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第7版)

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第7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马克·法拉格(John,Mack,Faragher) 等 著,王晨 等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历史
  • 美国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合众存异
  • 第七版
  • 教材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9353
版次:7
商品编码:122446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4
字数:11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从全新视角解读美国历史,突出了美国发展历程中不同美国人社群的经历,帮助读者认清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复杂历史力量。

● 一本真正具有整体性视野的作品,通过展现从新英格兰到南方、从中西部到西部的社群掠影,展现了美国辽阔的地域。

● 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以持续而细致的关注,特别强调了它同西半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系。

● 加入美洲史和美国史研究*新学术成果,所有章节均经过大量校订、修改和重写。


内容简介

《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将宏观历史场面与微观历史事件完美结合,重点描述了美国不同区域的不同社群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历史,通过考察个人、社区、国家来展示美国的族群、地理和经济多样性,同时对于这些多样性的展示无不指向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尽管美国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族群,但它们都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也正是这些社群合众存异的结果。

作者简介

约翰? 马克? 法拉格(John Mack Faragher)耶鲁大学亚瑟? 尤诺布斯基讲席美国史教授,并担任霍华德? 拉马尔边区和边境研究中心主任。著作有《西部驿道上的女性和男性》《糖溪:伊利诺伊草原上的生活》《丹尼尔? 布恩:一位美国先驱的生平和传说》《美国西部:历史新释》。


玛丽. 乔. 布尔(Mari Jo Buhle)布朗大学小威廉. 凯南讲席美国文明和历史荣休教授,专长美国女性史。著作有《女性和美国社会主义,1870—1920 年》《女权主义及其不满:一个世纪的斗争及心理分析》。参与编辑《美国左翼百科全书(第二版)》。曾任约翰和凯瑟琳. 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现任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荣誉研究员。


丹尼尔? 切特罗姆(Daniel Czitrom)曼荷莲学院历史学教授。著作有《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该书获得过美国历史协会处女作奖,并被译成西班牙文和中文。现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高级讲师。


苏珊? 阿米蒂奇(Susan H. Armitage)华盛顿州立大学历史和女性研究荣休教授,曾任该校克劳迪乌斯和玛丽? 约翰逊讲席荣誉教授。发表过大量关于西部女性历史的作品,参与编辑《女性的西部》《不堪重负:边区矿井和牧场上的女性》《书写荒原:西部女性世界的种族、阶级和文化》。与劳瑞? 莫西尔合编《言说历史:1865 年至今的美国口述历史》。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合众存异》是美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个完美的复合体,集中关注了区域差异……为读者提供了充满吸引力的图文材料。

——迈克尔·J.普法伊费尔,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历史系


本书通过有趣的故事和插图激发读者兴趣,而并未赘述过多细节。每章前后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而章末的推荐阅读为希望就某一话题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读者提供了进阶材料。

——黛博拉·韦尔奇博士,朗沃德大学


每章关于社群的小插曲是本书中*引人入胜的部分,使得本书在学术和可读性方面别具一格。我非常喜欢这些章节,阅读它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正在向这个领域*棒的学者学习。

——T.J.布瓦索,阿克伦大学


以我多年来对《合众存异》各个版本的关注,我认为本书的作者对研究领域的变化十分敏感,定期扩展地域关注点,强调形形色色的历史行动者的经历,对于影响美国历史的全球性力量进行意义深刻的探索。因此,本书*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与时俱进,这也是它*为成功之处。

——杰弗里·M.舒尔茨,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


目录

目 录

序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社群和多样性

第一章 村落组成的大陆(1500年之前)

第二章 世界的碰撞(1492—1590年)

第三章 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588—1701年)

第四章 蓄奴制与帝国(1441—1770年)

第五章 北美殖民地的文化(1700—1780年)

第六章 从帝国到独立(1750—1776年)

第七章 北美独立战争(1776—1786年)

第八章 新的国家(1786—1800年)

