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行记》是杜环在唐与大食帝国爆发的怛逻斯之战中被俘并留居大食十余年,后来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ZUI早记录伊斯兰教及其有关国家社会历史情况的中文典籍。书中记述了当时大食帝国统治下的西亚、中亚诸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经行记笺注》是近代学者张一纯先生引经据典,对《经行记》所记相关内容的考释。其内容丰富详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年),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宝应初年(762年)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书,有一千五百余字保留至今。
张一纯(1913—1967),原名张崇,曾用名张煦,浙江瑞安县人。193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系。1943年8月至1945年9月,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由其师史学大家梁园东推荐,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张一纯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甚多,《经行记笺证》一书为其代表作。
目录
一?拔汗那国 / 001
二?康?国 / 007
三?师子国 / 013
四?拂菻国 / 015
五?摩邻国 / 025
六?大食法、大秦法、寻寻法 / 027
七?波斯国 / 031
八?石?国 / 033
九?碎叶国 / 037
一〇?大食国 / 057
一一?末禄国 / 071
一二?苫?国 / 077
附?录
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 / 085
亚俱罗考 / 125
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 / 149
杜环与耶路撒冷(鞅萨罗) / 169
杜环游历大食国之路线考 / 183
精彩书摘
一、拔汗那国
拔汗那国
公元前一、二世纪时,拔汗那(Ferghanah)之地为大宛国,为伊兰语系国家,人口达三十万,经济以农耕兼畜牧为主,并产汗血马著名。南北朝时代称破洛那,《隋书》卷八三《西域传》,《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俱作?汗,并云“西北去石国五百里”,即“古渠搜国”(而《北史》同卷又作破洛那、洛那国)。《西域记》作怖捍(卷一)。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跋贺舵,藤田丰八《笺释》“舵”当为“那”。《通典》卷一九二《边防典》云“拔汗一名判汗”,《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三年条称:开元三年(715年)拔汗那为大食等所侵,其王奔安西求救,张孝嵩发兵援之,大捷,大食等国请降。《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称唐“使郭虔瓘往拔汗那征甲马……拔汗那胡不胜侵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改其国号为宁远(《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今锡尔河上游费尔干盆地即其地。
在怛逻斯南千里,东隔山。
《西域记》云:“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卷一)
天山在其东。怛逻斯详见《碎叶国》。
《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六引误“怛”为“恒”,“千里”作“千余里”,均不确。
去疏勒二千余里,西去石国千余里。
疏勒,唐太宗贞观中内附,唐置疏勒都督府(《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条),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噶尔。其与拔汗那距离鸟里约七百六十里。《西域记》谓“(赭时,即石国)东南千余里至怖捍”(卷一),是石国在拔汗那西北,与上述《隋书·西域传》合,唯《隋书·西域传》所载里距有误。
《通典》卷一九二,引作“西去本国千余里”,“本”字误,今从《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六、《通志》卷一九六引改。而《寰宇记》引夺“余”字。
城有数十,兵有数万。
……
《大唐西域记笺注:玄奘西行求法史诗的深度解读》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求法的壮歌 本书并非《经行记笺注》,而是对另一部辉煌巨著——《大唐西域记》的详尽笺注与深度解读。此书汇集了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旅行家、语言学家和佛学大师玄奘法师的亲身经历与西行见闻。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或游记,更是记录了人类求知精神的丰碑,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部分:原著的地位与历史背景的重构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成书于唐代贞观十三年至十九年间(公元639年至645年)。