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从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支持三方面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以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方式演变为主线,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存在和运行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以及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主体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揭示了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行机制与演变规律。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法,即通过对东、中、西部5省22个乡镇58个行政村1599个农户的调查问卷与湖北省黄梅县的孔镇、武汉市新洲区等地的专题调查问卷与个案深访资料分析,以及与有关单位相关调查问卷的比较分析,客观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意愿与赡养行为,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养老观念、意愿的主观客观因素,以及子女对父母赡养的行为动机及其维系行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的运作机制及其演变趋势;通过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分析,探讨了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与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
钟涨宝,浙江余姚人,1963年1月出生,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农村社会学”项目第1首席专家;获湖北省教学名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学。先后在《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或转载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4次获得湖北省社科成果奖,2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
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压力大
二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农村家庭养老负担系数不断加重
三 我国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养老承载力减弱
四 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供给面临挑战
五 我国农村的家庭伦理道德嬗变,家庭养老思想基础动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农村养老保障总体研究
二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研究
三 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传统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
第一节 国家的养老保障功能
一 赐予老人尊号和官衔等,提高老年人地位
二 行养老礼和乡饮酒礼,倡导尊长敬老
三 设立养老救济机构,收养鳏寡孤独老人
四 赏赐物品,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
五 推行免役、“给侍”、告养等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照料水平
六 刑律优免老人犯罪,严惩子女不孝行为
第二节 家族的养老保障功能
一 制定家法族规,宣传和强化孝道
二 调解涉老纠纷,维护老人地位和权威
三 建设族产,资助和救济穷苦老人
第三节 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
一 传统社会家庭养老的主体
二 传统社会家庭养老的内容
第四节 传统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一 经济基础
二 社会基础
第五节 传统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特点
一 家庭是养老保障的主体,家族和国家发挥辅助作用
二 养老保障规范形成时间早、涉及范围广、介入程度深
三 传统时期农村养老保障具有鲜明的伦理特色
四 传统养老保障规范具有强大的维系和约束力量
……
第三章 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
第四章 后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
第五章 中国农村居民养老观念研究
第六章 中国农村居民赡养行为研究
第七章 新农保的制度设计及其推进过程
第八章 农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与行为
第九章 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保障调查问卷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三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涉及农村养老的主体与非主体、功能与文化价值、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与内涵不断变化和深入。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但是仍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农村养老保障责任分担的视角,即家庭、社会、国家该如何分担各自的责任,无论是强调政府主导责任的,还是强调家庭或社会养老责任的,都忽视了践行责任分担机制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基础。往往从应然的角度,界定家庭、社会与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各自责任,得出偏离我国农村现实的研究结论。
其次,在研究取向上,现有研究大多从我国农村的现有状况出发,立足于横截面的资料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缺少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变规律的分析,并从历史演变中预估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养老保障不仅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式与家庭财富代际传递方式,还是一种文化与规范,其变迁必然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因而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不仅要立足现实,也要尊重历史、前瞻未来。
……
前言/序言
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了以往不曾具有的特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两者同时并进、相互交叉,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这里,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化和模式化的体系。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不同的地位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则指的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无论是社会结构转型还是经济体制转轨,都是广义的社会转型的内容。用世界的眼光看,这种转型的复杂性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很少见的。更进一步说,两种转变的实质在于文明形态的变更。而这种深层次的文明转型发生在中国这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巨型国度里,经历了不同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替期间,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因此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向。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而所谓新型现代性,就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规律性的人类追求方向,提倡并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全面实现应该是具体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自觉。因此,这种对新型现代性的追求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在相应的具体层面进行系统研究。这其中,作为社会系统重要构成的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在城市化基本实现的当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农村研究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中国社会学的传播和发展时期,社会学的前辈们就深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之中,探索和思考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和转型面临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农村的经验研究成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重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在中断近30年后得以恢复,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是国内较早恢复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系所之一。我国第一位农村社会学博士、老一辈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1899-1981)曾经是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的筹委会主任,他所开创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教学研究事业给该校留下了宝贵遗产和优良传统。1986年,该校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学风建设,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杨开道先生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的学术理念,而且在首任系主任李守经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教学和科研风气与传帮带、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培养社会学应用人才的教学理念。现今,这种优良的教风学风由钟涨宝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学界公认。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