第九章 自由的帝国(1790—1824年)

第十章 南方与蓄奴制(18世纪90年代—19世纪50年代)

第十一章 民主的发展(1824—1840年)

第十二章 工业与北方(18世纪9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十三章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19世纪20年代—19世纪50年代)

第十四章 美国疆域的扩张(19世纪30年代—19世纪50年代)

第十五章 危机来临(19世纪50年代)

第十六章 南北战争(1861—1865年)

第十七章 重建时期(1863—1877年)

第十八章 征服与幸存——横跨密西西比河的西部地区(1860—1900年)

第十九章 镀金时代的生产和消费(1865—1900年)

第二十章 民主与帝国(1870—1900年)

第二十一章 城市化美国与进步主义时代(1900—1917年)

第二十二章 世界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1901—1920年)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20年代 (1920—1929年)

第二十四章 大萧条和新政(1929—1940年)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第二十六章 冷战的开端(1945—1952年)

第二十七章 20世纪中叶的美国(1952—1963年)

第二十八章 美国民权运动(1945—1966年)

第二十九章 国内外的战争 (1965—1974年)

第三十章 保守的优势(1974—1991年)

第三十一章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1992—2010年)

附录

参考文献

材料使用授权


精彩书摘

孟菲斯的流行音乐

一位19岁的密西西比州人紧张地凝视着奥弗顿公园(Overton Park)的一大群人,奥弗顿公园是孟菲斯城的室外露天剧场。1954年那个炎热、潮湿的7月,他知道人们来到这是为了看乡村音乐歌星史林·惠特曼(Slim Whitman)的表演。太阳唱片(Sun Records)是孟菲斯当地的一家唱片公司,刚发行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的第一张专辑,刚开始通过当地电台进行播放。他和两个乐队搭档从来没有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表演过,尽管这个不大的舞台位置偏僻。他们的音乐打破了类型界限: 不是黑人音乐也不是白人音乐;不是流行音乐也不是乡村音乐。当猫王开始用他的风格唱起那首叫作《好极了》的黑人布鲁斯歌曲的时候,人群变得疯狂起来。他后来回忆说:“我来到舞台后面,我的经理人告诉我说这些人狂喊是因为我快速扭动的双腿,观众要求再唱一曲,我又返场。我更加起劲地扭动我的腿,观众们变得更加狂热了。”猫王普雷斯利的时代到来了。


猫王把充满激情的、节奏感极强的唱法应用到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和乡村音乐中,并加入了引人入胜的肢体表演。正像许多人所熟知的那样,猫王把这种新的音乐风格定义为摇滚乐(rock ‘n’ roll)。摇滚乐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服务于青少年,而且大部分曲目也是由青少年创作的。在遍布美国的社区里,摇滚乐将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吸引到自动唱片机前、短袜舞会、汽车和私人派对中。这也证实了新兴的青年文化强大的消费能力。战后出生的青少年构成了美国历史中最富裕的一代年轻人。他们有能力并且热情地购买唱片、留声机、晶体管收音机、衣服、化妆品,甚至是汽车,这促使商人和广告商们去发掘这个刚刚出现的青少年市场。青少年的购买能力帮助我们把战后的美国定义为一个富裕的社会。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生活和事业是战后美国人生活中诸多主题和紧张关系的代表。猫王1935年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图珀洛,就像其他数以千计的贫穷白人家庭一样,早年生活在农村,1949年全家搬迁到了孟菲斯。父亲在制造军需品的工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普雷斯利的家中是如此穷困,有资格在劳德代尔堡申请一套公寓,这样的公寓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孟菲斯市公共住房项目所建造的,位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圣路易斯和新奥尔良中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孟菲斯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和化工制造业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繁荣,补充了原先以棉花为主的市场。孟菲斯市也以拥有多种多样的流行剧院和音乐为豪,包括一个巨大的歌剧院、很多的管乐队、歌舞杂耍和滑稽戏、“黑脸”表演、陶瓶乐队和蓝调俱乐部等。就像南部的其他城市,孟菲斯市是种族隔离经法律认可的城市,白人和黑人在住所、学校和工作场所是隔离的,但是在俱乐部和电台流行的音乐是打破种族隔离屏障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男孩,埃尔维斯关注音乐是因为要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他大量地汲取在孟菲斯能够听到的各种音乐。他们一家人常去的宗教集会

