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本土化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次学习实践和理论尝试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政治信任嬗变的社会机理、实践悖论、“异化”特征、中国逻辑等,提出“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信任创造有效政治”等观点,并试图用中国社会实践检视、批判、修正基于西方情境的政治信任理论。“有效”政治信任既有别于无变革语境下的政治盲信,也有异于暴力革命背景下的政治失信,集中体现为“有限性”“有为性”“结构性”以及“现实性”等特征。中国社会的政治信任呈现三大“异化”特征和实践悖论,构建政治信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郭根,男,生于1983年,安徽贵池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现任教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要从事政治信任、基层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主编《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参编《社会学辞典》《走近劳模》《中国减灾报告》等。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
目录
引言“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001
导论004
第一节选题意义与研究综述004
第二节理论预设与篇章结构016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创新可能018
第一章政治信任的概念解读021
第一节政治信任的概念内涵022
第二节政治信任的概念辨析032
第三节政治信任的结构类型038
本章小结057
第二章政治信任嬗变的基本图式060
第一节信任背景: 从总体性社会向转型社会转向060
第二节信任对象: 从政治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转向067
第三节信任资源: 从文化意识形态向经济社会绩效转向071
第四节信任关系: 从习俗型信任关系向合作型信任关系的转向076
本章小结079
第三章政治信任嬗变的特征形态082
第一节结构: 中央与地方政治信任的差序格局082
第二节关系: 信任维系与信任支持的博弈悖论088
第三节功能: 信任功能实现与信任功能失调的彼此共存095
本章小结105
第四章政治信任嬗变的机理探析108
……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政治信任研究》:
这种断裂式的社会结构比较容易产生动荡。后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警惕由社会变迁动荡而引发的社会政治危机。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符合本国国情、体现人文精神情感、充满人际关怀和倾诉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的因货币交换推动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应该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得到有效的遏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其三,信息网格化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文化的虚拟与冷漠。社会发展抑或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变迁模式和生成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的现存状态和变革趋势。反之,预示着新的文化的蕴生和出世。社会转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关系转型。有学者曾用社会激发状态下的“网格化模式”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人与人关系的离合状态,其见解深刻精辟、恰到好处,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这种社会激发状态下的网格化关系背后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社会利益主体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以及社会主体的利益自主意味着参与、表达、流动、冲突及个性化、现实化甚至个人化的利益诉求。社会激发状态下的网格化关系作为一种解释模式抑或既成状态无法保证常态下人与人关系的有序和健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人与人关系的消解。因此,这种关系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个人全面进步是不兼容的。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熟人的新型公益关系,现代社会应是培育社会成员公共精神,让公众关注公共生活、担负起公共责任。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社会成员公共精神的成长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所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必然,也是塑造健康信任文化的必由之路。
……
前言/序言
政治信任,作为一个论题,无疑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良善的公共生活是现实政治文明的标杆之一。创设政治权力体系,并将之作为实现秩序的第一要素,由此协调矛盾、化约冲突、消解分歧,至少是将矛盾、冲突或分歧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是构建良善公共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说权力体系的创建是公共生活确立的前提和条件,那么政治信任的构造则决定着公共生活的质量水平。由此,基于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寻求有序政治生活以及规避风险的需要,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构建民众对权力体系的相信、托付和支持,具有学术的紧迫性和现实的针对性。
政治信任,作为一个问题,是现代性的重要论域,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主要体现为利益的重新分配、权力的结构性转移以及社会阶层的重新组合。常常见诸报端的群体性社会泄愤事件、公共恐慌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政治信任的阈失有关。毋庸置疑,对于极端社会抗争行动的选择凸显了公民对政党、政府合法性的质疑,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信任的弱化。特别是官员行为不端、公共权力失范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信用,导致政府管理成本高昂,政府管理体系脆弱。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社会或已陷入“塔西佗陷阱”。如果任凭政治信任流失,势必威胁政权巩固与政治稳定。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大多遭遇政治信任的困扰,进而导致政局动荡,阻碍了经济、政治的发展,国家建设也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获取持久的政治信任,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政治稳定的主要考量因素。
