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哑舍里的古物,在岁月中浸染了成百上千年。
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是,它们不会说话……
天钺斧所引起的猜疑,龙纹铎所预示的控制,玉带钩所展现的野心,定盘珠所决定的取舍,震仰盂所流失的情亲,五明扇所煽动的谎言……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会在人性中激发怎样的欲望?
青春畅销小说作家玄色,跨越千年羁绊,撷取时代记忆,创造古风幻想小说销量奇迹。
作者简介
玄色,青春文学作家,AB血型的射手座,主业宅女,副业码字。擅长烹饪和幻想,爱好阅读和旅行,追求奔放自由的人生,所以游走于历史与幻想之间,写下一个又一个略带哀伤的美丽故事。代表作有《哑舍》系列、《守藏》、《昊天纪》系列等,作品畅销逾千万册。
目录
《哑舍·三》
第一章 天钺斧
第二章 独玉佛
第三章 龙纹铎
第四章 玉带钩
第五章 定盘珠
第六章 虎骨韘
第七章 象牙骰
第八章 震仰盂
第九章 五明扇
第十章 免死牌
第十一章 青镇圭
第十二章 乌金鼎
后记
精彩书摘
《哑舍·叁(典藏版)》:
公元960年,陈桥驿。
赵匡义迎着鹅毛大雪骑着马奔往驿站,还未满弱冠之年的他,已经随着他大哥在战场上驰骋了三四年了。战火的洗礼让他褪去了眉宇问的稚气,几度生死间的历练让他已经可以临危不惧,养成了沉静稳重的脾性。可是现在的他却有些紧张,扶着缰绳的手微不可察地轻轻颤抖着。
在一幢歇檐式屋顶的建筑前勒马停下,赵匡义飞身下马,把缰绳交给了下属,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后,才踩着雪拾阶而上。
这是一座不算很大的院落,院中栽着一棵古槐,黑褐色的枝干弯曲下垂,上面已经落满了一层厚厚的雪,黑白分明。而他大哥正穿着狐裘披风站在槐树下,背对着他,仰头凝望虚空,手中习惯性地摩挲着那把不离身的天钺斧。
赵匡义本想上前相见,却发现大哥的披风上已经落上了一层雪花,看样子已经在这里站了许久。
也是,他们所要面对的事情,很难抉择,应该由他大哥自己好好斟酌才是。赵匡义如此想着,便就那么站在那里,看着自家大哥的背影,久久回不过神。
才不过几年时间,他大哥已经成为了殿前都点检,掌统率亲军,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这时,柴荣却病重而逝,登基为皇的,是他七岁的幼子。君弱臣强,这五代十国的混战年代,但凡出现这样的情况,无一不是强者取而代之。
赵匡义目光复杂地看着他大哥手中的天钺斧,九年前的他,何曾会想到,这戏言居然会有成真的一天?
“槐之言怀也。怀来远人于此,欲与之谋。”伴着吱嘎的踩雪声,一个儒雅的声音徐徐传来。
赵匡义循声看去,见来人是他大哥的掌书记赵普。这个赵普是他大哥最信任的谋士,但书读的并不多,号称自己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赵匡义很惊奇:以他的学识,居然能说出《周礼·秋官·朝士》中郑玄的注释,看来这人也并不像是他表现出来的这么淡定,早就各种细节都思考到了。
“站在树下,盼望与来人谋事,此处倒是应景。”赵匡胤把手中的天钺斧挂回腰问,回头看了眼自己一文一武的左膀右臂,笑着道,“都准备妥当了?”
