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育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捲)

中國美育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盧政 著,祁海文,曾繁仁,劉彥順 編
圖書標籤:
  • 美學史
  • 中國美學
  • 魏晉南北朝
  • 美育思想
  • 文化史
  • 藝術史
  • 哲學史
  • 中國思想史
  • 傳統文化
  • 審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90983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997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美育思想通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美育思想通史》分10捲:導論、先秦捲、秦漢捲、魏晉南北朝捲、隋唐捲、宋遼金元捲、明代捲、清代捲、近代捲、現代捲,每捲20—30萬字。在對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史的宏觀研究中,以許有為、姚全興、單世聯、聶振斌、袁濟喜等學者的著作為代錶。在對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斷代史研究中,成果主要有祁海文、鍾仕倫等學者的著作;對於中國近現代美育思想史的斷代研究主要以曾繁仁、杜衛、於文傑為代錶;對於20世紀中國美育思想史的研究主要以楊平、譚好哲等為代錶。就目前對中國美育思想史的研究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空白是:一,缺少一部必要的係統、完整、貫穿古今的中國美育思想通史著作。二,對中國美育思想史的研究在史料上大多采用單一的美學標準,而與教育學、心理學緯度有關的史料極少能進入中國美育思想史的視野之中。本課題研究的意義:一,有利於係統整理中國古代乃至於當代的美育思想成果。二,有利於美育理論的學科建設。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
第二節 時代特徵與內在理念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實踐的多元發展格局

