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

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史塔克,[美] 伊丽莎白·恩赖特,[美] 娜塔莉·巴比特,[美] 凯伦·海瑟,[美] 莎伦·克里奇 著,[美] 盖斯·威廉姆斯 绘,姚雁青,贾磊,魏莉 等 译
图书标签:
  • 古代文学
  • 经典名著
  • 文库
  • 套装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
  • 不老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ISBN:9787556804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0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不老泉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74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阅读启蒙,始自经典

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佳作,请从不老泉文库开始

----------------------

不老泉文库作品历年来所获各界殊荣:

★ 美国国家图书奖

★ 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银奖

★ 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特选好书

★ 美国银行街年度佳童书

★ 英国卡耐基文学奖(英国儿童文学领域高奖项)

★ 美国克里斯多弗奖(奖项主旨:作品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 美国童书协会儿童评选的爱童书奖

以向国内广大读者奉献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传世之作为宗旨,麦克米伦世纪倾力打造了“不老泉文库”书系。本套丛书不设定文本文体和读者年龄限制,力图吸纳古今中外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传世之作,以期带给中国小读者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有价值的好书。

“不老泉文库”一名取自麦克米伦世纪出版的娜塔莉·巴比特的经典作品《不老泉》,其另一深刻寓意,在于出版者希望藉此文库,源源不断地向小读者们提供滋养其精神成长的不老甘泉,麦克米伦世纪将在未来,不断甄选好书,扩充此套书系。


内容简介

  《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竭力为热爱阅读的读者呈献二十世纪儿童文学经典好书。以大限度地反映原著风貌,修订佳文本为标准,相继推出了《不老泉》《银顶针的夏天》《时代广场的蟋蟀》等脍炙人口的世纪佳作。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收藏这批珍贵文本,现推出套装产品《不老泉文库》(第1辑),内含1-10册文库佳作:《不老泉》《银顶针的夏天》《时代广场的蟋蟀》《丽芙卡的信》《阿贝的荒岛》《怪兽山》《妮尔的天空》《真正的贼》《沉船的眼睛》《苏菲的航海日志》。

作者简介

不老泉文库的作者均为活跃于二十世纪外国儿童文学领域的优秀作家。有娜塔莉·巴比特(《不老泉》)、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威廉·史塔克(《真正的贼》)、凯伦·海瑟(《丽芙卡的信》)、莎伦·克里奇(《苏菲的航海日志》)和伊丽莎白·恩赖特(《银顶针的夏天》)。

他们的名字随着这些经典作品,给世界儿童文学文坛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娜塔莉·巴比特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作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从小喜欢阅读童话和神话,并且受母亲影响热爱绘画。曾在史密斯大学学习美术。婚后她为丈夫创作的童书《第四十九位魔术师》绘制插画,受到编辑鼓励而开始自写自画并尝试写小说,一写就是四十年。
  1971年,小说《怪兽山》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1975年出版的《不老泉》让她备受赞赏,《纽约时报》评价她“毫无疑问是我们一位有天赋和抱负的儿童文学作家”。这部经典小说获奖无数,并于1981年和2002年两度被改编成电影。

伊丽莎白·恩赖特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但一生中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纽约市内或市郊。她的母亲是一位杂志插图画家,父亲是一位政治漫画家。受家庭的艺术熏陶,伊丽莎白?恩赖特早选择的职业是画插图,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法国巴黎以及纽约帕森设计学院学习艺术。可在1937年出版本书之后,她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迅速展示出这方面的才华。
一生中多次获得大奖:《银顶针的夏天》于1939年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消失的湖》于1958年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乔治·赛尔登(1929-1989)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从康州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去罗马留学过一年,此后一直居住在纽约。热爱音乐。

1956年出版本书,但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961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赛尔登回忆说:“一天晚上,我坐地铁回家,经过时代广场时,突然听到一只蟋蟀的鸣叫……”正是这声蟋蟀的鸣唱,唤起了赛尔登对于故乡康涅狄格州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几分钟后,一个故事雏形便在他脑海里出现了。

本书插画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插画大师盖斯威廉姆斯(1912-1996),他曾为《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等经典童书配图,他自写自画的《黑土和白兔》同样征服了不同国度的无数读者。

