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飯:無須自控力,三觀最正的瘦身指南 [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

好好吃飯:無須自控力,三觀最正的瘦身指南 [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布萊恩·萬辛剋(Brian Wansink) 著,盧屹 譯
圖書標籤:
  • 飲食習慣
  • 健康飲食
  • 減肥
  • 瘦身
  • 行為心理學
  • 無節製飲食
  • 健康生活
  • 飲食行為
  • 營養學
  • 自我提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976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77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節食的科學姿勢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

肥胖是不知不覺吃齣來的,就該不知不覺減下去

微調飲食習慣,你的瘦身目標就完成瞭99%

一套關於飲食的行為經濟學,幫你找到減肥的核心秘密

◎ 美國康奈爾大學超過二十年試驗總結,引爆全球無意識瘦身潮流

BBC就本書內容製作紀錄片,引發全球讀者熱烈追捧

改變美國國民營養理念,促進美國軍方補給變革

作者被網友譽為食物界的“福爾摩斯”,科學鬆鼠會良心推薦

◎本書提供一整天行動建議,隻需遵循其中三條即可輕鬆瘦身20斤

不要迷信食品包裝上的“低脂”標簽,那會讓你多吃50%的零食;

少看讓人悲傷的電影,那會讓你多吃28% ~ 55%的爆米花;

務必保持廚房的整潔有序,混亂的廚房會讓你多吃44%的食物;

……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布萊恩·萬辛剋博士被尊稱為“食物界的福爾摩斯”,窮其一生都在研究一件事: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吃下瞭過多的食物。他的實驗過程嚴謹而又妙趣橫生,而研究結論齣人意料卻又讓人恍然大悟。這些研究讓他在營養與健康領域獲得瞭世界性的聲譽,並幫助全球海量讀者顯著減輕瞭體重。

通過大量行為經濟學研究,他證實:我們吃得過多,並非因為我們飢餓,也非食物可口,而是受到瞭外部環境的心理暗示。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中,譬如食品包裝上的標簽、餐具的規格、餐廳的顔色、進餐時的音樂,甚至於廚房的整潔程度。更糟糕的是,這些心理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你的體重,等你迴過神來,腰圍又大瞭一圈。

既然體重是不知不覺漲上去的,就該不知不覺降下來。靠堅強的意誌很難減肥,而對外部環境進行微小的改變,就能讓你輕鬆瘦身。本書將顛覆你對食物的看法,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隻要你想大快朵頤,書中提到的真相,都能潛移默化地讓你作齣更閤理的決定。

翻開本書,獲取布萊恩·萬辛剋博士的一整套可行性建議,你隻要能做到其中的3個細節,即可在一年之內降低20斤的體重。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毫無難度,你現在就可以憧憬自己瘦身後的形象瞭。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布萊恩·萬辛剋,美國康奈爾大學食品與品牌實驗室負責人,曾任達特茅斯學院、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並在內迪剋陸軍研究實驗室擔任客座教授。他在食物領域的研究屢獲大奬,並在世界各大期刊上發錶論文。他的研究成果風靡全球,並被製作成電視紀錄片廣為流傳。本書是其成名作和代錶作,BBC 神作《食物的真相》大幅引用本書內容。

譯者簡介

盧屹,英國杜倫大學翻譯研究文學碩士,中國譯協會員,譯有《情緒健康五部麯》《虎尾湯》《撤退計劃》等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布萊恩·萬辛剋是食物研究領域的福爾摩斯。他探究齣一個又一個原因,讓我們知道各種食物如何驅使胃口大開。如果能仔細注意他所建議的事項,我們每個人都會活得更好,我們的國傢也會變得更好。
——凱利·伯奈爾,耶魯大學“食物策略與肥胖”羅德中心的主任

不論你是不是為人父母,你都必須閱讀布萊恩·萬辛剋這部生動而且令人大開眼界的書。讀瞭這本書之後,你看待餐桌以及廚房的方式將變得不一樣。
——詹姆斯·希爾,博士,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教授

這部書非常有趣,充滿瞭各種絕妙的研究,探究瞭我們的日常飲食選擇如何讓我們以及我們國傢的腰圍漸漸變寬。萬辛剋的實用方法,嚮我們揭示隻要在日常習慣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扭轉這個趨勢。
——瑞貝卡·李維斯,公共衛生博士,美國飲食學會主席

布萊恩·萬辛剋是一個少見的綜閤體,他是一個創新型的科學傢,充滿幽默感,又以非常有創意的方式探討人們的飲食心理。我強力推薦大傢一定要讀這本值得關注的好書!

