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记笺注

经行记笺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环 著,张一纯 注
图书标签:
  • 游记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宋代
  • 笔记
  • 地理
  • 旅行
  • 笺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7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873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行记》是杜环在唐与大食帝国爆发的怛逻斯之战中被俘并留居大食十余年,后来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ZUI早记录伊斯兰教及其有关国家社会历史情况的中文典籍。书中记述了当时大食帝国统治下的西亚、中亚诸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经行记笺注》是近代学者张一纯先生引经据典,对《经行记》所记相关内容的考释。其内容丰富详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年),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宝应初年(762年)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书,有一千五百余字保留至今。

  张一纯(1913—1967),原名张崇,曾用名张煦,浙江瑞安县人。193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系。1943年8月至1945年9月,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由其师史学大家梁园东推荐,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张一纯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甚多,《经行记笺证》一书为其代表作。

目录

一?拔汗那国 / 001
二?康?国 / 007
三?师子国 / 013
四?拂菻国 / 015
五?摩邻国 / 025
六?大食法、大秦法、寻寻法 / 027
七?波斯国 / 031
八?石?国 / 033
九?碎叶国 / 037
一〇?大食国 / 057
一一?末禄国 / 071
一二?苫?国 / 077
附?录
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 / 085
亚俱罗考 / 125
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 / 149
杜环与耶路撒冷(鞅萨罗) / 169
杜环游历大食国之路线考 / 183

精彩书摘

  一、拔汗那国
  拔汗那国
  公元前一、二世纪时,拔汗那(Ferghanah)之地为大宛国,为伊兰语系国家,人口达三十万,经济以农耕兼畜牧为主,并产汗血马著名。南北朝时代称破洛那,《隋书》卷八三《西域传》,《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俱作?汗,并云“西北去石国五百里”,即“古渠搜国”(而《北史》同卷又作破洛那、洛那国)。《西域记》作怖捍(卷一)。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跋贺舵,藤田丰八《笺释》“舵”当为“那”。《通典》卷一九二《边防典》云“拔汗一名判汗”,《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三年条称:开元三年(715年)拔汗那为大食等所侵,其王奔安西求救,张孝嵩发兵援之,大捷,大食等国请降。《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称唐“使郭虔瓘往拔汗那征甲马……拔汗那胡不胜侵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改其国号为宁远(《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今锡尔河上游费尔干盆地即其地。
  在怛逻斯南千里,东隔山。
  《西域记》云:“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卷一)
  天山在其东。怛逻斯详见《碎叶国》。
  《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六引误“怛”为“恒”,“千里”作“千余里”,均不确。
  去疏勒二千余里,西去石国千余里。
  疏勒,唐太宗贞观中内附,唐置疏勒都督府(《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条),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噶尔。其与拔汗那距离鸟里约七百六十里。《西域记》谓“(赭时,即石国)东南千余里至怖捍”(卷一),是石国在拔汗那西北,与上述《隋书·西域传》合,唯《隋书·西域传》所载里距有误。
  《通典》卷一九二,引作“西去本国千余里”,“本”字误,今从《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六、《通志》卷一九六引改。而《寰宇记》引夺“余”字。
  城有数十,兵有数万。
  ……

