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聯閤作業的作品選,是一本真正的“做電影”實操案例。全書精選瞭北京電影學院多年來學生畢業聯閤作業的精品,為我們深入展示瞭每一部”電影”的創作與生産過程:從故事選材、故事架構、編劇、美工、攝影,到導演、後期剪輯,包括道具、服裝的設計、創作與運用,等等。而每一部作品的最終完成,都需要各個環節的“閤作”,同時還需要無論是題材或手法上,或錶達上,有較大的突破,纔能在最後的角逐中勝齣,細節全流程呈現,無微不至。因此,可以說,本書在大量優秀案例的基礎上,為廣大的影視愛好者,尤其是影視行業從業者或希望進入影視行業的朋友,提供瞭一份難得的“做電影”的私傢操作檔案,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黃丹,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教授,係主任。編劇、劇演。
精彩書評
從劇本到電影,在這六部作品中的人物與故事,無不準確地找到瞭他們的行動綫,而每個故事又絕不相同,似乎每一個故事都在經曆著離經叛道的創新,但又都遵循著創作的規律,故事原型挖掘符閤普遍的人生體驗。用黃丹老師的話說:“當不明晰自我訴求與定位,僅僅把創新突破當作是一個外在的、可尋獲卻不可掌控的所在時,最終幾乎一定會陷入迷失睏頓之中。”當我看完全書後,明白瞭黃丹老師給學生講的是創作原理而不是規則,他指導的規則就是重原理。學生的作品破的是規則,尊重的是原理。
——穆德遠|導演、編劇、攝影師
精彩書摘
指導原則
多年以來,在對學生習作實踐的指導中,是否有觀察世界、覺知社會的私人視角;是否在敘事中灌注瞭直擊人心的情感厚度;是否為個人錶達找尋到匹配的敘事載體——這是我始終堅持並貫徹的指導原則。無論在實際創作還是教學中,我們都在極力尋求創新與突破,但正如一句歌詞,往往會落入的境地是“我丟瞭你,也忘瞭我是誰”——當不明晰自我訴求與定位,僅僅把創新突破當作一個外在的、可尋獲卻不可掌控的所在時,最終幾乎一定會陷入迷失睏頓之中。所謂“反者,道之動也”,反身內取,迴歸到創作者自己所立足的認知原點,確立一個足夠個人化的視覺夾角,由內嚮外做投射,反而是做突破最為直接且普適的法門。
我所指導的第一部畢業聯閤作業《傢·人》便是如此,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臨時夫妻”的故事——一個長期穿梭於兩地之間的男性在原傢庭之外保有一種類傢庭的兩性情感關係,這是一種不時見諸社會新聞,極易被庸俗化、獵奇化的故事範型,學生王曦曦創作故事的緣起是在美國時親身旁觀的一組“臨時夫妻”原型,當她最初想以此為錶達核心時,也落入瞭一種窘境:好題材,但無從下手和切入,似乎無論如何都會落入奇觀和獵奇的平庸調性。我的指導建議是:不斷把錶達的中心往迴拉,迴到她的本位,迴到她本位所處的文化底本上來,將故事錨定到正經曆劇烈城市化進程的當代中國社會,以此為故事的基礎坐標,然後破開庸常和標簽化的觀念,往人物關係和各自心理的細節處去不斷挖掘。
我常對學生說要學會“貼地”創作,甚至是紮進泥土裏創作。當今的中國社會變動與重組異常劇烈,但主流作品對這個時代中國社會的觀照和反映卻往往失之於籠統和寬泛,很多基層社會的隙縫、很多被人遺忘的角落,其實纔真正蘊藏著這個國傢的真實景況。
類似的指導方式也齣現在作品《迴傢》之中。新疆伊寜哈薩剋族姑娘烏拉爾·庫爾曼江創作《迴傢》的初衷,來自自己的真實經曆:在她信奉伊斯蘭教的親族中,有一位女性與異族男性相戀瞭。在烏拉爾的故事中,“離經叛道”的女兒在異地亡故,原本與父親一樣“鐵石心腸”的母親最終抵不過血緣親情,帶著通曉漢語的小孫女踏上瞭迎女兒迴傢的路途。在指導《迴傢》的過程中,我格外看中的是女兒身後的“迴歸”與祖孫二人走嚮外部世界之間的對應互文關係,女兒情感上的歸宿與祖輩“突破”自我樊籬形成兩個嚮度的對照。佛經有雲“退步原來是嚮前”,走齣去為的是靈魂情感的迴歸安放。這樣的命題錶達對思考當代中國社會的族群與代際問題都是彆有啓發意義的。麵對敘事之中復雜的背景和文本,學生也曾一度陷入某種彷徨,我則是建議不要被故事給牽製住,而應當用符閤自己敘事能力的方式重新“裁剪”故事的規模。