威廉·史塔克 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从2 3 岁起,他开始了漫画家的生涯,被《新闻周刊》誉为“漫画之王 ”,曾担任著名杂志《纽约客》艺术总监长达30年之久。196 8 年,61 岁的他才开始创作童书,一出手就不同凡响。《驴小弟变石头》(1970)和《会说话的骨头》(1977)分别获得凯迪克金奖、银奖,《阿贝的荒岛》(1976)和《老鼠牙医生》(1983)都获得了纽伯瑞银奖。其他深受欢迎的作品还有《斯宾奇发脾气》《小老鼠和大鲸鱼》《农夫帕默的篷车之旅》,以及被改编成电影的《怪物史莱克》等。1988 年,威廉·史塔克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的提名。

凯伦·海瑟 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居住在美国佛蒙特州。其他作品有《向独角兽许愿》《布鲁克林大桥》和《凤凰涅槃》等,多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均广受赞誉。作品《风儿不要来》(Out of the Dust)1998年荣获纽伯瑞奖金奖。

莎伦·克里奇(1945—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南欧几里德,与4个兄妹一起长大。在美国上大学,学习文学和写作,对怎样讲故事非常着迷。大学毕业后在英国和瑞士的中学教授英语和写作课程。她的本小说《绝对正常的混乱》(1990年)在英国出版,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印弟安人的麂皮靴》(1994年)获得纽伯瑞金奖,《花儿都开了》(1999年)获得美国童书协会儿童评选爱童书奖,《小苏菲的航海日志》(2001年)获得纽伯瑞银奖,《红宝石山谷》2002年被英国图书馆协会选为佳童书。

1998年,在离开18年以后,沙伦·克里奇回到美国,定居缅因州,与两个孩子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她说,与家人共处让她感幸福,其次,就是写故事。



精彩书评

(《不老泉》)轻巧地触碰严肃的题旨,让这个故事像喝过神奇泉水的塔克这家人一样,永恒不老。

——芝加哥太阳报

(《银顶针的夏天》)这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充满了对真实生活的感受……情节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里有一种纯粹、高尚的趣味,适合9-30岁的任何人阅读,配上盖斯·威廉姆斯迷人的插画,更让人欲罢不能。

——纽约先驱论坛报

(《丽芙卡的信》)这本历史小说主要根据作者姨婆的回忆写成,其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行文风格将使其永远成为年轻读者渴望阅读的小说。这是一次生动、难忘、投入的阅读体验。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评论

(《阿贝的荒岛》)阿贝代表了我们所有人,他骄傲、足智多谋、绝望、坚持不懈,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史塔克先生小说写作的胜利——虽然他的小说数量没有图画多,但这本小说在质量上超过了他的图画书。

——纽约时报

(《怪兽山》)这个精彩的传说述说着人们的信仰。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很深刻:科学不能解释一切。作者娜塔莉·巴比特简介、现代而充满自信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妮尔的天空》)海瑟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和爱,毁灭和重生的现代故事。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真正的贼》)典型的史塔克式风格和半开玩笑的幽默,将动物的可爱和人类的小缺点糅合在一起,塑造出了迷人的形象。

——美国《书单杂志》

(《沉船的眼睛》)巴比特没有浪费一个字,巧妙地将人物和情节熔铸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大海不仅是烘托故事氛围的背景,更是令人难忘的主角。

——美国《书单杂志》

(《苏菲的航海日志》)这本探索内心的小说将旅行与发现自我的过程诗意地结合起来了。

——美国《出版者周刊》


目录

《苏菲的航海日志》
Ⅰ 准备
1.大海
2.三面人
3.漫长的等待
4.大“宝宝”

Ⅱ 试航
5.浮起来了
6.鼻涕虫和疯子
7.“野生动物”
8.笨蛋和孤儿
9.剁鱼头
10.啊哈
11.玩杂耍
12.吧啦、吧啦、吧啦
13.试航
14.博比和汽车

