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具有如下特色:
1.量身定制内容。本书针对事业单位分类统考中C类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考试的真题特点,设置题型版块,讲解特色考点。
2.解读真题,分析考情。本书通过精选真题分析了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考试各专项的具体考情,深入解读命题特点和趋势。
3.覆盖核心考点,精讲作答技巧。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中公老师对历年真题进行总结分析,确定每种题型的核心考点,以此为基础设定章节、体例和结构。
4.扫码听微课程,学习经典考题。本书各部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考题,在文字解析的基础上,还配有视频讲解,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细致分析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中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的具体考情,系统讲解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四大专项的所有核心考点,并解析具有代表性的真题,阐述作答技巧,对考生进行解题思维的训练。
另外,本书为重难点题目配备了同步高清微视频,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视频学习,在中公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学习作答技巧和相关知识。
目录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考情深度分析(1)
第一章科技与生活(12)
第一节高新技术(12)
第二节生活常识(14)
第二章人文与历史(19)
第一节文化常识(19)
第二节历史常识(26)
第三章国情与地理(35)
第一节国情概况(35)
第二节自然地理(37)
第三节世界地理概况(39)
第四章政治(4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41)
第二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45)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5)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45)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6)
第五章法律(49)
第一节宪法(49)
第二节民法总则(51)
第三节刑法(56)
第四节行政法(58)
第六章经济(62)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2)
第二节微观经济(64)
第三节宏观经济(65)
第一章选词填空(70)
第一节词义辨析(70)
一、词语的理性义(70)
二、词语的色彩义(72)
第二节语法与语用(74)
一、词性与句法功能(74)
二、词语的习惯搭配(76)
第三节成语(78)
一、八大常见命题陷阱(78)
二、成语特殊题型之成语连用(81)
第四节虚词(82)
一、八大复句关系的类型(82)
二、八大复句关系的常用关联词(82)
三、区分易混复句关系(85)
第五节语境分析法(86)
一、对应分析法(86)
二、情境展开法(88)
第二章片段阅读(90)
第一节主旨观点题(90)
第二节细节判断题(93)
第三节寓意理解题(96)
第四节词句理解题(98)
第五节推断下文题(100)
第六节标题添加题(104)
第七节关键信息识别法(106)
一、关键词(107)
二、关键句(110)
三、关键暗示信息(111)
第三章语句表达(114)
第一节语序排列(114)
一、关注首尾句(114)
二、抓住关联词(115)
三、重视指代词(116)
四、注意逻辑顺序(116)
五、注意承启关系(117)
第二节句子填空(119)
一、话题统一(119)
二、前后照应(120)
三、句式一致(121)
四、意境协调(122)
第一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124)
第一节图形推理核心知识储备(124)
图形构成(124)
一、点线角面(124)
二、封闭开放(127)
三、图形部分(128)
四、图形种类(129)
五、元素位置(131)
几何性质(131)
一、对称性(132)
二、重心(133)
三、面积和体积(133)
图形转化(134)
一、移动、旋转、翻转(134)
二、图形叠加(135)
第二节图形推理题型分类精讲(136)
一、类比型图形推理(136)
二、分类型图形推理(137)
三、空间形式图形推理(138)
四、九宫格图形推理(141)
五、顺推型图形推理(143)
六、其他形式图形推理(144)
第二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146)
第一节定义判断核心知识储备(146)
一、定义的逻辑知识(146)
二、定义判断解题原则(147)
三、定义判断解题步骤(147)
四、定义判断题型分类(147)
第二节定义判断题型分类精讲(149)
一、单定义判断(149)
二、多定义判断(156)
第三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158)
第一节类比推理核心知识储备(158)
一、类比推理考查方式(158)
二、类比推理解题步骤(159)
三、类比推理解题技巧(159)
四、类比推理出题陷阱(161)
第二节类比推理考点分类精讲(163)
一、概念间关系(163)
二、近反义关系(166)
三、描述关系(167)
四、条件关系(168)
五、语法关系(169)
第四章判断推理——逻辑判断(170)
第一节逻辑判断题型分类精讲(170)
必然性推理(170)
一、直言命题(170)
二、复言命题(176)
可能性推理(183)
一、削弱型题目(184)
二、加强型题目(187)
三、前提型题目(190)
四、解释型题目(192)
五、评价型题目(194)
六、结论型题目(197)
第二节逻辑判断实战技巧(198)
一、找突破口法(199)
二、假设法(201)
三、排除法(202)
四、排序法(202)
五、图表法(203)
六、计算法(204)
七、综合应用(205)
第一章数学方法(208)
第一节数学方法基础知识(208)
一、数的整除特性(208)
二、大公约数与小公倍数(209)
三、奇偶性与质合性(211)
四、同余与剩余(211)
五、尾数法(213)
第二节数学方法题型分类精讲(213)
一、计算问题(213)
二、和差倍比问题(216)
三、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217)
四、利润问题(221)
五、运筹问题(223)
六、行程问题(224)
七、工程问题(226)
八、几何问题(228)
九、容斥问题(230)
十、推理问题(231)
十一、浓度问题(232)
十二、抽屉原理(233)
十三、牛吃草问题(234)
十四、鸡兔同笼问题(234)
十五、盈亏问题(235)
十六、日期问题(236)
十七、方阵问题(236)
十八、植树问题(237)
十九、年龄问题(238)
