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以义 著
图书标签:
  • 维多利亚时代
  • 科学史
  • 中国视角
  • 文化交流
  • 科技传播
  • 历史
  • 社会学
  • 知识分子
  • 中西比较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55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明小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科学是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科学观念和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又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逼使所有人,不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情喜恶,必须面对这一扩张。同治光绪年间,中国人所遭遇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外来文化,愿与不愿,识与不识,必须与之周旋;而他们赖以或者对抗拒绝、或者消化吸收这种外来文化的,则是行了数千年的传统和圣贤的教导。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因此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环节。 《海客述奇》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透过出国考察的士人的眼睛,观察19世纪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还原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而且常直录原文,文字并不艰深,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


作者简介

吴以义,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洋和中国科学史研究。著有《库恩》(1996年)、《牛顿》(2000年)。另有论文数篇,多数已收于论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


目录

自序
引言
离开父母之邦去侍奉鬼佬的人们
毓阿罗奇格尔家定司万兽园
罗亚尔阿伯色尔法多里天文台
罗亚尔苏赛意地皇家学会
铿密斯脱利化学
波斯阿非司-得利喀纳福邮电局
播犁地士母席庵大英博物馆
结语
致谢

精彩书摘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根据我们上面几乎是逐字照录的郭、刘和张三人的记录看,他们对于所看见的东西似乎是完全莫名其妙。斯波蒂斯伍德所演示的对于他们说来是如此一种天方夜谭,虚心向学的郭大使也好,颇通洋文的张德彝也好,甚至于都不能把他们所看见的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们知道在1855年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Hobson)所著的《博物新编》里提到过光谱,徐寿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华蘅芳通信也讨论过光谱,还用水晶图章磨制过三棱镜,但是这些知识显然只是在以墨海书馆为中心的三五个人的小圈子里流传。这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最新的科学成果对于道光二十七年会试二甲三十九名赐进士及第的郭嵩焘和他的同事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一困难是文化交流、冲突、沟通、扩散的一个典型案例,让我们再把它细分为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郭嵩焘一行之所以困惑莫名,一是在他们旧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可资比较的对应物,所以完全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新经验连一个暂时搁置的地方都没有;一是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准备还没有形成系统,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规范与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全然不合,所以也没有能力作归纳或分类,更不用说理解其意义了。说实在的,他们比当年刘姥姥进大观园还要狼狈。姥姥初见自鸣钟,“当啷”一响,确实让她吓了一跳,但她还能马上和筛面的箩作对比;郭大使尽管渊博,却仍然想不出四书五经里有什么可以和光谱作比附;至于光谱的意义,中国客人当晚可能和刘姥姥对于荣府上下为什么都要用钟表一样,全然不可理解了。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他们的英文程度尚不足以甚至是最粗略地了解主人为他们提供的相关解释,阻碍了哪怕是最低水准的消化和吸收。对于光谱分析技术而言,中国同治朝知识界的精英实在是不得其门而入。
  英文的问题最明显。不用说郭嵩焘,我们现在读了十年英文再出洋的人,哪个不还是觉得英文处处阻碍?张德彝是他们当中英文最好的,他的记录也最可读。尽管他把展示光谱的屏说成是一幅“大白布”,他总算是粗略地记下了当天的实验。如果只有郭嵩焘的记录的话,我们恐怕没有什么十分的把握能重建当天的情景。
  他们的全然不可理解表现在对此一活动的记录的异常简略。郭嵩焘是细心向学之人,通常参观游览乃至和人谈天应酬,苟有可记,一定是详加采录。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对五色绚烂的光谱分析术,记录才仅百余字,和他日记中随处可见的对于工厂、博物馆的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字的巨细无遗的记录全不相类,只勉强及于当天他和数位“倾谈逾时而未询其名”的士绅的会晤。嵩焘非独懒于此,盖无从措手也,盖所谓马二爷游湖,“不知他搞的什么玩意儿”。唯一的评论倒还是刘锡鸿用的《易经》,含混地一下子把光谱分析术给罩住了:“英人皆谓之实学,盖形而下之事也。”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问的分类,首见于《易经·系辞》:“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说理是形而上,戴震说成形就是形而下。刘锡鸿既然见到了这么多成形的东西,把洋人的这套玩意儿划分在形而下,应当是很妥当了,而不屑之意也尽在不言之中了。可是这样的知识分类系统无法把利用仪器探测自然规律的光谱分析术纳入其中——这个集形而上和形而下为一体的玩意儿是中国文化所从来没见过的,所以他们无所措手足。这第一次看见,有些突如其来,不知如何对付,那也罢了。
  ……

