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一般原理

规则的一般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江 著
图书标签:
  • 法理学
  • 法律哲学
  • 规则
  • 法律理论
  • 一般法理学
  • 法律原则
  • 规范
  • 法治
  • 法律思维
  • 法律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21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规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在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本书从哲学和法哲学的意义上,探讨规则的一般原理。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规则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规则的结构分析与基本原理;规则与法律的关系;规则的适用及其原则。

规则普遍地构成于人类社会中,且规则及其体系一经形成,就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具有难以撼动的稳定性。在将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将规则置于与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

规则的结构性和独立性,深刻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如何评价这种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作者简介

俞江,祖籍浙江诸暨,生长于重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99-2002年)。曾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2005-2008年),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基础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2003年),《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2008年)。主编《清代徽州合同文书》(2017年)。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法治人物”。曾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6年)。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作为名词的“规则”
第二节 “规则”的词性
第三节 名词的意义空间
第四节 实存及其限定
第五节 虚存及其限定
第六节 质存及其限定
第七节 型存及其限定
第八节 名词与实在的意义呈现
一、概论:限定与呈现
二、实存与外在性
三、虚存与内在性
四、质存与判断句
五、型存的呈现
六、四种实在的意义
小结

第二章 规则的形式限定与实质限定
第一节 规则不是什么
一、不是实存
二、规则也不是型存
三、与质存接近
四、规则是虚存吗?
第二节 形式限定
一、“规则”的限定形式
二、不当的限定方式
三、限定形式与公共性
第三节 实质限定
一、合理还原
二、“规则”的实质限定
小结

第三章 规则的有效与实效
第一节 规则在场合中
第二节 有效与无效
第三节 时间性和空间性
一、概述
二、有效的时间性
三、有效的空间性
第四节 不同时空的统一性
一、偶然性
二、必须性
三、必须性与稳固性
第五节 规则的实效性
第六节 自我承认与共同承认
一、自我承认
二、共同承认
三、规则改变
四、违规行为
小结

第四章 规则的意义
第一节 整体意义的规则
一、概述
二、规则与秩序
三、误解与确定
第二节 个别意义的规则
第三节 拒绝“元规则”
一、原则不是规则
二、语法不是规则
第四节 规则与行为
一、概述
二、同一行为
三、规范
小结