赵匡义和赵普两人齐声应是,年轻的面孔上掩不住的是极度的兴奋。毕竟此事若成,他们的人生将天翻地覆。当然,若是失败,他们也将会万劫不复。
赵匡胤却并没有他们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他微微一笑道:“想世宗北征之时,曾得一木牌,上书‘点检做天子’,看来此乃天意也。”
赵普知趣地接了几句话,赵匡义却在心下暗笑。他大哥口中的世宗便是前不久驾崩的周世宗柴荣,当年的殿前都点检是一直和他大哥不对付的张永德。他们只是略施了小计,弄了个莫须有的木牌,便让张永德受到了世宗的猜忌,被罢免了点检一职,赵匡胤才得以上位。但此时看来,当初他们定下的这个计谋,确实是颇有先见。
赵匡义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思,知道他是想再次利用这个计谋顺应天意,连忙拱手道:“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做天子。我这就安排人去军中散播。”赵普虽然足智多谋,但还是对他大哥了解不够深。他大哥极其在乎自己的名声,是绝对不会主动去篡位的,必须要有恰当的契机。赵匡义迅速地为这件事定了位。
赵匡胤摩挲着腰侧天钺斧,满意地朝自家二弟点了点头。
赵匡义现在已经不叫赵匡义了,他大哥已经在几个月之前的陈桥兵变中顺利地黄袍加身,登基为皇。为了避讳,他改名为赵光义,他们的小弟赵匡美改名为赵光美。只是他们的小弟今年才十二岁,根本用不上他,依旧在开封待着,赵光义还是跟随着赵匡胤南征北讨。
因为登基匆忙,代表皇帝尊贵的帝服并未来得及缝制,大哥虽然和以前一样,穿着将军的铠甲,但那周身的气度,让人不由得躬身拜服。
赵光义觉得他大哥变了,这是正常的。人的身份不同了,自然性格气质也随之改变,而且改变的也不光是他大哥一人,赵光义也控制着自己在赵匡胤面前的态度。他们虽然还是兄弟,可也是君臣了。
但偶尔,赵光义也难免怀念起过去,那是可以和大哥欢笑无忌的时光。
“二弟,在想什么?”赵匡胤交代完政事,挥退旁人,就发现自家二弟正一脸神游太虚的表情,不由得拿起手边的天钺斧伸过去拍了拍他的肩。
“没什么,昨晚有点没睡好。”赵光义哭笑不得,他知道自家大哥很喜欢这柄天钺斧,可是这不代表其他人会喜欢。他听说大哥前几天因为一事大怒,顺手就拿起天钺斧砸了过去,那惹祸的臣子连门牙都被砸掉了。现在那帮臣子们参奏时一个个都保持着安全距离,生怕遭受无妄之灾。
赵匡胤见自家二弟的目光落在他手中的天钺斧上,便状似不着痕迹地问道:“二弟,朕还从没问过你,这柄玉斧你是从哪家店买到的?”
赵光义一愣,这一晃都九年过去了,大哥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事?赵匡胤轻咳一声道:“不记得就罢了,朕也就是随口一问。”
“不,臣弟还真记得在哪家店买的。”赵光义摇了摇头,“因为那家店的店名挺别致的,所以臣弟一直没忘。”
“哦?说说。”赵匡胤被吊起了胃口。
“那家店叫哑舍,古董无声不能倾述之意。”赵光义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大哥的神情。
赵匡胤默念了几遍哑舍之名,点头赞叹:“那老板定是个雅士,回头有空二弟定要陪朕去拜访拜访。”
赵光义心下一惊,自家大哥现在好歹也是一国之君了,居然会用到拜访这个词?但他来不及多想,连忙道:“皇兄,那家店在第二天就搬走了,我也没有见过店老板,这玉斧还是因为那家店急着搬走,我从店伙计手中贱价买过来的。”他并没多费唇舌解释当年和那少年的赌约,下意识地觉得这件事不能告诉大哥,连锦盒里的那片锦布他也不能说。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青梅煮酒录》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哑舍·叁(典藏版)》的任何内容: --- 《青梅煮酒录》 卷一:旧事如烟,新程似水 《青梅煮酒录》是一部融合了古典情怀与现代叙事笔法的长篇小说,它以一卷厚重的历史尘埃为引,聚焦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故事的序幕,拉开在江南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古镇——“云岫镇”。这座镇子,如同书名所示,浸润着一种既清冽又醇厚的味道,仿佛陈年的梅酒,入口微酸,回味却悠长而甘甜。 主人公林清河,一个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青年才俊,本应继承家族的笔墨与清誉,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他二十岁那年的秋天猛然转向。祖父留下的古籍中,夹着一张泛黄的地图和几封语焉不详的书信,牵扯出一桩横跨半个世纪的家族秘辛。这秘辛并非惊天动地的阴谋,而是关于一份失传的织锦工艺和一段被刻意掩埋的爱情。 林清河的性格,是典型的矛盾统一体:他既有旧式文人的温润与坚韧,又带着新时代青年的探索欲与叛逆精神。他厌倦了故纸堆中的僵化,渴望触摸真实的生活。当他决定遵从地图的指引,踏出云岫镇,前往传说中云雾缭绕的“太白山麓”寻找线索时,他的旅程便正式开始。 太白山麓,是故事的第二个重要场景。