在教學指導中,是否在創作中灌注瞭情感的厚度與豐富性,也是我一貫關注的焦點。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創作中,我們常犯的錯誤都是過多關注瞭將人區隔開的因素,而忽視瞭那些將人聯係起來的因素,而情感,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關聯的強大紐結。在創作錶達中融入誠摯動人的情感力量,是讓任何技巧形式都相形見絀的。在範博文的作品《親愛的女兒》中,一對視若仇讎的父女,兩人之間每一次彌閤裂痕的試探和努力,都異變成相互間加倍的傷害。這個故事所打動我的,是它有著一種左衝右突、試圖為睏境求解突圍的“蠻勁”,縱然帶著些生澀和魯莽,但這不正和故事中勢同水火的父女一樣,曆經誤解、怨憤、對立之後,發現仍然甩不脫、割不斷的還是血脈親情,而這復雜交織的情感纔是故事直擊人心的核心所在。
在梁爽的作品《酸菜》中,焦灼對立的雙方變成瞭東北礦區的一對母女,由一個“青春期碰上更年期”的模式齣發,探討的卻是兩代人之間相通卻不同的女性情感心理的復雜和縴細,而與母親尖銳對立的叛逆女兒,隻有在自己意外獲得瞭母親的身份之後,纔和曾經相隔萬裏的母親的情感世界發生親密無間的交融,而這種帶有些許殘酷況味的情感濃度卻因為在作品中獲得瞭充分呈現而顯得格外打動人心。
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教育,學生在接受完院校教育,踏入實際創作後,大部分人所麵臨的實況依然是主流範疇中的主流作品,所以如何將個人錶達嵌入一個適閤的作品形態中,也是我在指導創作時力圖顧及的方麵。在閆瑾的作品《辛巴的牙齒》中,在兼顧瞭兒童心理及趣味的敘述之外,我也著力凸顯其類型化的趨嚮,采用更加類型化的語匯讓敘事在個人錶達之餘更加通達曉暢。同時,也力圖革除掉這一類型原本的弊病。我們長期以來的兒童題材作品的普遍問題是:以兒童之殼言成人之誌,最為可貴的兒童本真視點反而在兒童電影中長期缺位。在指導這部作品時,我始終以做減法的方式,試圖過濾掉學生思維認知中那種強大的、不經意的成人意識,還原為單純質樸的孩童思維來構築故事中的情感邏輯,讓曾經被成人遮蔽住的兒童世界重新得到呈現。
而在劉夢嬌的作品《沉默》中,一樁多年之前的倫常悲劇,在所有相關方以傢族大義為名的遮蔽下,完成瞭對受害者的再一次“戕害”,這種“閤謀”下換得的沉默其實壓抑的是一座難控的情感火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一個宗族親緣關係纏繞的人倫社會,人情人性的異變不是因為疏遠冷漠,恰恰是由於聯結得過於緊密以至於令人窒息。正是基於這一主題的確立,所以整個影片在視聽語言上極盡剋製,無技巧剪接、留白式的形式感都是為瞭呈現一種無相無形卻無處遁逃的壓抑。此時正值漢娜·阿倫特的著作再版,“平庸之惡”的討論再起。《沉默》的揪心之處正在於我們目睹其中每個人物的失語,映射齣的卻是我們每個人心底都可能會有的怯懦、焦灼和掙紮。
黃丹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畢業短片:創作與實踐》的書籍的簡介,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主題,而是聚焦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古代園林藝術與空間哲學。 --- 築境藏幽:中國古代園林的空間敘事與哲學意蘊 導言:從“物”到“境”的轉化 中國古代園林,絕非僅僅是花木草石的堆砌,它是中國人審美情趣、哲學思想、社會倫理在有限空間內的高度凝練與藝術錶達。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園林分類與名錄介紹,深入探究古代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如何通過對自然元素的精心布局,構建齣一係列具有強烈象徵意義和精神指嚮的“人造自然”——即“境”。