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四達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媒體藝術
  • 數字媒體
  • 藝術史
  • 設計史
  • 媒體藝術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專業規劃
  • 數字藝術
  • 藝術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67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12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6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本全麵介紹媒體藝術,特彆是數字媒體藝術曆史的教材,幫助讀者掌握當代媒體藝術。
媒介大師麥剋盧漢曾經說過:“我們塑造瞭我們的工具,然後我們的工具塑造瞭我們。”但他同時也指齣:人不應當是工具的奴隸,而思想與智慧是*工具和媒介的武器。因此,正是以麥剋盧漢對媒介的思考為藉鑒,本書站在科技文化發展的視角,係統梳理媒體藝術發展的主綫,對媒體藝術譜係和數字藝術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趨勢進行瞭係統的介紹,並著重體現瞭“譜係、技術與未來”的創作宗旨。不僅是作者近年來對媒體藝術、媒體文化思考與研究的總結,而且是站在麵嚮未來的角度,為讀者提供的一本“數字時代藝術媒介指南”。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具備可讀性、通俗性、實用性和時代感,相信讀者會有所裨益。
本書全彩印刷,製作精美,一定令讀者愛不釋手。
本書提供瞭相關的教學課件和素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清華大學齣版社的網站上下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1本全麵論述媒體藝術發展史的教材,是一本引導讀者理解和掌握
當代藝術,特彆是數字媒體藝術特徵的普及讀本。本書從科技文化發展的視角,著重
體現瞭媒體藝術“譜係、技術與未來”的發展主綫。全書共分9章,對媒體藝術譜係和
數字藝術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趨勢進行瞭係統的闡述。作為全新的彩色版圖書,本書
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具備可讀性、通俗性、實用性和時代感,力圖為讀者梳理齣數
字媒體藝術的輪廓和脈絡。全書內容包括:媒體藝術譜係,媒體簡史之傳統時代與數
字時代,媒體藝術前史之機械時代與波普時代,數字藝術史之算法時代與影像時代,
媒體藝術史之交互時代與走嚮未來。本書各章附有思考題。本書還提供瞭相應的電子
課件及教學輔助文檔,可從清華大學齣版社網站下載。

本書是數字媒體及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學術和普及性讀物,適閤於大專以上文化程
度的讀者,可作為高等院校媒體與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基礎
課和專業課的教材,適閤藝術、設計、動畫、媒體和廣告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
習,也可作為數字媒體藝術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目錄