本书从基本理论展开,阐释了政治信任嬗变的社会机理、实践悖论、“异化”特征、中国逻辑等,提出“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信任创造有效政治”等学术观点,并试图用中国的实践批判、修正、完善基于西方社会的政治信任理论。这是中国本土化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次学习实践和理论尝试。同时,本书试图梳理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演化过程,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探讨中国公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并从理论和逻辑关联处推演构建中国政治信任的理论路径和实践逻辑,对构建中国特色政治信任提出愿景,期盼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所裨益。
第一,在“政治信任”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提出“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政治信任”的概念,进而提出“有效信任创造有效政治”的判断。笔者认为,政治信任意指,基于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寻求有序政治生活,以及规避风险的需要,在政治体系与公民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建立对政治体系的良好心理预期并有所托付,以及政治体系给予回应基础之上的政治心理现象与交互合作关系。从过程上看,政治信任内含了公民对政治价值公共性的认同、对政治制度合法性的确认、对政治文化观念性的支持,以及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实践,在政治过程中突出表现为鲜明的现实性和有效性。有效政治信任既有别于无变革语境下的政治盲信,也有异于暴力革命背景下的政治失信,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有限性”“有为性”“结构性”以及“现实性”等特征。有效政治信任在创造有效政治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新资源,作为信任合作型改革所必需的动力之源,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集中体现为对当前凝聚改革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与期待。
第二,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背景下,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阐释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异化”特征,以及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笔者认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结构“异化”,集中表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众对政策的选择性运用,以及央地两级事权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责无权的困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维系与现实利益支持的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异化”,则表现为政治体系的刚性合法性需求与权力“异化”,以及民众的特定支持与经验性利益博弈特征。最后,政治价值实现与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论则成为政治信任功能“异化”的重要表征。由此,破解信任“异化”和实践悖论亟待政治系统敏锐洞察民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反腐败工作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通过对政治信任的特征分析、机理研究,讨论了政治信任的嬗变过程、内容体系、规律特征等,结合本土经验建构了政治信任的实践逻辑和理论路径。一方面,梳理及概括政治信任嬗变的基本图式与特征形态,并在理论上考察政治信任构建的三大路径,即制度优化政治信任、文化优化政治信任,以及政策优化政治信任。另一方面,在考察中国政治信任嬗变的社会机理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政治信任有效性的中国政治信任构建的现实逻辑: 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逻辑;核心是健全制度化不信任的政治逻辑;基础是利益协调均衡的改革逻辑;保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逻辑等。
需要提及的是,政治信任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借鉴的现有理论在深度、广度,以及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契合度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学界前辈的引领和指导下,致力于本领域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辛勤耕耘,出版、发表了不少有关政治信任的学术专著和有分量的论文,大大推进了政治信任研究。相比之下,由于理论功底欠缺,水平有限,笔者的这部习作尚存在诸多不足。譬如,在理论上,由于偏重现实的阐释,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任理论的梳理与专门研究不够,国别比较研究、历史纵深和理论逻辑的结合研究也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在实践上,由于政治信任研究的特殊现实性,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信任现状的定量研究也显不足,多为定性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也需要加强政治信任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呈现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民众的政治信任水平或政治信任度,展现政治信任状况的立体多维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研究现实问题,关照当代中国是本书的价值追求和学术旨趣。任何学术问题的背后都暗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关切,都需要以当前中国社会的本土化事实为蓝本,从而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学术分析框架并使其具有中国意义,这也许是未来中国社会研究政治信任以及其他理论研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定律。因为脱离中国社会、中国现实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纯逻辑推演只能是纸上谈兵,于学术而言意义总归有限。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的一次冒险尝试,期盼学界前辈、同仁朋友不吝赐教。
郭根2017年7月
中国特色政治信任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特色政治信任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