第二章 人物品藻與人格美育
第一節 玄學、人物品藻與新美育觀念的樹立
第二節 《人物誌》的美育思想
第三節 《世說新語》的美育思想

第三章 曹魏時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節 曹魏時期美育發展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三節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四章 兩晉時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節 兩晉時期美育發展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葛洪的美育思想
第三節 王羲之的美育思想
第四節 慧遠的美育思想
第五節 陶淵明的美育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時期的美育思想
第一節 南北朝時期美育發展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宗炳的美育思想
第三節 劉勰的美育思想
第四節 鍾嶸的美育思想
第五節 “四蕭”的美育思想
第六節 顔之推的美育思想
參考文獻
渾然天成:魏晉風骨與藝術精神的交融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文化異常活躍,藝術創作空前繁榮的時期。在戰亂與分裂的錶象之下,一股追求精神自由、崇尚自然、強調個體生命價值的思想潮流暗流湧動,深刻地影響瞭這一時期的藝術審美取嚮和創作實踐。這股思潮,我們姑且稱之為“魏晉風骨與藝術精神的交融”,它並非是某個學派的係統理論,而是一種彌漫在文人雅士、藝術傢們心中的精神氣質,一種對生命、自然、藝術關係的獨特體認。 一、玄學思潮的浸潤:超越功利的藝術自覺 魏晉時期,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玄學思潮蓬勃發展。它提倡“清談”,反對漢代以來儒傢僵化的綱常倫理和虛僞的道德說教,轉而關注個體生命的本體,追求精神的自由與逍遙。這種思潮對藝術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在玄學的影響下,藝術逐漸擺脫瞭單純的政治教化和實用功利的束縛,開始自覺地追求自身的審美價值。藝術傢的創作不再僅僅是為瞭“載道”或“勸誡”,而是更注重錶達內在的情感、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哀愁。藝術成為瞭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超越世俗煩擾的慰藉。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莊子式的曠達與渺小感,讓文人對短暫的生命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激發瞭他們對永恒之美的追尋。這種追尋,在藝術中錶現為對意境的追求,對“神韻”的強調。不再滿足於具象的描摹,而是力圖通過筆墨、綫條、色彩,傳達齣一種朦朧、含蓄、引人遐思的藝術境界。 二、山水畫的崛起:自然即我,我即自然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立的畫科逐漸成熟並取得輝煌成就。這絕非偶然,而是與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態度轉變息息相關。 戰亂頻仍,世事無常,使得人們對喧囂的塵世感到厭倦,轉而將目光投嚮瞭寜靜、壯麗的自然山水。山水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成為瞭畫傢錶現內心世界、寄托精神情懷的主要對象。 顧愷之提齣的“以形寫神”論,雖然側重於人物畫,但其對“神”的強調,也滲透到瞭山水畫的創作之中。畫傢們不再拘泥於對自然景物的精確復製,而是力圖捕捉山水的精神氣質,傳達齣大自然的生命力與動感。 東晉的畫傢們,如王微、宗炳、劉遺民等,更是將山水畫創作提升到瞭哲學的高度。宗炳提齣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遊者”,以及“夫聖人含道映物,虛生一ɺ,應物而不住,依仁遊藝,而未嘗動於中”,將人與自然的統一、藝術與道德的融閤推嚮瞭一個新的境界。他們的山水畫,往往是文人胸中丘壑的寫照,是遠離塵囂、迴歸自然的的精神傢園。 畫中不再是孤立的山石樹木,而是將山川的形勝、雲水的變幻、草木的榮枯,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這種對自然的高度認同,使得觀者仿佛置身其中,與山水同呼吸,共情感。 三、書法藝術的創新:情感的自由抒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在玄學思潮的影響下,書法開始從單純的書寫工具,轉變為一種錶達個體情感、彰顯人格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 王羲之作為“書聖”,他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正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筆勢跌宕,墨色變化豐富,情感充沛,毫無造作之感。它並非是為瞭炫耀技藝,而是作者在一次文人雅集中的即興揮毫,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得書法充滿瞭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達人”之思,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個體的獨立性,也促使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大膽地錶達自我。魏晉時期的書法傢們,不再滿足於沿襲前人的法度,而是大膽地突破,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從鍾繇的古樸沉雄,到王羲之的清雅飄逸,再到王獻之的疏狂奔放,每一種風格都摺射齣書寫者獨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具象化,更是書寫者生命狀態的投影。筆畫的粗細、點畫的輕重、結構的疏密,都飽含著書寫者當下的情緒、思緒和生命力。這種從“描摹”到“抒情”的轉變,標誌著書法藝術真正進入瞭自覺的藝術境界。 四、詩歌的轉型:從樂府到文人詩 魏晉南北朝的詩歌也經曆瞭重要的轉型。樂府詩在繼承漢代現實主義精神的同時,開始融入更多個人情感和文人意趣。曹操、曹植父子的詩歌,以其慷慨激昂、感情真摯的風格,開創瞭建安文學的新局麵,展現瞭亂世中的英雄氣概和人生感慨。 曹植的詩歌尤其突齣,他“七步成詩”的傳說,本身就體現瞭當時對文學創作速度和纔情的推崇。他的《洛神賦》,以其瑰麗的想象、纏綿悱惻的情感,將人神之戀描繪得淋灕盡緻,是魏晉時期浪漫主義詩歌的代錶作。 到瞭南朝,詩歌更加注重聲律和形式美,齣現瞭宮體詩等注重華麗辭藻、描摹女性的詩歌。然而,在另一方麵,陶淵明的田園詩,則以其質樸、自然、淡泊寜靜的風格,獨樹一幟,成為魏晉時期一股清流。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不僅描繪瞭田園生活的恬淡,更展現瞭他超然物外、迴歸自然的哲學追求。這種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對功名利祿的淡漠,也是魏晉風骨的重要體現。 五、文學與人格的統一:個體生命價值的彰顯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與藝術傢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文學創作與個體生命價值的聯係也愈發緊密。文人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人格的示範者。他們的創作,往往是其人生遭際、精神追求的真實寫照。 “名士風流”,這種獨特的社會現象,便是魏晉時期個體生命價值彰顯的生動寫照。那些纔情橫溢、行為放誕的士人,用他們的言談舉止,挑戰著傳統的道德規範,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藝術創作,都成為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美育景觀。 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也體現在藝術的評價上。不再僅僅以技藝的精湛與否來衡量,更注重作品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精神,是否能夠打動人心。因此,“神似”的評價,比“形似”更加重要。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文化卻迎來瞭空前的勃發。玄學思潮的興起,為藝術提供瞭超越功利的哲學基礎;對自然的親近,催生瞭壯麗的山水畫;個體生命價值的張揚,引領瞭書法和詩歌的創新。 這股“渾然天成”的藝術精神,不是某種僵化的理論,而是一種彌漫在時代空氣中的氣質,一種對生命、自然、藝術關係的深刻理解和真誠錶達。它教會我們,真正的藝術,源於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創造,更是心靈的棲息,是靈魂的綻放。這種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引導我們去審視藝術的本質,去體悟生命的美好。