第1章 媒體藝術譜係 001

11 媒介與信息 002

12 媒介考古學 003

13 媒介生態學 006

14 現代藝術譜係圖 009

15 當代藝術譜係圖 011

16 媒體藝術研究 015

17 數字媒體藝術 022

本章小結 025

本章思考題 025

第2章 媒體簡史:傳統時代 027

21 口語與身體語言 028

22 文字與插圖 029

23 印刷與圖書 032

24 攝影術 034

25 差分機 037

26 電影 039

27 廣播和電視 043

本章小結 047

本章思考題 047

第3章 媒體簡史:數字時代 049

31 未來的故事 050

32 圖靈與計算機 053

33 控製論的宇宙 057

34 世界機器 060

35 計算機圖形學 063

36 《全球概覽》 065

37 互聯網 068

38 移動互聯網 074

39 大數據和智能化 076

310 可穿戴計算 079

311 智能機器人 085

本章小結 088

本章思考題 089

第4章 媒體藝術前史:機械時代 091

41 百年暢想麯 092

42 機械時代的藝術 093

43 未來主義啓示 095

44 達達與拼貼藝術 099

45 新媒體與實驗電影 103

46 維爾托夫語言 106

47 機械時代的交互 110

48 蘇俄時期的拼貼 111

49 超現實與靈境 113

本章小結 117

本章思考題 117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119

51 波普藝術時代 120

52 戰後浮世繪 124

53 混閤媒材繪畫 126

54 我想成為一颱機器 128

55 《黃色潛水艇》 131

56 歐普藝術 134

57 走嚮行為的藝術 137

58 錄像藝術 140

59 流行藝術 146

510 光和動力藝術 148

511 埃捨爾與尤斯曼 153

本章小結 160

本章思考題 160

第6章 數字藝術史:算法時代 163

61 數字藝術譜係圖 164

62 示波器與算法藝術 167

63 惠特尼與抽象動畫 170

64 數字荷蘭風格派 172

65 分形數學與藝術 175

66 數字藝術:從算法到圖像 177

67 自動繪畫機 183

68 變形動畫 186

69 三維動畫的機遇 190

610 創造現實之路 191

本章小結 195

本章思考題 196

第7章 數字藝術史:影像時代 199

71 電影的CGI時代 200

72 星球大戰譜係圖 201

73 工業光魔特效史 203

74 電子世界爭霸戰 209

75 皮剋斯和藍天工作室 212

76 數字特效時代 216

77 奧多比公司 222

78 數字波普藝術 224

79 有機生命藝術 226

710 算法與圖案藝術 230

711 後拼貼藝術 235

712 數字超現實主義 238

713 超扁平主義 247

本章小結 249

本章思考題 250

第8章 媒體藝術史:交互時代 251

81 交互時代的藝術 252

82 遺傳藝術 256

83 遠程遙在藝術 263

84 基因工程藝術 264

85 數字雕塑 267

86 3D打印藝術 271

87 數據行為藝術 278

88 虛擬現實藝術 280

89 網絡藝術 285

810 交互影像藝術 289

811 交互裝置 296

812 數字錶演藝術 299

813 視錯與碎片 303

814 故障藝術 106

815 機器人藝術 310

816 後網絡藝術 315

本章小結 317

本章思考題 318

第9章 媒體藝術史:走嚮未來 319

91 EMOJI人間樂園 320

92 數字迴歸自然 324

93 關係美學與當代藝術 329

94 捲入式體驗 332

95 媒介即環境 335

96 海量數據的美學 341

97 蒸汽波美學 344

98 後視鏡中的未來 351

本章小結 357

本章思考題 358

參考文獻 359



精彩書摘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

120

5.1 波普藝術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的新媒體——彩色電視、收音機、留聲機和各種時
尚雜誌的繁榮成為美國城市通俗文化的標誌特徵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眾文
化開始大量滲入到藝術中,從而形成瞭新的錶現形式——波普藝術。從美國到意大
利,從巴西到阿根廷,從德國到日本,甚至蔓延到東歐,這種藝術如火如荼,成為
潮流。無論是美國的米老鼠、蜘蛛俠、超人,日本的哥斯拉怪獸漫畫,手塚治蟲的
鐵臂阿童木,還是社會名流、公眾人物,如瑪麗蓮·夢露、傑奎琳·肯尼迪甚至毛
澤東,都成為波普藝術傢們的創作題材。戰後的藝術傢們認為:新的藝術應該要反
映當時的社會,而不再是拘泥於傳統的繪畫題材和手段,他們努力地把這些“大眾
文化”上升到美的層次中去。2016年,美國費城美術館專門開設瞭“國際波普藝術展”
(圖5-1),對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進行瞭迴顧,從大量的繪畫、雕塑、廣告和當時
的流行商品中,我們可以看齣媒體拼貼已經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波普藝術的重
要錶現方式。



圖5-1 美國費城美術館在2016年專門舉辦瞭“國際波普藝術展”

和錶現主義藝術不同,波普藝術是具象的,直接以大眾化媒體內容或生活中的
物品為題材。雖然“現成品藝術”不是波普藝術的首創,但當年杜尚的美學觀念
帶有明顯的破壞性,是藝術上的虛無主義,是集政治的厭惡、對傳統的仇視和對
工業文明的迷惘為一體的大雜燴。但波普藝術具有完全不同的主題動機,它麵嚮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戰後繁榮的現實。正如波普藝術傢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所說的:“外麵是世界,它就在那兒,波普藝術就是觀
察世界。”它所麵對和觀察的這個現實世界就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誘惑的花花世
界。1967年,日本波普藝術傢田名網敬一(Tanaami Keiichi)將當時的雜誌、電視、
海報等中的照片或圖片剪切下來,作為創作元素和符號直接運用到他的波普作品中,
而通過拼貼這種獨特的手法的處理,令畫麵更充滿瞭幽默、玩世不恭和嘲諷的味道。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121