第五章 规则的指向
第一节 牌局场景
一、简单牌局的规则
《规则的普遍逻辑:秩序、约束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解析》 引言 人类社会得以维系,文明得以繁荣,离不开一套错综复杂的规则体系。从原子核内的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到浩瀚宇宙中天体运行的物理定律,再到人类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法律、道德、习俗与礼仪,规则以其无处不在的身影,塑造着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然而,我们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其具体表象和功能层面。我们知道法律保护财产,道德约束行为,但我们是否深入探究过,支撑这些规则运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演化并被维系的?又是什么赋予了它们约束力,并最终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 《规则的普遍逻辑:秩序、约束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解析》一书,正是致力于回答这些根本性问题。它并非罗列具体的规则条文,也不是对某一方面规则的狭隘探讨,而是将目光投向规则本身,试图揭示其背后普遍适用的逻辑、原理与机制。本书旨在构建一个跨越学科界限的宏大框架,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洞见融为一体,从最基础的层面剖析规则的生成、运作、传播与演化,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复杂而精妙的社会秩序。 第一部分:规则的根源——自然与人为的基石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追溯规则的起源,探讨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双重根源。 自然界中的自发秩序与嵌入式规则: 在无生命的物理世界,万物遵循着不可违背的物理定律,如牛顿力学、热力学定律等,它们构成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框架。而在生命领域,基因的编码、细胞的交互、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体现了自然界中嵌入式的“规则”。例如,DNA序列的碱基配对原则,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复制与传递,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则是自然选择法则在生态系统中的体现。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自然规律的本质,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概率、反馈机制、涌现性等方式,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地生成并维持着复杂而稳定的秩序。我们将探讨“自洽性”和“鲁棒性”这些自然规则的关键属性,理解它们为何能够如此持久地发挥作用。 人类的认知与社会性: 步入人类社会,规则的生成便与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紧密相连。本书将从认知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大脑中存在的“模式识别”倾向,以及我们对因果关系、对称性、公平性的天生追求。我们将审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其群体生存的内在需求如何促使我们发展出合作、信任、规范等概念。从儿童早期学习语言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到成人社会中对社会信号的解读与反馈,都揭示了人类在形成规则方面的心理基础。我们会分析“同理心”、“社会学习”、“模仿”等机制在规则传播中的作用,理解为何某些规则比其他规则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 人为规则的涌现与必要性: 尽管自然界存在自发秩序,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自然法则的直接约束。为了解决合作的困境(如囚徒困境)、协调集体行动、解决资源分配的冲突、以及应对“搭便车”等行为,人类发展出了高度人为化的规则体系。本书将考察人类社会中,从最简单的部落规约到复杂的国际法,规则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创造、协商、采纳的。我们将关注“契约精神”、“共识形成”、“集体决策”等概念,理解人为规则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为了解决特定社会性问题的必然产物。 第二部分:规则的运作机制——约束、激励与信息流动 在理解了规则的根源之后,本书将深入剖析规则是如何发挥作用,实现其约束和引导功能的。 内在约束与外在惩罚: 规则之所以能够约束行为,主要依赖于两种机制:内在约束和外在惩罚。内在约束源于个体对规则的内化,如道德感、羞耻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认可的追求。本书将探讨“社会化”、“教化”、“榜样作用”等如何将外部规则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外在惩罚则包括物质惩罚(如罚款、监禁)、社会惩罚(如批评、排斥)、以及象征性惩罚(如名誉受损)。我们将分析不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边际效应,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威慑”、“矫正”等方式,引导行为走向合规。 激励机制与利益诱导: 规则不仅通过惩罚来制约,更通过激励来引导。本书将探讨奖励、荣誉、特权、机会等正面激励如何鼓励人们遵守特定规则,甚至超越规则的要求。我们将分析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如何解释个体在面对规则时的利益权衡,以及“行为经济学”如何揭示非理性因素对规则遵守的影响。我们会考察“信号传递”、“信誉机制”、“声誉系统”等,理解这些机制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塑造个体行为,激励诚实与合作。 信息传递与规则的传播: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其传播和延续。本书将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规则如何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进行传递。我们将探讨“符号化”、“故事化”、“仪式化”等传播策略,理解它们如何提高规则的可理解性、记忆性和接受度。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信息过滤”、“认知偏差”、“群体极化”等可能阻碍规则有效传播的因素。 反馈回路与动态调整: 规则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与社会现实进行持续互动的动态系统。本书将重点分析“反馈回路”在规则运作中的关键作用。遵守规则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会形成反馈信号,影响未来对规则的遵守。例如,对某个违法行为的成功惩罚,会增强其他潜在违法者的顾虑;而对某个善意行为的奖励,则会鼓励更多类似行为的发生。我们将探讨“监控”、“评估”、“修订”等机制,理解社会如何通过对规则执行效果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规则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三部分:规则与社会结构——秩序、权力与演化 规则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其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与影响。 秩序的形成与维持: 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规则如何通过协调个体行为,消除冲突,建立可预测性,从而形成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结构。我们将分析“社会规范”、“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权力结构”等不同层级的规则,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着社会的整体秩序。我们将审视“公地悲剧”、“社会困境”等问题,理解为何在缺乏有效规则的情况下,集体利益容易被侵蚀。 权力、权威与规则的合法性: 规则的有效性往往与权力体系紧密相连。本书将探讨权力如何影响规则的制定、解释与执行,以及规则又如何巩固、挑战或重塑权力关系。我们将分析“合法性”、“正当性”、“权威”等概念,理解为何某些规则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服从,而另一些则可能面临质疑和反抗。我们将审视“精英统治”、“民主协商”、“公民参与”等不同的权力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规则的形成与演变。 规则的演化与社会变迁: 任何规则体系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社会变迁,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人口迁移等,都会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并促使新规则的产生。本书将从演化论和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分析规则的“适应性”、“选择性”与“变异性”。我们将探讨“创新”、“模仿”、“制度惰性”等因素如何共同推动规则的演化。从古代的血亲复仇到现代的法治体系,从农业社会的等级秩序到工业社会的契约精神,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展示规则如何伴随社会一同成长、适应并发展。 跨文化比较与普适性: 尽管不同文化和社会有其独特的规则体系,但本书也将尝试提炼出规则在不同情境下普遍适用的底层逻辑。通过对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形态下规则运作的比较研究,我们将探讨是否存在一些超越文化界限的“普遍规则原理”。例如,对公平的追求、对欺诈的排斥、对合作的鼓励,这些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在不同规则体系中都找到了体现。 结论:规则的未来与人类的责任 《规则的普遍逻辑:秩序、约束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解析》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行基本原理的全新视角。通过揭示规则的深层逻辑,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走向、社会的运作,更能为未来的规则设计与社会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治理难题、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困境、气候变化等跨国界问题的合作困境。对规则普遍逻辑的深入理解,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设计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公平的规则体系。 本书并非为特定规则或制度辩护,而是致力于提供一种分析工具,一种思考框架。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宏观、更批判性的视角,审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理解它们的力量,认识它们的局限,并最终思考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在塑造和优化规则体系中应尽的责任。 《规则的普遍逻辑》是一次深刻的智识探索,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规则的内在世界,理解秩序的奥秘,洞察约束的力量,并最终把握社会结构演进的脉络。它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世界,进而如何塑造世界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能提供坚实思维框架的著作,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巧的逻辑游戏,充满了对“自洽性”的执着追求,却在触及社会运行的那些粗粝的边缘时,显得力不从心。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说服力,每一个论点都铺垫得滴水不漏,这使得读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被引导”的认同感中。然而,一旦脱离了书中的设定场景,尝试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我所处的真实环境中,那种高效和精确感便烟消云散了。书中反复强调的“最优解”,在现实中往往是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妥协和拉锯的产物,而非单一理性主导的结果。书中对“冲突解决”的阐述,尤其令我感到失望,它似乎默认了所有参与者都拥有平等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这与我观察到的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造成的困境相去甚远。它提供了一种静态的、理想化的模型,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动态的、充满摩擦的演出。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起点”,但绝非终点,更像是给理论建筑画上了一层光滑的油漆,掩盖了其下可能存在的结构性裂痕。

