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思想史讲义

江户思想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子安宣邦 著
图书标签:
  • 江户时代
  • 思想史
  • 日本史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社会
  • 学术
  • 讲义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21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部著作是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可以说是他的“看家作品”,很值得阅读。作者用宏取精的学术眼光、要言不烦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内容简介

  江户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日本思想资源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了其后日本思想史发展变化的若干重要基础,影响至于当代。
  本书通过对中江藤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荻生徂徕、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江户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读,重构了江户思想,并以新构建的江户时代观,反观于近代,使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本书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解读,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一九三三年生,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大阪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思想史、伦理学。曾担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宣长学讲义》《徂徕学讲义》《汉字论》《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何谓“近代的超克”》《“亚洲”是如何被叙述的》《作为方法的江户》等。
  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目录

中文版序 5
原版序 7
中江藤树 10
第一章 “孝”的说教与《孝子传》之间 12
一 孝子藤树 12
二《孝子传》中的人物?藤树 14
三 母亲孝养者?藤树 15
四《孝子传》和《立志传》 16
五 作为逸脱的藤树学 17
六 “如老妪之愚” 18
七 诵经威仪 20
八“民,人也” 21
山崎暗斋及其学派 24
第二章 “敬说”与“心法”言语——日本式“内部”形成的言说 26
一 语“敬”之言说 26
二“道统”之言说 27
三“意义”解释的言说 29
四“心法”的言语?“主宰之心”的言语 30
五“心法”的言语?“敬”的形而上学 31
六 “日本朱子学”的成立 32
七 口语“讲义”与汉文话语 33
八 “中国夷狄论”论争 36
伊藤仁斋(其一) 39
第三章 两部《字义》?儒学的重构与解构——《语孟字义》讲义 上 41
一 两部《字义》 41
二 “诚”字的诠释 42
三 “诚”即“真实无妄” 43
四 “诚”即“真实无伪” 44
五 仁斋“字义”学的策略 46
六 “道犹路也” 47
七 “命名”行为?仁斋 48
八 “命名”行为?徂徕 49
九 “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 51
伊藤仁斋(其二) 54
第四章 “知天命”之义——《语孟字义》讲义 下 56
一 五十岁?知命 56
二 “天命”与性理学言语 57
三 投向“天命”与人生的视线 58
四 孔子言及的“事例” 59
五 “命”字在语法上的歧义 60
六 仰视之“天” 62
三宅尚斋 64
第五章 “鬼神”与“理”——“祭祀来格”与朱子学派的言说 66
一 朱子与其后继者之言说的偏离 66
二 朱子言说之真诀的评判者 67
三 廖子晦如何撞击大钟 68
四 “以我为主”之非 70
五“根于理而日生者” 72
六 “祭祀来格说”——朱子再解释的言说 74
七 崎门中宗教言说的形成 75
荻生徂徕 77
第六章 先王之道 礼乐耳 79
一 徂徕“礼乐论”言说的射程 79
1 徂徕讲“礼乐” 79
2 明治启蒙与徂徕的复活 80
3 徂徕与霍普斯 81
4 “礼乐刑政”的倡导者?徂徕 83
5 德川文学之罪人? 83
6 “妖怪之真相——枯芒草” 85
二 徂徕“礼乐论”之视点的构成 86
1 “制作论”的立场 86
2 “自然”与“作为” 88
3 “先王”?“外部”视点 89
4 “礼乐论”?“外部”之言说 90
5 徂徕之说,皆本于功利 91
中井履轩 93
第七章 近世儒者知识人的存在及其思想位相 95
一 履轩?“游民”身份 95
二 履轩?“暂住者” 96
三“儒者,乃一艺者也” 98
四 《集注》与《逢原》之间 100
五 如何解读《论语》 102
六“知”与儒学的再生产 104
七“华胥国王”履轩 106
贺茂真渊 108
第八章 万叶世界之表象——文化同一性形成的言说 110
一 万叶之秀歌 110
二 和歌革新的言论 111
三 县居大人之教诲语录 113
四 对《万叶》的关注 114
五 万叶世界的表象(一) 115
六 万叶世界的表象(二) 117
七 万叶世界的表象(三) 119
八 “民族”的歌集 121
本居宣长(其一) 123