這些材料通過巧妙組閤,形成瞭各種新奇的視覺效果,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精神與文
化(圖5-2,圖5-3)。



圖5-2 日本波普藝術傢田名網敬一在1967年的繪畫作品之一





圖5-3 日本波普藝術傢田名網敬一在1967年的繪畫作品之二

波普藝術是美國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環節,它的發生與發展不可能脫離美國文化
自身的曆史。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重心開始嚮美國轉移,

前言/序言



“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捲起韆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時光穿越迴1000多年前,麵對
赤壁古戰場,遙想當年的英雄美人、熊熊烈焰,一代文豪蘇軾不禁觸景生情,感慨
萬韆。同樣,當我們穿越到100多年前,窺探在那個機器轟鳴年代的藝術傢的睏境與
呐喊,纔發現曆史是何其相似! 當年聚集在蘇黎世啤酒館的憤青們用剪刀、漿糊、報
紙、舊雜誌和塗鴉創作瞭海報和招貼,宣告瞭舊時代的結束和“新藝術”的興起。而
今天的藝術傢同樣麵臨當代社會的技術挑戰,無處不在的手機,咄咄逼人的阿爾法狗,
微信的泛濫,人際交往的冷漠,使得人們再一次思考和發問:人類走嚮“機器化”難道
是曆史的宿命嗎?什麼是這個時代的藝術?在這個遠離自然與人文的“數據萬能”時代,
藝術還能帶給人類哪些思考和迴味?還能怎樣啓發大眾的思考與心智的提升?

記得高曉鬆在《奇談》中曾經說道:“未來不是歲數,未來是謎霧。讀萬捲書,纔
能看清皓月繁星。”在這個手機閱讀和網紅直播泛濫的當下,“讀萬捲書”早已成為調侃。
而以色列著名作傢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也指齣:“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
就沒有用處。”因此,作者無意將讀者拖入故紙堆,而是期待用最簡約的形式,通過梳
理媒體藝術的主綫和譜係,幫助讀者抓住現代藝術史與媒體藝術的脈絡,解讀在曆史
大事記背後的價值和意義,即“一張圖讀懂進化史”。媒介大師麥剋盧漢說過:“無論是
科學還是人文領域,凡是把自己的行動和當代新知識的含義把握好的人,都是藝術傢。”
分析時代潮流與脈搏,以思想超越現實,這正是本書寫作的宗旨。

9年前,作為新媒體係教授,作者曾經大膽撰寫過一部《數字媒體藝術史》。隨著
近年來新媒體藝術的四麵開花,該書無論是資料還是觀點都需要進行較大的調整。特
彆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改變瞭人們的閱讀習慣,也使得該書的形式與內容“時過
境遷”。因此,與其修修補補,不如另起爐竈。作者查閱並檢索瞭近幾年國際上重要的
媒體藝術傢、媒體藝術展覽和相關的曆史文獻,並根據當代科技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
撰寫瞭這本《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這也是國內第一本全麵論述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簡史
的教材,作者衷心期待本書能夠得到各方麵專傢的寶貴意見。本書的齣版還得到瞭北
京服裝學院精品教材專項的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李四達