以合声唱诗班而著称,当然唱诗班全部由白人组成。埃尔维斯和他的朋友去埃利斯礼堂(Ellis Auditorium)参加那里的通宵“福音歌唱会”,他们喜欢那里白人福音四重唱严格的和声和富有感情的风格。猫王也从比尔大街(Beale Street)上听到的音乐中获得灵感,比尔大街是孟菲斯市主要的黑人聚居区,也是全国美国黑人音乐影响最大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战后的这许多年中,当地的黑人节奏布鲁斯艺术家,例如比比金(B. B. King)、小帕克尔(Junior Parker)和穆迪·沃特斯(Muddy Waters)等人以他们的情感力量和令人兴奋的演出技巧吸引了众多的黑人和白人的乐迷。埃尔维斯自己也同黑人竞争者在比尔大街宫殿剧院(Beale Street's Palace Theater)进行业余表演。纳特·威廉姆斯(Nat D.Williams)是孟菲斯一个著名的黑人DJ和音乐推广人,他回忆了当地的黑人观众对猫王独特的演出风格作出的反应。“他演唱蓝调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唱蓝调的方式不像黑人,但也不像一个典型的白人歌手……他总是像黑人那样把人性中的某些东西融入自己的歌声中。”猫王自己也知道他欠了黑人音乐和表演者们很多东西。1956年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那些黑人伙伴们一直像我现在这样在唱歌和表演,比我知道的早许多年。他们一直在这么做,他们在小木屋里、小酒吧里这样表演,没有人去关注他们,直到我推动了这种表演,我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当时全国的白人青少年对令人腻烦的流行音乐表示不满,他们渐渐开始关注有强烈节奏感、热情表达自我感情的黑人节奏乐和布鲁斯音乐。他们很快就把摇滚作为他们喜爱的音乐(“摇滚”这个术语很久以来就是美国黑人在跳舞和性生活中用的俚语)。“摇滚乐”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术语,它也是一种态度,是对年轻的颂扬,也是一种成年人权威不能理解、不能控制的某种东西的寓意。对上百万的年轻人来说,摇滚乐是叛逆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叛逆心理反抗循规蹈矩和平淡乏味,这种情绪在战后众多的城郊都有体现。当1956年太阳唱片公司把猫王的合约出售给美国广播唱片公司(RCA Records)的时候,猫王成了国际巨星。他的唱片,例如《伤心旅馆》(Heartbreak Hotel)、《别太冷酷》(Don't Be Cruel)、《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等迅速占据每周唱片排名榜的榜首,并且模糊了原来流行乐、乡村音乐、节奏乐和布鲁斯乐的传统界限。猫王在电视节目中的出现为他赢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并且验证了电视这种新的沟通媒介的超凡力量。电视帮助猫王吸引了众多的乐迷,尽管这部分是因为他的表演风格中公开表现性欲,从而引发了一片哗然。


然而1958年初,就在他的知名度达到顶峰的时候,埃尔维斯应召入伍服役两年。和平时期征兵冷酷无情地提醒着数百万美国年轻人冷战造成的焦虑心情,这种焦虑心情威胁到这个时期的经济繁荣。即使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艺人也不能免于冷战焦虑心情的打扰。猫王埃尔维斯大部分的服役时间都是在德国度过的,这是在1948年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同苏联对抗的关键地区。


通过帮助白人青少年熟悉黑人艺术家的风格和音乐,埃尔维斯推动摇滚乐成为一种跨越种族的文化现象。相当多的成年人反对摇滚乐,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种族融合感到恐惧。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程度上,至少是在流行文化这个领域内,摇滚乐反对种族隔离,并且对种族隔离的废除作出了贡献。


……

“欢呼!欢呼!摇滚乐!”

