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及應用》是國傢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技術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係統介紹瞭江蘇海塗的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海塗資源及潛力、海塗圍墾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海塗圍墾布局及開發時序、海塗促淤及工程優化技術、海塗防災減災技術、海塗圍墾後評估技術等內容。
《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及應用》可供從事海洋海塗科學研究的相關科技人員、管理人員,海洋企事業機構中的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海塗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1.2 江蘇海塗基本概況
1.2.1 沿海環境
1.2.2 海塗資源
1.2.3 海塗資源形成及發展趨勢
1.3 江蘇海塗圍墾利用情況
1.4 海洋經濟概況
1.5 本書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江蘇海塗生態環境狀況及趨勢
2.1 水文動力環境
2.1.1 潮汐潮流
2.1.2 波浪
2.1.3 懸浮泥沙
2.2 海水水質環境
2.2.1 海水水質環境現狀
2.2.2 海洋水質現狀評價
2.2.3 海洋水質變化趨勢
2.3 海洋沉積物環境
2.3.1 海洋沉積物環境現狀
2.3.2 海洋沉積物質量現狀評價
2.3.3 海洋沉積物環境變化趨勢
2.4 生物生態
2.4.1 生物生態現狀
2.4.2 生物生態的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
第3章 江蘇海塗資源與圍墾潛力
3.1 海塗資源數量
3.2 海塗資源遙感調查及動態演變
3.2.1 海塗資源範圍的動態演變
3.2.2 海岸綫信息的動態演變
3.2.3 景觀信息的分布及動態演變
3.2.4 海塗資源時空分布特徵
3.3 海塗圍墾潛力評估
3.3.1 海塗圍墾現狀
3.3.2 海塗圍墾潛力
參考文獻
第4章 海塗圍墾對水沙環境的影響
4.1 東中國海潮流及江蘇海域潮流泥沙數值模擬
4.1.1 東中圍海海域潮流數值模擬
4.1.2 江蘇近海海域潮流泥沙數值模擬
4.2 江蘇沿海中長期圍墾規劃實施後對水沙環境的影響分析
4.2.1 江蘇沿海中長期圍墾規劃實施後數學模型
4.2.2 圍墾前潮汐分布特徵
4.2.3 圍墾方案實施後對潮汐特徵的影響
4.2.4 江蘇沿海中長期圍墾規劃實施後對流場的影響
4.2.5 圍墾方案實施後對半潮平均流速的影響
4.2.6 圍墾方案實施後對懸沙場的影響
4.2.7 圍墾方案實施後對海床衝淤的影響
4.3 連雲新城圍墾工程對水沙環境的影響
4.3.1 連雲新城附近海域數學模型
4.3.2 連雲新城圍墾後對水沙環境的影響分析
第5章 海塗圍墾布局及開發時序
5.1 海塗圍墾布局
5.1.1 江蘇海塗評價單元研究
5.1.2 江蘇海塗圍墾布局方案
5.2 海塗圍墾開發時序
5.2.1 評價單元確定
5.2.2 海塗圍墾開發時序評價模型構建
5.2.3 江蘇海塗圍墾開發時序
參考文獻
第6章 海塗促淤及工程優化技術
6.1 海塗促淤工程優化技術
6.1.1 促淤防衝工程布置及圍堤結構
6.1.2 促淤工程平麵布置形式
6.1.3 圍墾工程優化技術
6.2 海塗圍墾景觀優化技術
6.2.1 景觀優化方法與原理
6.2.2 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江蘇海塗防災減災技術
7.1 江蘇海塗圍墾區海洋災害特徵分析
7.2 圍墾區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7.2.1 江蘇海塗風暴潮預警報技術
7.2.2 江蘇海塗海浪預警報技術
7.2.3 圍墾區警成潮位核定技術
參考文獻
第8章 海塗圍墾後評估
8.1 海塗圍墾後評估簡介
8.1.1 海塗圍墾工程後評估定義
8.1.2 後評估目的
8.1.3 海塗圍墾後評估的內容
8.1.4 海塗圍墾後評估基準時間和丁作流程
8.2 後評估指標體係
8.3 後評估指標計算方法
8.3.1 指標一緻化和標準化
8.3.2 後評估分級標準
8.3.3 後評估指標權重
8.3.4 主觀賦權法
8.3.5 客觀賦權法
8.3.6 權重係數推薦值
8.4 評估案例
8.4.1 評估案例一(連雲港濱海新城)
8.4.2 評估案例二(海門市濱海新區)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江蘇省海岸帶地處我國東海岸中部,南北自31033N至35007,N跨3.5個緯度,屬於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東臨黃海,北自蘇魯交界的綉針河口,南至長江口北岸,岸綫全長約888.945km(2006~2010年江蘇近海海洋調查),海域麵積3.75萬km2。江蘇省是海洋資源大省,沿海地區獨特的地貌動力孕育瞭數韆平方公裏的海塗和遊蕩性沙洲。沿海灘塗多為淤泥質沿海灘塗,屬於可再生資源,且大部分為淤長型,全省未圍墾海塗總麵積為750.25萬畝①。江蘇海塗總麵積占全國海塗總麵積的1/4,是我國重要的後備國土資源,區位優勢明顯,資源條件獨特,戰略地位重要,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江蘇沿海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江蘇沿海三市(鹽城、連雲港和南通)海域和陸地麵積超過全省國土麵積的一半,人口接近全省的1/4,地區生産總值僅占全省的1/6。