Ⅲ 岛屿
15.大曼南岛
16.停留
17.传统
18.博比和火车
19.伍德岛
20.小孩
21.受洗
22.博比和牧师

Ⅳ 起航
23.呼啦
24.橘子和比萨饼
25.失业
26.电码
27.保险
28.查理一奥斯卡一德尔塔一美国佬
29.雷达上的光点
30.绳结
31.罗莎莉
32.博比和水潭
33.人生
34.一个小孩的噩梦
35.蓝色波普

Ⅴ 风和浪
36.颠簸
37.风
38.呼啸
39.忽起忽落
40.没时间
41.冲浪
42.战斗
43.疲惫
44.儿子
45.孤独
46.博比和大海
47.十级风
48.夜晚
49.旋转
50.巨浪
51.一瘸一拐
52.混乱
53.博比和他的父亲
54.修理大师
55.潮湿
56.有用的人
57.思念
58.小小孩:推和拉
59.新的梦
60.疑惑

Ⅵ 陆地
61.啊哈,啊哈
62.陆地
63.滔滔不绝
64.新的身体
65.撕扯
66.访客
67.电话
68.威尔士
69.小女孩
70.城堡
71.小屋
72.博比
73.一个故事
74.苹果
75.啊,罗莎莉
76.礼物
77.记忆
78.家