新兴青少年市场的需求同战后美国大众传媒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有机地结合,这重新塑造了美国的流行音乐。当电视节目迅速地取代收音机而成为美国家庭最主要娱乐方式的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使用收音机。当源源不断的听众把汽车上装载的收音机和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当作娱乐消遣,或其他活动的伴奏的时候,这两种收音机产量迅速增加。到1956年,约有2700个调幅广播电台遍及全国对外播放,广播的70%时间都用来播放唱片。


唱片工业领域也弥漫着变化的气息。一些规模很小的独立唱片公司引领着势头强劲的美国黑人的节奏布鲁斯乐艺人。纽约的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签约了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这些人包括雷·查尔斯(Ray Charles)、鲁斯·布朗(Ruth Brown)、漂流者(the Drifters)、乔·特纳(Joe Turner)、拉弗恩·贝克(LaVern Baker)、三叶草(the Clovers)等。芝加哥的象棋唱片旗下有集蓝调歌手、词曲作者和吉他手于一身的查克·贝利(Chuck Berry)、波·迪德利(Bo Diddley),以及“嘟喔普”乐(doo-wop)孟格鲁斯组合(Moonglows)。在新奥尔良,帝国唱片记录了顶呱呱的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专注的演唱和钢琴歌手老兵法兹·多米诺(Fats Domino)的精彩表现。在收音机上、自动唱片机上、唱片店里,这些非洲裔美国艺人们的“跨风格表演”使得上百万白人青少年成为他们的忠实歌迷。1954年,音乐行业杂志《公告牌》(Billboard)指出了白人青少年中的一种倾向:“现在的这代人不了解摇摆时代(swing era)中节奏令人兴奋的舞蹈乐队,因此现代节奏布鲁斯乐队满足了他们对“有节拍的音乐”的渴求。


那些成立时间较早的老牌唱片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黑人音乐。它们用白人流行乐手圆滑的、平缓的翻唱版本节奏布鲁斯乐来回应黑人流行乐的新潮流。这些总归是苍白无力的艺术上的低等效仿。尽管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开始享受他们新得到的广泛认可,但白人孩子们在接受黑人艺术表演上还存在着限制。种族主义仍然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音乐演出的场地被指控为情色场所。就像在音乐交易中由来已久的种族主义那样,主流唱片公司优越的促销手段确保了白人翻唱版本销量几乎总是超过黑人原唱。然而,在这类现场表演中,伴随着美国黑人表演者的音乐,白人和黑人青少年都边听边舞。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是克利夫兰的一位白人音乐节目主持人,他推广了用来描述节奏布鲁斯乐的“摇滚”一词,他在广播中播放这些音乐并在热情的白人和黑人青少年中推广现场音乐会。


这样就为即将到来的白人摇滚艺人搭建起了舞台,这些白人摇滚艺人能够利用新的唱腔和舞台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摇滚乐表演者和一个发行唱片的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重新塑造了美国的流行音乐。他成功地挑战了原来处于隔绝状态的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流行乐与节奏布鲁斯乐或乡村音乐的界限。猫王成了反叛青年的象征、充满年轻性冲动的体现,他复兴了美国流行文化。在猫王的唤醒下,出现了一大批白人摇滚乐手,很多是像他那样的南方白人,例如杰瑞·李·刘易斯(Jerry Lee Leuis)、巴迪·霍利(Buddy Holly)、艾弗里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在第一次“摇滚乐黄金年代”中涌现出的最杰出的歌曲作者和最有影响力的吉他手就是查克·贝利,他是来自圣路易斯的非洲裔美国人,兼职做美容师和房屋油漆工。他用幽默、嘲讽和激情得心应手地抓住了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贝利的作品主要围绕学校的测试与苦恼(“School Days”)、年轻人的爱情(“Memphis”)和汽车(“Maybellene”),他创造的音乐定义了战后美国年轻的含义。


