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

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志纯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年龄
  • 犯罪责任能力
  • 未成年人
  • 刑法理论
  • 法律研究
  • 刑事法学
  • 年龄认定
  • 刑罚适用
  • 司法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7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90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0
字数:49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以我国刑法为核心,通过对《刑法》中全部年龄因素的梳理和理论考察,试图对刑法中的年龄要素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对司法实践中年龄要素的运用提出见解。《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对年龄在刑法中的价值体现进行宏观探讨;中篇则从加害方,即犯罪人的角度出发,对刑法中犯罪人年龄限制进行微观具体的评析;下篇则从被害方,即被害人角度出发,考察刑法中被害人保护的年龄限制。

目录

绪言
上篇
年龄在刑法中的价值体现
第一章刑法中的年龄要素
第一节刑法条文中年龄要素的比重
第二节我国刑法中年龄划分现状及法言用词
第二章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重构与反思
第一节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由来
第二节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
第三节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结构的弊端
第四节比较法视野下刑事责任年龄结构的优化
第五节未成年人犯罪片面轻刑化的反思
第三章刑法中年龄的认定
第一节年龄认定的实体与程序问题
第二节年龄证据分类与适用
第三节年龄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中篇
犯罪人年龄限制分析
第四章年龄与犯罪
第一节年龄与定罪
第二节年龄与共犯
第五章年龄与刑罚
第一节年龄与死刑
第二节年龄与无期徒刑
第三节年龄与剥夺政治权利
第四节年龄与罚金刑
第五节年龄与保安处分
第六节年龄与刑罚免除
——被滥用的《刑法》第37条
第六章年龄与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年龄与量刑
第二节年龄与累犯
第三节年龄与缓刑
第四节年龄与减刑
第五节年龄与假释
第六节年龄与追诉时效
第七章年龄与刑法中其他规定
第一节年龄与前科
第二节年龄与民族自治
第三节跨年龄犯罪
下篇
被害人年龄限制分析
第八章被害人年龄因素的特殊保护概述
第一节未成年人及老年被害人特殊保护之价值
第二节未成年人及老年人权益的刑法保护框架
第三节未成年被害人犯罪中对年龄的认知
第四节被教唆犯罪的未成年人被害人特殊阶位
第九章刑法对年龄因素下人身权利的偏护
第一节器官摘移:重伤承诺从无罪到有责的良性变异
第二节剥削监护:重锤下产生的疑似条文缺陷
第三节弱冷暴力:重负如释的修正诱因及蜕变期盼
第十章性侵犯罪下的年龄与自主权
第一节对奸淫幼女及关联罪行的统筹考量
第二节年龄因素影响的猥亵含义的确凿外延
第三节淫媒犯罪修正后的成败得失
第十一章“黄赌毒”犯罪与未成年人思想身心保护
第一节“黄赌毒”等侵蚀成瘾通径的隔断
第二节赌博:司法解释法定性与酌定性的矛盾识别
第三节诲淫:明晰侵害思想与人身权的分水岭
第四节毒品:无遗漏防范下对教唆的重新审视
后记
附录:刑法的年龄规范整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
  我国的立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对未成年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认为校园暴力是理性不足的孩子们的嬉闹、打闹,其发生原因是施暴者的认识错误。因此采取以教育而非惩戒为主的应对方式。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明显较高,我国《刑法》只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大多数的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与12~13岁青春发育期的未成年人都是在刑法调整范围之外。
  显然,这种几十年来一贯的立法与执法思路,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早在十余年前,据有关调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就较20世纪90年代提前了2~3岁,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120%,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280%。0-13岁的低龄犯罪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未成年人在今天的社会氛围之下,其发育之快、成熟之快以及堕落之快、习得残忍之快,已非几十年前生活于单纯、封闭环境中的父辈可比。在现实生活中,12~13岁的未成年人大部分已经理解了刑罚的性质、功能与后果。一些青少年凶徒之所以施暴,往往并不是对法律无知,而是深知法律对其很难有严格的约束。
  ……

前言/序言

绪言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而对于个体人的社会评价,是建立在性别、职业、身份、族裔以及年龄等因素之上的。年龄,通常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的生存时间长度,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身份因素中,最具有普适性,而又天然不可逆的则是年龄。因而在社会交往中,年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不同年龄的人所受到的社会待遇是不同的。在社会的一般理念上,人类生命的初始与终了,即所谓的“幼”与“老”的年龄阶段,由于其生理因素具有特殊性,需要予以特别的保护。我国古代早有尊老爱幼、矜老恤幼的道德传统和法律传统。在现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以年龄因素为主导的法律都秉持了这一传统,强调了对于“老”“幼”的特殊保护。同时,我国《刑法》中存在着大量年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年龄的特殊对待。