與國內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江蘇沿海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與沿海地區的資源條件、區位優勢以及擁有兩個全國最早對外開放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稱,推進沿海開發戰略成為江蘇省的迫切工作。2009年6月,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傢戰略規劃,為江蘇海洋事業發展帶來瞭重要契機。《江蘇沿海灘塗圍墾開發利用規劃綱要》明確瞭近期圍墾計劃和遠期目標。在這種背景下,江蘇海塗開發麵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對科學圍墾、資源保護與圍墾生態文明建設提齣瞭更高的技術要求。
江蘇海域岸灘開闊、掩護條件差、海底地形復雜、易受海洋災害影響。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係統的圍墾布局研究技術和方法,我國圍墾工程後評估研究也剛剛興起,沿海圍墾工程普遍開展瞭以生態評估為重點的海域使用論證,但對圍墾後生態功能及社會功能變化的後評估工作尚未做係統研究,尚未形成係統的理論與方法。因此,我國急需盡快開展海塗圍墾模式、海塗圍墾後評估技術、圍墾區防災減災技術等海塗圍墾關鍵技術的研究,保障圍墾工程實施過程及之後的環境和生態維持在良性循環狀態,科學開發海塗,加強對海洋海塗開發的監控和管理。
本專著通過對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瞭海塗圍墾模式、海塗圍墾後評估技術、圍墾區的防災減災技術等海塗圍墾關鍵技術體係,開展瞭基於環境資源承載力的海塗圍墾模式研究,使圍墾的布局更加科學閤理,為今後海塗圍墾閤理開發利用、景觀格局優化、生態係統修復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對已建圍墾工程開展後評估技術研究,建立圍墾後評估技術規程,為今後圍墾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藉鑒。
本專著由8章組成,約53萬字。
第1章“概述”,包括海塗定義及相關概念的闡述、江蘇海塗基本概況、江蘇沿海環境與社會經濟、海塗資源開發利用狀況、本專著的目的及成果介紹等;
第2章“江蘇海塗生態環境狀況及趨勢”,包括海塗圍墾區及海洋水文動力環境、海水水質環境、海洋沉積物環境、生物生態調查及趨勢研究等;
第3章“江蘇海塗資源與圍墾潛力”,包括海塗資源特徵、資源開發利用概況、海塗資源遙感調查及趨勢、海塗圍墾的潛力評估等;
第4章“海塗圍墾對水沙環境的影響”,包括東中國海潮流及江蘇海域潮流泥沙數值模擬、江蘇沿海中長期圍墾規劃實施後對水沙環境的影響分析等;
第5章“海塗圍墾布局及開發時序”,包括海塗圍墾布局及時序研究;
第6章“海塗促淤及工程優化技術”,包括圍墾的促淤工程優化技術、景觀優化技術;
第7章“江蘇海塗防災減災技術”,包括圍墾區海洋災害調查研究、圍墾區防災減災技術研究等;
第8章“海塗圍墾後評估”,包括海塗圍墾後評估技術研究、圍墾後評估技術應用等。
全書8章均由參加國傢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研究的科研、院校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曆時四年多完成。全稿的完成經過瞭討論匯總,成文後進行瞭全書閱讀、統稿與審校。感謝國傢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李培英研究員、河海大學張長寬教授等的評閱與提齣的寶貴意見。
國傢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江蘇海塗圍墾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始終得到瞭國傢海洋局和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對本專著的其他作者及各方麵領導一並緻以深深的感謝。
希望本專著對海洋圍墾開發工作有所幫助和啓迪,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處,歡迎同行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潮湧陸生:中國東部海岸帶生態演替與可持續管理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東部廣袤海岸帶所經曆的復雜而深刻的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曆史進程,聚焦於該區域獨特的地理地貌、生態係統演變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區域産生的長期影響。我們旨在提供一個宏觀而精細的視角,理解這片“藍色國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一部分:東部海岸帶的自然基底與地貌演化 第一章:海陸交錯帶的地理學特徵 本章首先勾勒齣中國東部海岸綫的宏觀地理格局。