第九章 和歌的俗流化与美的自律——“物哀”论的成立 125
一 玩歌之接受与美学的勃兴 125
1 “不若玩赏词花言语” 125
2 当世歌坛状况 126
3 歌会?文化社交体 128
4 和歌的无用性与美学的兴起 129
5 当世之歌论 131
二 “物哀”论之成立 132
1 接受者(读者)之物语理解 132
2 “感兴之心”的自律 134
3 “物哀”歌论的重构 135
4 “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 137
5 “神之御国”的人情论 138
本居宣长(其二) 140
第十章 一国始源之叙述 142
一 作为死角的<朝鲜问题> 142
二 《冲口发》提出的命题 142
三 针对“狂人之言”的驳论 144
四 国家起源神话的再叙述 145
五 忘却造就“国民” 146
【补注】 147
后记 148
岩波现代文库版后记 149
书名索引 151
人名索引 158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原版序(节选)
  作为方法的江户
  一
  “作为方法的亚细亚”,是中国文学研究者竹内好在“思想史方法”系列讲座中的一个讲题。众所周知,这一后来被用作竹内论集名称的提法,传递了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立场。竹内所谓“作为方法的亚细亚”,是被重新包装后的西欧近代在方法论上赋予亚细亚的启示:“西洋既已被东洋重新包装,那么反过来说,西洋亦应发生来自东洋的变革。在文化回流或价值回流的情况下,倘要进一步提升源自西洋的普遍价值,就需要变革西洋……然而在实现上述回流时,回流者却必须要具备内部独自的东西。它或许不是实体的存在,却可以是方法的存在。”如果把与近代欧洲帝国之世界统治相颉颃的另一个帝国日本,视为在盟主的名义下假想而成的“实体的亚细亚”,那么,所谓“作为方法的亚细亚”,则构成了确保从西欧外部对西欧近代及其世界史展开过程进行批判的立场和主张。进言之,“作为方法的亚细亚”,是立足于中国变革可能性立场上的竹内,通过整部现代史所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亦即“历史批判的立场”。
  “作为方法的江户”,是受竹内“作为方法的亚细亚”之重要启示后形成的、旨在进行历史批判的方法论立场。这是一个在追踪西方近代的同时,重新解读形成于与之对抗的日本近代史并重新把握该历史的批判的立场。虽谓“江户”,其所指却并非对抗意义上的实体江户或德川日本的主张。“作为实体的江户”,不过是与转向西欧式近代的近代日本相颉颃的另一个近代,也就是对德川日本进行再构成之后的叙事。但是,“作为方法的江户”所要表达的,却是构成于日本近代史外部的“对历史的批判立场”。
  四
  《江户思想史讲义》中的各篇论文,承担着“作为方法的江户”视角下之复合式思想史课题及其分别凸显某一侧面的工作任务。然而,如前所述,既然“作为方法的江户”是对我事后新诠工作的集约,因此,收录于此的诸论文便不可能事先就具备如此的方法论立场。在出版《作为事件的徂徕学》之后,最早从1991年的文章算起直到最近,我收录于此的每篇论文,都分别对意义确立的场域——言说领域的观点及言说分析这一思想史方法进行自觉的择取,并尝试完成“江户思想”的再解读工作。这里,既有与近代再解读相交错的江户再解读,也有对近代概念之构成的追问,或对学问和思想史方法进行追问的江户再解读,以及对始于江户的向量视角构成意义上的江户再解读,等等。如此多样的江户再解读,于是乎集约成了“作为方法的江户”立场。
  正因为承担了“江户思想”这一复合性课题并将其作为我从事思想史实践的田野,因此,我才将这些工作的结果唤作“江户思想史讲义”,并把这一成果的集结也命名为《江户思想史讲义》。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方法论转换”之意义
  ——致《江户思想史讲义》中文版的读者诸君
  我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转换”完成于1980年代。对于将日本思想史作为专业的日本的年轻研究者和学生来说,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甚或可以说是他们想要超越的目标。该书是战后重新出发的日本思想史学界最初的重大成果,也是第一本有着清晰方法论意识的思想史著作。在这本书中,丸山通过对荻生徂徕(1666—1728)的政治思想的分析,揭示了在前近代的即封建的江户社会中的“近代性思维”的萌芽成长过程。该书对徂徕进行的明晰的分析,以及对“近代性思维样式”的成立过程的探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理念史的角度观照思想史的成功案例,我们也都因之而成了丸山的忠实信徒。不夸张地说,1950年代立志于思想史研究的学子,都是受到了丸山的感召。
  构成《日本政治思想史》的诸章节,曾在1940—1944年的日本《国家学会杂志》上刊出。当时写下这些论文的青年丸山亲历亲见的,乃是他自己也被作为普通士兵受到征召的天皇制独裁主义国家日本。由此,不难想见丸山在对“前近代的”日本的“近代性思维样式”的成立过程的研究中所寄寓的强烈批判与抵抗意识。所以,当1952年该书出版之时,我们并非单纯将其认作是近代主义的思想史。我们认为,这是针对“前近代的”天皇制国家的独裁主义所做的思想批判。并且,就其结构来看,这也是独步一时的、具有自己的鲜明方法论特征的《日本思想史》。当时,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是将丸山的这本书,作为他对天皇制国家原理的政治学批判加以研读的。
