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礦産資源年評(2016)》全麵論述瞭近年來,特彆是2015~2016年世界礦業總體發展趨勢,包括世界礦産資源現狀、礦産資源勘查開發進展、礦産品供需形勢和前景等。分彆對世界40多種礦産的資源和儲量、生産和開發、用途和消費、貿易和市場狀況及其年度變化進行瞭評述;對瑞典、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的礦産資源、礦業概況和礦産品供需形勢等進行瞭概述。書中還列齣瞭世界主要礦産的儲量、産量、消費量、貿易量和價格等新數據。
《世界礦産資源年評(2016)》中使用的主要數據和資料來自世界著名礦業信息服務商數據庫、國際年報、專報、期刊,信息量大、實用性強,可供國內外從事礦産資源管理、礦産勘查開發、研究、經營和進齣口貿易的人士參考和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2015-2016年世界礦産資源勘查開發和礦産品供需形勢
第二篇 能源礦産
石油
天然氣
煤
鈾
第三篇 金屬礦産
鐵
錳
鉻
鎳
鈷
鎢
鉬
釩
銅
鉛
鋅
鋁
鎂
鈦
锡
銻
金
銀
鉑族金屬
鍶
稀土金屬
鋰
第四篇 非金屬礦産
螢石
硫
磷
鉀鹽
硼
天然堿
重晶石
石墨
石膏
石棉
滑石
矽灰石
高嶺土
膨潤土
矽藻土
金剛石
第五篇 國傢係列
瑞典
墨西哥
巴基斯坦
附錄 全球100傢礦業公司一覽錶
前言/序言
《世界礦産資源年評》(簡稱《年評》)是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年度報告之一,是全麵論述世界礦産資源和礦産品供需形勢以及全球礦業發展實況與問題的纍積性、係統性和綜閤性的年度分析報告。
《年評》(原名《國外礦産年評》)創刊於1989年。主要目的是為地質礦産主管部門履行礦産資源管理的需要,嚮從事礦産勘查和開發、研究與貿易的部門提供國外礦産資源供需形勢信息及最新動態。《年評》創刊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我國主管礦産資源的政府機構也經曆瞭重大變革,《年評》的主編部門由原中國地質礦産信息研究院轉變為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目前具體工作由礦産資源研究室承擔。二十多年來,參與《年評》編寫的人員先後共計有60多人。在礦業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形勢下,為使社會上更多人士瞭解世界礦産資源和礦業發展狀況,從2001年起,《年評》正式公開齣版,並將沿用多年的《國外礦産年評》改名為《世界礦産資源年評》。
為保證內容的及時、準確和全麵,我們購置和訂閱瞭美國IHS公司、澳大利亞礦山信息網(http://www.miningnews.net)、美國SNL金屬和礦業公司(SNLMetals&Mining;)、加拿大礦山谘詢公司(Infomine Inc.)和澳大利亞礦業資訊網(Mining News.net)等眾多國際權威礦業資訊機構的數據和信息,力求更深入和全麵地把握全球礦業脈動。
本書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總論,全麵論述近年國際礦業形勢和礦業界發生的重要事件、世界礦産資源勘查、開發狀況和找礦進展,以及礦産品供需形勢等;第二部分單礦種分論,對世界40多種礦産的資源和儲量、生産和開發、用途和消費、貿易和市場狀況及其年度變化進行論述,並概要分析國際礦産品的供需前景:第三部分國傢分論,對瑞典、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國的礦業概況、礦産資源和礦産品供需形勢等進行論述。
《年評》自創辦以來,得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以及從事礦産勘查開發、研究、經營和進齣口貿易等有關單位和人士的關心、愛護和支持,在此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由於研究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一定存在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同時,就關心的問題同編著人員進行谘詢交流,以使我們不斷改進工作,把《年評》辦得更好。來函請寄: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礦産資源研究室,郵編100812。
從2013年起,《年評》改為按齣版年度進行排序,本《年評》主要論述2015~2016年數據和信息。由於資料缺乏及滯後等原因,部分數據截止到2014年,而礦産品價格等內容則反映瞭2016年最新進展和趨勢。
《全球能源格局與未來趨勢:2016年度深度洞察》 導言:理解21世紀的能源脈絡 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一直是驅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要素。進入21世紀,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動蕩、技術創新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共同塑造瞭一個復雜而多變的能源環境。本書《全球能源格局與未來趨勢:2016年度深度洞察》旨在對2016年全球能源市場的關鍵動態、核心挑戰以及長期發展軌跡進行全麵、深入的剖析和評估。我們聚焦於能源供應、消費模式、政策製定以及技術前沿的交叉點,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前能源世界的綜閤性框架。 第一部分:傳統能源的韌性與轉型 第一章:石油市場:供需再平衡的拉鋸戰 2016年,全球石油市場繼續在低油價的陰影下尋求新的平衡點。本章詳細分析瞭導緻油價持續低迷的結構性因素,包括OPEC內部的産量策略調整、美國頁岩油産量的韌性(盡管增速放緩),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特彆是中國和歐洲)的能源需求變化。我們深入探討瞭地緣政治事件對原油供應安全的影響,例如中東地區的衝突對航運路綫和齣口能力的衝擊。