评分

我尝试将书中的核心思想用于指导我最近处理的一个跨部门协作项目,期待能带来效率的飞跃。结果发现,理论的优雅与实践的粗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对“清晰性”的极致追求,它试图消弭所有歧义,建立一个透明的、可预测的操作环境。但是,现实中的协作往往需要模糊性作为缓冲,需要一定的“潜规则”来维持脆弱的平衡。书中的方案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遵守明确界定的权限和流程,一旦有人绕过流程以求速度,整个体系的逻辑就会受到动摇。这暴露了其一个根本性的弱点:它过度依赖所有个体都会秉持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自律性来执行规则。一旦这种“善意”被打破,系统便会陷入僵局,而书中似乎没有提供一套有效的、超出基本规则层面的“紧急应变”机制。因此,它更像是一份完美的“婚礼誓词”,在浪漫的氛围中描绘了永恒的承诺,却对婚后柴米油盐的琐碎与挑战避而不谈。读完后,我更多的是对那种纯粹逻辑的赞叹,而非对其指导现实生活的实用性的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像是那种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点秩序感的宝典,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觉得它像是在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那种理论上的完美构建,在现实世界的泥泞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似乎沉浸在对“纯粹规则”的迷恋之中,试图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来解释一切现象。这种雄心壮志固然可敬,但对于一个渴望从日常困境中找到实际解法的读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空中楼阁。例如,书中对某个复杂决策流程的简化描述,虽然在逻辑推演上无懈可击,却完全忽略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历史的偶然性以及权力结构带来的微妙张力。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蓝图,而不是一把可以撬动现实的工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那些严谨的论证体系发呆,试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能够承载这些规则的社会模型,但每每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不禁怀疑,如此“一般”的原理,是否真的能应对我们生活中那些充满“特殊性”的挑战。它的论述过于宏大和抽象,缺乏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来佐证其普适性,使得理论的落地性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不得不说,非常具有学院派的风范,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紧密得令人窒息。我必须承认,在理解其内部的理论构建时,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并不允许读者有任何跳跃性的思维。对于那些热衷于系统化思考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盛宴。然而,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和快速反馈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持续的高强度脑力投入,会带来巨大的疲惫感。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过于迷恋“定义”和“演绎”,仿佛只要将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用最精确的词汇加以框定,那么世界运行的规律便昭然若揭。遗憾的是,现实世界的精彩恰恰在于那些难以被精确定义的“灰色地带”——那些潜规则、那些文化习俗的隐性约束、那些跨越学科边界的模糊地带。书中的论证像是一条笔直的轨道,它能完美地引导列车在预设的路线上高速行驶,但一旦出现突发的“岔道口”,它那套预设的导航系统似乎就失去了效用。它教会了我如何严谨地思考一个“被限定”的问题,却没能教会我如何面对一个“边界模糊”的现实困境。

评分

坦白说,捧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被教育”的压迫感。作者的语气是权威的,论证的姿态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倾向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质疑。书中对各种概念的梳理极为细致,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有详尽的考据和限定,这在提升专业性的同时,也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高墙,将不熟悉其理论背景的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它更像是写给已经站在同一知识高地上的同僚们的一份专业报告,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和引发广泛讨论的通识读物。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人际互动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博弈的见解,毕竟规则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然而,书中关于“主体间性”的探讨,过于工具化和非人格化,仿佛人只是遵循规则的机器人。这种冰冷的理性视角,虽然在某些工程学领域或许适用,但在关乎人类福祉和社会正义的议题上,显得过于苍白和不近人情。它提供了一套完美运行的机器图纸,却忘了机器内部需要润滑的不仅仅是齿轮,还有情感和共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