用戶評價

評分

段落五: 讓我感到略有遺憾的是,此書在處理南北文化交融這一關鍵議題時,南北方的美學風格對比和互動,處理得略顯不平衡。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帶來的強悍、質樸的審美趣味,對當時藝術(尤其是雕塑和建築)的影響,在書中占有的篇幅相對較少,且多以被漢族傳統同化、吸收的麵貌齣現。我本想探究一下,這種粗糲的異質文化如何與江南的精緻文人趣味發生摩擦,並可能催生齣全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審美形式。但書中似乎更傾嚮於維護一條“正統”的文人美學傳承綫索,使得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學圖景,在視覺上和思想光譜上,都顯得稍微扁平化瞭一些,少瞭一份那個時代應有的、充滿張力的多元麵貌。閱讀體驗上,節奏感略有欠缺,缺乏高潮迭起的鋪陳。

評分

段落四: 翻閱這捲時,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駕馭能力毋庸置疑,但其對“美育”這一概念的界定,似乎在魏晉這個節點上顯得有些勉強。美育強調的是教育和熏陶,但魏晉的士人,其美學實踐更多是基於一種“本真”的生命流露,而非刻意的教化目標。書中對“尚自然”的闡發,雖然詳盡,卻未能有效區分“自然之美”與“通過自然審美達到教化目的”之間的細微差彆。這導緻在描述蘭亭集會、麯水流觴等活動時,更多地側重於其社交和政治功能,而對其中蘊含的、對個體生命狀態的審美提純過程,挖掘得不夠徹底。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優秀的思想史梳理,但若以“美育”的視角去審視,其核心的“育”字,在這個捲冊中顯得有些虛化,更像是一部“魏晉美學思潮史”的精煉版本。

評分

段落一: 這本《中國美育思想通史》的魏晉南北朝捲,坦率地說,我本來是抱著極大的期待去翻閱的,畢竟這個時代思想的碰撞與融閤,對於理解後世美學觀念的奠基至關重要。然而,初讀下來,感覺作者在梳理那個時代士人階層對於“美”的體悟時,似乎有些過於側重於宏觀的理論建構,而忽略瞭那些鮮活、具體、滲透在日常實踐中的美學萌芽。比如,對於玄學清談中對“自然無為”之美的推崇,雖然有提及,但與當時具體的繪畫、書法、園林造景之間的內在聯係,闡述得不夠深入和細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竹林七賢在山水間放浪形骸,這種行為本身如何內化為一種審美範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風流”二字的抽象拔高上。整體而言,文字流暢,但論述的厚度略顯不足,像是一份精美的導覽圖,卻少瞭一些深入探尋的足跡。對於希望深入瞭解那個時代個體審美經驗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意猶未盡。

評分

段落三: 這部書的行文風格,坦白講,是偏嚮於傳統史學範式的,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對於初次接觸魏晉美育史的門外漢來說,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入門磚。它按部就班地梳理瞭官方對禮樂的官方論述,以及士人對個體心性的張揚,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大緻的輪廓。然而,我個人對那種過於宏大敘事的處理方式並不十分感冒。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個體審美是如何成為一種抵抗或超越現實苦難的精神武器的。比如,早期山水畫的勃興,其背後的“避世”情懷,是否能更深層次地與當時的政治迫害和生命哲思聯係起來?書中對這些關聯性的探討,多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使得整個魏晉美學的發展圖景,仿佛被置於一個真空的環境中進行討論,缺乏瞭與那個“亂世”肌理的緊密貼閤。

評分

段落二: 閱讀此捲的過程,像是在迷霧中摸索著尋找一座失落的古城遺址,能感受到曾經的恢弘,卻難以拼湊齣完整的磚瓦結構。作者在論述佛教藝術對本土美學觀念的衝擊與融閤時,展現瞭紮實的文獻功底,引述的經文和造像記都很有說服力。但令人費解的是,這種外來思潮如何被本土的儒道思想所“消化”和“改造”的過程,分析得略顯平鋪直敘,缺乏一種動態的、辯證的視角。例如,魏晉時期士人對“氣韻生動”的追求,與印度佛教藝術強調的“相”與“空”之間,張力何在?這種張力是如何催生齣顧愷之等人全新的筆墨觀念的?書中對此的探討,更像是並列的兩種現象描述,而不是深層次的交織與互搏。全書的學術氣息是有的,但那種穿透曆史錶象,直擊思想內核的銳利感,在這一捲中並未充分展現齣來,讀完後留下的更多是知識點的堆砌,而非對時代精神的豁然開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