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是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科学观念和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又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逼使所有人,不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情喜恶,必须面对这一扩张。同治光绪年间,中国人所遭遇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外来文化,愿与不愿,识与不识,必须与之周旋;而他们赖以或者对抗拒绝、或者消化吸收这种外来文化的,则是行了数千年的传统和圣贤的教导。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因此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环节。 《海客述奇》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透过出国考察的士人的眼睛,观察19世纪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还原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而且常直录原文,文字并不艰深,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
吴以义,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洋和中国科学史研究。著有《库恩》(1996年)、《牛顿》(2000年)。另有论文数篇,多数已收于论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发展都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个离我们遥远又有些神秘的时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并非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梳理维多利亚科学的脉络,而是选取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与西方科学接触的种种细节,通过这些“奇闻异事”般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维多利亚科学画卷。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科学奇观”的描写。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西方世界的一些科学发明和发现,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中国,往往被赋予了奇异的光环。比如,蒸汽机的轰鸣,电报的闪光,甚至是一些显微镜下看到的新奇景象,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异于神迹。书中通过对这些“述奇”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其中既有惊叹,也有困惑,更有将之融入自身生活和观念的尝试。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充满新奇与碰撞的时代。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在最初进入一个全新文化语境时,会经历怎样的变形和重塑。这种“他者视角”下的科学史,比那些冰冷的学术论述要有趣得多,也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成就充满敬意,但总觉得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有些距离。直到我读了《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曾经令西方世界为之振奋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也曾以各种奇妙的方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激起涟漪。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讲述西方科学的进步史,而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和呈现那些被中国人视为“奇闻异事”的科学现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奇事物”的描写。比如,当蒸汽火车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它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是象征着文明的进步,还是被视为某种神秘的力量?书中对这些“奇闻”的细致梳理,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通过对这些“述奇”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形和重塑。 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生动,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认识到,科学并非是普适的、冰冷的理性产物,它总是与人的情感、观念、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人在看待西方科学时,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诠释,甚至去赋予其新的含义。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西方中心论,而是能够从更广阔的、多元的视角去审视科学的发生与传播。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有一种近乎“神化”的看法,觉得那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巅峰时刻。然而,《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本书并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进程来讲述科学的发展,而是聚焦于中国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与西方科学进行接触、碰撞、理解乃至接受的。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述奇”的案例所吸引。当那些在西方被视为科学进步的标志性发明,例如蒸汽机、电报、摄影术等,传入中国时,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它们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书中对这些“奇闻”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社会观念紧密相连。中国人对这些西方科学的解读,往往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例如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想象成“鬼怪”,将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景象与“神仙”联系起来。 这种从“他者”视角出发的科学史叙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传播和接受,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文化的张力、误读与再创造。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了西方科学的“奇迹”,而是通过中国人的眼睛,展现了这些“奇迹”如何被解读、被消化,并最终融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这种对科学的文化相对性的探讨,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独特视角。我们通常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去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强调其进步、创新和对世界的影响。但《海客述奇》却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尤其是中国,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科学。这种“反向叙事”非常有颠覆性。通过中国人在维多利亚时期观察、体验、记录和理解西方科学的视角,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和意义。比如,他们如何看待那些当时被视为“神力”的科学现象,例如电灯、留声机,以及早期医学的进步。书中对这些“奇闻”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甚至民间传说,是如何与这些外来的科学观念发生碰撞、融合或抵触的。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一些传教士和来华的西方学者,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在中国社会激起了怎样的涟漪。这些涟漪有时候是微小的,但却孕育着未来变革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述奇”的解读,揭示了科学并非是普适的、无国界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对科学的文化相对性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对科学的理解,是否也受到了某种文化背景的局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一段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形记”。我们通常习惯于从西方视角去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它代表着进步、理性、技术革新。但《海客述奇》却巧妙地通过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发明和理论。这种“他者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 书中对于一些当时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发明,例如火车、轮船、照相机等,在中国社会是如何被观察、描述和理解的,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描写印象深刻。在当时,这些工具所展现的超乎想象的景象,很容易被与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联系起来,或者被视为窥探鬼神世界的“鬼眼”。这种将科学现象与传统观念相结合的解读,充分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张力。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西方科学的传入,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在接受和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科学知识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观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被重新解读。这种跨文化的审视,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并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历史和传播。