  1960年,以日本原甲级战犯岸信介为首的政府,镇压了战后最大规模的市民和学生组成的示威运动,强行缔结了日美《新安保条约》。在此之后,日本与美军一道,构筑了美国在远东的军事据点,免除了国际军事负担,迈向了单纯经济大国化的道路。197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实现了所谓的高度经济增长。但是,也正是在1970年代这一时期,丸山的近代主义政治思想,逐渐失去了其对现实的批判意义。而我自己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丸山的近代主义的“前近代”日本批判,开始抱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1945年日本的战败,乃是在天皇制的独裁主义下所形成的“近代日本”本身的败北。日本是一步步滑向所谓的“近代国家”的,而非形成“前近代国家”。那么,我的近代批判,其指向便是“近代日本”这样的近代国家的形成轨迹,而并非指向“前近代性思维样式”。我的这一见解,乃是在看到丸山所提出的将西欧市民社会作为理想型的近代主义的批判,在1960年代的日本急速失去其现实性后方才形成的。当时,日本在后期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中,正在成长为先进大国的一员。
  以1968年巴黎的五月革命为开端的、席卷整个世界的学生运动的浪潮,亦波及了日本。学生质疑大学这样一个现代的管理机构,存在学问、教育的矛盾问题,由此展开了对大学的颠覆性斗争。东大的丸山研究室被学生暴力破坏。但学生主导的这次暴力破坏,并不意味着丸山思想的解体,反而告诉我们,要破除丸山思想是多么困难。第一次针对丸山的较为系统的批判性论述,收录在《现代思想》的“丸山真男”特集号(青土社,1994年1月)中,不过,这已经是丸山离世后的第二年,即1996年8月15日的事情了。我也在这个特集中写下了一篇批判丸山的论文,题为《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但是就我自身而言,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丸山思想史做出批判和超越。我在这个时期,通过对丸山的批判,在“思想史”这一思想作业中,完成了“方法论的转换”。而将这种“方法论的转换”以著作的形式呈现给世人的,乃是《作为“事件”的徂徕学》(青土社,1990)一书。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逆转以近代视角赋予荻生徂徕以意义的思想史视线的方向。不是从近代出发去看徂徕,而是从徂徕出发去看近代。从近代出发去看徂徕,就意味着他被作为一个赋予了近代意义的思想实体来看待。与此相对,从徂徕出发看近代,则意味着在近世江户这个言说空间中,徂徕究竟提出了哪些新的言说,我们可以经由这些新的言说及这些言说的表达方式把握徂徕。离开了这些言说,徂徕的意义便无从谈起。在18世纪初叶的言说思想空间里,徂徕是因为“先王之道,安天下之道也”“礼乐刑政,非别有道者也”(《弁道》)这样一些“先王之道”的言说而为人所知的。我将徂徕的这些新的言说的出现,称作为“事件”。一个思想言说的“事件性”,指的是由于这个言说的出现,引发了某些预料不到的“意义”,或是在后世创造出了“意义的实体”。徂徕的“先王之道”的言说,经过19世纪后期的水户学,最终形成了近代日本的天皇制国家的理念。从徂徕来看近代,就是将日本特异的近代国家形成的过程呈现出来。在《作为“事件”的徂徕学》一书中,所谓的思想史的“方法论的转换”,不仅意味着对丸山恣意构筑的、近代主义的徂徕像的解构,更是将日本这一近代国家之理念构成的秘密公之于众。我对于近代国家日本的解构性的批判作业,就从“方法论的转换”开始入手。
  在《作为“事件”的徂徕学》之后,我将在批判丸山时使用的“方法论的转换”这一方法,作为思想史的方法,或曰现代的思想批判方法,不断地加以磨练。一方面,我设定了“作为方法的江户”这样的思想史的新的方法论视角,对日本近世思想史(江户思想史)做了重新解读;另一方面,1978年,作为现代思想方法论的转换(语言论的转换)的巨大成果,出现了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受其触发,我也深感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史的“方法论的转换(语言论的转换)”,打造成为能够经受现代批判思想作业的思想方法论。前述第一方面的思想史作业,成果就体现为这本《江户思想史讲义》(1998),而后一种批判思想作业,其成果则有:《近代知识考古学》(1996;后改题为《日本近代思想批判》再刊,2003)、《“亚洲”是如何被叙述的》(2003)、《国家与祭祀》(2004;中文版已由三联书店出版,2007)以及亦将出版中文版本的《何为“近代的超克”》(2008)等等。作为系列批判性思想实践的后者,直到2015年的今天也还在继续着。(上述《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与《亚洲是如何被叙述的》二书中的主要论文,由赵京华先生辑录为《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出版了中文版)
  《江户思想史讲义》一书,乃是采用转换后的思想史的方法,对日本近世也就是江户时代的诸思想进行全面重新解读的尝试,是集大成的作业。这一作业的成果,曾以论文的形式于1991-1997年在《思想》(岩波书店)杂志上发表。这是我将“方法论的转换”运用于江户的诸思想,采用多种思想史的视角与记述而完成的作品。对我而言,该书是投注了巨大精力、绝对不复再做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心血之作。现在,《江户思想史讲义》要以中文版刊行,我本人深知该书翻译之不易。丁国旗先生战胜了连作者也十分清楚的困难,成功完成了《江户思想史讲义》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在此,我对丁先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其劳作,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中文版《江户思想史讲义》的读者诸君,若能将我以“方法论的转向”为指导思想开展的思想史作业,引以为“他山之石”,则幸莫大焉。
  子安宣邦
  2015年10月23日