《不老泉》
《银顶针的夏天》
《时代广场的蟋蟀》
《丽芙卡的信》
《阿贝的荒岛》
《怪兽山》
《妮尔的天空》
《真正的贼》
《沉船的眼睛》

精彩书摘

  《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
  通往林间村的小路,是很久以前被一群悠闲自在的牛踩出来的。小路蜿蜒曲折,弯度舒缓,摇摇摆摆地从最平坦的坡度爬上小山,慢慢悠悠地踱下蜜蜂飞绕的苜蓿草丛,穿过山脚的草地。小路的踪迹到了这儿就散漫地化开,好像停顿了,那应该是安详的牛儿们在慢嚼细咽着青草。陷人了牧歌式的冥想吧。之后小路又恢复了清晰的形迹,终于朝林子而去。可就在快到林边的树荫时,小路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好像牛群走到这里终于想起这是什么地方,从林边绕了过去。
  到了林子的另一端,那种悠然的气氛消失了。小路不再属于牛群。这里的一切一下子成了村民们的领地。太阳骤然间变得格外火辣,尘土漫天,路两旁的草稀稀拉拉,一片凄凉。小路的左侧是林间村的第一幢宅子,方正坚固,气派凛然。宅子四周是一片被残忍地剪到平贴地面的草坪,外面围了一圈四英尺高的粗壮铁栅栏,像是在明确地警告:“走开,这里不需要你!”没办法,小路只好低声下气地绕开,继续往前一直延伸到村子里。路旁的房子越来越多,看上去也不像第一幢宅子那么森严。不过整个村里除了一座监狱和绞刑架外,没什么可瞧的。只有那头一幢宅子叫人忘不了,还有就是小路和那片林子。
  那片林子是有点古怪。虽然它和头一幢房子一样都令人无法亲近,但原因却完全不同。那幢宅子是如此盛气凌人,让人忍不住想对它吼几声,甚至朝它扔几块石头。而林子却像是沉入睡梦之中,在另一个世界,在它面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压低嗓门。牛群经过时多半也是这么想的:“别吵它,让它好好睡吧。”
  但村里人会不会这么想,就很难说了。也许有的人跟牛想的一样,但多数人绕着林子走,只是因为路就是这么走的,并没有可以穿过林子的路。而且,人们不想进林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林子是属于福斯特家的,是那幢森严大宅主人的私产。所以,虽然林子外头没围着铁栅栏,可以随意进出,却没人这么做。
  可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土地属主”这种说法挺奇怪。往下多深算是他的?是不是从地面往下直到地心都是他的?还是他只有地面薄薄的一层,地底下那些与世无争的小虫子不必担心有擅入之罪?
  不管怎么说,地面上树林的一枝一叶——当然,地底下的根不算——都属于那幢倨傲宅院的主人。就算他们从不进林子散步或者干别的,那是他们自己的事。福斯特家的独生女儿温妮就从来没进去过,尽管她有时会站在铁栅栏里头,一边用树枝漫不经心地敲打着栅栏,一边望着林子。她对林子没什么兴趣。人都是这样,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会稀罕,除非那不是他的。
  再说,这区区几英亩的小林子有什么可稀罕的?它昏暗阴沉,只能从枝叶问透进几缕阳光,松鼠和鸟儿倒是不少,地上厚厚一层湿漉漉的落叶。别的就是些常见而且不讨人喜欢的东西了,比如荆棘、蜘蛛、毛毛虫之类。
  说到底,林子能远离人间烟火还真多亏了那群牛。那群牛的确有相当的智慧,虽然它们还没聪明到能了解自己的智慧。如果它们当初没绕过林子,而是直接穿过的话,那么人们也会顺着路进来,迟早会发现林子中央那棵巨大的白蜡树,以及交错纠结的树根间、卵石覆盖之下的那眼泉水。这个发现将会给这个古老疲惫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那时,不管人类是否同时拥有地表和炽热的地心,地球都将会在地轴上颤抖,就像一只被大头针钉住的甲虫。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翔实、风格自然,字数约1500字。 文学经典与思想光芒:多维度阅读体验的探索 本精选书单汇集了跨越不同时代、横跨多个文学流派的重量级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阅读视野。这些著作不仅是各自时代的文化里程碑,更以其永恒的主题、精湛的笔法和深邃的思想,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思维与创作。 一、 历史的沉思与人类境遇:《百年孤独》与《尤利西斯》 在文学的殿堂中,有些作品以其恢弘的叙事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揭示而占据着不可撼物之地。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以马孔多这个虚构的村庄为缩影,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马尔克斯以其流畅、斑斓的笔触,将神话、历史、现实与幻想熔于一炉。小说核心探讨的是孤独这一人类最本质的命题,通过家族成员的宿命轮回,揭示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悲剧性历史进程。从创建到湮灭,每一次繁荣都伴随着更深的孤独,每一次爱情的萌发都难以逃脱被遗忘的诅咒。书中充斥着令人目眩的意象——飞升的吉普赛人、下不完的雨、预言的羊皮卷轴——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无比真实的微观宇宙,迫使读者反思记忆、时间和人类文明的循环本质。 《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 著)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尤利西斯》以极其复杂和创新的技巧,记录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这普通的一天里,于都柏林城内的漫游。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将读者直接带入人物的思维深处,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潜意识的冲动和无关紧要的细节。小说模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将日常生活的琐碎提升到了史诗的高度。其语言实验性极强,融合了双关语、多语种的借用、晦涩的典故和创新的句法结构。阅读《尤利西斯》不仅是对一部小说的解读,更是一场对语言极限的挑战,是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精微解剖。 二、 哲学思辨与社会批判:《局外人》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叙事,更在于其对既有观念的挑战和对社会结构的拷问。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著) 加缪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文学载体。主人公默尔索,一个在阿尔及利亚生活的法国职员,对世俗社会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标准表现出一种近乎冷漠的疏离。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流泪,在意外杀人后他坦诚自己的行为动机与太阳有关。小说通过默尔索的视角,探讨了“荒谬”这一哲学概念:人类对意义的渴望与宇宙的冰冷沉默之间的冲突。默尔索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在临终前对世界展现出的清醒和反抗,标志着他对荒谬的接纳与超越。作品的简洁、冷峻的叙事风格,极大地增强了其思想的冲击力。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 著) 这部反战讽刺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围绕美国空军上尉尤萨良试图停止执行危险的轰炸任务而展开。小说的核心是著名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条逻辑上自我循环、无法被打破的荒谬规定:“如果一个人不想执行任务,那么他就是理智的;但要求豁免任务本身就证明他头脑清醒,因此他必须继续执行任务。”海勒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重复的段落和黑色幽默,无情地揭露了官僚体系的僵化、战争的非理性以及体制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它不仅是对特定战争的批判,更是对任何僵硬、自洽的权力结构的深刻寓言。 三、 诗意的回归与心灵的探索:里尔克与叶芝 转向诗歌领域,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深邃洞察,成为永恒的慰藉。 《杜伊诺哀歌》(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著) 里尔克的这组十首长诗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篇之一。它们创作于里尔克隐居期间,充满了对存在的沉思、对天使的描绘以及对“此在”的赞美与恐惧。诗人试图在可见的世界与不可见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探讨人类如何才能真正地“在世”,如何将短暂的生命转化为内在的永恒。