评分读《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成就充满好奇,那些蒸汽驱动的奇迹,那些用电灯点亮的夜晚,那些通过显微镜窥视的微观世界,总是让我着迷。但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成就,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中国人眼中的”这个独特视角,赋予了这些科学事实以全新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书中提到当时一些中国文人如何将望远镜视为“天眼”,将显微镜视为“鬼眼”,这种充满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学在初次进入一个陌生文化时所经历的“奇幻漂流”。它不是被直接接受为冰冷的理性知识,而是被赋予了神话色彩,被纳入了已有的世界观体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书中对那些“述奇”的细致分析,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精彩画卷。
评分当我拿起《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好奇的。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理论,距离我的生活经验有些遥远。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非以传统的史学方式来讲述科学,而是通过“中国人眼中的”这个独特切入点,为我呈现了一个别样的维多利亚科学图景。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那些“奇闻异事”的细致描绘和深刻解读。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当西方世界的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传到中国时,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书中对这些“述奇”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中所经历的“奇幻漂流”。例如,蒸汽机的轰鸣,可能被视为“神力”;电报的传递,可能被比作“千里眼”。 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揭示了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并非全盘照搬,而是会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去诠释,去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碰撞、融合、甚至误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思想对话的精彩篇章。
评分在我看来,《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框架。我们惯常的科学史讲述,多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强调其理性、进步和对世界的改造。但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从中国人的观察和记录出发,来审视那个被我们视为“黄金时代”的维多利亚科学。 书中那些关于“奇闻异事”的描写,尤其令人着迷。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的中国人如何看待那些西方传来的“新奇玩意儿”,比如火车、轮船、留声机等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在中国人眼中,却往往被赋予了更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解读。例如,望远镜如何被看作是“天眼”,显微镜又如何被视为“鬼眼”。这种将科学现象与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相结合的解读,充分展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形”。 这种“他者视角”的叙述,不仅让我看到了维多利亚科学的另一面,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并非是绝对客观、普适的真理,它总是与人类的认知、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充满张力、对话甚至误读的过程。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述奇”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科学的文化维度,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在面对新知识时的独特反应。
评分《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发展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充满了冰冷的理性与技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暖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并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景象——那就是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维多利亚科学的。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那些“奇闻异事”的深入挖掘和生动解读。当那些在西方被视为“进步”和“理性”的科学产物,比如蒸汽机、电报、照相机等,传入中国时,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发明,而是通过对当时文献、笔记、甚至是民间传说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人是如何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文化符号来理解这些外来事物的。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的一些中国人可能会将望远镜比作“天眼”,将显微镜视为“鬼眼”。这种带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形”和“本土化”过程。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人的情感、文化、信仰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面对新知识时所产生的有趣互动。
评分当我翻开《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只是被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书名所吸引。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远超我的想象。它巧妙地绕开了传统的科学史叙述模式,而是从一个非常别致的角度——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发展。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那些“奇闻异事”的解读。在维多利亚时代,当电报、照相机、火车等新奇事物传入中国时,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充满神秘感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技术进步的证据,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文化符号、哲学观念去理解这些外来事物的。例如,望远镜如何被比作“天眼”,显微镜又如何被视为“鬼眼”。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过程,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 这种“他者视角”的叙述,颠覆了我以往对维多利亚科学的认知。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在最初进入不同文化时,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奇幻漂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生动记录。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也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以及两者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
评分包装结实,内容精彩,读之收获很大!!
评分仿线装书的设计,挺迷你一本,还没开始看
评分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很好的小书,装帧很精致,随身携带也方便。内容较为轻松
评分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不错
评分这套书收藏很喜欢 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