快要长大了

青少年消费者用流行音乐的风景重塑造了自己的地盘,1954至1959年,年度唱片销售额从2.13亿美元增长到了6.03亿美元,几乎是原来的3倍。

专门以青少年为目标的

新杂志在战后繁荣发展,杂志内容集中在围绕着社交仪式、消遣和青少年恋爱而产生的悲伤。然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行为模式呈现出一种新的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与成人相比显示出更加明显的身份属性。


当美国父母在担心这个由他们青少年子女而划分出来的孤立世界的影响的时候,许多青少年似乎决定尽快长大。战后美国的繁荣使得很多家庭拥有2辆汽车,这使得16岁大小的青少年就拥有了驾驶汽车的特权,这以前是18岁的孩子才拥有的权利。女孩子开始约会,穿戴胸罩和尼龙丝袜,并且使用化妆品的年龄也比原来提早了许多——从原来的十五六岁提前到现在的十二三岁。许多因素促成了这种趋势,这些因素包括不断提前的女孩月经初潮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幅提前的结婚年龄、初中里早熟的社交风气(这种习惯在1945年之后才变得更加普遍)。原来大学里才有的联谊会和女生组织在高中里普遍建立,“保持稳定关系”(Going steady)也成为高中里的事情。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18岁成为美国女性最为普遍的结婚年龄。美国青少年经常感到犹豫不决,他们一方面怀有对青年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承担成年人社会责任带来的压力。许多青年忙于校园里的兼职活动,同时又对社交活动非常积极——这使得那些以青年人为主要目标的杂志、音乐和电影陷入对其提供意见和保持同情的两难境地。


越轨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许多成年人批判摇滚乐是因为后者明显降低了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力。尤其是在美国南方,对摇滚乐的反对有意利用种族歧视者长期以来怀有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白人妇女被黑人音乐和表演所吸引。在所有反对之下的潜流是一种深深的焦虑——害怕表演者和观众会出现更加开放的性表达。


伴随摇滚乐崛起而来的是对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的担心。源源不断的杂志文章、书籍、报纸声称美国青少年中的犯罪行为是国家的长期隐患。枪战、吸毒、酗酒、盗车、性侵犯行为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参议院就青少年犯罪问题设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1955—1956年引起高度关注的听证会使得美国大众明白青少年犯罪分子使整个国家处于恐惧之中。尽管犯罪统计数字的确表明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犯罪处于上升势头,尤其是在城郊社区里,但美国大众认为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无疑被夸大了。


回想起来,这场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论战使得我们对家庭生活的焦虑和对成年人权威的侵蚀,而不是对青少年犯罪的形式了解得更多。青少年似乎对其同伴文化的忠诚要超过对父母的忠诚,也更多受到同伴文化的影响。大量的青少年演说、服装款式和音乐风格对成年人来说是异端和危险的。大众传媒在定义青年文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使人们对被认为是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媒体形式进行规范和检查。例如,1954年精神病学家弗雷德里克·魏特汉(Fredric Wertham)出版了他的《无辜的诱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一书,指责犯罪漫画书刺激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他相信大众文化能够压倒家庭、学校和宗教的传统影响。魏特汉领导了一场受到高度关注的改革运动,强烈要求在漫画书出版业中采用严格的规定限制对暴力和犯罪的刻画。