2017年4月4日清明節,北京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窺探圖像、聲音與敘事交融的韆年演變 這是一本關於數字媒體藝術的宏大畫捲,它不單單是羅列技術革新與藝術作品的冰冷清單,更是一次深入探尋人類如何藉由科技的力量,不斷拓展錶達邊界,重塑感知體驗的文明之旅。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韆年,從古老的洞穴壁畫到瞬息萬變的虛擬現實,勾勒齣視覺、聽覺與敘事藝術在數字時代交匯融閤的獨特軌跡。 第一章:先聲奪人——圖像的早期探索與技術基石 在數字媒體藝術的浩瀚星空中,圖像的誕生與演變是永恒的序麯。本章我們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早期對圖像的癡迷與創造。從史前時期洞穴壁畫中粗獷而充滿力量的綫條,到古埃及壁畫中嚴謹而神秘的符號,再到古希臘雕塑的逼真與和諧,人類一直在嘗試用可見的形式記錄、錶達與想象。這種對圖像的追求,在光學原理的不斷被揭示中,迎來瞭新的曙光。 我們將追溯照相術的誕生,它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精度捕捉現實,挑戰瞭繪畫的地位,並深刻影響瞭人們的視覺認知。從達蓋爾銀版法到濕版攝影,再到膠片攝影的普及,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意味著圖像記錄的民主化與傳播的加速。與此同時,動畫的萌芽也悄然滋長。早期動畫玩具如動物轉盤、費那奇鏡,以及愛米爾·雷諾的“光學劇院”,都展現瞭人類對運動圖像的無限遐想。這些看似簡單的裝置,卻蘊含著對時間、空間與敘事想象力的早期實踐,為日後數字動畫的輝煌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技術與藝術基礎。 第二章:聲入人心——音頻技術的進化與情感的傳遞 如果說圖像是視覺的盛宴,那麼聲音則是聽覺的交響。本章將聚焦音頻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如何成為數字媒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錶達媒介。從留聲機的發明,將轉瞬即逝的聲音固化下來,到無綫電廣播的興起,讓聲音跨越時空,成為大眾媒介,人類對聲音的記錄、傳播與創造能力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提升。 我們將深入探討早期電影中的配樂與音效,它們如何從最初的現場伴奏,逐漸演變成電影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畫麵以情感與生命。進入電氣時代,錄音技術的精進,如磁帶錄音的發明,為音樂傢和聲音設計師提供瞭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多軌錄音技術更是革命性的突破,它使得聲音的疊加、混閤與後期處理成為可能,催生瞭音樂製作的全新領域。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聲音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的可能性。從早期電子音樂的探索,到聲音雕塑、聲音景觀等概念的齣現,聲音藝術不再僅僅是為其他媒介服務的陪襯,而是成為瞭一種直接訴諸聽覺的,能夠引發深刻情感共鳴的藝術錶達。我們還會提及語音閤成技術,它如何開啓人機交流的新篇章,為未來的交互式媒體藝術埋下伏筆。 第三章:敘事的力量——從紙媒到屏幕的講述變遷 人類對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本章將探討敘事藝術在不同媒介中的演變,尤其關注其在數字時代的轉型與創新。從古老的口述傳說、史詩,到紙質書籍的普及,文字以其豐富的想象空間,構建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世界。戲劇與電影的齣現,則將敘事從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影像與錶演,極大地拓展瞭敘事的錶現力。 本章將重點分析電影敘事語言的發展,從濛太奇的革命,到景彆、鏡頭運動、色彩運用等視聽元素的精妙組閤,電影如何將抽象的情感與復雜的故事情節,以一種直觀而深刻的方式傳達給觀眾。而電視的普及,則進一步將敘事帶入韆傢萬戶,催生瞭電視劇、紀錄片等多種敘事形式,並深刻影響瞭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觀念。 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融閤,為敘事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超文本敘事、互動小說、遊戲化敘事等新型敘事模式的齣現,打破瞭傳統綫性敘事的束縛,賦予瞭觀眾更多的參與感與選擇權。我們將探討這些新型敘事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的特性,模糊作者與讀者的界限,創造齣更加個性化、沉浸式的體驗。 第四章:像素的革命——數字圖像與視覺特效的崛起 數字技術如同一場璀璨的革命,它顛覆瞭傳統的圖像創作與錶現方式。本章將聚焦數字圖像的誕生與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視覺特效的飛躍。從早期的像素藝術,到計算機圖形學的萌芽,再到2D與3D動畫的成熟,數字技術賦予瞭藝術傢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可以創造齣完全超越現實的視覺奇觀。 我們將迴顧計算機圖像生成(CGI)技術的發展曆程,它如何從實驗室的雛形,逐漸走嚮好萊塢大片,成為電影視覺特效的基石。從《星球大戰》的開創性特效,到《侏羅紀公園》的恐龍復活,再到《阿凡達》的3D沉浸式體驗,CGI技術不斷刷新著我們對視覺可能性的認知。本章還將探討數字繪畫、數字攝影後期處理等技術,它們如何改變瞭藝術傢的創作流程,並催生瞭全新的視覺藝術形式。 此外,我們將深入分析數字圖像在廣告、設計、遊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這些領域如何藉助於數字技術,創造齣極具吸引力且信息量豐富的視覺內容,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審美觀念。 第五章:比特的舞蹈——數字聲音的實驗與融閤 如果說數字圖像是比特的視覺呈現,那麼數字聲音則是比特的聽覺舞蹈。本章將深入探索數字音頻技術的演進,以及它如何為音樂、聲音設計以及人機交互帶來瞭無限可能。從MIDI技術的誕生,它如何使得電子樂器能夠被計算機控製,極大地豐富瞭音樂創作的手段,到數字音頻工作站(DAW)的齣現,使得專業級的音樂製作流程能夠在一個軟件中完成,數字音頻技術極大地降低瞭音樂創作的門檻,並催生瞭無數的音樂風格與流派。 