同時,對庫存水平的動態分析揭示瞭市場情緒的波動性,以及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的微妙關係。本章特彆關注瞭“低油價常態化”對全球石油勘探開發投資(Upstream Investment)的長期抑製效應,以及其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引發的供應短缺風險。 第二章:天然氣:液化天然氣(LNG)時代的加速到來 天然氣在2016年被視為“過渡能源”的地位日益鞏固,其在電力結構中的作用持續增強。本章的核心議題是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的快速擴張。隨著澳大利亞、美國和卡塔爾等主要齣口國新LNG設施的投産,全球LNG貿易量顯著增加,改變瞭傳統的管道天然氣主導的區域市場格局。我們詳細梳理瞭全球主要LNG樞紐的價格基準演變,探討瞭現貨LNG交易的日益活躍對長期閤約定價模式的衝擊。此外,本章還分析瞭天然氣在亞洲電力市場替代煤炭的經濟驅動力,以及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項目進展。 第三章:煤炭:結構性衰退與區域性分化 盡管全球範圍倡導脫碳,煤炭在2016年仍是全球能源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中。然而,本章揭示瞭煤炭行業麵臨的結構性挑戰。在北美和歐洲,環境法規日益嚴格和天然氣價格的競爭力削弱瞭煤炭發電的經濟效益,導緻大量燃煤電廠提前退役。我們對比瞭不同地區煤炭消費的軌跡,重點分析瞭中國和印度在“能源安全”與“環境治理”之間的權衡策略。章節還涵蓋瞭對冶金焦煤市場的獨立分析,及其與全球鋼鐵産量的緊密聯係。 第二部分:新能源革命的浪潮 第四章:太陽能光伏(PV):成本效益的拐點 2016年是太陽能光伏(PV)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本章深入剖析瞭全球太陽能産業的成本麯綫陡峭下降。通過對供應鏈(從多晶矽到組件製造)的詳細考察,我們闡明瞭規模化生産和技術迭代如何使太陽能成為許多地區最具成本競爭力的電力來源。本章重點分析瞭全球主要“裝機容量競賽者”——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的政策激勵措施(如上網電價PPA和稅收抵免)對市場繁榮的推動作用。此外,我們探討瞭電網集成挑戰,包括如何管理大規模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並網問題。 第五章:風能:陸上與海上的並行發展 風能,作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在2016年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本章區分瞭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發展路徑。陸上風電主要集中在資源豐富的內陸地區,其挑戰更多在於輸電基礎設施的升級和社區接納度。相比之下,海上風電展現齣巨大的潛力,特彆是在歐洲和新興的亞洲市場。我們詳細分析瞭海上風電在基礎工程、浮動式技術的前景,以及高昂的初始投資如何通過更穩定的高容量因子得到彌補。同時,風電供應鏈的成熟度及其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被作為重點討論對象。 第六章:儲能技術:點燃可再生能源潛力的關鍵 本章將2016年視為大規模電化學儲能技術開始從實驗室走嚮商業化應用的關鍵節點。我們全麵考察瞭鋰離子電池在電網級應用中的迅速發展,分析瞭其在調頻、峰值削荷和可再生能源平滑輸齣方麵的經濟可行性。本章還對比瞭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以及新興的液流電池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劣勢。儲能技術的成本下降速度及其對電網穩定性的貢獻,被視為未來能源係統韌性的重要指標。 第三部分:政策、市場與地緣政治交織 第七章:氣候治理與能源政策的全球化影響 《巴黎協定》生效後,2016年各國在落實其“國傢自主貢獻”(NDCs)方麵邁齣瞭實質性步伐。本章分析瞭碳定價機製(如歐盟碳排放交易體係ETS和中國全國碳市場建設)對能源投資決策的引導作用。我們評估瞭各國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麵的進展,以及其對總體能源需求增長的抑製效果。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國際能源閤作與競爭,特彆是美國能源政策的潛在轉嚮,是本章關注的焦點。 第八章:能源基礎設施與電網現代化 能源轉型的核心挑戰之一在於過時的電力傳輸和分配基礎設施。本章討論瞭智能電網技術的部署,包括先進計量基礎設施(AMI)的普及。我們探討瞭數字化、物聯網(IoT)技術如何提高電網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輸電瓶頸的緩解、跨區域電力交易的促進以及對網絡安全威脅的應對策略,是本章探討的重點領域。 第九章:能源投資與金融化趨勢 2016年,全球能源領域的資本流動呈現齣顯著特徵:對化石燃料的上遊勘探投資持續收縮,而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Cleantech)的風險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則加速增長。本章分析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對主流金融機構能源資産配置的影響。同時,我們考察瞭能源項目融資模式的演變,包括綠色債券市場的興起及其在為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資金方麵的作用。 結論:邁嚮2017及以後 本書在總結部分重申,2016年是全球能源係統經曆多重壓力測試並加速結構性轉變的一年。能源安全、經濟可行性與環境責任之間的張力將繼續定義未來的能源政策。盡管麵臨挑戰,技術創新和市場力量正共同推動世界嚮一個更清潔、更分散、更智能的能源未來邁進。對這些趨勢的深刻理解,是製定有效能源戰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