《江户思想史讲义》——穿越时空,探寻思想的源流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日本历史长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变革时期的窗口。我们将在“江户时代”这个充满活力与深刻转型的时期,一同踏上一段探寻思想萌芽、发展与演变的旅程。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超越单纯的事件陈述,深入剖析当时日本人如何理解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他们当时的社会形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时代背景:乱世中的思想萌芽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江户时代(1603-1868)所处的独特历史环境。德川幕府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之下,却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张力。武士阶层虽然掌握着权力,但其地位与实际作用却在悄然发生变化。町人阶层(市民阶层)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锁国政策的实施,既阻隔了外部世界的直接冲击,又激起了内部对于“异域”知识的好奇与探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儒学思想在江户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忠”、“孝”、“礼”、“义”等观念,被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将儒学视为统治工具的视角已经不足以涵盖其在江户时代思想领域扮演的角色。许多学者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从中汲取养分,但也开始融入本土的文化特质,甚至开始质疑其普适性。 二、 儒学在江户的变奏:朱子学、阳明学与国学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江户时代占据主流的儒学流派进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 朱子学(宋学)的深化与本土化:朱子学作为幕府官方推崇的学说,在江户时代得到了广泛传播。熊泽番山、林罗山等学者,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强调“天理”、“人欲”的区分,以及“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他们试图将这种思想体系与日本的政治体制和道德规范相结合,构建一套适应江户社会需求的统治思想。然而,朱子学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学者在解读和应用上也存在差异。例如,熊泽番山在强调政治伦理的同时,也关注经济民生,其思想中蕴含着一定的朴素的民本思想。 阳明学的勃兴与挑战:与朱子学的严谨与理性不同,阳明学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主张内心的自觉和实践的道德力量。在江户时代,阳明学逐渐获得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青睐,尤其是那些对僵化的朱子学感到不满,或者在社会变革中寻求精神支撑的群体。江户时代的阳明学流派,如中江藤树及其弟子,将阳明学的精神融入到对个人修养、道德实践和朴素的政治改革的思考中。阳明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思想观念构成了挑战。 国学的觉醒与本土精神的呼唤:当外部思想(如儒学)不断涌入并被本土化时,另一股强大的思潮——国学,也悄然兴起。国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本居宣长,对日本本土的古典文学、神话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发掘和重塑日本固有的文化精神。他们批判性地审视外来文化的影响,强调日本固有的“やまとごころ”(大和之心)的价值,提倡回归古籍,重拾日本民族的纯粹性。国学运动不仅仅是对文学和历史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的探索。这种对本土精神的强调,为后来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三、 实用主义与启蒙的曙光:兰学与经济思想 江户时代并非只有传统的学术思辨,一批关注现实、追求实用的思想也开始萌芽。 兰学——知识的窗口与科学精神的引入:尽管实行锁国政策,但有限的对外交流,特别是与荷兰的贸易,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接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兰学,即通过荷兰语学习西方知识的学问,在江户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杉田玄白、前野良泽等人翻译西方医学著作,标志着西方科学精神的初步引入。兰学家们对自然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兴趣,为日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学者。虽然兰学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科学层面,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也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经济思想的活跃与商业文化的兴起:随着町人阶层的崛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一批关注经济运作和财富增长的思想也开始显现。石田梅岩等倡导的“心学”,将儒学伦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强调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商业美德,试图为商业活动提供精神指导。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商品流通、货币管理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这些经济思想的萌芽,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经济学说,但已经为日本近代经济的腾飞打下了思想基础。 四、 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多元视角的呈现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不孤立地呈现一种思想,而是力图展现当时思想界的复杂图景。 儒学、佛学与神道教的互动:江户时代的思想,是在儒、佛、神道三大传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虽然儒学在官方层面占据优势,但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日本民众精神世界的宗教,其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同时,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也在国学运动的推动下,重新获得关注,其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等观念,也与本土的思想文化深度融合。本书将考察这三大传统如何在江户时代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 边缘思潮与异端思想的探索:除了主流的思想流派,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可能被边缘化但同样具有价值的思想。