我們將關注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它如何通過算法對聲音進行各種奇妙的變化,從混響、延遲到更復雜的濾波器與效果器,為聲音設計師提供瞭無限的創意工具。從電影中的空間音效設計,到電子音樂中層層疊疊的音色構建,DSP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章還將探討聲音作為一種交互媒介的潛力。例如,在遊戲設計中,動態音效係統如何根據玩傢的行為和環境做齣實時反饋,增強遊戲的沉浸感。同時,我們也將會看到語音識彆與閤成技術的進步,它們如何使得人與計算機之間的聲音交互變得更加自然與智能。 第六章:交互的魅力——從超文本到虛擬現實的沉浸體驗 數字媒體藝術最引人注目的特質之一,便是其交互性。本章將聚焦交互式媒體的發展,它如何打破瞭傳統媒體單嚮傳播的模式,讓受眾成為參與者,共同創造體驗。從早期超文本的構想,它如何模糊瞭文本的綫性結構,允許讀者在信息之間自由跳轉,到多媒體網頁的齣現,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融為一體,創造齣更加豐富的信息呈現方式。 我們將深入探討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它如何催生瞭無數的交互式應用,如社交媒體、在綫遊戲、互動新聞等,這些應用極大地改變瞭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社交模式與娛樂習慣。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興起,更是將交互性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VR技術將用戶完全帶入一個虛擬的環境,而AR技術則將數字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它們共同為藝術、教育、娛樂等領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本章還將關注用戶體驗(UX)設計的重要性。在交互式媒體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設計齣易於理解、操作流暢且令人愉悅的交互界麵,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成功的關鍵。 第七章:融閤的未來——數字媒體藝術的趨勢與展望 站在曆史的長河中迴望,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並非直綫前進,而是在技術、藝術與社會需求的多重驅動下,不斷演化與融閤。本章將對當下的數字媒體藝術進行梳理,並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AI)的飛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生産。AI驅動的圖像生成、音樂創作、文本生成,以及智能化的後期處理,正在重塑藝術傢的工作流程,並催生齣全新的藝術錶達形式。數據可視化技術,如何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直觀易懂的視覺語言,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世界。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跨媒介的融閤與創新。例如,將遊戲化思維融入教育、將互動裝置引入公共空間、將數字藝術與實體展覽相結閤等。數字媒體藝術正日益打破學科與媒介的壁壘,呈現齣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社會化的發展態勢。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夠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演進脈絡,認識到技術與藝術之間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並激發對未來數字媒體藝術的無限想象與探索。這並非一次簡單的技術史迴顧,而是一次對人類創造力與感知力的深刻洞察,一次關於我們如何用數字的語言,講述古老而又嶄新的故事的精彩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宏大,卻又細節豐富,讀起來讓我感到既開闊瞭眼界,又獲得瞭深入的理解。《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將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它探討瞭社會、文化、科技的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塑造瞭數字媒體藝術的演進軌跡。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數字媒體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發展差異也進行瞭探討,這讓我看到瞭數字藝術並非是單一的、綫性的發展過程,而是呈現齣多元化的麵貌。作者在分析技術進步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藝術理念和美學觀念的梳理,比如,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從單一觀看者到參與者的轉變、以及從物質媒介到虛擬體驗的跨越。這些理論層麵的闡述,讓我在欣賞具體的數字藝術作品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讀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它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但卻提齣瞭引人深思的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虛擬現實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感知方式、以及數字技術與人類情感的連接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數字媒體藝術的研究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課題,它永不停止創新和探索的步伐。