前言/序言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曾国藩称千年未有的变局。以后的洋务自强、御辱图存、变法、革命、五四至于今日数十万人游学海外,无一不与西学密切关联。百多年来西学在中国传播扩散,影响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这本小书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时间选在同治光绪年间,即1865-1880年,届时国人接触西学之初;地点选在英国,是为当时西洋发达的首善之地;主人翁是七八位中国的读书人;而主题却是这些人对科学观念及其技术应用的反应。
  近代科学是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科学观念和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又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逼使所有人,不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情喜恶,必须面对这一扩张。这和当年佛教传人中国的情形不太一样。同光年间中国人所遭遇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外来文化,愿与不愿,识与不识,必须与之周旋;而他们赖以或者对抗拒绝或者消化吸收这种外来文化的,则是行了数千年的传统和圣贤的教导。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因此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关节。
  这本小书就是想透过这些人的眼睛,看看维多利亚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看看这些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而且常直录原文,文字并不艰深,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本书作者不敢妄称研究,但似乎由此可以躲过“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名,可以对严师畏友交代了。
  本书写作出于林富士兄的推动,内子也时时有所帮助,特此致谢。本书出版,正逢家母八八华诞,谨以为寿。先前曾以关于库恩的规范理论研究和牛顿的学术传记祝嘏,均以过于枯燥而未博慈颜一乐,而这次力矫前衍,并颂吾母更登期颐。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在中国近代史的浩瀚画卷中,一个鲜活的切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审视和理解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西方世界,特别是其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本书《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正是这样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文化碰撞、认知构建和时代精神的深度探寻。 作者深入史料的海洋,精心打捞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几近模糊的珍贵文本。这些文本,可能是晚清士大夫们的笔记杂谈,是早期报刊杂志上的科学普及文章,亦或是留洋学子们带回的书信和译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观察和解读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技术的一扇扇窗口。这些“海客”——远渡重洋的求知者,他们带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学术传统,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以理性、实证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科学体系。 本书的视角是独特的,它关注的并非西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脉络,而是这些科学技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精英所接收、理解、转化,乃至质疑和重塑。当蒸汽机轰鸣着改变世界的工业版图时,当电报线连接起遥远的距离时,当显微镜揭示出微观世界的奥秘时,中国的读书人是如何思考这些“奇技淫巧”背后的力量?他们是将其视为“夷务”的实用工具,还是试图从中洞察“天道”的普遍规律?他们是惊叹于西方科技的“神奇”,还是在比较中反思自身的不足? 《海客述奇》描绘的,是一群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的探索者。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学习、比较和思考。他们会用儒家伦理去审视科学带来的社会变革,会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去解释新兴的科学理论,甚至会在接受西方科学的同时,保留或改造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这种兼容并蓄、批判吸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张力。 书中所呈现的,或许是早期中国对“科学”一词的多元理解。在一些人眼中,“科学”可能意味着精密的仪器和高效的生产力,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可能触及了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奥秘,是探求真理的途径;还有些人,则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种可能颠覆传统价值观念的力量。这种理解的差异和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科学技术时的复杂心态和多元取向。 本书还可能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思维方式的挑战。他们如何翻译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他们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用中国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他们是否会因为西方科学的某些结论,而对中国固有的认知产生动摇?这些都是作者试图深入剖析的。 《海客述奇》并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次生动的历史再现,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晚清的读书人在书斋里,借助寥寥无几的西方译著,苦苦思索着“力学”、“光学”、“化学”等新名词的含义;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报刊编辑,绞尽脑汁地用浅白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那些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 通过对这些“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的梳理,本书旨在展现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一个深刻的认知革命。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并非简单地模仿或排斥,而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努力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现代知识体系。这种努力,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是一部关于思想史、文化史和科学传播史的力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思考与探索。这本书,将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科学的互动,提供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在科学技术传播的背后,是思想的交锋、认知的重塑,以及一个伟大民族走向现代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发展都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个离我们遥远又有些神秘的时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并非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梳理维多利亚科学的脉络,而是选取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与西方科学接触的种种细节,通过这些“奇闻异事”般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维多利亚科学画卷。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科学奇观”的描写。