这里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群体——“织云者”。他们世代守护着一种名为“月影流光”的织锦技术,这种技艺据说能将日光和月华融入丝线之中,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灵性。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外界的误解,织云者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危机。 在山麓,林清河邂逅了女主角,叶疏影。叶疏影是织云者的最后一代传人,她如同山间的清泉,美丽而倔强。她对外界充满警惕,将家族的技艺视为生命的全部。两人的相遇,充满了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不打不相识”。林清河的探寻触动了叶疏影的内心防线,而叶疏影的坚守,也让林清河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巨大价值。 卷二:技艺的传承与人性的试炼 小说的核心冲突,围绕着“传承”二字展开。林清河发现,祖父当年与织云者之间,并非简单的交集,而是一段深刻的友谊,甚至可能涉及到某种交换或亏欠。他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开那些盘桓在织云者心头多年的心结,同时,他也必须学会理解并尊重这种近乎信仰的技艺。 “月影流光”的织造过程,被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从蚕茧的挑选、染料的提取(多取材于山间特有的草药与矿物),到复杂的提花和最后的入光仪式,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匠心。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赋予了小说一种近乎“手工艺百科全书”的质感。 然而,传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外部的商业势力,以其强大的资本和高效的机器,觊觎着“月影流光”背后的技术秘密,试图将其量产化,彻底剥夺其精神内核。当地的保守势力,则因为历史的恩怨,对林清河这个“外来者”充满敌意。 小说在这一阶段,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代的喧嚣与山间的寂静、快速的迭代与缓慢的积累、商业的逐利与艺术的纯粹。林清河和叶疏影必须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纷争中找到平衡点。他们不仅要拯救一种工艺,更要捍卫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对美的执着。 卷三:镜花水月间的抉择与和解 随着故事的深入,林清河终于解开了祖父留下的谜团。原来,织锦工艺并非失传,而是被刻意“藏匿”。祖父当年为了保护这门技艺不被用于不正当的用途(与某种宫廷旧制有关),选择了用一场看似的“失败”来掩盖其真正的价值。林清河的责任,从探寻变成了“复原”和“引导”。 情感线索也逐渐明朗。林清河对叶疏影的感情,从最初的欣赏、好奇,升华为基于共同理想的深刻理解与支持。他们的爱情,是古典文学中“琴瑟和鸣”的现代演绎,是两个灵魂在追求高远目标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合。 小说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对“价值”的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珍贵?是能够大规模复制的商品,还是耗费毕生心血才能成就的孤本?太白山麓的织云者们,最终选择了一种折中的道路:他们不再完全隐居,而是以一种“限定”和“定制”的方式,将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其在商业的夹缝中保持其艺术的尊严。 结局是开放而温暖的。林清河没有选择留在山里,但他也没有完全回到都市。他成为了连接云岫镇的古老文化与山麓的传统技艺的桥梁。他在都市中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工作室,专门修复和研究传统工艺品,同时,他也定期回到太白山麓,参与织云者的年度“月光会”。 《青梅煮酒录》最终描绘了一幅关于“守望”的壮丽画卷。它告诉读者,真正的传承,并非是拒绝改变,而是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同时,学会如何与时代共舞。字里行间,弥漫着对匠人精神的敬意,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以及对未来审美品味的期许。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闻到江南的梅雨气息,听到山间的风声,以及丝线在手中温柔流淌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