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尽管从立法学的角度来说,以上的表述还有待研究的地方,但是这两条为我们揭示了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刑法的目的在于“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民”,因而可以说刑法的整体性框架是围绕犯罪展开的。
刑法所规制的犯罪是一种加害方与被害方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导入年龄的因素,就会产生纷繁复杂的问题。从加害方出发,对于同样实施某种法益侵害行为的人,刑法根据其年龄的不同,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犯罪论层面,刑法采纳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对未满一定年龄的人实施的法益侵害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从犯罪概念中排除。在刑罚论层面,对于不满一定年龄或者超过一定年龄的犯罪人予以刑罚的优待。从被害方出发,刑法根据不同年龄确立了不同的法益保护范围。在犯罪论层面,刑法将侵害未满一定年龄的人或者超过一定年龄的人的某些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加以惩罚。在刑罚论层面,刑法又对同样的法益侵害行为,区分侵害对象的年龄而采取不同的惩罚原则。
新《刑法》实施以来至今历经九次修正,十余次立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执行过程中制定的司法解释、批复、意见、规定等铺天盖地多如牛毛。但归结起来,在1979年至今近四十年我国新刑法执行过程中,我们对待刑法中的年龄因素上,总是过多或格外重视加害人的年龄因素,相比之下对受害人的年龄因素尤其是对除人身权外的其他法益侵害的年龄因素,会略显鄙薄。主要体现在除法律(含司法解释)明文规定的情况,很难对刑法的条文进行应当解释或酌定量刑,如抢劫、诈骗未成年人、老年人财物的,实践中很难体现对受害人的特殊保护;再如明知受众属未成年人,仍组织淫秽表演的行为,也很难解释为该罪的“情节严重”,并于该法定刑内量刑。
实践中针对加害方年龄因素,总会有很多外界因素被带入案件审理,如犯罪人是在校学生、孝子、孤寡老人、激愤情节、初犯偶犯、平时一贯表现等,案件审理往往也会受到舆论的牵引,有时司法解释也会根据司法实践嫁接轻处法条,将本应酌定的情节,予以“法定化”,疑似解释越界,如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属盲人的未成年人盗窃数额达到“数额较大”标准,能供述犯罪事实且积极退赃,不认为是犯罪等。这种导向会导致为追求特殊保护,造成减轻法条“无度”适用,免除法条“随意”滥用的司法效果,造成适用罪行(罪名)“舍重求轻”的怪异现象,例如实践中,很多校园欺凌案件,都应当以抢劫、敲诈勒索、强制猥亵妇女、猥亵儿童、非法拘禁罪论处,但实际上能定罪的最多为寻衅滋事罪,其中的侮辱、诽谤、伤害、拘禁等因素也都通过所谓“民事和解”形式进行了“交易”,另外还致使适用强制措施种类、认定罪名、罪与非罪都存在明显失衡。换言之,所犯之罪被年龄因素下的刑事制度习惯“赦免”,加害方年龄因素特殊保护的过分适用,必然会增加再生犯罪率和严重犯罪率。
其实一个区域的重大犯罪尤其是严重暴力犯罪的发生概率低,大多是由于对轻型犯罪的不枉不纵,反之读者可设想其中缘由。本书持重刑主义,但也会对若干条文的情节摆正轻处的基本立场,如综合解释《刑法》第17条和第49条的适用位次,认为未成年人不适用无期徒刑等。
本书以我国刑法为核心,通过对于《刑法》中全部年龄因素的梳理和理论考察,试图对刑法中的年龄要素进行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年龄在刑法中的价值体现进行宏观探讨;第二部分则从加害方,即犯罪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刑法中犯罪人的年龄限制进行微观的评析;第三部分则从被害方,即被害人角度出发,考察刑法中被害人保护的年龄限制。
于刑法中全面提炼年龄要素,在当前学术领域并不常见,归纳论证期间的疏漏、欠缺在所难免,本书纰缪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宽容面对;如认为本书有分析不妥之处或与本书有见解差异,欢迎读者随时与我联系,共同讨论,交流意见。
高志纯2017年5月于北臧村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但简介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内容。 --- 书名: 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 图书简介: 《全球气候治理的法律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 导言:在破碎的世界中寻求可持续的契约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所面临的复杂法律困境、制度张力及其未来的创新路径。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紧迫的背景下,传统基于主权国家利益的国际法框架,已难以有效应对跨国界的、代际的、影响深远的碳排放与气候适应挑战。本书旨在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论,聚焦于现有国际气候法律机制的结构性缺陷,并探讨未来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新范式。 第一部分:现有国际气候法律体系的结构性张力 本部分首先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其附属协议,特别是《巴黎协定》的法律效力、执行机制及其在激励国家自主贡献(NDCs)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一章:主权原则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的内在矛盾 气候变化的根本挑战在于,它要求各国放弃部分短期经济利益,服从一个宏大的全球公共利益目标。本章详细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责任、减排义务和资金支持上的历史性分歧如何固化为法律上的执行壁垒。重点研究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适用性衰减,并探讨了基于“碳预算”和“公平份额”的新分配模型的法律可行性。 第二章:气候诉讼的兴起与司法能动性的边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政府和企业的气候相关诉讼案件数量激增。本章系统梳理了以“乌尔根达诉荷兰案”为代表的,通过国内法院干预气候政策的法律基础、论证逻辑以及对国际法实施的间接影响。探讨了此类诉讼在适用国际人权法、环境保护法(或自然法元素)时,如何平衡司法审查权与国家政策制定权的界限,尤其关注了司法判决在跨国管辖权上的困境。 