……


前言/序言

序 言

《合众存异: 美国人的历史》(第7版)为了解美国历史提供了独特而及时的途径,突出了美国发展故事中不同美国人社群的经历。这些社群的故事能帮助我们认清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复杂历史力量。围绕着美国国家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独立、民主的诞生、蓄奴制、向西部迁移、帝国扩张、经济萧条、战争和技术革新)的争论和矛盾主要是在地方社群的背景下展开的。一边是日常生活,一边是不断改变地方生活状况的更重大决定和事件,我们将通过社群关注两者间持续的张力。每章以描绘某个代表性的社群开头。其中一些描绘了美国人社群之间的斗争: 如殖民地时期佐治亚水稻种植园里的非洲奴隶和英国奴隶主,或者得克萨斯独立战争期间的西班牙后裔和美国人。另一些章节描绘了面临社会变革时的社群: 如1848年纽约州塞内卡福尔斯的女权主义者,或者1955年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非洲裔美国人。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将看到社群逐渐成长,开始接纳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群体: 美国革命期间来自各殖民地的士兵在福奇谷将大陆军打造成一支爱国民族军,而对物质繁荣和社会地位的渴望则成了20世纪20年代电影观众们怀揣的共同梦想。


《合众存异》(第7版)还是唯一具有真正大陆视野的美国史教材。通过展现从新英格兰到南方、从中西部到西部的社群掠影,我们希望学生们能认识到美国疆域的辽阔。比如,17世纪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掠影,展现了新世界最早的欧洲人定居点的建立过程。在描绘美国领土西扩时,我们将从北达科他州密苏里河上游的曼丹人村民的视角出发。我们还将通过亚拉巴马州黑尔县非洲裔美国人的遭遇介绍重建时期的政策。大陆视野将使学生们明白,美国历史从不只属于个别地区。


本书还包括了对美国丰富遗产的全面介绍。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从17世纪到21世纪的整部美国移民史都将是本教材的一部分。书中还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以持续而细致的关注,特别强调了它同西半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系。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我们对最后一章的统计数据作了全面更新。


除了上述方面的创新,本书同样没有忽视那些我们认为对理解美国过去来说极为重要的传统转折点。这些分水岭事件包括美国革命和制宪争端,内战和重建,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在本书中,我们将寻求把国家历史与诸多不同社群的故事结合起来。美国革命和制宪时期考验了地方社群重新缔造团结的能力,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建立新国家的同时不失去地方身份。内战和重建是第二次重大考验,要求在国家的革命理念与地方和地域社群的权力间达到平衡。作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挑战,大萧条和新政彰显了地方社群的重要性和国家机构不断增长的权力。以21世纪的开端和冷战的结束为出发点,本书还以全面的新视角回顾了过去50年间的重要事件和它们对美国社群的影响。通过聚焦社群,本书将美国人和美国的故事编织成引人入胜的单一叙事。


《合众存异》(第7版)作了全面更新,加入了美洲史和美国史的最新学术成果。所有章节都经过大量校订、修改和重写。最后一章详细描绘了21世纪的动荡,包括全新的一节“反恐战争”,并更新到2008年的大选。全书的文字和图表以出色的新设计呈现。此外,第7版还加入了两个重要的新专题,旨在把鲜活的历史带到读者面前: 对于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矛盾的社群”提供了来自争议双方的原始素材;而通过精心选择的图片,“见证历史”展现了如何利用视觉材料帮助我们理解美国历史。



