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是影响我国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立足我国国情,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在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背景分析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全面考察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并设计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机制、模式和对策。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电子政务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邵兵家,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商务与营销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商务理论与方法,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外SSCI期刊及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的《电子商务概论》等三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前担任的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认证委员会专家、重庆市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商业研究中心专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目标
1.2.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1.2.2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模型
1.2.3 我国公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接受模型的实证检验
1.2.4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用户政策的分析
1.2.5 提高我国公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接受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资料
第2章 电子政务接受问题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电子政务接受问题的理论基础
2.1.1 创新扩散理论
2.1.2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2.1.3 技术接受模型
2.1.4 其他相关理论
2.2 电子政务接受问题研究概况
2.3 国外电子政务接受问题研究现状及评述
2.4 国内电子政务接受问题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3章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
3.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界定
3.1.1 公共服务的定义
3.1.2 电子政务的定义
3.1.3 电子政务的分类
3.1.4 公众接受的概念界定
3.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
3.2.1 G2C模式的基本功能
3.2.2 G2B模式的基本功能
3.2.3 G2G模式的基本功能
3.3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基本原理
3.4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业务模式
3.5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评价方法
第4章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状况及问题诊断
4.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4.1.1 办公自动化阶段
4.1.2 “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4.1.3 “政府上网”阶段
4.1.4 电子政务阶段
4.2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4.2.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状况的部委间比较
4.2.2 我国工商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区域间比较
4.2.3 我国税务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区域间比较
4.2.4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一一以北京市为例
4.3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问题及特征
第5章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低的原因
5.1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观念原因
5.2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法律原因
5.3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制度原因
5.4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安全原因
5.5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信任原因
5.6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基础设施原因
5.7 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低的服务质量原因
第6章 影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的因素研究
6.1 影响企业网上纳税系统接受的因素研究
6.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6.1.2 企业网上纳税系统接受模型构建
6.1.3 研究设计
6.1.4 数据分析
6.1.5 研究结论
6.2 影响外经贸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接受的因素研究
6.2.1 研究背景
6.2.2 外经贸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接受影响因素模型
6.2.3 研究设计
6.2.4 数据分析
6.2.5 研究结论
6.3 影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民接受的因素研究
6.3.1 研究背景
6.3.2 研究思路
6.3.3 研究模型构建
6.3.4 研究结论
第7章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用户政策研究
7.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用户政策简述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
7.2.2 用户政策类目构建
7.2.3 编码
7.3 数据分析
7.3.1 部委系统电子政务用户政策分析
7.3.2 工商系统电子政务用户政策分析
7.3.3 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用户政策分析
7.4 研究结论
第8章 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机制、模式与对策
8.1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机制设计
8.1.1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信息共享机制
8.1.2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安全保障机制
8.1.3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评价评估机制
8.1.4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市场运作机制
8.2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模式选择
8.2.1 以公众为中心的关系模式
8.2.2 服务导向型的目标模式
8.2.3 应用驱动型的建设模式
8.2.4 “内外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
8.2.5 以流程为突破的技术模式
8.3 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对策建议
8.3.1 加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8.3.2 利用多渠道加强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宣传
8.3.3 健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安全措施及用户政策
8.3.4 改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网站基础环境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接受存在差异
9.1.2 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低的七个原因
9.1.3 影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的因素
9.1.4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用户政策不完善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企业网上纳税系统接受因素问卷
附录二 外经贸电子政务服务接受因素问卷
精彩书摘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电子政务作为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政务在促进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及快速变革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电子政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兴起。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全球率先倡导“电子政务”理念,并将“电子政务”作为“政府重塑计划”中的重要发展战略。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或制定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政府上网计划,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自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基本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网站组成的政府网站体系。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安排。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印发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2005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指出要重视政府网站建设,要做好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2006年3月,经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由中办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发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论述。
到2012年年底,我国政府网站数量已经达到5.29万个(CNNIC,2013),30%左右的地市级网站提供了网上办事功能(张维迎,2011)。但是,与政府提供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相比,公众对这些服务的使用率却不高。根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提供的信息,在访问政府网站的网民中,仅有2.5%的人在网上办理税务或企业注册等业务,在线咨询、投诉和参与调查的也仅有5.9%,而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使用政府网上服务的网民比例达50%以上(王长胜,2007)。这说明在政府已经做好通过电子政务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同时,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接受使用却显得有些迟滞,如果此状况不能及时扭转,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进程。
……
前言/序言
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网络零售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应用带来了商业领域的变革,以网上办事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应用加快了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进程。一项新技术作用的发挥与其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如何促进用户的接受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2004年开始,我们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热点及理论基础,从用户视角开展对互联网技术在商务领域采纳或接受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也更加注重公众的利益,从出发点而言,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有共同的诉求,即以用户为中心。在此背景下,我们发现原有的研究可以迁移到电子政务领域,并且,该领域在公众接受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2007年,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遗憾的是没有批准。现在再看当时的申报书,发现对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的阐述的确不够清晰,相关的文献基础也不够扎实。但我们认为研究选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可以继续完善。
第二年即2008年年初,我们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借鉴了相关学者的申报经验,研究的问题及思路更加清晰。特别是发现了一个数据,对选题价值有重要的支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发布了《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该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一个与电子政务用户相关的数据。报告显示,在访问政府网站的网民中,仅有2.5%的入网上办理税务或企业注册等业务,在线咨询、投诉和参与调查的也仅有5.9%,而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使用政府网上服务的网民比例达50%以上。用户接受率的巨大反差,为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幸运的是,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申报获得了评审专家和评审专家组的支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了立项通知。这也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也为后续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打下了基础。
有人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带来的磨难与兴奋共存,高兴三天辛苦三年。特别是课题研究对象为政府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题的研究难度。十分感谢相关部门的领导在研究调研中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原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在我们开展问卷调查中提供的支持。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所在的单位重庆大学提供了配套资金支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提供了研究所需的资料和场所,课题组成员和我指导的研究生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了相关成果。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有了快速提高,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和普及比例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我们在研究中提出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的手段日益多样化正在成为现实。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也用较大篇幅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这也是自2008年首次发布相关数据以来,时隔九年后,再次发布电子政务用户使用情况数据。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在线政府服务用户规模达2.39亿,占总体网民的32.7%,对在线服务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用户比例也近50%。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本书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背景,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全面考察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并设计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接受度的机制、模式和对策。由于研究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本书中的观点可能有不妥之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调查数据是针对当时的情况,经过几年的发展状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限于条件我们没有进行再次调研,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的顺利面世,特别感谢项目评审专家在结题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科学出版社特别是孟锐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感谢研究团队各位成员,特别是研究生蒋飞和王芝在本书撰写过程中资料搜集及整理工作,感谢同事和家人给予的大力支持。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