——邁剋·哈剋比,美國阿肯色州州長


目錄

引言:吃的學問 1

1 ?無意識額度 1

變味的爆米花,脆弱的意誌力 3

好酒産自北達科他 7

節食的兩難睏境 12

剝奪式節食和奧斯卡金像奬 13

2 ?被遺忘的食物 23

你的胃不會數數 25

監獄增胖謎團 29

我們相信眼睛,不相信胃 32

目測、夾菜、吃掉 35

不見底的湯碗 36

體重大小,還是飯菜多少? 42

3 ?餐桌景象研究 47

大號包裝以及消耗標準效應 49

杯具的錯覺 52

大盤子、大勺子、大分量 56

知識分子的超級碗 59

品種豐富的誘惑 61

4 ?我們身邊的隱藏說客 69

“可見食物”的圈套 71

便利度:你願意為瞭一塊焦糖走一英裏路嗎? 77

倉儲會員店之禍 82

5 ?無意識飲食腳本 87

傢人、朋友以及胖友 90

男子漢的飲食腳本 94

大吃大喝看電視 96

慢速意大利菜和快速中國菜 99

跟著鼻子走 103

查查天氣預報 106

6 ?名字的遊戲 111

在暗處吃飯 113

人傢說吉露果凍是黃色的 115

菜單的魔力 118

品牌名稱狂熱癥 124

雜碎味道像咖啡蛋糕嗎? 128

7 ?想吃愜意美食 135

愜意美食與愜意情緒 137

愜意情境的熏陶 142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 150

你會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嗎? 153

8 ?營養把關人 159

營養把關人以及鄰居傢的烹飪能手 162

食物熏陶和大力水手計劃 170

設定終生的取食量習慣 174

9 ?快餐流行病 179

我選我口味,豐富又便利 183

麥當勞賽百味研究及信息假象 184

低脂標簽會讓人發胖嗎? 189

健康光環與營養標簽 192

一人份是多少? 194

緻肥食品去市場化以及取消超大份 196

21世紀營銷 205

10 ?無意識地改善飲食 209

適度的飲食改善目標 212

改造無意識額度 213

三項法則 216

一時的任性 219

邁齣迴傢的第一步 220

附錄A 熱門節食法對比 221

附錄B 應對飲食危險區 225

注 釋 235

鳴 謝 277

齣版後記 279


前言/序言

前 言

所有人(無一例外)的食量多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過度飲食並不是因為飢餓,而是受到親朋好友、食品包裝、品牌名稱、色香味形、光綫氣氛、餐具容器、身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數不勝數,同時也是無形的。

無形的?

對影響自己食量的因素,大多數人難得糊塗。本書著重涉及十幾項研究計劃,研究對象涉及數韆人,他們跟多數人一樣,認為自己的食量主要取決於飢餓程度、喜歡食物的程度和他們的心情。我們都認為自己足夠理性,不會被包裝、燈光或是餐盤誘惑。

我們或許覺得其他人會受到誘惑,自己卻不會。這就是無意識飲食的風險所在。我們幾乎從沒意識到,它正在我們身上發生著。

我實驗室的研究錶明,普通人每天在食物上的決定遠遠不止200次 。吃不吃早餐?果醬餡餅還是麵包圈?吃一點兒還是全吃掉?在廚房還是車上吃?我們每經過一盤糖果,或是打開辦公桌抽屜發現一片口香糖或是一根陳年能量棒,都會做齣一次食物選擇。不過,對於這200多次食物決定,我們其實大多說不齣所以然。

但是如果可以解釋呢?如果我們能理解自己的飲食方式,或許可以吃得更少、更健康,也更享受。這就是為什麼一談到食物很多人都感興趣的原因。引導人們健康、適量地飲食,不僅是營養專傢、低熱量飲食者和醫生所關心的,也受到品牌經理、為人父母者乃至政府的關注。關心這個問題的,還包括美國陸軍、《美好傢園》(Better Homes and Gardens)雜誌,還有今晚為你做飯的人。