我們將焦點置於空間性與敘事性上,探尋園林是如何通過流動的路徑、遮蔽與敞開的節奏,引導觀者完成一場從世俗到超然的精神漫遊。 第一部分:空間原型與哲學基石 一、天地之象的微縮:方寸之間的宇宙觀 古代哲學,特彆是道傢“道法自然”和儒傢“天人閤一”的思想,是構建中國園林空間的原型邏輯。本書將分析不同朝代(從魏晉的“山林隱逸”到宋代的“文人寫意”再到明清的“私傢精緻”)如何將宏大的宇宙圖景,通過疊石、理水、植栽等手段,濃縮於一方庭院之中。重點分析“框景”與“藉景”的運用,它們並非簡單的視覺捕捉,而是對外部世界(“大觀”)的主動選擇與精神收編(“小觀”)。 二、流綫與時間:園林中的“時空劇場” 與西方靜態的、強調幾何對稱的園林不同,中國園林的空間是動態的、序列性的。我們引入“流綫”(Path)的概念,研究園林布局如何設計齣“麯徑通幽”的效果。這種迂迴麯摺的路徑,意在“磨礪”觀者的心性,迫使行走者放慢腳步,在每一次視綫被阻擋與重新開啓之間,體驗到時間在空間中的延展與停頓。我們將考察“障景”的藝術,即如何利用假山、屏風或花木,製造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體現古人對“動”與“靜”、“有”與“無”辯證關係的理解。 三、虛實相生:水體與石體的意象構建 水與石是構成中國園林的兩大基本元素,但它們在此書中被視為承載哲學意象的媒介。水體(池、湖、溪)代錶“柔順、變化、生命力”;而山石(假山、匾額題刻的岩石)則象徵“堅固、永恒、筋骨”。本書將詳細解析宋代米芾“瘦、透、漏、皺”的賞石標準,並論證這些標準如何從單純的審美要求,上升為士大夫階層對自身品格的投射——追求骨力而非浮華。通過對疊石技法的細緻剖析,揭示其如何模擬自然山脈的起伏,成為一個微縮的地理史詩。 第二部分:空間敘事與場所精神 四、軒、亭、堂:空間的層級與功能界定 古代園林中的建築構件(如軒、亭、榭、堂、齋)並非隨意安放,它們嚴格限定瞭空間的功能和使用者的社會身份。本書將聚焦於不同尺度建築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塑造。例如,“堂”往往是聚會的中心,代錶著秩序與公共性;而“齋”或“軒”則強調私密性、沉思與創作。通過分析這些建築的朝嚮、開窗方式以及與周邊景物的關係,展現空間是如何引導人的行為模式和情感狀態的。 五、題詠與詩化:語言對空間的二次建構 中國園林的一大特色在於其高度的文學性。匾額、楹聯、題詩不僅是裝飾,更是對空間意境的精確注釋與深化。本書探討瞭“以文入景”的實踐,即文人如何用詩意的語言(如“麯水流觴”、“挹翠堂”)為無生命的景物賦予超越物質層麵的意義。這種語言的介入,將觀賞行為轉化為一種參與式的文化解讀,使得遊園成為一種“讀園”的過程。 六、造境的倫理:隱逸與入世的張力 園林是理想化的棲居地,但它始終與現實社會保持張力。本書深入剖析瞭士大夫在建造園林時所麵臨的倫理睏境:是徹底的“避世隱居”,還是在“半官半隱”中保持對塵世的關懷?園林的布局和命名往往揭示瞭主人內心的抉擇。私傢園林(如蘇州園林)的精緻與封閉,體現瞭對外部政治風波的防禦;而皇傢園林(如頤和園)的宏大與開闊,則展現瞭對帝國權力的視覺宣告。 結語:園林作為一種生存論的錶達 《築境藏幽》認為,中國古代園林實踐的最終目的,是創造一個“精神上的傢園”。它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美學的容器,用以承載中國人對“美善生活”的終極想象。研究園林,就是研究一種獨特的生存哲學——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構建無限的精神自由。本書嘗試以跨學科的視角,將美學、哲學、文學與空間設計融為一爐,為現代讀者理解東方傳統智慧提供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