的深度探索:超越表象的影像构建指南 本书是一部面向中高级影视制作专业人士、电影学院学生以及对电影叙事结构有深入研究需求的爱好者的技术与理论专著。它摒弃了基础的设备操作介绍和入门级的镜头语言讲解,转而深入剖析电影制作流程中那些决定影片最终质感和深度叙事效果的关键环节。全书以结构化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从前期概念设计到后期精修的全过程,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具有强大情感穿透力的影像文本。 第一部分:视觉哲学的建构与预演 本部分聚焦于“影像的底层逻辑”和“如何用镜头进行论证”。它不再停留在“景别”或“运动”的简单定义,而是探讨了特定视觉选择背后的哲学思辨与文化根源。 第一章:空间叙事的语境化重构 本章深入分析了空间作为叙事载体的多重功能。我们讨论了环境心理学在场景选择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环境的“异化”或“亲密”来映射人物的内心冲突。具体内容包括: 非线性空间布局对时间感知的操纵: 如何通过场景切换的节奏和空间的跳跃性,构建出超越传统三段式叙事的时间体验。 建筑美学与角色命运的隐喻关联: 选取了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理念作为参照,解析了不同建筑风格如何无形中塑造观众对角色阶级、道德倾向的预设。 “失语空间”的构建与利用: 探讨了在极简主义或超现实场景中,如何利用负空间和环境的空旷感,放大角色在精神层面的孤独或迷茫。 第二章:光影的本体论与情绪光谱 本章是对传统照明技术的彻底超越,它将光线视为一种叙事实体而非单纯的照明工具。 高动态范围(HDR)理论在戏剧照明中的应用: 讨论了超越传统三点布光法的体积光(Volumetric Lighting)设计,如何通过控制空气中的微粒和光线的衰减,制造出具有物质感的视觉体验。 色彩的认知神经学基础: 分析了特定波长光线对人脑杏仁核活动的刺激机制,如何通过对色彩饱和度、色温的精确调校,实现对观众情绪的“编程式”引导。 动态遮光与叙事节奏的同步: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灯光角度的变化(如追光、剪影的出现与消失),与对白的高潮或沉默的间歇形成精确的同步,实现视听交响乐的效果。 第二部分:表演的内在驱动与镜头捕捉 本部分专注于人与机器的交互艺术,即如何将演员的深度表演转化为胶片(或数字传感器)上的有效信息。 第三章:非语言表演的微观分析与引导 本章旨在帮助导演理解演员在特写镜头下的“信息泄露”机制,以及如何引导这种机制。 眼神交流的张力场构建: 探讨了“注视”(Gaze)与“瞥视”(Glance)在权力关系中的差异性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对焦点的微小转移,暗示角色的潜意识活动。 身体姿态的符号学解读: 从拉班动作分析系统(Laban Movement Analysis)的角度,解析了角色的习惯性姿势(如肩膀的紧绷、手部的重复动作)如何作为叙事线索自然地渗透进画面。 即兴与预设的辩证统一: 提供了如何设计“结构化即兴”环节的专业方法,确保演员在自由发挥的同时,其表演的语义指向不会偏离核心主题。 第四章:运动镜头中的视点主体性 本章超越了简单的“跟拍”概念,讨论了摄影机运动如何成为叙事的主体视角。 运动中的焦平面转移(Rack Focus)的叙事功能: 不仅是景深的变化,更是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主动干预。探讨了如何利用极端快速或极其缓慢的焦点转移,制造心理冲击或时间拉伸感。 稳定器与斯坦尼康在心理空间模拟中的应用: 分析了摄影机运动的“惯性”如何模拟角色的生理状态(如醉酒、恐惧或极度兴奋),以及如何通过“失衡的运动”来破坏观众的安全感。 长镜头中的“信息密度”控制: 详细解析了如何在不依靠剪辑的情况下,通过调度、光线和表演的层级,在单一镜头内实现复杂情节的推进和多重情感线的并行展示。 第三部分:后期制作中的“隐形重塑” 本部分深入后期流程,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前期素材的深度重构和风格化统一。 第五章:声音的立体雕塑与情感叠加 本章将声音设计提升到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专注于声音的“非写实”应用。 白噪音与环境音素的心理投射: 讨论了如何设计并叠加具有特定频率特征的背景噪音(如高频嗡鸣、低频脉冲),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 对白清理与情感“去语境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后期降噪和混响的精确控制,使某些关键对白脱离原始录音环境的限制,获得更强的普适性和宿命感。 拟音(Foley)的风格化介入: 分析了如何使用非传统的拟音素材(如金属摩擦、液体流动),为影片构建独特的听觉签名,避免陷入常见音效的窠臼。 第六章:剪辑的节奏弹性与叙事“陷阱”设计 本章是关于如何用“时间”和“断裂”来操控观众体验的终极指南。 摩斯码剪辑法(Morse Code Editing): 一种基于信息“点-划-点”的极简剪辑策略,通过极其短暂的画面闪回或重复,实现对记忆和创伤的间歇性提示。 蒙太奇的“第三空间”理论: 探讨了如何通过两个看似无关的画面并置,强制观众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全新的、超越原始素材意义的“第三层意义”。 时间错位剪辑的精确校准: 提供了在处理闪回、梦境序列时,如何通过微秒级的画面重复或跳帧,来精确控制观众对“真实”与“虚幻”界限的判断。 本书旨在为所有渴望在影像表达上寻求突破的创作者,提供一套超越主流规范的、注重底层原理和哲学思辨的制作方法论。它要求读者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影像哲学的构建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后期制作部分的论述角度相当独特,它没有陷入到特定软件操作的泥潭,而是着重探讨了“导演意图如何在剪辑台上得到最终实现”这一核心命题。作者将剪辑师视为“第二位导演”,强调了两者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节奏感”的剖析,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切换速度,更深层次上是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和情绪的蓄力。