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記箋注

經行記箋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環 著,張一純 注
圖書標籤:
  • 遊記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古籍
  • 宋代
  • 筆記
  • 地理
  • 旅行
  • 箋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97875075474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6873
包裝:軟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經行記》是杜環在唐與大食帝國爆發的怛邏斯之戰中被俘並留居大食十餘年,後來根據自己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寫成的,ZUI早記錄伊斯蘭教及其有關國傢社會曆史情況的中文典籍。書中記述瞭當時大食帝國統治下的西亞、中亞諸國的山川地理、氣候物産、政治經濟和風土人情。《經行記箋注》是近代學者張一純先生引經據典,對《經行記》所記相關內容的考釋。其內容豐富詳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


作者簡介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傢,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唐天寶十年(751年),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軍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曆西亞、北非。寶應初年(762年)乘商船迴國,寫瞭《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書,有一韆五百餘字保留至今。

  張一純(1913—1967),原名張崇,曾用名張煦,浙江瑞安縣人。193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史地係。1943年8月至1945年9月,任福建協和大學曆史係講師。1952年由其師史學大傢梁園東推薦,在山西大學曆史係任教。張一純先生治學嚴謹,著作甚多,《經行記箋證》一書為其代錶作。

目錄

一?拔汗那國 / 001
二?康?國 / 007
三?師子國 / 013
四?拂菻國 / 015
五?摩鄰國 / 025
六?大食法、大秦法、尋尋法 / 027
七?波斯國 / 031
八?石?國 / 033
九?碎葉國 / 037
一〇?大食國 / 057
一一?末祿國 / 071
一二?苫?國 / 077
附?錄
從怛邏斯戰役說到伊斯蘭教之最早的華文記錄 / 085
亞俱羅考 / 125
唐代中國文化與巴格達城的興建 / 149
杜環與耶路撒冷(鞅薩羅) / 169
杜環遊曆大食國之路綫考 / 183

精彩書摘

  一、拔汗那國
  拔汗那國
  公元前一、二世紀時,拔汗那(Ferghanah)之地為大宛國,為伊蘭語係國傢,人口達三十萬,經濟以農耕兼畜牧為主,並産汗血馬著名。南北朝時代稱破洛那,《隋書》捲八三《西域傳》,《北史》捲九七《西域傳》俱作?汗,並雲“西北去石國五百裏”,即“古渠搜國”(而《北史》同捲又作破洛那、洛那國)。《西域記》作怖捍(捲一)。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跋賀舵,藤田豐八《箋釋》“舵”當為“那”。《通典》捲一九二《邊防典》雲“拔汗一名判汗”,《通鑒》捲二一一開元三年條稱:開元三年(715年)拔汗那為大食等所侵,其王奔安西求救,張孝嵩發兵援之,大捷,大食等國請降。《舊唐書》捲九七《郭元振傳》稱唐“使郭虔瓘往拔汗那徵甲馬……拔汗那鬍不勝侵擾。”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改其國號為寜遠(《新唐書》捲二二一下《西域傳》)。今锡爾河上遊費爾乾盆地即其地。
  在怛邏斯南韆裏,東隔山。
  《西域記》雲:“國周四韆餘裏,山周四境。”(捲一)
  天山在其東。怛邏斯詳見《碎葉國》。
  《太平寰宇記》捲一八六引誤“怛”為“恒”,“韆裏”作“韆餘裏”,均不確。
  去疏勒二韆餘裏,西去石國韆餘裏。
  疏勒,唐太宗貞觀中內附,唐置疏勒都督府(《唐會要》捲七三,安西都護府條),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噶爾。其與拔汗那距離鳥裏約七百六十裏。《西域記》謂“(赭時,即石國)東南韆餘裏至怖捍”(捲一),是石國在拔汗那西北,與上述《隋書·西域傳》閤,唯《隋書·西域傳》所載裏距有誤。
  《通典》捲一九二,引作“西去本國韆餘裏”,“本”字誤,今從《太平寰宇記》捲一八六、《通誌》捲一九六引改。而《寰宇記》引奪“餘”字。
  城有數十,兵有數萬。
  ……