文明的蜕变:全球视野下的现代社会构建 一部跨越时空、深入剖析现代世界形成与演进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角,探讨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拒绝将历史的叙事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而是力求勾勒出一幅由多元力量相互作用、碰撞、融合而成的全球图景,揭示现代文明是如何在看似不连续的断裂与持续的演进中逐步成型的。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与旧秩序的崩塌(1750-1848)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西方世界思想和政治结构的剧烈动荡时期。我们不仅关注启蒙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卢梭的文本,更着重分析这些理念如何被付诸实践,尤其是在北美和法国大革命中引发的连锁反应。 1. 启蒙的悖论:自由的构建与奴役的延续 我们将深入探讨启蒙运动的核心矛盾:一方面是普世人权和主权在民的呼唤,另一方面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经济基础。重点分析了早期美国建国文献中对“自由”的界定与其实际操作间的张力。我们将比较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激进行为与美国革命的温和演变,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解读和实践“天赋人权”。 2. 工业的起源与社会重构 重点考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并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审视。蒸汽机、煤炭和纺织业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如行会制度、农业共同体)的彻底瓦解。我们将分析城市化的加速如何催生出全新的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差距和早期社会改革思潮。 3. 民族主义的兴起:从疆域到认同 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是现代世界的一大特征。本章将追溯费希特、赫尔德等人的思想,探讨“民族性”是如何从一种文化现象转变为一种政治动员的强大力量。我们将考察拿破仑战争如何无意中加速了德意志邦国和意大利各城邦的民族聚合趋势,同时也分析东欧地区(如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治下的区域)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对未来冲突的伏笔。 第二部分:帝国、扩张与全球化初探(1848-1914) 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过剩,促使列强将目光投向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的鼎盛时期,也是全球经济联系空前紧密的阶段。 1. 达尔文主义与社会工程 “适者生存”的生物学理论如何被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催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种族优越论和帝国主义政策提供了“科学”辩护。本节将批判性地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欧洲对非洲(如“瓜分非洲”)和亚洲(如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策略,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 2. 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及其结构性缺陷 详细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钢铁、化学工业)的成就,以及金融资本在这一时期的膨胀。我们探讨了巴尔干、拉丁美洲等地的经济依赖性,并分析了诸如黄金标准、跨国银行体系如何构建了一个表面繁荣、实则脆弱的全球金融网络。 3. 东方的回应:现代化与抵御 本章聚焦于非西方世界对西方冲击的复杂反应。我们将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在国家主导下成功实现“脱亚入欧”的模式,与清朝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同时,我们将考察印度独立运动的早期形式,以及奥斯曼帝国试图通过坦齐马特改革来维持其帝国版图的努力,揭示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与内在困难。 第三部分:危机的年代:战争、革命与意识形态的碰撞(1914-1945)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对既有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内在逻辑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全面检验。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旧欧洲的自戕 探讨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军国主义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技术的“进步”如何将一场局部冲突演变为空前的浩劫。分析凡尔赛和约如何种下未来冲突的种子,以及战后欧洲对“进步”信念的普遍幻灭。 2. 激进主义的诱惑:法西斯与布尔什维克 深入剖析了在经济萧条和政治真空下,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兴起。本节将细致比较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与苏联斯大林主义在组织结构、群众动员方式以及对个体的控制手段上的异同,探究它们对理性主义和自由民主的根本性颠覆。 3. 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的回应 分析1929年华尔街股灾如何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揭示了自由放任经济模式的脆弱性。我们将详细介绍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及其对政府在经济中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这种干预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 第四部分:冷战的格局与去殖民化的浪潮(1945-1991) 战后世界被美苏两极的意识形态对峙所主导,同时,亚洲和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1. 战后的世界重塑: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联合国 探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和安全框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设立,以及联合国人权宣言的意义。分析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如何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不结盟运动 关注亚非拉地区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主权的斗争。我们将考察印度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策略,越南反殖民战争的复杂性,以及不结盟运动试图在两极对抗中开辟独立发展道路的努力。重点分析了殖民遗产如何塑造了这些新兴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和经济发展路径。 3. 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反主流文化与身份政治的萌芽 考察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内部的变革。从民权运动、女权主义的第二波浪潮,到学生运动和摇滚乐所代表的反文化思潮,这些运动挑战了战后中产阶级的保守价值观,强调了多元身份和边缘群体的能见度,为当代政治议程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第五部分: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与不确定性(1991至今) 苏联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却开启了一个充满新挑战的复杂时期。 1. 意识形态的胜利与全球化加速 分析了冷战结束后,以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的短暂辉煌。