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宗教式的虔诚与哲学的思辨。里尔克对“内向性”的强调,鼓励读者向内挖掘,认识到真正的家园和超越性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叶芝诗选》(威廉·巴特勒·叶芝 著) 叶芝是爱尔兰文学的象征,他的诗歌轨迹清晰地映照了个人情感的成熟与民族精神的觉醒。从早期的浪漫、凯尔特神话的迷恋,到后期对政治动荡、衰老与死亡的深刻反思,叶芝的作品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掌控力。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民间传说、复杂的象征系统(如塔、月亮、螺旋)与对政治现实的敏锐观察。无论是对莫德·冈炽热而徒劳的爱恋,还是对爱尔兰复兴运动的激情参与,叶芝都以其凝练、充满音乐性的语言,赋予了个人经验以普遍的史诗意义。 四、 现实主义的深度与社会剖析:托尔斯泰与福楼拜 在长篇小说领域,现实主义大师们以其百科全书式的笔法,记录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著) 托尔斯泰以近乎纪实的精度,描绘了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广阔图景。小说并置了安娜追求激情之爱而最终毁灭的悲剧,以及列文在田园和家庭中探寻信仰与生命意义的历程。托尔斯泰不仅是爱情悲剧的大师,更是道德哲学家。他对社会阶层、婚姻制度、农业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挣扎与外部环境的无情压力。小说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特别是对安娜嫉妒与绝望的描写,达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巅峰。 《包法利夫人》(古斯塔夫·福楼拜 著) 福楼拜被誉为“现代小说的教父”,《包法利夫人》正是其“科学的客观性”美学的典范。小说讲述了爱玛·包法利,一个受浪漫小说毒害的乡村医生之妻,渴望逃离平庸婚姻和生活的禁锢,最终在不伦之恋和挥霍中走向毁灭的故事。福楼拜以其近乎冷酷的精确性来描摹爱玛的空虚、虚荣与幻想的破灭,避免了任何道德说教。他彻底摒弃了浪漫主义的抒情,专注于细节的打磨和精准的措辞,其“如实描绘”的风格,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五、 东方智慧与现代启示:《雪国》与《心》 最后,我们聚焦于东方文学中那些充满禅意和细腻情感的作品。 《雪国》(川端康成 著) 川端康成凭借这部作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一个生活在东京的男子岛村与生活在偏远温泉乡的艺伎驹子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故事发生地——被大雪覆盖的“雪国”,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意象,象征着纯洁、虚无和时间凝固的状态。小说叙事极为简约,充满了“物哀”的美学,着重于瞬间的感受、未说出口的情绪和氛围的营造。特别是驹子眼中映出的窗外景象,将感官体验提升到了近乎宗教的境界,展现了日本人对“瞬间之美”和“无常”的深刻理解。 《心》(夏目漱石 著) 《心》是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探讨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分为“先生与我”、“先生的遗产”和“先生与他的遗书”三部分,通过一个年轻学生与一位孤独隐士“先生”之间的交往,层层剥开“先生”内心深处隐藏的背叛与罪疚。夏目漱石敏锐地捕捉了明治维新后,传统道德体系崩塌背景下,个体在利己主义与人情义理之间的撕扯。作品深刻剖析了友谊、爱恋、嫉妒以及对自我救赎的无望追寻,是理解现代日本社会心理的一把钥匙。 以上十部著作,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类的爱与恨、孤独与连接、真实与虚妄,共同构成了一套极具价值的阅读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愉悦感”这个维度来衡量,这套文库的体验也是一流的。特别是关于“先锋实验文学”的那一辑,我原本担心会读得非常晦涩难懂,但实际情况却是,编者们高明地将那些结构破碎、语言前卫的作品,通过精妙的排版设计进行了视觉上的引导。比如,通过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变化,巧妙地暗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节奏和情绪的起伏。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字复制,上升到了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层面。阅读这些作品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光影交错的迷宫,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每一步探索都有新的发现。它鼓励读者放弃传统的叙事习惯,去拥抱文本本身的陌生化力量。对于那些对当代艺术和文学的边界探索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而且,文库整体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封面和书脊的统一性,非常具有收藏价值,放在书架上形成一个整体时,其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厚重感是单个品种的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讲,我对许多所谓的“文库”系列总是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期待,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名家作品重新捆绑销售,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和编辑匠心。然而,《不老泉文库(第1辑)》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收录的“民间文学与口述史”的部分。这个部分大胆地跳出了学院派的窠臼,收录了大量来自田野调查的原始记录,包括一些已经失传的地域性歌谣和地方戏曲的脚本片段。文字的粗粝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它不像经过雕琢的文学作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回响。我注意到,很多篇目的注释部分,提供了详尽的采集时间和地点,甚至附上了采集者的身份信息,这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零散素材”的文本,立刻被赋予了严谨的考据支撑。这种对“非主流”文本的尊重和细致整理,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珍视。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的参考价值,可能比那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作品要高出许多倍。它提供了一种向下扎根、从泥土中汲取营养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套文库的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在于其对“翻译文学”的处理态度。他们并非简单地收录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译本,而是花大力气寻找了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或“启蒙性”的国外作品的早期中文译本。这些早期译本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译者的理解和用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事件。我仔细比对了几篇翻译作品的章节,发现不同年代的译者对同一句外国名言的理解和转译,展现了中国知识界在不同阶段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焦虑。这套文库并非简单地展示“他者”的文化,而是通过这些译本,展示了我们自身文化在吸收外来思想时的动态演变过程。这种“翻译的翻译”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化交流史的理解。总而言之,它将每一本分册都打造成了一个微型的研究项目,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经典选集”。这绝对是一套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宝藏书系。