《大唐西域記箋注:玄奘西行求法史詩的深度解讀》 引言:曆史的洪流與求法的壯歌 本書並非《經行記箋注》,而是對另一部輝煌巨著——《大唐西域記》的詳盡箋注與深度解讀。此書匯集瞭盛唐時期最偉大的旅行傢、語言學傢和佛學大師玄奘法師的親身經曆與西行見聞。它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誌或遊記,更是記錄瞭人類求知精神的豐碑,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部分:原著的地位與曆史背景的重構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筆錄,成書於唐代貞觀十三年至十九年間(公元639年至645年)。這部十捲本的巨著,詳細記載瞭玄奘法師自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秘密齣長安,曆經艱險,抵達天竺(古印度),廣學佛法,最終滿載而歸的十四年西行曆程。 在唐代,國傢強盛,文化開放,但西域的地理和風土人情對中原百姓而言,仍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西域記》的齣現,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中土對中亞、南亞世界的認知。它記載的不僅是玄奘個人的壯舉,更是唐帝國對“西域”的全麵認知與記錄。 箋注的必要性與學術價值 原著雖是信史,但時隔韆年,地名多已湮沒,譯名不一,風俗文化亦發生巨變。本書的箋注工作,旨在“復原”玄奘所見之景象,同時“比對”現代考古與地理學發現。 我們依據唐代的譯經體例,對原著中齣現的佛典專有名詞、梵文音譯(如“阿輸陀羅”、“乾陀羅”)進行係統性的考證與現代漢語的對照。例如,對“摩揭陀國”、“迦毗羅衛國”等核心區域的地理坐標、曆史演變進行詳盡的闡釋。 第二部分:地理誌的復原與考訂 《西域記》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於其近乎嚴謹的地理記錄。玄奘以驚人的記憶力和條理清晰的敘述,勾勒齣瞭橫跨數韆公裏的西行路綫圖。 本書的箋注工作,重點放在瞭“路徑追蹤”上: 1. 路綫的數字化比對: 結閤現代衛星圖像與曆史地圖集,精確測繪玄奘所經的古道,例如穿越帕米爾高原的“蔥嶺”地帶,以及中亞的綠洲城市群(如“瞿薩旦那國”、“室利鑛國”)。我們不僅指齣其現代名稱,更探討瞭曆史變遷中地貌的改變如何影響瞭路綫的識彆。 2. 城邦與國傢的興衰: 記錄瞭玄奘所見的六十餘個城邦和國傢。箋注部分詳述瞭這些國傢在公元七世紀時的政治結構、民族構成以及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例如,對“戒日王”統治下的北印度,我們引用瞭同時期波斯、阿拉伯史料進行交叉印證,力求還原其鼎盛一時的麵貌。 3. 水文與氣候的變遷: 玄奘對河流、湖泊的記載尤為精準。箋注部分結閤現代水文學研究,分析瞭塔裏木盆地河流改道、鹹海縮減等自然現象對沿途城邦存亡的影響,說明玄奘的觀察具有超前的地理學意義。 第三部分:佛教史跡的深度探源 玄奘西行的核心目的是求取真經,護持佛法。因此,《西域記》中關於佛教遺跡的記載,是其最寶貴的遺産。 本書將對每一處佛塔、寺院、石窟進行深入的“遺跡考古”闡釋: 1. 寺院的今昔對比: 對於原著中記載的規模宏大、僧眾雲集的寺院(如那爛陀寺),我們搜集瞭近代以來(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考古學傢(如亞曆山大·柯寜漢)的發掘報告,將其與玄奘的描述進行對比,展現曆史的滄桑感。許多寺院在玄奘歸國後不久便因戰亂或宗教變遷而衰落,本書試圖重構其鼎盛期的麵貌。 2. 造像藝術的流變: 玄奘記載瞭沿途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畫。箋注部分結閤犍陀羅藝術、笈多王朝藝術風格,分析瞭玄奘所見的造像特點,並追溯其藝術源流,探討瞭印度佛教藝術嚮東傳播的路徑。 3. 佛本生故事與聖地: 對記載的佛陀生平事跡發生的“聖地”,我們詳細梳理瞭其在不同佛教派係中的流傳版本,並闡釋瞭玄奘對這些聖地的巡禮,是如何鞏固瞭其在佛教史上的權威地位。 第四部分:風俗民情與文化交流的透視 《西域記》超越瞭單純的宗教記錄,它是一部生動的“社會風情畫捲”。 1. 民族與語言的譜係: 玄奘對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徵、服飾習慣、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記載,為研究中亞、南亞古代民族遷徙提供瞭第一手資料。箋注部分將嘗試解析其中涉及的吐火羅語、古伊朗語等語言學綫索。 2. 飲食與物産: 對當地農作物、牲畜、礦産的記錄,是古代經濟史的重要參考。我們詳細注釋瞭如“鬱金”、“龍腦香”等珍貴物産的産地與貿易路綫,揭示瞭唐代絲綢之路的經濟脈絡。 3. 社會製度與信仰多元化: 玄奘記錄瞭天竺當時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的祭祀儀式、種姓製度,以及佛教與其他外道的辯論情況。箋注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印度宗教的多元競爭格局,說明玄奘的學識是如何在這樣的文化熔爐中淬煉齣來的。 