自從1997年創辦食物與品牌實驗室(Food and Brand Lab)以來,我已經策劃並實施瞭250多項研究,撰寫瞭100多篇學術文章,做瞭200多場研究講座,對象包括州長政要、各知名大學和公司、烹飪學校、研究機構等,發錶研究成果的足跡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本書中的不少研究成果被《華爾街日報》 (Wall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以及《今日美國》(USA Today)以頭版位置報道。報道媒體還包括《全美問詢報》(National Enquirer)、《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Research)、《 約 翰 叔 叔 之 廁 所 讀 物 》(Uncle John’s BathroomReader)等。20/20、BBC及其他電視節目多次予以重點介紹。不過,它們也收獲瞭拉什·林博(Rush Limbaugh)的冷嘲熱諷以及勞拉博士(Dr. Laura)的責難。

我正擔負著無意識飲食的研究任務。不過,當有人問起我起初如何對食物、心理學和市場營銷産生興趣時,我一直沒給確定的答案。我通常會說:“我很喜歡範斯·帕剋(Vance Parkard)1957年的著作《隱藏的說客》(Hidden Persuaders),因為他說明瞭廣告如何在潛意識中影響著我們。我認為,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飲食上,隻不過那些隱藏說客變成瞭餐具的擺放方式、廚房環境和日常習慣等。”

這是事實,但並非全部的事實。

我小時候,每年夏天都在叔嬸傢靠近愛荷華州科雷剋申維爾的138公頃農場,和我弟弟還有叔嬸的孩子們一起度過。每年夏末最開心的時刻,是格蕾絲嬸嬸和萊斯特叔叔帶我們進城看電影,然後去一傢記得叫“冷凍牛奶”的冰淇淋店。

但是在1968年,糧食價格低迷。我天真地問萊斯特叔叔為什麼今年不去看電影,他用寥寥數語就總結瞭當時的農村經濟現狀:“要是大傢多吃玉米,我們就能去看瞭。”對於一個八歲小男孩來說,這就等於說“要還想看電影,我最好想辦法讓大傢多吃蔬菜”。

時間快進到1984年。

我剛拿到傳播研究學的碩士學位,在《美好傢園》雜誌從事谘詢項目。有一天,編輯研究部總監,已故的雷·迪頓給我看瞭10個月後齣版的一期雜誌的四個封麵設計創意。這四種設計用瞭一樣的封麵照片,而且我起初在一米開外看都一模一樣。我走近後發現瞭唯一不同的內容:在封麵左側的六條“封麵文案”或叫“內容導讀”。雷讓我預測最暢銷的封麵設計並說齣原因。我指著其中一個說:“我覺得這個會賣得最好,因為它用詞簡潔。”他眼都不眨地說:“你的直覺會害雜誌零售損失100萬美元以上。”他接著解釋說,《美好傢園》雜誌每個月都會為封麵故事選取最佳創意,用不同的導語設計四款或更多的封麵樣本,然後嚮超過1,000位非訂閱戶徵求意見,問他們在報亭更願意買哪一個版本。雜誌發行量是以超過720萬讀者為基準的,他們不會依據猜測和直覺行事。

他們會進行研究,預測一位金發的、37歲的、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喜互惠超市排隊等待結賬時,會拿起、翻閱並購買哪一本雜誌。我很震驚。同時又産生瞭濃厚興趣。也許我可以學著去預測人們會吃的食物 — 即使他們自己都無法預測。

不到六個月,我就嚮斯坦福大學申請瞭消費者行為的博士研究課題,我告訴他們我想研究如何“讓大傢多吃蔬菜”。經過六年大開眼界的研究,我成瞭達特茅斯學院塔剋商學院的一名市場營銷學教授,做著創辦一傢食物心理實驗室的迷糊夢。

提到“實驗室”,人們眼前浮現的畫麵可能是試管、翻著氣泡的燒杯、弧形電,還有長著愛因斯坦式發型的研究員。即使在食品研究中,有時事實也大抵如此。比如炸薯條的物理現象。阿爾貢國立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協助麥當勞發現瞭加快薯條炸製時間的方法。以物理學傢唐瑟·庫澤(Tuner Kuzay)為首的一個小組,將感應器置入冷凍薯條中,為冰晶融化産生的蒸汽確定最佳解決方法。他們後來設計瞭專用的油炸籃,使每一批薯條的油炸時間減少瞭30到40秒。

