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

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庆岩,康春丽,申旭辉,荆凤,屈春燕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
  • 遥感
  • 红外
  • 灾害
  • 地球物理
  • 地质
  • 监测
  • 地球科学
  • 数据分析
  • 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48323
版次:2
商品编码:1224704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是对地震红外遥感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在探索地震预报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全书共分6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地震红外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研究现状以及关于地震红外机理的几种假说;第2章描述了针对地震监测需求开展遥感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大气校正、云检测和地形辐射校正等;第3章对地表温度、亮度温度、长波辐射、潜热通量、大气温度等几种红外参量的反演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第4~5章针对红外亮度温度、长波辐射、潜热通量、大气温度等数据,介绍了基于不同构造区的背景场构建技术以及建立在典型震例研究基础上的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第6章主要介绍了基于以上几种参量进行地震红外遥感多参数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开展的一些应用试验结果和效果分析。

目录

第1章 地震红外遥感概论
1.1 红外遥感基本概念与定律
1.1.1 表征辐射特性的基本概念
1.1.2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1.2 地震红外遥感机理
1.2.1 地球放气
1.2.2 地壳应力应变
1.2.3 电场激发大气红外辐射
1.3 地震红外遥感监测思路
1.4 相关红外传感器
1.5 国内外地震红外遥感研究现状
1.5.1 基于亮度温度的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1.5.2 基于长波辐射的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1.5.3 基于潜热通量的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1.5.4 基于NCEP气温的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震监测中的红外遥感数据预处理
2.1 地震监测中红外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
2.1.1 大气校正概述
2.1.2 红外大气校正原理
2.1.3 红外大气校正方法
2.2 地震监测中的遥感影像云检测方法
2.2.1 云检测概述
2.2.2 云检测理论基础
2.2.3 多源遥感数据云检测算法及应用
2.3 地震监测中地形辐射校正方法
2.3.1 地形辐射校正方法概述
2.3.2 地形辐射校正模型
2.3.3 地形辐射校正算法研究与改进
2.3.4 地形辐射校正应用实例
2.3.5 热红外遥感地形辐射校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震红外遥感参数及反演
3.1 亮度温度
3.1.1 亮度温度的物理含义
3.1.2 亮度温度反演
3.1.3 亮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3.2 地表温度
3.2.1 地表温度的物理含义
3.2.2 地表温度反演
3.3 长波辐射
3.3.1 长波辐射的物理含义
3.3.2 长波辐射反演
3.3.3 长波辐射的影响因素
3.4 潜热通量
3.4.1 潜热及潜热通量的物理含义
3.4.2 潜热通量反演方法
3.4.3 潜热通量的影响因素
3.5 NCEP
3.5.1 NCEP来源及特点
3.5.2 NCEP同化方法
3.5.3 NcEP同化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红外遥感背景场
4.1 背景场研究意义
4.2 背景场建立思路
4.3 中国主要构造区红外背景场特征研究
4.3.1 构造区概况
4.3.2 红外背景场建立方法及区域背景场特征分析
4.4 关于背景场的一些思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遥感地震信息提取方法
5.1 亮度温度地震信息提取方法
5.1.1 参量简介
5.1.2 亮度温度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5.1.3 亮度温度地震信息特征
5.1.4 亮度温度与气温、地温的对比研究
5.2 长波辐射地震信息提取方法
5.2.1 参量简介
5.2.2 长波辐射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5.2.3 长波辐射地震信息特征
5.3 潜热通量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5.3.1 参量简介
5.3.2 潜热通量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5.3.3 潜热通量地震信息特征
5.4 NCEP气温地震信息提取方法
5.4.1 参量简介
5.4.2 NCEP气温数据地震信息提取方法及震例分析
5.4.3 NCEP气温地震信息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震红外遥感多参数综合分析
6.1 红外遥感多参数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6.1.1 红外遥感多参数相关性分析
6.1.2 红外遥感多参数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6.2 典型震例的红外多参数异常特征分析
6.2.1 玉树地震前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
6.2.2 文安地震前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
6.2.3 普洱地震前红外遥感多参数变化特征
6.3 红外遥感各参数映震效能分析
6.4 红外遥感多参数综合分析及应用试验
6.4.1 开展的预测应用试验及效果分析
6.4.2 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
6.4.3 2013年4月20日芦山M7.O地震的预报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活动断裂带卫星红外遥感监测
7.1 概述
7.2 活动断裂带红外遥感影像特征
7.3 活动断裂带红外亮温年变特征
7.3.1 卫星资料与处理方法
7.3.2 断裂带及周围背景的亮温年变特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红外亮温强震预测指标研究
8.1 青藏高原区域概况
8.2 强震中期预测指标
8.2.1 数据处理方法
8.2.2 时间预测指标
8.2.3 地点预测指标
8.3 强震短期预测指标
8.3.1 数据处理方法
8.3.2 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
8.3.3 川滇块体
8.3.4 柴达木块体中东段
8.3.5 羌塘块体中东段
8.4 红外亮温强震预测指标总结
8.4.1 中期强震指标
8.4.2 短期强震指标
8.5 本章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代后记)
《地球脉搏:红外遥感与地质灾害的深刻洞察》(暂定名) 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便与大地搏斗,试图理解其深藏的力量,预测其瞬间的爆发。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壳活动的剧烈表现,是地球展现其不可预测性的最令人敬畏的时刻。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星球,也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窥探那些隐藏在地表之下、往往难以直接观测的地球动态。本书,《地球脉搏:红外遥感与地质灾害的深刻洞察》,正是一次关于如何借助先进的红外遥感技术,深入理解和监测地球脉搏,进而提升我们应对地质灾害能力的全面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遥感科学的前沿技术、地质学的精深理论以及灾害管理的实际需求。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红外遥感在各个地质灾害监测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无论是地质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是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与价值。 第一部分:地球的热信号——红外遥感的理论基石 在深入探讨应用之前,理解“看见”地球热量的方式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尽阐述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从黑体辐射理论出发,剖析不同温度物体所发出的电磁波谱特性。我们将详细介绍红外光谱的各个大气窗口,以及不同波段在穿透大气层、获取地表信息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红外辐射的基本物理学:我们将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解释电磁辐射的本质,然后聚焦于热辐射,特别是普朗克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阐明温度与辐射强度、峰值波长的关系。 