結語:一座穿越時空的橋梁 本書對《大唐西域記》的箋注工作,力求精細、嚴謹,避免穿鑿附會,旨在以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為這部偉大的史詩提供堅實的注釋支撐。它不僅是曆史地理學、宗教學研究的必備參考,也是對盛唐氣象、人類探險精神的深情迴望。通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見一個輝煌而逝去的古代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裝幀的質感摸起來也很舒服,看得齣來是精心製作的。每次拿起它,都有一種捧著一件珍寶的儀式感。內頁的排版設計,字體的選擇和間距的把控都恰到好處,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書簽的設計,既實用又充滿瞭文化韻味。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方對這本書傾注瞭深厚的感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和翻閱。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觀望的態度,因為這類題材的書籍市麵上實在太多瞭。然而,這本書的獨特視角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並沒有滿足於陳舊的觀點和重復的論述,而是以一種非常新穎且富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有些地方的解讀角度之刁鑽、之獨到,讓我拍案叫絕,仿佛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這種敢於挑戰傳統、勇於錶達獨立見解的精神,在如今的閱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教會瞭我不要輕易接受既定的結論,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審視、去判斷,這對於一個終身學習者來說,是莫大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廣度真是令人驚嘆,它似乎涵蓋瞭我想瞭解的方方麵麵,並且在每一個領域都展現齣瞭紮實的功底。我原本以為它會偏重於某個單一的主題,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妙的知識體係。無論是曆史事件的梳理,還是文化現象的剖析,作者的論述都顯得邏輯清晰、論據充分。讀完之後,我的知識邊界得到瞭極大的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多元。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灌輸,而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思維地圖,引導著我進行主動探索和聯想。對於渴望係統性學習和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太有意思瞭,我從未讀過如此將學術性與文學性融閤得如此完美的著作。它的敘述方式時而如潺潺流水般細膩婉轉,時而又像高山瀑布般氣勢磅礴,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似乎擁有將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的魔力,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有些段落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促膝長談,那種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信息。我尤其喜歡它那些富有哲理的思辨,常常讓我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會引發我對自己過往經曆的深刻反思。這種能夠觸動靈魂深處的文字力量,是很多同類作品所不具備的。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對所研究領域的深深熱愛。這種投入感,使得文字本身充滿瞭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情境之中,與書中的人物或事件一同經曆風雨。這種高度的情感共鳴,極大地增強瞭我的閱讀動力,讓我願意沉浸其中,不願停歇。一本真正的好書,除瞭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能夠喚醒讀者的內心,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記憶深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