第三章:市场机制的法律风险与监管真空 以碳排放交易体系(ETS)为核心的市场化工具,是当前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本部分揭示了这些机制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的“漂绿”(Greenwashing)风险、核证标准的不统一性以及跨境交易中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特别关注了自愿碳市场(VCM)中,项目设计文件(PDD)的法律合规性审查标准研究。 第二部分:制度创新:迈向适应性与韧性治理 面对现有体系的僵化,第二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制度创新的前沿领域,重点关注适应性治理、技术转移的法律保障以及新型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 第四章:气候适应的法律地位与损失与损害(L&D)基金的运作机制 相较于减缓(Mitigation),适应(Adaptation)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长期处于次要位置。本章详细分析了《坎昆适应框架》的法律构建,并重点剖析了在COP28上确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法律基础、资金来源、分配标准与治理结构。探讨了该基金是否能真正转化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赔偿或援助机制,而非仅仅是政治性的捐赠平台。 第五章: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与“绿色专利池”的构建 气候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CCUS、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推广,被知识产权制度所制约。本章从国际贸易法(TRIPS协定)和国际环境法交叉的视角,探讨了建立全球“绿色专利共享池”的可行性与法律障碍。研究了如何设计一种既能激励创新,又能确保发展中国家快速获取关键减排技术的法律激励模型。 第六章:城市与非国家主体的法律角色重塑 全球气候治理正在从传统的“国家中心”模式转向“多层次治理”。本章聚焦于地方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在制定、执行气候政策中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了城市间联盟(如C40)的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以及企业气候目标披露(如TCFD)的法律强制力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承诺转化为具有可执行性的地方规范。 第七章:代际公平的法律实现路径:面向未来的责任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代际问题。本章探讨了如何将“代际公平”这一伦理原则嵌入到现行国际法律框架中。研究了包括“未来世代受托人”制度在内的法律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机制确保当代人的决策不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关注了相关法律诉讼中对“未来利益”的代表性问题。 结论:全球气候治理的法律生态重构 本书最后总结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法律层面从“协商式共识”向“强制性合作”转型的内在需求。提出了一套整合了国内法、区域法和国际法的,更具韧性、更强调问责机制的法律生态重构框架,为下一阶段的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制度蓝图。 读者对象: 国际法学者、环境法专家、气候政策制定者、跨国企业合规部门、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政策分析师。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吸引人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光看名字就能联想到很多有趣的案例。我一直对刑法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比较好奇,特别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判罚,不同年龄段的处理方式差异会很大,这背后牵扯到认知能力、行为辨识度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年龄要素”在刑法适用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是否会分析不同年龄段的犯罪动机有何差异?在量刑时,年龄如何与累犯、自首等其他量刑情节进行综合考量?书名中“研究”二字也让我对它的学术深度抱有期待,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甚至对现行法律条文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判例,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佐证其观点,这对于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涉及到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矫正的章节,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很多时候,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接触刑法不多,但对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很感兴趣。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法律上,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如此明确的区分?特别是关于犯罪,未成年人的犯错和成年人的犯错,在社会认知和法律处理上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看到“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疑问。比如,书里会不会解释,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一个人就要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这个年龄的界定背后,有没有科学的依据?