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西方世界的一些科学发明和发现,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中国,往往被赋予了奇异的光环。比如,蒸汽机的轰鸣,电报的闪光,甚至是一些显微镜下看到的新奇景象,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异于神迹。书中通过对这些“述奇”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其中既有惊叹,也有困惑,更有将之融入自身生活和观念的尝试。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充满新奇与碰撞的时代。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在最初进入一个全新文化语境时,会经历怎样的变形和重塑。这种“他者视角”下的科学史,比那些冰冷的学术论述要有趣得多,也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成就充满敬意,但总觉得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有些距离。直到我读了《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曾经令西方世界为之振奋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也曾以各种奇妙的方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激起涟漪。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讲述西方科学的进步史,而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和呈现那些被中国人视为“奇闻异事”的科学现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奇事物”的描写。比如,当蒸汽火车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它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是象征着文明的进步,还是被视为某种神秘的力量?书中对这些“奇闻”的细致梳理,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通过对这些“述奇”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形和重塑。 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生动,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认识到,科学并非是普适的、冰冷的理性产物,它总是与人的情感、观念、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人在看待西方科学时,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诠释,甚至去赋予其新的含义。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西方中心论,而是能够从更广阔的、多元的视角去审视科学的发生与传播。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有一种近乎“神化”的看法,觉得那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巅峰时刻。然而,《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本书并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进程来讲述科学的发展,而是聚焦于中国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与西方科学进行接触、碰撞、理解乃至接受的。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述奇”的案例所吸引。当那些在西方被视为科学进步的标志性发明,例如蒸汽机、电报、摄影术等,传入中国时,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它们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书中对这些“奇闻”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社会观念紧密相连。中国人对这些西方科学的解读,往往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例如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想象成“鬼怪”,将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景象与“神仙”联系起来。 这种从“他者”视角出发的科学史叙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传播和接受,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文化的张力、误读与再创造。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了西方科学的“奇迹”,而是通过中国人的眼睛,展现了这些“奇迹”如何被解读、被消化,并最终融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这种对科学的文化相对性的探讨,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独特视角。我们通常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去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强调其进步、创新和对世界的影响。但《海客述奇》却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尤其是中国,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科学。这种“反向叙事”非常有颠覆性。通过中国人在维多利亚时期观察、体验、记录和理解西方科学的视角,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和意义。比如,他们如何看待那些当时被视为“神力”的科学现象,例如电灯、留声机,以及早期医学的进步。书中对这些“奇闻”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甚至民间传说,是如何与这些外来的科学观念发生碰撞、融合或抵触的。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一些传教士和来华的西方学者,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在中国社会激起了怎样的涟漪。这些涟漪有时候是微小的,但却孕育着未来变革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述奇”的解读,揭示了科学并非是普适的、无国界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对科学的文化相对性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对科学的理解,是否也受到了某种文化背景的局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一段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形记”。我们通常习惯于从西方视角去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它代表着进步、理性、技术革新。但《海客述奇》却巧妙地通过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发明和理论。这种“他者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 书中对于一些当时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发明,例如火车、轮船、照相机等,在中国社会是如何被观察、描述和理解的,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描写印象深刻。在当时,这些工具所展现的超乎想象的景象,很容易被与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联系起来,或者被视为窥探鬼神世界的“鬼眼”。这种将科学现象与传统观念相结合的解读,充分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张力。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西方科学的传入,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在接受和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科学知识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观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被重新解读。这种跨文化的审视,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并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历史和传播。

