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本《<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John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Campbell)博士出任主编。该丛书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资深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之广,所选篇目之多,之前从未有过。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七卷收录了自1985年至199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51篇。在这期间,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克罗托等人发现了C60分子;加洛和其同事解析了艾滋病病毒HTLV-Ⅲ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威尔逊等人提出了“夏娃理论”——人类的共同祖先是一位非洲女性;《自然》前主编马多克斯和魔术师兰迪等人调查了备受争议的“水的记忆”实验;霍夫曼等人首次发现了北极臭氧层损耗;萨拉蒙等人提供了“冷核聚变”的反面结果;艾格勒等人用35个原子拼写出了IBM的字样……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第七卷(下)(1985-1992):平装本》是一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中的一卷,收录了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从1985年到1992年间发表过的经典科学论文27篇,并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十卷本《<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资深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之广,所选篇目之多,之前从未有过。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英)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AIDS Virus, HTLV-III
艾滋病病毒HTLV-III的完整核苷酸序列
Does the Ocean-Atmosphere System Have More than One Stable Mode of Operation?
海洋-大气系统是否存在不止一种稳定运行模态?
Large Losses of Total Ozone in Antarctica Reveal Seasonal CIOX/NOX Interaction
南极臭氧总量大量损失揭示季节性ClOX /NOX的相互作用
A 150,000-year Climatic Record from Antarctic Ice
南极冰芯记录的过去15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C60: Buckminsterfullerene
C60:巴克敏斯特富勒烯
2.5-Myr Australopithecus boisei from West of Lake Turkana, Kenya
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以西2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
Forty Years of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Bacteria:A Fortieth Anniversary Reminiscence
细菌遗传重组四十年——四十周年纪念
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
线粒体DNA与人类进化
Multi-channel Seismic Imaging of a Crustal Magma Chamber along the East Pacific Rise
沿东太平洋海隆的地壳岩浆房多道地震成像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HIV Infection
HIV的传播动力学
Interstellar Diamonds in Meteorites
陨石中的星际金刚石
Oceanic Phytoplankton, Atmospheric Sulphur, Cloud Albedo and Climate
海洋浮游植物、大气硫、云反照率与气候
Structure of the Repressor-Operator Complex of Bacteriophage 434
噬菌体434阻遏蛋白-操纵基因复合物的结构
Iron Deficiency Limits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Subarctic
亚北极区东北太平洋海域铁缺乏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Evidence for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Decade
过去十年中全球变暖的证据
GAL4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in Drosophila
在果蝇中GAL4激活转录
Mysteries of HIV: Challenges for Therapy and Prevention
神秘的HIV:它的治疗和预防面临的挑战
Human Basophil Degranulation Triggered by Very Dilute Antiserum against IgE
高度稀释的抗IgE抗血清引发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High-Dilution” Experiments a Delusion
高倍稀释实验的错觉
New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in Polymer Diodes and Transistors
高分子二极管和晶体管中半导体器件物理学的新学问
Resolu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s into Mendelian Factors by Using a Complete
Linkage Map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完整连锁图对孟德尔因子数量性状的解析
Observation of Cold Nuclear Fusion in Condensed Matter
凝聚态物质中观察到的冷核聚变
Problems with the γ-Ray Spectrum in the Fleischmann et al. Experimen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定位单个原子》编者按
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是在原子级分辨率上对材料表面成像的一种工具。随着它的针状金属尖端在材料表面上移动,电子通过隧道效应穿过针尖与样品表面的间隙从而产生电流,电流强度随间隙大小不同而发生改变,从而描绘出材料表面的形貌。20 世纪80 年代后期,通过在探针尖端应用电脉冲可以移动或改变材料表面。本文中加利福尼亚IBM 研究实验室的唐·艾格勒和埃里克·施魏策尔描述了利用针尖在材料表面拖动单个氙原子并进行任意定位。他们用35 个原子拼写出的公司名称成为纳米技术的一个标志。
这套书绝对是科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宝藏,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自然科学发展脉络感兴趣的人来说。虽然我手上的这本是关于特定年代的内容,但那种跨越时代的科学对话感非常强烈。我特别喜欢那种老派的严谨和新颖发现交织在一起的氛围。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科学巨匠们在那个时间点上的思考深度和探索激情。看着那些经典的论文,即使是已经成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原汁原味的版本总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会,让人深刻体会到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的认知世界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通过这些文字,仿佛触手可及,极具感染力。
评分平心而论,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经典文献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每当我被一个复杂的概念卡住,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时,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保留了原始的学术语言和结构,没有过度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这是一种对原著精神的尊重,也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理解。我个人认为,这套书更适合那些渴望“深潜”而非“泛舟”的读者,它提供的是第一手的、未经稀释的科学思维训练场。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尤其是英汉对照的设置,极大地便利了需要对照原文的读者。对于学习科学英语或者想追溯特定术语的英文本源的读者来说,这个设计简直是太贴心了。虽然阅读速度可能会因此减慢,但准确性大大提高。而且,纸质书的实体感,那种油墨和纸张的味道,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在屏幕疲劳日益严重的今天,捧着这样一本厚重的经典,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本身的致敬,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学习体验,让人更加专注和投入。
评分编辑的选篇眼光实在独到,总能在海量的文献中挑出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我注意到,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和相互启发在这些卷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这篇文章启发了另一个学科的新思路,这种链式反应是阅读这套合集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是不同领域知识碰撞出的火花。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在如今这个越来越细分的科研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它提醒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整合不同学科的见解。
评分阅读这些选集,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的力量和科学的迭代。不同年代的科学问题和解决思路,放在一起对比看,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学科是如何演进的。对我来说,这种对照阅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当下最热门的研究方向,而是能更宏观地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坐标。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已经“过时”的理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如何被提出并被论证的,这中间的逻辑推导和实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这套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一窥科学前沿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被后世的整理和简化所过滤掉的那些“曲折”和“弯路”。
评分京东的物流太暴力了,书脊下端都磕裂了,好在书是正版,装订质量还不错,很厚实的一本
评分没收到发票,闹心的购物体验
评分质量很不错,经典之作,涵盖各个方面。
评分期刊下卷,喜欢,以后追评
评分京东物流快捷,书本印刷清晰,装订还行,版面较好。是激发孩子的读物,用来培训阅读和写作。收藏价值高。五星好评!
评分这书的质量非常好,内容理解略难。。。不过是我心中所期望的书
评分,我会黏上这条评论。
评分《自然》杂志每周发表经过完善同行评审的研究。《自然》杂志的编辑是基于论文的独创性、重要性、跨学科性、及时性、易理解性和结论性等方面作出决定。《自然》杂志同时也提供及时、具权威性和有深度的新闻,以及对科学、科学家和大众有影响力的专题和未来趋势分析。
评分龟龟龟龟,龟龟好,贵好贵好贵贵贵贵好贵好贵好贵好贵好贵好,贵贵不贵,贵,鳜鳜鳜鳜鳜鳜鳜鳜鳜鳜鳜鳜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