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一个人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的,以及这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又如何在法律条文中体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让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也许,书中会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案例,来阐释年龄要素在刑法中的重要性,而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我特别好奇,那些涉及到儿童证人、青少年犯罪等主题的内容,它们会如何被呈现,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触动?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行业的从业者,对刑法中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充满求知欲。当我看到“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这个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在日常工作中,年龄要素常常是案件定性、量刑的关键考量因素,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却并非总是清晰明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对年龄在不同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作用进行细致的梳理,比如,在特定年龄段才构成犯罪的行为,或者在特定年龄段需要特殊对待的犯罪。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涉及“年龄真相”不明的案件,或者当事人的真实年龄与法律规定的年龄界限存在模糊地带时,法官和检察官应该如何进行判断和裁量?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证据收集和鉴定的方法,来辅助确定年龄?另外,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年龄要素与刑法中其他重要原则,例如罪责刑相适应、人身危险性评估等之间的关系。从专业角度出发,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判例分析,以及对现行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建议,这对于我们日常办案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关照,而“年龄要素”无疑是连接法律与社会个体最直接的触点之一。在我看来,“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这本书,如果能够真正深入剖析,那么它所揭示的绝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冷冰冰的规定,更是对人性、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我预设这本书的作者,定会对不同年龄段在生理、心理、认知发展上的差异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能够将这些观察转化为对刑法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年龄因素是如何影响刑法的预防、惩罚以及教育功能发挥的。例如,针对不同年龄的犯罪人,采取何种的干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阻止其再次犯罪,或者帮助其重回正轨?书名中的“研究”二字,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对不同法域的立法进行比较,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年龄与刑责的关系的,这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借鉴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法律会如此重视年龄,以及这种重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考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犯罪学都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对“刑法中的年龄要素研究”这个题目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我总觉得,年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社会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在涉及法律责任的时候,年龄的界定显得尤为关键。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会从哪些角度切入,但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会深入剖析不同年龄段的犯罪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其行为的定性和量刑。或许,书中会探讨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动机、手段上的根本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在法律裁决中应该占据怎样的权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如,那些处于年龄边缘的青少年,他们的行为界定和法律责任应该如何拿捏?是应该以“成年人”的标准来审视,还是给予更多“未成年人”的保护?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跨文化的视角,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对年龄要素的界定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比较研究往往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连接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