评分

我必须得说说这套文库的另一大亮点——它在“思想史”层面的建构野心。我重点关注的是其中关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思辨性散文”的辑录。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占据主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阅读一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且富含批判精神的长篇散文,已成为一种奢侈。这套文库恰恰满足了这种稀缺需求。编者似乎有意地选择了那些在当时语境下可能略显“超前”或“边缘”的思考路径,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追踪某种思想脉络是如何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最终形成某种成熟观点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被其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论点所震撼,再读时,则开始思考作者在构建这些观点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知识储备。这种由表及里、层层剥开的阅读过程,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深度钻研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智力训练。而且,文库的定价虽然略高,但考虑到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收藏价值,完全是物超所值。它填补了市面上许多关于某一特定思想流派的系统性、权威性选本的空白,是工具书和文学品位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这套《不老泉文库(第1辑 套装共10册)》的出现,无疑给咱们这些酷爱经典文学的“老书虫”们带来了一场及时雨。我最近翻阅了其中的几册,尤其是那本关于早期现当代小说选编的卷册,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它没有去堆砌那些人尽皆知的“名篇”,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被历史尘埃稍微掩盖的,但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却不容小觑的作家的早期作品。比如其中收录的一篇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描摹,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却又深感亲切。排版上,文库的处理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色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散发出一种老派印刷品的庄重感。装帧设计上,每一册都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背后的历史重量,但整体风格却又保持了现代的简洁与大气,放在书架上,绝对是视觉上的享受。看得出,编纂者在文本的校对和注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一些晦涩的时代背景和典故都有翔实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新一代的读者也能无碍地进入那个复杂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生态的微观考察,充满了惊喜和发现的乐趣。

评分

给小朋友屯起来,慢慢看,自己先看一遍,喜欢

评分

很好,孩子正在一本一本的看。

评分

包装印刷都不错,每100减50的力度大,大买,经典值得拥有

评分

跟朋友一起买了两套这个书,是听别人推荐的,希望孩子会看,至少自己也准备再学习学习

评分

相信京东,品质有保障,值得信赖。

评分

买早了,只能我看,全是字,娃还看不了,不过活动合适,依然好评。

评分

小学生必看的最好文学书^_^

评分

很好,孩子正在一本一本的看。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