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守仁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中国茶文化
  • 静心
  • 生活美学
  • 传统文化
  • 品茗
  • 禅意
  • 无风荷动
  • 文化艺术
  • 东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6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48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名·幽雅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雅质纸
页数:320
字数:17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以茶证道,深具性情
2.文淡如茶、深具韵致
3.茶事、诗事、画事、佛事 融于一体
3.装帧优美、图文并茂、悦目养心

内容简介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以作者对自己数十年间在不同季节、时段、空间品饮各类中国茶的切身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真正的茶道精神。

作者简介

  马守仁,长安人,字守仁,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荠、如荠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他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趺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目录

总序 幽雅阅读 吴志攀 iii
序一 滕军 viii
序二 苦茶和尚 xi

佳人如茗 1
茶道略说 3
茶俳(一) 7
烟雨·江南 9
茶有九德 15
女儿红 17
白石词风 23
茶可载道 25
说茶时 28
煎水(一) 29
茗壶说(一) 31
佳人如茗 33
再说茶时 37
茶俳(二) 38
茶与禅 40
秋水(一) 45
秋水(二) 48
饮茶的境界(一) 50
般若味重重 53

人淡如茶 54
夏夜烹茶 56
论饮 58
饮茶说《三国》 63
说茶食 65
饮茶的境界(二) 67
茶道威仪说 70
秋水(三) 73
老竹大方(一) 76
论茶香味 78
煎水(二) 80
论投 83
兰说(一) 85
茗壶说(二) 89
兰说(二) 90
人淡如茶 92
茶道礼法 93
老竹大方(二) 98
茶器略说 101
说茶香 105

禅茶诗偈 106
冷香斋诗钞 108
兰说(三) 110
陈继儒茶诗 112
茶性略说 114
老王 116
重修冷香斋记 122
茗壶说(三) 124
茶道修持说 130
茶与音乐 136
茶有九香 141
乌龙茶略说 143
茶友论茶时 147
肉末炒茶叶 149
对花饮茶 154
禅茶诗偈 160
山居纪事 160
春日涉事 161
岁末抒怀 162

老实吃茶 164
悼一如居士 164
茶汤说 171
煎茶的乐趣(一) 178
老实吃茶 187
吃好茶 193
煎茶的乐趣(二) 197
艺可载道 201
饮茶歌诮寇丹先生 206
燕京茶会 208
秋水(四) 212
兴教寺吃茶记 217

平常心是道 222
怀念苦茶和尚 222
平常心是道 231
品读静冈煎茶 234
品饮径山茶 243
云月斋饮茶记 248
冬寒瑟瑟,起炭煎茶 254
佛前持一盏,窗外正苦寒 258
小寒扫雪细烹茶 261
围炉煮茶夜读书 266
浅议茶道修习 270
茶道与香乘 277
春阴不散,焚香煎茶 284
沉水扶香燃将尽 287