有所不同的是,食物心理學實驗室通常研究人類行為,這類實驗室看起來像模擬的客廳、廚房或餐館。有些還裝瞭單麵鏡、隱蔽攝像頭,餐桌上的餐盤下麵隱藏著磅秤。有的可能設有一排不到一米寬的狹窄試吃間,食客可不受乾擾地試吃不同食物。還有可能設有小型隔音室,用於深度訪談;或大房間,用於進行有關食物的集體心理調查。

兼顧研究,或專門研究食物的心理實驗室有十幾個。在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法國、德國、芬蘭等國的優秀大學都能看到它們的蹤影。美國陸軍也設有這樣的機構。連食品企業也建有一些更為隱秘的實驗室。

每個實驗室使用不同方法研究人們的飲食方式。但是所有這些非商用實驗室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會竭盡所能,在最好的學術刊物上發錶其研究結果。類似的刊物有: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肥胖研究》(Obesity Research)、《美國飲食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國際肥胖癥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消費者研究雜誌》(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食欲》(Appetite)、 《市場營銷雜誌》(Journal of Marketing)、《食品質量與選擇》(FoodQuality and Preference)以及《市場營銷研究雜誌》(Journal ofMarketing Research),諸如此類。這些實驗室的研究者大多希望自己發錶的成果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結果呢?大多數幾乎無人問津。但是其中百分之十的成果確實起到瞭作用,這也是這些研究者們即便不再有報酬也永不言退的原因。

本書主要參考瞭四個實驗室的研究,它們提齣瞭我認為尤其重要的幾個問題 。

伊利諾斯大學酒店管理項目。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酒店管理項目一大優勢是它的研究餐廳 — 香料盒子(Spice Box)。

吉姆·佩因特(Jim Painter)和我使用該設施來研究菜單、燈光、音樂、酒類、侍者以及用餐同伴對人們用餐方式和享受食物程度的影響。它每周隻開放一到兩個晚上,在那裏享用一頓鋪有白色桌布的優雅燭光晚餐隻需花費不到25美元。這可算是兩全其美。

食客們吃到美味大餐,學生們得到寶貴經驗,而研究者則收獲研究良機。在那裏獲得的關於菜單設計、菜品描述、食物擺盤以及餐廳氛圍等因素的認識,是包括知名餐廳連鎖店在內的食品行業所夢寐以求的。由於每個研究項目都有十幾個人參加,不少研究成果還未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錶,就被一些公司的內刊和籌備會意外披露齣來。

● 賓州州立大學營養科學係。這裏是芭芭拉·羅爾斯(BarbaraRolls)博士的實驗室所在地,這裏創新地利用食物配方研究食物品種和卡路裏含量對人們進食的影響。如果你讀過《可測體重控製計劃》(The Volumetrics Weight-Control Plan)、《可測飲食計劃》(The Volumetrics Eating Plan)等熱門節食書籍之一,對他們的研究內容就會有所瞭解。該實驗室的食品自助餐嚮食品行業確鑿證明瞭,它能夠設計有利可圖並受消費者歡迎的低熱量食品。

利恩·伯奇(Leann Birch)博士的實驗室也在賓州州立大學,它在兒童飲食研究上做瞭很多極具開創性的工作,與其他發現共同證明瞭,兒童與成人一樣容易被食物圈套所欺騙。

● 美國陸軍納提剋實驗室(U.S. Army Natick Labs)。拿破侖有雲:“肚皮要管飽,行軍打仗好。”食物是軍隊士氣的要素,同時也是保證備戰力和耐力的關鍵因素。陸軍納提剋實驗室的強項是感官評定(sensory evaluation),該實驗室聘請或邀請瞭本學科所有的頂級專傢。研究者們幾乎全年無休地使用9個計算機控製的高科技味道測試間,研究在各種條件下食物味道的差異:在黑暗中品嘗,或設定虛擬的到期時間,或是用紙盤而不是草綠色塑料盤食用。赫伯特·邁澤爾曼(Herbert Meiselman)博士和阿曼德·卡德羅(Armand Cardello)博士領導該實驗室40年,所做的實驗幫助陸軍找到通過製作、包裝和供餐讓士兵吃得更開心並能吃完的方法。

● 康奈爾大學食品與品牌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這是我自己的實驗室,如今已從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遷址到康奈爾大學。我們的研究重心是,在我們周圍,影響我們進食量和享受程度的隱藏說客。

該實驗室的一部分通過雙麵鏡、隱藏攝像頭及餐盤下的感應器,與我的辦公室和觀察室相連。我們可以在不到三個小時內將實驗室改造成為類似廚房、餐廳、客廳或有著大屏幕電視機的活動房。這使我們得以測試食物在餐桌上的擺放方式、餐盤大小、照明類型或是電視節目等其他十幾種不同情況對於人們用餐速度和進食量的影響。我們請人到實驗室用午餐、晚餐,參加派對,或吃點心,然後仔細觀察並評估他們在這些不同情況下的反應。

.......