评分

读《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成就充满好奇,那些蒸汽驱动的奇迹,那些用电灯点亮的夜晚,那些通过显微镜窥视的微观世界,总是让我着迷。但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成就,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中国人眼中的”这个独特视角,赋予了这些科学事实以全新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书中提到当时一些中国文人如何将望远镜视为“天眼”,将显微镜视为“鬼眼”,这种充满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学在初次进入一个陌生文化时所经历的“奇幻漂流”。它不是被直接接受为冰冷的理性知识,而是被赋予了神话色彩,被纳入了已有的世界观体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书中对那些“述奇”的细致分析,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精彩画卷。

评分

当我拿起《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好奇的。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理论,距离我的生活经验有些遥远。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非以传统的史学方式来讲述科学,而是通过“中国人眼中的”这个独特切入点,为我呈现了一个别样的维多利亚科学图景。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那些“奇闻异事”的细致描绘和深刻解读。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当西方世界的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传到中国时,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书中对这些“述奇”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中所经历的“奇幻漂流”。例如,蒸汽机的轰鸣,可能被视为“神力”;电报的传递,可能被比作“千里眼”。 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揭示了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并非全盘照搬,而是会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去诠释,去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碰撞、融合、甚至误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思想对话的精彩篇章。

评分

在我看来,《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框架。我们惯常的科学史讲述,多是从西方视角出发,强调其理性、进步和对世界的改造。但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从中国人的观察和记录出发,来审视那个被我们视为“黄金时代”的维多利亚科学。 书中那些关于“奇闻异事”的描写,尤其令人着迷。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的中国人如何看待那些西方传来的“新奇玩意儿”,比如火车、轮船、留声机等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在中国人眼中,却往往被赋予了更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解读。例如,望远镜如何被看作是“天眼”,显微镜又如何被视为“鬼眼”。这种将科学现象与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相结合的解读,充分展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形”。 这种“他者视角”的叙述,不仅让我看到了维多利亚科学的另一面,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并非是绝对客观、普适的真理,它总是与人类的认知、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充满张力、对话甚至误读的过程。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述奇”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科学的文化维度,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在面对新知识时的独特反应。

评分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发展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充满了冰冷的理性与技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暖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并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景象——那就是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维多利亚科学的。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那些“奇闻异事”的深入挖掘和生动解读。当那些在西方被视为“进步”和“理性”的科学产物,比如蒸汽机、电报、照相机等,传入中国时,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发明,而是通过对当时文献、笔记、甚至是民间传说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人是如何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文化符号来理解这些外来事物的。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当时的一些中国人可能会将望远镜比作“天眼”,将显微镜视为“鬼眼”。这种带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形”和“本土化”过程。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人的情感、文化、信仰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面对新知识时所产生的有趣互动。

评分

当我翻开《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只是被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书名所吸引。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远超我的想象。它巧妙地绕开了传统的科学史叙述模式,而是从一个非常别致的角度——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发展。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那些“奇闻异事”的解读。在维多利亚时代,当电报、照相机、火车等新奇事物传入中国时,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充满神秘感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技术进步的证据,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文化符号、哲学观念去理解这些外来事物的。例如,望远镜如何被比作“天眼”,显微镜又如何被视为“鬼眼”。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科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过程,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 这种“他者视角”的叙述,颠覆了我以往对维多利亚科学的认知。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在最初进入不同文化时,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奇幻漂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生动记录。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也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以及两者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

评分

包装结实,内容精彩,读之收获很大!!

评分

仿线装书的设计,挺迷你一本,还没开始看

评分

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

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

很好的小书,装帧很精致,随身携带也方便。内容较为轻松

评分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套书收藏很喜欢 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