这部十卷本的巨著,详细记载了玄奘法师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秘密出长安,历经艰险,抵达天竺(古印度),广学佛法,最终满载而归的十四年西行历程。 在唐代,国家强盛,文化开放,但西域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对中原百姓而言,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西域记》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土对中亚、南亚世界的认知。它记载的不仅是玄奘个人的壮举,更是唐帝国对“西域”的全面认知与记录。 笺注的必要性与学术价值 原著虽是信史,但时隔千年,地名多已湮没,译名不一,风俗文化亦发生巨变。本书的笺注工作,旨在“复原”玄奘所见之景象,同时“比对”现代考古与地理学发现。 我们依据唐代的译经体例,对原著中出现的佛典专有名词、梵文音译(如“阿输陀罗”、“乾陀罗”)进行系统性的考证与现代汉语的对照。例如,对“摩揭陀国”、“迦毗罗卫国”等核心区域的地理坐标、历史演变进行详尽的阐释。 第二部分:地理志的复原与考订 《西域记》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其近乎严谨的地理记录。玄奘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条理清晰的叙述,勾勒出了横跨数千公里的西行路线图。 本书的笺注工作,重点放在了“路径追踪”上: 1. 路线的数字化比对: 结合现代卫星图像与历史地图集,精确测绘玄奘所经的古道,例如穿越帕米尔高原的“葱岭”地带,以及中亚的绿洲城市群(如“瞿萨旦那国”、“室利鑛国”)。我们不仅指出其现代名称,更探讨了历史变迁中地貌的改变如何影响了路线的识别。 2. 城邦与国家的兴衰: 记录了玄奘所见的六十余个城邦和国家。笺注部分详述了这些国家在公元七世纪时的政治结构、民族构成以及与周边势力的关系。例如,对“戒日王”统治下的北印度,我们引用了同时期波斯、阿拉伯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其鼎盛一时的面貌。 3. 水文与气候的变迁: 玄奘对河流、湖泊的记载尤为精准。笺注部分结合现代水文学研究,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河流改道、咸海缩减等自然现象对沿途城邦存亡的影响,说明玄奘的观察具有超前的地理学意义。 第三部分:佛教史迹的深度探源 玄奘西行的核心目的是求取真经,护持佛法。因此,《西域记》中关于佛教遗迹的记载,是其最宝贵的遗产。 本书将对每一处佛塔、寺院、石窟进行深入的“遗迹考古”阐释: 1. 寺院的今昔对比: 对于原著中记载的规模宏大、僧众云集的寺院(如那烂陀寺),我们搜集了近代以来(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如亚历山大·柯宁汉)的发掘报告,将其与玄奘的描述进行对比,展现历史的沧桑感。许多寺院在玄奘归国后不久便因战乱或宗教变迁而衰落,本书试图重构其鼎盛期的面貌。 2. 造像艺术的流变: 玄奘记载了沿途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笺注部分结合犍陀罗艺术、笈多王朝艺术风格,分析了玄奘所见的造像特点,并追溯其艺术源流,探讨了印度佛教艺术向东传播的路径。 3. 佛本生故事与圣地: 对记载的佛陀生平事迹发生的“圣地”,我们详细梳理了其在不同佛教派系中的流传版本,并阐释了玄奘对这些圣地的巡礼,是如何巩固了其在佛教史上的权威地位。 第四部分:风俗民情与文化交流的透视 《西域记》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记录,它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卷”。 1. 民族与语言的谱系: 玄奘对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服饰习惯、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记载,为研究中亚、南亚古代民族迁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笺注部分将尝试解析其中涉及的吐火罗语、古伊朗语等语言学线索。 2. 饮食与物产: 对当地农作物、牲畜、矿产的记录,是古代经济史的重要参考。我们详细注释了如“郁金”、“龙脑香”等珍贵物产的产地与贸易路线,揭示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脉络。 3. 社会制度与信仰多元化: 玄奘记录了天竺当时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的祭祀仪式、种姓制度,以及佛教与其他外道的辩论情况。笺注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印度宗教的多元竞争格局,说明玄奘的学识是如何在这样的文化熔炉中淬炼出来的。 结语: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 本书对《大唐西域记》的笺注工作,力求精细、严谨,避免穿凿附会,旨在以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为这部伟大的史诗提供坚实的注释支撑。它不仅是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研究的必备参考,也是对盛唐气象、人类探险精神的深情回望。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辉煌而逝去的古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