书中通过对比几个不同版本的剪辑片段,清晰地展示了同一个镜头在不同处理下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效果。这种“对比教学法”非常直观有效,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视频剪辑中过于追求流畅度而忽略了节奏张弛的弊病。它引导我思考,如何通过留白、重复、甚至是故意出现的断裂感,来服务于叙事的最终目的。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惊喜的是它对于“叙事结构”的解构方式,这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实录”的预期。很多关于微电影的教程往往将重点放在运镜、景别这些硬核技术上,但这部作品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如何用极少的资源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似乎非常推崇“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叙事哲学,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提炼成具有强烈情感张力的戏剧冲突点。例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通过声音设计来弥补画面资源上的不足,那种对环境音、非线性叙事的精妙运用,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微电影声音美学的全新认知。读到这里,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操作昂贵的摄影机,而在于教你如何用最有限的工具,去最大化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共鸣,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创作指导。那种从编剧到现场执行,再到后期打磨的整体思维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影视工业流程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书中对于“前期筹备”的细致描述印象尤为深刻。市面上很多入门书籍往往会快速跳过这一环节,直接进入拍摄阶段,但正是前期准备的不足,导致了大量独立制作项目在中途夭折或效果大打折扣。这本书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剖析“风险预估与应对”,它不仅展示了详细的拍摄日程表模板,更重要的是,作者毫不避讳地分享了过去项目中遇到的各种“灾难性”突发事件,以及他当时是如何在压力之下,迅速调整策略并最终化险为夷的。这种坦诚的分享,比任何完美的范例都更有说服力。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在寒冷深夜里,为了抢一个日出镜头而争分夺秒的紧张感。这种“带血的经验”远比书本上的完美蓝图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拍出一部完美的电影,而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泞中,坚持并完成你的艺术构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和深沉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创作的氛围中。我是在一个文艺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独立电影制作的实操指南,但市面上大多数书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就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那种“手把手”的指导感。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现场拍摄的花絮照片,那些模糊的光影、演员专注的侧脸,以及各种复杂的灯光架设图,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采取的叙事手法,它不像传统教程那样生硬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以一种接近“日记体”的方式,记录下从最初的灵感到最终剪辑完成的完整心路历程。这种记录方式,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一个创作者在面对预算限制、演员沟通、乃至设备故障时的真实挣扎与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匠心,大量留白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黑白插图,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究那些被浓缩在光影背后的秘密。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电影制作“实战训练营”。它给我的冲击力,不亚于在片场跟组一个月。它真正做到的,是将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导演思维”,彻底地“去神秘化”了。作者的文字风格沉稳而富有激情,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的技术手册感。更重要的是,它在多个地方都强调了“找到你自己的声音”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模仿好莱坞的叙事套路。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独立精神、关于如何与自我对话的片段,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操作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为你点亮通往独立创作道路上的每一盏路灯,它给予读者的,是持续下去的信心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