后记 293
“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297

精彩书摘

茶汤说
饮茶离不开茶汤,说茶同样离不开茶汤,品茶论道更离不开茶汤。茶汤是茶叶冲瀹后的茶水,茶与水相交融,茶即是水,水即是茶,两者不即不离,密不可分,因此称作“ 茶汤”。老子曰“ 上善若水”,道出了水之真谛。古人论煎水,以为水功八分,茶只两分,说尽煎水瀹茶之奥秘。
然而自神农氏尝茶到陆羽作《茶经》,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对茶事的理解仍仅仅停留在茶品、水品及茶叶冲瀹技法上,而罕言茶汤。陆羽作《茶经》,在“ 五之煮”“ 六之饮”中虽然对茶汤作了初步描述,尚未登堂入室;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则对茶汤之色、香、味作了些微探讨,犹属雾里观花;许次纾《茶疏》详说茶事,细论水功,几及茶汤;罗禀《茶解》论茶汤之色、香、味,渐入佳境。更有精行俭德之士,癖好甘草之徒,虽然茶品与水品并重,但对茶汤却秘而不宣,故田子艺作《水品》,仍属呓语;樵海山人著《茶录》,乃纸上谈兵;屠隆著《考槃余事》,无非隔靴搔痒。老子有言: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古代茶人对茶汤这种有意无意间的忽略,不能不说是中国茶道史上的一个缺憾,这也许正是中国茶道未能“ 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吧。
冷香斋主人饮茶有年,以为茶之色、香、味、气韵等,皆蕴藏于茶汤中,饮茶其实是饮茶汤,说茶同样是说茶汤,品茶论道更是品论茶汤。简而言之,茶道其实就是茶汤之道。
重视茶汤,古亦有之。据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比伦……令宫女以下伺茶汤饮馔。”此为茶汤进入皇宫的证据。而五代时期著名词人、五朝元老和凝嗜茶,与朝臣结为汤社,更是一时雅举。此事陶谷《清异录》有载。昔年赵州和尚接引学僧,往往只说“ 吃茶去”,禅语法言遍布丛林,独得茶汤三昧。日本珠光禅师说:“ 佛法存于茶汤”,并因此创立了草庵茶道,已得茶汤真谛。可见茶汤最早结缘是在佛门禅寺。另外,禅门典籍《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中多有“ 茶汤”字句,亦可佐证。此时此处的茶汤已超越了茶品、水品、茶器、冲瀹方法等物质层面,直达心源,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冷香斋主人有感于此,故不揣简陋,作《茶汤说》, 以求证于诸方同道。
茶汤是茶叶冲瀹后的茶水,分过滤和不过滤两种。一般而言,绿茶,特别是上品绿茶可以不过滤,由于是透明玻璃杯冲瀹,一杯在手,茶叶在茶汤中翩跹作舞,更增加了茶汤的可观赏性。至于乌龙茶、红茶、花茶、黑茶等,则需过滤后饮用。另有煎茶、点茶之茶汤,当属别论。冷香斋主人论茶汤,仅以过滤后的茶汤为限。
茶汤有冷热,有深浅,有盈亏,有虚实,有甘淡爽利之分,有艰涩柔和之别,今略分为茶汤之色、之香、之味、之气韵论之。茶汤之色:汤色以柔白雅淡为上,嫩绿清亮为中,橙黄浓重为下。其他各色茶汤又等而下之。以茶品论,绿茶茶汤为上品,乌龙茶茶汤为中品,红茶、黑茶茶汤为下品。
(京华闲人评曰:此论偏颇。几大茶类制法不同,颜色迥异,口感、功效自是各异,汤色优劣当以是否清澈艳亮判定。)
茶汤之味:汤味有甘苦,有轻重,有厚薄,有老嫩软硬之别,有滑利艰涩之辨。对汤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留舌厚,后味甘。轻、甘、滑、软、嫩、厚称为茶汤六味。六味俱足者为上品,甘、滑、软、厚四味具备者为中品,味尚甘滑者为下品。
茶汤之香:香有清浊,有沉浮,有短长,有阴阳,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约粗放之别。婉约则香气幽雅深长,粗放则粗疏短浅,茶汤之香以婉约为贵,粗放为贱。今略分茶汤之香为:浓香、甜香、幽香、清香。浓香如姚黄魏紫,香气馥郁。甜香如月下秋桂,其情最娇。幽香如空谷幽兰,其韵独高。清香如夏荷初露,清芬袭人。茶汤之香以幽香为上品,清香为中品,浓香、甜香为下品。幽香中尤以能出兰香者为绝品。
茶汤之气韵:茶汤气韵以雅淡空灵为上品,具“岩骨花香”者为中品,香味平庸者为下品。上品茶汤能得茶之真香、真味。滋味淡然隽永,香气清幽深长,气韵流动鲜活,香气、滋味俱蕴藏于茶汤中,不动声色,不露圭角,如至人贤圣处世,淡然自足,宠辱皆忘,而其品德、操行足以教化四方。中品茶汤应具“岩骨花香”。“岩骨”指茶汤入口后应有金石感,品啜时有圭角,耐咀嚼;香气幽雅深长谓之“花香”。中品茶汤如仁人君子处世,慷慨激昂,忠勇好义,以思兼天下为己任,以没世不朽为标榜,让人钦羡不已。下品茶汤略具滋味,聊备诸香,香气或浓或淡,滋味或甘或苦,细细品啜,其实平庸。上品茶汤应以清静心证之,
中品茶汤应以义气证之,下品茶汤所在皆是,随处可证。
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为“ 茶汤四相”,品啜茶汤时能得四相,称为得味,不即不离四相,称为得意,能空掉茶汤四相,方称得道。
(京华闲人评曰:“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为茶汤四相,品啜茶汤时能得四相,称为得味,不即不离四相,称为得意,能空掉茶汤四相,方称得道。”妙论!闲人与之。)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茶道精神内核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茶叶种类、冲泡技艺或茶具赏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茶道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生活美学以及文化传承。作者以“无风荷动”这一意象为引,描绘了中国茶道在静谧之中透露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看似不动声色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全书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首先,作者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出发,追溯茶道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渊源。“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属性,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和行为规范。本书深入剖析了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在茶席中如何体现为和谐的氛围与人际间的尊重;探讨了佛教的“禅茶一味”,如何在品茗过程中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觉悟;更阐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在冲泡的每一个细节中感受自然的馈赠与生命的律动。这种哲学层面的解读,为读者理解茶道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接着,作者将笔触转向茶道中的“静”之美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喧嚣与浮躁似乎成为常态。而中国茶道,恰恰提供了一个回归内心、寻求宁静的途径。“无风”二字,不仅是对自然界静止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人心境界的期许。本书详细描绘了茶道空间如何营造静谧的氛围,从茶室的陈设、光线的运用,到枯山水庭院的意境,无不透露出“静”的哲学。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品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静”的修行,让人的思绪沉淀,感知当下的美好。 然后,本书细致地阐述了“荷动”所象征的生命力与变化。如果说“静”是茶道的基底,那么“荷动”则代表了在静谧中涌动的生命力与变化。这不仅仅是指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更象征着茶在冲泡过程中汤色、香气、滋味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品饮者的心境变化。作者通过对不同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的观察,引导读者去体会“一期一会”的珍贵,珍惜每一次品茗的独特体验。这种“动”并非躁动不安,而是顺应自然,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在技艺层面,本书并非堆砌繁复的冲泡步骤,而是着重于“人”在茶道中的角色。“茶”是媒介,“人”是主体。作者强调了茶艺师或品茶者内心的专注与投入,以及与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通过对茶汤的观察、对香气的捕捉、对滋味的品味来实现的。它要求品茶者放下杂念,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茶的生命,去体会茶所传递的情感。