評分

我一直對媒體藝術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但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其發展脈絡的入門讀物。《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聚焦於技術的發展,更著重於技術如何與藝術傢的創造力相結閤,催生齣全新的藝術形式和錶達方式。我被書中對早期數字藝術實驗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藝術傢們在有限的計算能力下,所展現齣的驚人想象力和前瞻性,讓我肅然起敬。書中對數字媒體藝術從“實驗性”走嚮“主流”的過程的分析也尤為精彩,它詳細闡述瞭諸如因特網、個人電腦普及、以及圖形處理技術的進步等關鍵因素,如何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藝術媒介的交叉與融閤的探討,例如,如何將動畫、交互、聲音、甚至是生物技術融入到數字藝術作品中。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不斷擴展和重塑邊界的領域,它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獲得瞭啓發,對於我未來在媒體藝術領域的學習和實踐,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真是太棒瞭!《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簡史”類書籍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年代記,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洞察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述曆史進程時,那種流暢而富有邏輯的敘事風格。仿佛有一條清晰的主綫貫穿始終,將看似零散的技術和藝術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它讓我看到瞭數字媒體藝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一個漫長而不斷迭代的演變過程。書中對每一個重要轉摺點的分析都十分到位,例如,計算機圖形學從科學計算走嚮藝術創作的轉變,早期互聯網的齣現如何催生瞭數字藝術的新形態,以及數字技術如何與傳統藝術形式産生碰撞與融閤。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邊緣”但至關重要的早期探索的關注,比如早期的電子遊戲、動畫片、甚至是一些實驗性的多媒體裝置,這些都被賦予瞭應有的曆史地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在當時看來微不足道的技術突破,最終是如何改變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媒體景觀。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數字媒體藝術的過去,也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現在和未來。

評分

我帶著一種略帶懷疑的心態翻開瞭《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我本身對藝術史並不十分瞭解,隻知道一些當代流行的數字藝術形式。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齣乎意料的紮實和係統的方式,讓我看到瞭數字媒體藝術背後不為人知的“前世今生”。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羅列一些技術名詞或者介紹現有的軟件功能,而是將數字媒體藝術置於一個更宏觀的曆史和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書中的論述相當深入,它探討瞭計算機科學的早期發展如何為數字藝術奠定基礎,以及早期藝術傢們如何在新興技術麵前,探索齣前所未有的錶達可能。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數字媒體藝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爭議,比如關於版權、原創性、以及技術與人文的平衡等問題。這些討論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數字媒體藝術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藝術流派的梳理,從早期的計算機圖形學探索,到後來的互動藝術、數字影像、以及如今蓬勃發展的遊戲設計和虛擬現實,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被描述得清晰且富有邏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所看到的每一個酷炫的數字效果,都凝聚瞭無數先驅者的智慧和努力。

評分

這本《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高等學校數字媒體專業規劃教材》簡直是為我這樣對數字媒體從零開始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那些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互動體驗以及現代傳播方式背後的原理感到好奇,但又覺得無從下手。這本書就像一位和藹的嚮導,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將我帶入數字媒體藝術的廣闊天地。從早期像素化的電子遊戲畫麵,到如今逼真得如同照片的CG動畫;從最初簡單的網頁設計,到如今豐富多樣的交互式敘事;從靜態的數字繪畫,到充滿生命力的虛擬現實體驗,這本書都給齣瞭清晰的曆史脈絡。它不僅梳理瞭技術的演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技術發展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藝術創作的理念、形式和錶達方式。讀完前幾章,我纔意識到,我習以為常的數字生活,原來承載著如此悠久而深刻的藝術探索史。書中的配圖也十分精美,那些經典的早期作品和裏程碑式的數字藝術案例,都讓我有瞭直觀的感受。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時期代錶性藝術傢及其作品的介紹,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我看到瞭“數字”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孕育齣瞭獨特的藝術語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