《大唐西域记笺注:玄奘西行求法史诗的深度解读》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求法的壮歌 本书并非《经行记笺注》,而是对另一部辉煌巨著——《大唐西域记》的详尽笺注与深度解读。此书汇集了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旅行家、语言学家和佛学大师玄奘法师的亲身经历与西行见闻。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或游记,更是记录了人类求知精神的丰碑,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部分:原著的地位与历史背景的重构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成书于唐代贞观十三年至十九年间(公元639年至645年)。这部十卷本的巨著,详细记载了玄奘法师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秘密出长安,历经艰险,抵达天竺(古印度),广学佛法,最终满载而归的十四年西行历程。 在唐代,国家强盛,文化开放,但西域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对中原百姓而言,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西域记》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土对中亚、南亚世界的认知。它记载的不仅是玄奘个人的壮举,更是唐帝国对“西域”的全面认知与记录。 笺注的必要性与学术价值 原著虽是信史,但时隔千年,地名多已湮没,译名不一,风俗文化亦发生巨变。本书的笺注工作,旨在“复原”玄奘所见之景象,同时“比对”现代考古与地理学发现。 我们依据唐代的译经体例,对原著中出现的佛典专有名词、梵文音译(如“阿输陀罗”、“乾陀罗”)进行系统性的考证与现代汉语的对照。例如,对“摩揭陀国”、“迦毗罗卫国”等核心区域的地理坐标、历史演变进行详尽的阐释。 第二部分:地理志的复原与考订 《西域记》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其近乎严谨的地理记录。玄奘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条理清晰的叙述,勾勒出了横跨数千公里的西行路线图。 本书的笺注工作,重点放在了“路径追踪”上: 1. 路线的数字化比对: 结合现代卫星图像与历史地图集,精确测绘玄奘所经的古道,例如穿越帕米尔高原的“葱岭”地带,以及中亚的绿洲城市群(如“瞿萨旦那国”、“室利鑛国”)。我们不仅指出其现代名称,更探讨了历史变迁中地貌的改变如何影响了路线的识别。 2. 城邦与国家的兴衰: 记录了玄奘所见的六十余个城邦和国家。笺注部分详述了这些国家在公元七世纪时的政治结构、民族构成以及与周边势力的关系。例如,对“戒日王”统治下的北印度,我们引用了同时期波斯、阿拉伯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其鼎盛一时的面貌。 3. 水文与气候的变迁: 玄奘对河流、湖泊的记载尤为精准。笺注部分结合现代水文学研究,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河流改道、咸海缩减等自然现象对沿途城邦存亡的影响,说明玄奘的观察具有超前的地理学意义。 第三部分:佛教史迹的深度探源 玄奘西行的核心目的是求取真经,护持佛法。因此,《西域记》中关于佛教遗迹的记载,是其最宝贵的遗产。 本书将对每一处佛塔、寺院、石窟进行深入的“遗迹考古”阐释: 1. 寺院的今昔对比: 对于原著中记载的规模宏大、僧众云集的寺院(如那烂陀寺),我们搜集了近代以来(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如亚历山大·柯宁汉)的发掘报告,将其与玄奘的描述进行对比,展现历史的沧桑感。许多寺院在玄奘归国后不久便因战乱或宗教变迁而衰落,本书试图重构其鼎盛期的面貌。 2. 造像艺术的流变: 玄奘记载了沿途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笺注部分结合犍陀罗艺术、笈多王朝艺术风格,分析了玄奘所见的造像特点,并追溯其艺术源流,探讨了印度佛教艺术向东传播的路径。 3. 佛本生故事与圣地: 对记载的佛陀生平事迹发生的“圣地”,我们详细梳理了其在不同佛教派系中的流传版本,并阐释了玄奘对这些圣地的巡礼,是如何巩固了其在佛教史上的权威地位。 第四部分:风俗民情与文化交流的透视 《西域记》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记录,它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卷”。 1. 民族与语言的谱系: 玄奘对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服饰习惯、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记载,为研究中亚、南亚古代民族迁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笺注部分将尝试解析其中涉及的吐火罗语、古伊朗语等语言学线索。 2. 饮食与物产: 对当地农作物、牲畜、矿产的记录,是古代经济史的重要参考。我们详细注释了如“郁金”、“龙脑香”等珍贵物产的产地与贸易路线,揭示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脉络。 3. 社会制度与信仰多元化: 玄奘记录了天竺当时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的祭祀仪式、种姓制度,以及佛教与其他外道的辩论情况。笺注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印度宗教的多元竞争格局,说明玄奘的学识是如何在这样的文化熔炉中淬炼出来的。 结语: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 本书对《大唐西域记》的笺注工作,力求精细、严谨,避免穿凿附会,旨在以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为这部伟大的史诗提供坚实的注释支撑。它不仅是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研究的必备参考,也是对盛唐气象、人类探险精神的深情回望。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辉煌而逝去的古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从未读过如此将学术性与文学性融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它的叙述方式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婉转,时而又像高山瀑布般气势磅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拥有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的魔力,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促膝长谈,那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信息。我尤其喜欢它那些富有哲理的思辨,常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引发我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这种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文字力量,是很多同类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装帧的质感摸起来也很舒服,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每次拿起它,都有一种捧着一件珍宝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设计,字体的选择和间距的把控都恰到好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签的设计,既实用又充满了文化韵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方对这本书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翻阅。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因为这类题材的书籍市面上实在太多了。然而,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满足于陈旧的观点和重复的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有些地方的解读角度之刁钻、之独到,让我拍案叫绝,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这种敢于挑战传统、勇于表达独立见解的精神,在如今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了我不要轻易接受既定的结论,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审视、去判断,这对于一个终身学习者来说,是莫大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广度真是令人惊叹,它似乎涵盖了我想了解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我原本以为它会偏重于某个单一的主题,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妙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文化现象的剖析,作者的论述都显得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读完之后,我的知识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地图,引导着我进行主动探索和联想。对于渴望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对所研究领域的深深热爱。这种投入感,使得文字本身充满了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与书中的人物或事件一同经历风雨。这种高度的情感共鸣,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动力,让我愿意沉浸其中,不愿停歇。一本真正的好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读者的内心,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