考察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起来,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等。 2.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新威胁 本章探讨了超越主权国家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和流行病。分析了国际机构在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演变趋势。 3. 身份、碎片化与回归本土主义 审视近年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复苏现象。探讨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压力下,人们对“根源”和“独特身份”的重新强调,以及这种回归本土主义倾向如何冲击既有的国际秩序和全球合作。 总结:历史的动态平衡 本书最后将总结现代世界的核心特征:持续的创新与不稳定的结构。我们强调历史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由权力的分配、思想的交锋以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所共同塑造的动态过程。对历史的审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与内在的内在张力,从而更具批判性地参与到塑造未来的进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想要了解“美国人思维模式”的目的来阅读这本书,结果这本书的构建方式完美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似乎在用历史作为镜子,来折射出美国人性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特质。比如,对个人主义的极度推崇,以及在面对集体危机时表现出的那种既互相依赖又极度警惕的矛盾心理。书中对宗教信仰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它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世俗的议题总能轻易地被赋予道德或神圣的色彩。同时,我对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论述印象深刻。随着移民的涌入和国内社会的变迁,美国人如何不断地定义“我们是谁”,这个过程充满了拉扯和重塑。这种对动态身份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过去,而是能很好地解释当下美国社会内部的文化战争和政治极化现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理解西方世界的很多当代议题有了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历史书常常给人一种堆砌资料的感觉,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叙事的节奏感,作者非常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那些鲜活的、充满戏剧性的个人故事。读到关于内战前夕不同阶层民众生活的描绘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能感受到那种即将爆发的压抑感。书中对政治博弈的刻画也极为精彩,它没有把政治家们描绘成完美的雕塑,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压力、妥协和私利之间的艰难抉择。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美国梦”演变的部分,从最初的土地和宗教自由,到后来的财富和物质成功,这种观念的迭代和它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反映出社会核心价值的不断重塑。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经济政策或法律判例的解释,也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会产生一种想探究更深层次的欲望。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人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被加速了。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切入点来连接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它在讨论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强硬姿态时,会巧妙地回溯到二战结束时期的某种乐观主义情绪,然后层层递进地分析这些情绪是如何被现实的挑战所扭曲和异化的。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使得历史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影响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技术革新如何深刻影响社会结构时的那种前瞻性,比如对广播、电视乃至互联网早期对美国社会文化渗透的描述,其洞察力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持久影响”。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我能够以更批判、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对“异见”的强调。它不满足于讲述主流历史的成功叙事,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劳工运动、民权斗争、女权先驱者的呐喊。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反抗的细节,那种底层人民为了争取基本尊严而付出的血泪代价,读来令人心酸,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福利制度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敬畏。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读者,美国的历史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由无数次冲突、抗议和妥协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这本书避免了沦为简单的颂歌。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常识”,在历史上是如何被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端或激进的思想所一步步争夺而来的。这种历史的“不连续性”和持续的张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评分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身体验了美国从建国初期到现代的跌宕起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挣扎和社会思潮的演变。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一味地去批判或美化,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了多方位的视角。比如,关于“西进运动”的描述,它并没有回避原住民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拓荒者们怀揣的对新生活的憧憬和那种近乎偏执的开拓精神,这种复杂性让人印象深刻。书中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从早期的清教徒精神到后来的享乐主义思潮的转变,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清晰的梳理。读完之后,我对美国社会的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对自由的极度推崇与对秩序的内在需求之间的拉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历史著作,能让人跳出固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这个国家。

评分

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

书很不错,大家都喜欢,值得收藏

评分

平装书,开本太大,装订太厚,纸张太软,拿在手里软踏踏。但是内容貌似充实,只是装帧弱了些,感觉没有同系列另外两种用心。

评分

美国人的历史书挺大的,一本挺厚的,一本不错。

评分

非常好非常棒非常满意啊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平装书,开本太大,装订太厚,纸张太软,拿在手里软踏踏。但是内容貌似充实,只是装帧弱了些,感觉没有同系列另外两种用心。

评分

美国人的历史书挺大的,一本挺厚的,一本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