從北方的遼東灣到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海岸類型呈現齣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從泥質平原到岩石岬角,從麯摺的溺榖型海岸到寬闊的堆積型海岸。我們詳細考察瞭驅動這些地貌特徵形成的核心動力:季風氣候、河流泥沙輸入、海浪侵蝕與沉積作用,以及區域構造活動的長期控製。 第二章:全新世以來的海岸綫變遷 重點探討瞭過去一萬年間,在海平麵波動和河流係統調整的共同作用下,東部海岸帶的動態調整過程。通過對古海岸沉積序列的分析,揭示瞭在不同氣候階段(如中全新世的溫暖濕潤期與近期的小氣候波動)下,海岸帶侵蝕與堆積的周期性變化規律。闡述瞭如杭州灣、長江三角洲等關鍵區域,其陸地邊界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顯著的遷移。 第三章:河流泥沙的命運與輸送機製 河流是塑造東部海岸地貌的主要工程師。本章聚焦於長江、黃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攜帶的巨大物質載荷。分析瞭泥沙在河口域的分配機製——河流動力、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如何共同決定瞭泥沙是沉積形成三角洲前緣,還是被輸送到鄰近的海岸區域。探討瞭上遊水利工程(如大型水壩建設)對下遊泥沙供應的削減效應及其對海岸平衡的連鎖反應。 第二部分:海岸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章:潮間帶的生命奇跡 潮間帶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的生態係統之一。本章細緻描繪瞭不同基質(沙灘、泥灘、岩礁)上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帶現象。研究瞭當地生物(如雙殼類、底棲蠕蟲、灘塗蟹類)為應對周期性的淹沒與暴露所采取的生理與行為適應機製。強調瞭維持潮間帶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環境因子及其脆弱性。 第五章:河口濕地與生物多樣性熱點 河口濕地(包括紅樹林、鹽沼和河口灣)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的關鍵生態節點。本章深入剖析瞭鹽度梯度、營養物質輸入與沉積物特性如何構建瞭復雜的食物網結構。以長江口、閩江口等地為例,闡明瞭這些濕地在魚類、鳥類棲息地、碳匯功能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重點討論瞭鹽沼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及其對沉積穩定性的貢獻。 第六章:近岸海域的初級生産力與食物鏈基礎 關注近岸海域浮遊生物的動態變化。分析瞭季節性海溫、光照、河流徑流帶來的營養鹽輸入對赤潮、綠潮等現象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影響。探討瞭海洋初級生産者(浮遊植物)的群落結構如何影響上層消費者(如經濟魚類和貝類)的漁業資源基礎。 第三部分: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的長期影響與管理挑戰 第七章:海岸開發的曆史軌跡與環境代價 迴顧瞭近代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為適應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而進行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劇變。分析瞭大規模的港口建設、旅遊業開發以及城市化進程對原有自然環境的改造強度和速度。重點評估瞭硬化海岸綫(海堤、護岸)建設對海岸動力過程的乾擾和對生態棲息地的破碎化影響。 第八章:水質壓力與富營養化問題 東部沿海的陸源汙染物排放,尤其是氮、磷營養鹽的過量輸入,是當前生態係統麵臨的首要挑戰之一。本章量化瞭農業徑流、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對近岸海域水質的影響,並深入探討瞭富營養化如何驅動生態失衡,包括缺氧區的形成和對底棲生物群落的長期抑製作用。 第九章:氣候變化與海岸帶的適應性管理 展望未來,本章著重探討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壓力:海平麵加速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如颱風/風暴潮)的頻率增加。分析瞭這些變化對低窪海岸濕地的淹沒風險,以及對現有沿海防護體係的挑戰。最後,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海岸帶可持續管理框架,強調利用自然解決方案(如恢復紅樹林和鹽沼)來增強海岸韌性的重要性。 第十章:綜閤管理與區域閤作的未來路徑 本章總結瞭多學科、跨尺度的管理需求。探討瞭建立海洋空間規劃(MSP)的必要性,以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的衝突。強調瞭科研監測、公眾參與和區域間信息共享在維護東部海岸帶長期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本書旨在為海岸帶規劃師、環境科學傢、資源管理者以及關注海洋生態保護的公眾,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備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