例如,一些对现有社会秩序提出质疑的观点,对等级制度的挑战,以及一些具有朴素民主色彩的思想火花,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这些边缘思潮,虽然可能未能成为主流,但它们的存在,反映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变革的可能性。 五、 思想的遗产:通往近代化的桥梁 《江户思想史讲义》最终将落脚于对江户思想遗产的梳理与评价。我们将会看到,正是江户时代思想领域的活跃与多元,为日本迈向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理性精神的培育:兰学和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都促进了理性精神的发展,为后来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提供了土壤。 本土意识的觉醒:国学运动唤醒了日本的民族意识,为国家认同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提供了依据。 社会变革的动力:阳明学等思潮对个体价值的强调,以及经济思想的活跃,都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通过对江户思想的深入考察,我们不仅能理解日本这个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为何能够迅速崛起,更能从中看到人类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江户时代思想的波澜壮阔,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引用和论证过程,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基础。我能明显感觉到,每一个论断背后都站着大量的原始文本支撑,绝非空中楼阁般的臆测。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思想演变的微妙之处,并辅以详实的证据链条进行剖析。这种严谨性,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服。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观点,作者并非简单地采信某一方,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图景。这种“存疑”而不“妄断”的态度,恰恰是一名优秀历史学者应有的风范,它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而非被动接受结论。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文化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描摹那些被描述的思想场景,并忍不住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经典文献原文。这种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索的转变,是任何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它没有满足于提供现成的答案,反而在读者的心中播撒下了求知的种子,催促着我们去质疑、去验证、去深入探究那些未竟之问。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在于它所激发的后续思考的能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思辨能力。作者在组织篇章时,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核心的哲学命题,再回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行回溯。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每一个段落似乎都是为下一个观点做着精心的铺垫,整体架构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链条环环相扣。我欣赏这种层层递进的组织结构,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防止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迷失方向。它不是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基于内在逻辑的精妙编排,使得历史的“为什么”和“怎么样”都得到了清晰的解答。

评分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高超。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古代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晰流畅,如同一条被精心疏导的大河,缓缓流过读者的脑海。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概念辩证,他处理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却又保留了历史事件的张力和思想交锋的火花。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了历史的迷雾,亲耳聆听智者们的对谈。语言风格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富有节奏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种行文的韵律感,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负担,使深奥的学问变得可亲近,无疑是作者深厚学养外显的一种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纸张质感和字体排版,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氛围中。封面上的留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标题,整体风格沉稳又不失雅致。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并非那种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书脊的处理也很扎实,感觉能够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作者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具有相当的深度和考究,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让排版变得过于刻板和枯燥,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写论文全靠它了~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写论文全靠它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活动太给力咯,物流也很快

评分

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专著

评分

指定人都不知道啊?便宜啊哦

评分

值得一读的书。京东竟然有收这些学术书,想当有品味啊!

评分

江湖思想史讲义,是一本研究日本思想史的著作,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购买

评分

蛮好看的,正在看,蛮好吃的,正在吃,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