红外传感器的类型与工作机制:从被动式红外传感器(如热红外成像仪)到主动式红外系统(如激光雷达),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成像方式、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关键技术指标。 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影响: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大气成分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是影响遥感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大气透过率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大气校正技术提高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 地表覆盖物的红外辐射特性:不同地物,如岩石、土壤、水体、植被、建筑物等,具有独特的红外辐射特性,即发射率。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发射率的差异,及其对红外遥感数据解读的影响,并介绍发射率估算的常用方法。 第二部分:地表之下涌动的热流——红外遥感在地震监测中的前沿应用 地震,作为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孕育和发生过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变化。尽管直接观测地震孕育过程的手段有限,但红外遥感技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热成像”的视角,揭示地震活动区域可能存在的异常热信号。 地震前兆的红外异常探测:本部分将汇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地震前红外异常的观测研究成果。我们将探讨地震发生前,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可能导致的地下流体迁移、气体释放,从而引起地表温度异常的多种理论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与特定地震事件前可能出现的温度异常区域,并讨论这些异常的可能成因,如断层活动、地下水化学变化等。 断层带的热结构与活动性监测:断层带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红外遥感影像,精确勾画断层走向,并分析断层带两侧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反映了断层带内部的应力分布、热扩散过程,甚至微小活动。 地震发生后的余震区热响应:地震发生后,地表可能会出现形态各异的破裂,这些破裂区域的温度变化也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地震影响信息。本部分将研究地震发生后,地表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化(如孔隙度、含水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活动,如何影响余震区的红外辐射特征。 案例研究与数据分析:我们将选取若干典型地震事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如Landsat、MODIS、Sentinel等),详细展示如何提取、分析和解读地震相关的红外异常。我们将讨论不同传感器、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作用,以及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第三部分:炽热的脉动——红外遥感在火山活动监测与预警中的关键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壮观表现,其过程伴随着剧烈的温度变化和物质喷发。红外遥感技术以其非接触、大范围、高时效的特点,成为火山活动监测不可或缺的工具。 火山热异常监测与喷发预警: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火山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我们将介绍如何识别火山锥体、火山口、熔岩流、喷气孔等区域的温度升高,并与背景温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火山活动的活跃程度。通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火山喷发前的征兆,为预警和疏散争取宝贵时间。 熔岩流的监测与演化分析:熔岩流是火山喷发后最直观的危险表现。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红外遥感影像,精确追踪熔岩流的流速、范围和冷却过程。我们将分析不同温度的熔岩流在红外图像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多时相数据的对比,研究熔岩流的扩张速率、分支形成以及最终的熄灭过程。 火山灰羽的扩散与影响评估:火山喷发时释放的火山灰羽,不仅会对当地造成破坏,还会对航空安全和区域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火山灰羽的探测主要依靠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但其温度特性在红外波段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在夜晚或低能见度条件下。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特定红外波段,对火山灰羽进行探测,并评估其扩散范围和潜在影响。 火山气体释放与地温变化:火山活动常常伴随有多种气体的释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释放区域可能伴随着地表温度的异常升高。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红外遥感技术,间接监测与气体释放相关的地温异常,从而推断火山内部的活跃程度。 综合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火山活动状态,本书还将介绍如何将红外遥感数据与地震仪、GPS、地磁仪等其他监测手段相结合,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火山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部分:大地失稳的信号——红外遥感在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潜力 除了地震和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性地质灾害,同样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红外遥感技术在这些灾害的早期识别、发生过程监测和灾后评估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滑坡体的形变与失稳预测:滑坡体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地表物质的微小形变和温度梯度的变化。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热红外影像,识别滑坡体内部可能存在的微小温度异常,例如,由于地下水活动、孔隙度变化或物质压缩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温升或温降。这些异常可能预示着滑坡体的失稳风险。 土壤湿度与地温变化关联分析:土壤湿度是影响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红外遥感数据能够间接反映地表温度,而地表温度又与土壤湿度密切相关。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推断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滑坡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泥石流沟道的冲刷与堆积监测:泥石流的发生与山区降雨、松散物质的堆积以及沟道的冲刷密切相关。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利用红外遥感影像,监测沟道内物质的堆积状况,以及在降雨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温度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与水流活动或物质的冲刷有关。 灾后评估与次生灾害监测:滑坡发生后,其影响范围可能非常广泛,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堰塞湖形成、道路中断等。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区的热辐射信息,帮助评估滑坡体的规模、影响范围,并监测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如水体的温度异常变化。 第五部分:眺望未来——红外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创新与展望 科技的进步永无止境,红外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部分将展望红外遥感在地质灾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突破。 高光谱与超光谱红外遥感的机遇:除了传统的热红外波段,高光谱和超光谱红外遥感技术能够获取更精细的光谱信息。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地表物质,识别更微弱的温度异常,甚至探测特定的气体成分,从而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红外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海量的遥感数据需要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将人工智能(AI)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应用于红外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从而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无人机与地面集成监测网络的构建:无人机作为一种灵活的平台,可以搭载高分辨率红外传感器,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精细化监测。