《好好吃飯:無須自控力,三觀最正的瘦身指南》 這是一本顛覆你對“減肥”認知的書,它不是教你如何咬牙堅持,如何計算卡路裏,更不會讓你在飢餓的邊緣掙紮。相反,它邀請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食物、認識身體、認識你自己,從而在輕鬆愉悅中,達成健康而持久的體型管理。 在這本《好好吃飯:無須自控力,三觀最正的瘦身指南》中,作者深刻剖析瞭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自控力陷阱”——我們總以為減肥需要強大的意誌力,需要與食欲進行殊死搏鬥,但事實恰恰相反。這種過度依賴自控力的模式,不僅耗費心力,而且往往適得其反,最終導緻身心俱疲,甚至反彈更嚴重。本書將引領你走齣這個誤區,擁抱一種更溫和、更有效、也更符閤人性的瘦身之道。 第一部分:看見無意識的進食:解開“為什麼吃得比想的多”的謎團 本書的開篇,將帶你深入探索“無意識進食”(Mindless Eating)的奧秘。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明明不餓,卻不自覺地拿起零食;明明已經吃飽,卻還在繼續;或者在看電視、工作時,不知不覺就吃掉瞭整包薯片?這些都是無意識進食的典型錶現。作者將從心理學、行為學、腦科學等多個角度,層層揭示導緻我們無意識進食的深層原因: 環境的暗示與誘惑: 視覺上的食物呈現(如顯眼的零食陳列、誘人的廣告)、氣味(如烘焙的香氣)、聲音(如薯片咀嚼的脆響),甚至是與食物相關的場景(如電影院、聚會),都會悄無聲息地觸發我們的食欲,引導我們做齣並非齣於真正飢餓的選擇。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並重塑這些環境信號,讓它們成為我們健康飲食的助力,而非阻力。 情緒的“填補”: 壓力、焦慮、無聊、悲傷,甚至快樂,都可能成為我們轉嚮食物的“安慰劑”。我們並非真的想要食物本身,而是試圖通過進食來緩解或逃避某種負麵情緒,或者放大某種積極情緒。本書將引導你認識到食物並非情緒的“解藥”,並提供更健康的情緒管理策略,幫助你區分生理飢餓與情緒性飢餓。 社會與文化的潛移默化: 聚餐的習俗、鼓勵“客氣”“不浪費”的社會觀念、關於“好身材”的單一標準,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進食行為。我們將探討這些社會因素如何讓我們在不經意間過度進食,並學習如何在遵循社會交往的同時,保持對身體信號的敏感。 大腦的“捷徑”與習慣: 大腦為瞭節省能量,常常會形成固定的進食模式和習慣。一旦這些習慣與環境、情緒等因素結閤,就很容易變成一種難以控製的自動反應。本書將教你如何識彆這些大腦的“捷徑”,並有意識地打破舊有的模式,建立新的、更健康的行為反應。 感官的“欺騙”: 食物的質地、味道、外觀,甚至是我們進食的餐具大小,都會影響我們對食量的感知。比如,使用大盤子更容易讓我們覺得食物不足,從而盛得更多。我們將學習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感官信息,幫助自己做齣更明智的進食選擇。 第二部分:告彆自控力,擁抱“聰明”的選擇:構建真正可持續的瘦身模式 認識到無意識進食的普遍性後,本書將重點轉嚮如何擺脫對“自控力”的過度依賴,轉而建立一套更自然、更輕鬆、也更持久的健康飲食模式。作者強調,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對抗”,而是來自“理解”和“順應”。 識彆真正的飢餓與飽腹信號: 身體本身擁有極其精密的飢餓和飽腹調節係統,但往往被我們的外在乾擾所濛蔽。本書將教你如何重新連接你的身體,傾聽來自胃部、消化係統以及大腦的真實信號。我們將學習區分生理飢餓(肚子咕咕叫、能量下降)和心理飢餓(突然想吃某種特定食物、情緒驅動),以及如何判斷何時是真正的飽腹,而非“吃撐”。 “慢食”的力量: 進食的速度與我們對飽腹感的感知息息相關。吃得太快,大腦可能還沒來得及接收到飽腹信號,我們就已經吃下過量的食物。本書將鼓勵你放慢進食的速度,細嚼慢咽,充分體驗食物的滋味,給身體充足的時間發送飽腹信號。這不僅有助於控製食量,更能提升進食的愉悅感。 “覺知”的藝術: “覺知”(Mindful Eating)是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是讓你在吃飯時冥想,而是讓你在進食的每一個瞬間,都保持一種開放、不評判的覺知。關注食物的顔色、形狀、氣味、質地,感受食物在你口中的變化,體味咀嚼和吞咽的過程。每一次覺知,都是一次與身體的對話,都是一次培養“聽話”身體的機會。 “無罪惡感”的飲食: 許多人在減肥過程中,常常將食物分成“好”與“壞”,並將自己對“壞食物”的渴望視為一種“罪惡”。這種標簽化的思維隻會增加心理負擔,導緻“破戒”後的補償性進食。本書將倡導一種“無罪惡感”的飲食觀,允許所有食物的存在,並將焦點放在“如何吃”和“何時吃”,而非“能不能吃”。 “環境重塑”與“行為設計”: 既然環境對我們的進食行為有巨大影響,我們就可以主動地去設計和重塑我們的飲食環境。例如,將不健康的零食放在不易看到的地方,或者隻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準備健康零食。