本书鼓励读者在品茶过程中,培养一种细腻的感知能力,发现生活中的微小美好。 此外,《无风荷动》也触及了茶道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功能。茶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社交的媒介,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本书通过梳理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展现了茶道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桥梁。在现代社会,茶道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也为人们提供了缓解压力、回归本真的精神出口。 全书语言清雅,富有诗意,而非枯燥的理论说教。作者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形象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宁静致远的国画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以及对茶道精神的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部引导读者从品饮一杯茶,升华到体悟人生智慧的力作。它邀请您在尘世的喧嚣中,寻一方净土,静下心来,在氤氲的茶香中,感受生命最本真的律动,领略中国茶道那“无风荷动”的独特韵味。它适合所有热爱中国文化,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美好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的语言优美,文字之间充满了禅意和诗情。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器”的论述。一个好的茶器,不仅仅是用来盛放茶的容器,更是茶道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对茶器的选择、搭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让我意识到,品茶,也是一种对物质细节的尊重和品味。当读到关于“天人合一”在茶道中的体现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茶道,原来可以将人与自然、人与器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本让我心生敬畏的书。作者以极其谦卑的态度,去探索和呈现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陪伴者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漫步在茶道的幽径之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心”的强调。茶道的核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阐释了如何在泡茶的过程中,达到“心无旁骛”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品茶上,更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读到关于“茶与修身养性”的论述时,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茶道,原来是可以成为一种通往更高精神境界的途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慢生活”的意义,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急躁,错过了太多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作者的文字仿佛带有香气,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东方美学的敏感。书中对器皿的选择,对茶室的布置,对光影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放慢了节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份宁静之中,感受着文字中流淌出的悠远意境。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韵”的解读。在中国茶道中,“韵”不仅仅是指茶的味道,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体验,是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书中关于“一期一会”的阐释,更是让我体会到生命中每一次相遇的珍贵。品茶,也如同品味人生,每一次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这本书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还在于它对“动”的细腻捕捉。虽然书名强调“静”,但“荷动”二字却暗示着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无风荷动”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极度宁静中蕴含着最自然的生长与变化。作者通过对茶汤的观察、对茶香的体悟,展现了茶在冲泡过程中微妙的“动”态。茶叶舒展,茶汤变化,香气升腾,这些都是茶在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动”。这种“动”并非喧嚣,而是如同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是一种不动声色的优雅与活力。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茶禅一味”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禅宗的概念强加于茶道,而是通过茶道中蕴含的禅意,来引导读者去体会“观照自心”的境界。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全神贯注,放下杂念,才能真正感受到茶的韵味。这与佛教中的“禅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我阅读到关于茶与“当下”的论述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品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美味,更是为了把握此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无限。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生活细节的笔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通过对茶道的细致描绘,引导我们去“体会”和“感悟”。《无风荷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失。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时间”的论述。在茶道中,时间是一种流动的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慢下来,用心去感受茶的温度,茶的香气,茶的味道,就是在与时间对话。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时间在茶中的沉淀和转化,让我深刻体会到“急不得”的道理。这种对于“慢”的推崇,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开始放慢脚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中,它像一处避风港,让我能够暂时停歇,寻找内心的宁静。《无风荷动》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茶道的深邃魅力,也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道”的阐释。在中国茶道中,“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哲学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定义“道”,而是通过对茶道实践的描绘,让我们去领悟“道”的真谛。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读到关于“以茶载道”的部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茶道,原来是可以承载如此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追求。