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无人机红外遥感技术与卫星遥感、地面固定监测站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尺度的集成式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物理模型与遥感反演的协同发展:将先进的地球物理模型与红外遥感数据相结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质过程,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本书将展望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在未来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任何前沿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我们将讨论当前红外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存在的局限性,如数据精度、数据获取成本、模型的不确定性等,并提出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结论 《地球脉搏:红外遥感与地质灾害的深刻洞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红外遥感与地质灾害之间深刻联系的宏大图景。我们坚信,通过不断深化对地球热信号的理解,并充分发挥红外遥感技术的潜力,我们必将在应对地质灾害、保护人类家园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更自信的步伐。本书期待成为所有关注地球健康、热衷于科技创新、致力于风险防御的读者朋友们,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思考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的过程,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窥见地球深处隐藏的秘密。我一直认为,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应对这一挑战。它系统地阐述了红外遥感技术如何捕捉地壳细微的温度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地震前兆的“信号”。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红外传感器、数据采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引用了多个真实发生的地震案例,通过对比分析红外遥感数据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生动地展示了该技术在地震预警方面的潜在价值。这些案例的研究,不仅验证了理论的可靠性,也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安全的未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严谨,但同时又兼具逻辑性和清晰度,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利用尖端科技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读物,让我对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操作的书籍,但没想到它涵盖了如此丰富的理论背景和前沿研究动态。从早期对地表温度异常的观察,到如今利用高科技红外遥感卫星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监测,这本书详细梳理了地震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书中对红外辐射的物理原理、大气窗口效应、以及不同地物类型红外特性的分析,都为理解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关于如何从海量的遥感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识别出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异常信号,书中提供了多种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策略,这对于实际应用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红外传感器(如热红外、微波红外等)在地震研究中的优劣势对比分析,这让我对技术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红外遥感技术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的结合应用,这为构建更全面的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关心地震研究进展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沉稳而又略带科技感的风格,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预测研究很感兴趣,但传统的勘探方法往往耗时耗力,而且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领域的应用,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红外遥感技术在监测地壳异常、分析热场变化以及辅助地震预测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都非常精美,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前沿科技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求知欲,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地震学科研新方向的兴趣。尽管我并非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对科学传播的热忱。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对地震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让我对地震红外遥感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球科学发展的业余爱好者,我对《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地震这一神秘而又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感到着迷,也曾阅读过不少相关的科普读物,但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而又引人入胜。它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地震学理论层面,而是聚焦于红外遥感这一具体的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书中对红外遥感基本原理的介绍,以及其如何捕捉到地球表面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细微温度异常,都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更令我惊叹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震发生前,红外遥感数据所呈现出的异常信号,这使得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科普的趣味性,既有深入的理论阐释,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让我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如何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自然挑战提供新的可能。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寻找相关书籍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地震红外遥感(第2版)》。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对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地震这一新兴领域的知识空白。它从基础的红外辐射理论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地表的温度变化能够与地震活动建立联系。书中对地表温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以及可能诱发因素的探讨,都让我对地震孕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地表温度数据,并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从中发现潜在的地震前兆信息。书中给出的实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也认识到其在提高地震监测效率、缩短预警时间方面的巨大潜力。尽管部分专业术语对我来说还有些晦涩,但书中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图示,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对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方面的光明前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