在工作時,將水杯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並有意識地定時飲水,而不是等到口渴時纔想起。本書將提供一係列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你巧妙地“設計”你的飲食環境,讓健康的選擇變得更自然。 “少量多次”的智慧: 對於那些難以忍受長時間飢餓的人,或者有特定代謝需求的人,本書也會提供“少量多次”進食的策略,但強調的是“有意識”的少量多次,而不是機械的定時定量。通過在真正感到飢餓時,補充少量健康的食物,可以有效避免下一餐的暴飲暴食,並維持身體穩定的能量水平。 “滿足感”的追求: 減肥不等於剝奪,而是一種對更深層次滿足感的追求。本書將引導你認識到,真正健康的飲食,不僅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求,更能帶來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這包括享受食物的美味,享受與傢人朋友一同進餐的時光,享受身體因為健康飲食而産生的積極變化。 第三部分:構建“三觀最正”的瘦身哲學:健康、快樂、可持續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升華到對“三觀最正”的瘦身哲學的探討。這不僅僅是關於體重秤上的數字,更是關於一種積極、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重新定義“瘦”: “瘦”不再是唯一標準,而是健康、活力、自信的體現。本書將引導你關注身體的整體健康,包括良好的消化、充足的精力、平和的心態,以及高質量的睡眠。這些纔是真正衡量一個人是否“瘦”得健康、瘦得有價值的標準。 傾聽身體的聲音,而非盲從潮流: 各種減肥潮流層齣不窮,但最適閤你的,永遠是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本書將幫助你培養辨彆信息的能力,不被虛假的承諾和極端的方法所迷惑,而是找到真正適閤自己身體節奏和生活方式的飲食模式。 建立長期的“飲食關係”: 減肥不是一場短期的“戰役”,而是一生的“關係”。本書將幫助你建立一種與食物、與身體、與自我都和諧相處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基於愛與尊重,而非恐懼與壓抑。 融入生活,而非成為負擔: 健康飲食應該融入你的生活,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項讓你感到負擔沉重的任務。本書將提供大量實用的技巧,幫助你在忙碌的工作、社交和傢庭生活中,依然能輕鬆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不完美”的自由: 任何人都會有偶爾“放縱”的時候,這是完全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應對這些時刻,而非將其視為失敗。本書將教你如何帶著覺知,享受這些時刻,並在之後輕鬆地迴到健康的軌道,而不會産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好好吃飯:無須自控力,三觀最正的瘦身指南》 是一本送給所有渴望健康、渴望瘦身,但又厭倦瞭“痛苦掙紮”的人們的禮物。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效秘方的“奇跡之書”,而是一本引領你認識自我、療愈身體、重塑與食物關係,並最終擁抱健康、快樂、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智慧之書”。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你將發現,瘦身,可以是一件如此自然而美好的事情,它不需要你強大的自控力,隻需要你一顆願意去傾聽、去理解、去愛自己身體的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曾經被各種“完美身材”的宣傳洗腦,覺得自己必須瘦到某個數值纔算閤格。這種觀念給我帶來瞭巨大的壓力,讓我對自己的身體産生瞭深深的厭惡。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這種狹隘的審美觀,讓我明白健康和自信比單純的體重數字更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傳遞一種積極的身體意象,讓我能夠接納自己的身體,並且以更健康、更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它。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擺脫外界的評價,找到屬於自己的“好”的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真正的“瘦”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健康狀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更豁達、更平和的態度去麵對我的身材問題。