评分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本让我沉醉的书。它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让我看到了中国茶道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味”的解读。茶的“味”,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味。作者通过对不同茶叶的品鉴,展现了“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能将一种抽象的“味道”,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仿佛我真的能够通过文字去品尝到那种甘醇与回甘。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茶的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品味”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润的长者,用轻柔的语调,讲述着关于中国茶的古老智慧。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茶有所了解,但阅读了《无风荷动》之后,才发现自己只是触及了皮毛。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茶道的核心精神,从“形”到“神”,从“器”到“道”,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境”的描绘。一个好的茶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境的营造。作者笔下的茶室,总能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仿佛在那里,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栖息地。读到关于“茶味人生”的部分,我更是深受触动。茶的苦涩、甘甜,如同人生的起伏跌宕,都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去感受其中的滋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实在是一本奇妙的书。初翻开时,我被那句“无风荷动”所吸引,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感扑面而来。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中国茶的科普读物,介绍各种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或是冲泡技巧。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美学、甚至人生态度融为一体。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对“静”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片刻的宁静。而作者笔下的茶道,恰恰提供了一个回归内心的契机。每一次泡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从选器、择水,到投茶、注水,每一个环节都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引领读者逐渐沉淀下来,感受时间流淌的痕迹。书中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室,听着潺潺流水声,闻着氤氲茶香,眼前浮现出古人品茗论道的场景。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体验,一种对生活本质的重新审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我从未想过,仅仅是关于茶叶的书,也能如此富有诗意和哲学深度。《无风荷动》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茶道背后蕴含的无穷魅力。 作者在书中对“意”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茶道中的“意”,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神韵,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这种“意”,可以通过茶汤的颜色、茶香的浓淡、茶味的醇厚来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心与茶的共鸣。我喜欢书中对“茶道美学”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茶的形、色、香、味,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相契合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不错,可以考虑看看,多读书,没坏处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很不错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

不错,可以考虑看看,多读书,没坏处

评分

好书推荐好书分享好书推荐好书分享。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很好很不错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

东西收到,貌似还是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