評分

我一直對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東西很感興趣,總覺得我們很多時候的行為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尤其是涉及到吃這件事。明明知道吃多瞭對身體不好,為什麼還是忍不住?而且,我注意到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並不是真的餓,可能隻是因為無聊、壓力大,或者看到彆人吃,自己也跟著吃。這種“被帶動”或者“被環境影響”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瞭,我感覺自己也深受其擾。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個提綫木偶,被各種外在因素操控著去吃東西。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地探討這些潛意識的驅動力,讓我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做齣那些“不明智”的決定。如果我能理解瞭這些背後的原因,或許就能找到更有效的應對方法,而不是僅僅依賴意誌力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基於科學的解釋,讓我從根本上改變我對飲食行為的認知。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尤其是我的情緒和行為模式的書籍。我感覺很多時候,我之所以會齣現一些不理想的行為,比如暴飲暴食,都和我的情緒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我需要一些能夠讓我認識到這一點,並且教我如何去處理這些情緒的書。我不太希望這本書隻是教我一些錶麵的技巧,我更希望它能觸及我內心的深層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我會通過食物來尋求慰藉,為什麼我會用吃來麻痹自己。如果我能理解瞭這些,也許我就可以找到其他更健康的應對方式,而不是繼續依賴食物。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改善我的飲食習慣。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那些“速成”、“奇跡”式的減肥法有點反感。總覺得它們要麼誇大其詞,要麼存在某種潛在的健康風險。我更傾嚮於那種循序漸進、能夠真正融入生活、並且不讓我感到痛苦的方式。我不太喜歡那些強調“犧牲”和“剝奪”的減肥理念,我覺得那樣太辛苦瞭,遲早會堅持不下去。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明白減肥不一定要對自己那麼苛刻。我希望能找到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讓我能夠享受美食,同時又保持良好的身材。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在這種平衡中找到樂趣,而不是每天都活在對食物的戒備和愧疚之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拾對身體的信心,並且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健康、更美好。

評分

天呐,我最近真的要爆炸瞭!每天都在跟自己的食欲搏鬥,結果總是遍體鱗傷。看著鏡子裏的自己,那種無奈和沮喪簡直要吞噬我。我嘗試過各種減肥方法,節食、運動、代餐… 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說“這次一定行!”,然後沒過多久就兵敗如山倒。尤其是看到朋友們大快朵頤,而我隻能在一邊看著,那種痛苦簡直無法言喻。而且,最讓我抓狂的是,我明明知道不應該吃,卻根本控製不住自己的嘴。那種感覺就像是身體裏有個小惡魔在慫恿我,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妥協。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毅力,是不是注定就胖下去瞭。這種想法真的太消極瞭,我真的需要一些真正能幫到我的東西,而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堅持”、“自律”之類的說辭。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思路,讓我擺脫這種惡性循環。

評分

範老師的微博內容就很有趣,看這本書瞭解飲食和健康,傢人也需要。會推薦給朋友。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好!!!!!!!!!!!!!!!!!!!!!!!!!!!!!!!!!!!!!!!!!!!!!!!

評分

這本書很不錯,符閤素食主義者的基本需求。值得推薦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非常好的一次購物體驗。為單位批量采購的書籍。包裝的很好,發貨也很快,售後也超級方便。很靠譜。以後會強烈推薦單位統一在京東采購書籍。

評分

還沒看,包裝可以,書應該也不錯

評分

趁著活動機會,買著儲備著,

評分

裏麵有很多食材不好采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