二十、时钟问题(239)
第三节数学方法常用解题技巧(239)
一、代入排除法(240)
二、特殊值法(241)
三、方程法(242)
四、图解法(245)
五、十字交叉法(247)
第二章策略制定(249)
第一节策略制定解题原则(249)
一、合乎逻辑(249)
二、省时高效(249)
三、耗费少(250)
四、比较原则(250)
第二节策略制定经典题型(251)
一、计算类问题(252)
二、极值类问题(252)
三、方案优类问题(253)
四、定义判断类问题(254)
第三章资料分析(256)
第一节资料分析概念(256)
一、计算型概念(256)
二、理解型概念(265)
第二节资料分析计算技巧(268)
一、尾数法(268)
二、首数法(269)
三、有效数字法(269)
四、特征数字法(270)
五、范围限定法(271)
六、乘除法转化法(271)
七、同位比较法(272)
八、运算拆分法(273)
九、常见算式处理技巧(274)
第四章实验设计(279)
第一节实验的基本概念(279)
一、实验目的(279)
二、实验对象(279)
三、实验处理(279)
四、实验的基本类型(280)
五、实验的注意事项(280)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281)
第二节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81)
一、对照原则(281)
二、重复原则(282)
三、随机原则(283)
第三节实验设计的作答技巧(283)
一、新真题命题分析及详解(283)
二、如何判断实验目的(285)
三、如何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85)
四、如何解释实验结果(287)
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分类统考辅导课程体系(C类)(28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91)
精彩书摘
第一篇常识判断
第一章科技与生活
第一章科技与生活
第一节高新技术
一、信息技术
(一)通信技术
(二)计算机高新技术
二、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主要的特点:污染小、储量大。
三、生物工程技术
(一)四大生物工程技术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
第二节生活常识
一、物理常识
(一)电磁波
定义: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联系的统一体叫电磁场;电磁场的传播就是电磁波。
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同一介质中的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电磁波的应用:广播、电视、雷达、无线通信等都是电磁波的具体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主干线是互联网;现代移动电话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如4G手机。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把它们排列成谱。如下图所示: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看见或感受得到的部分。在光谱中通常以“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光色来表示。波长超出了可见光光谱范围的光都是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均是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外线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亮。验钞机就是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来辨别真假的。
(二)光现象
(三)声现象
二、化学常识
(一)无机化学
1.氧及其化合物
氧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微溶于水。氧气分子为双原子分子。
臭氧:常温常压下,臭氧(O3)是有特殊臭味的、有毒的、淡蓝色气体。液态臭氧呈深蓝色,固体臭氧呈紫黑色。在空气中高压放电可产生臭氧。
少量的臭氧可以净化空气,大量的臭氧对人体和动植物有害。自然界中的臭氧有90%存在于大气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吸收太阳发出的99%的紫外线,阻止紫外线大量进入地球表面,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体。氟利昂对臭氧层破坏较大。
2.水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纯净水:经过提纯制备的水。用离子交换法得到的纯净水称为去离子水。
矿泉水: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物质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
硬水:溶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离子的水。
3.氮及其化合物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
二氧化氮:二氧化氮(N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有强氧化性的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二氧化氮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呼吸器官,危害人体的健康。
亚硝酸盐:绝大部分无色,易溶于水,极毒,是致癌物质。
4.磷及其化合物
磷的同素异形体:黑磷、白磷、红磷。其中白磷与红磷的比较如下:
磷的重要氧化物为五氧化二磷(P2O5),白色雪花状固体,吸湿性强,是常用的干燥剂,但不能干燥氨气(NH3),也是常用的吸水剂。五氧化二磷是磷酸的酸酐,可与水形成磷酸。
5.碳及其化合物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富勒烯(C60)。
金刚石:无色透明晶体,有金属光泽,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坚硬的物质,不导电,是钻石的原身。克拉是钻石的质量单位,一克拉相等于200毫克。
石墨:灰黑色不透明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有滑腻感,是良好导体。石墨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形成人造金刚石。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剧毒气体。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固体二氧化碳(CO2)俗称“干冰”,是分子晶体,能升华,汽化时吸热,常作制冷剂。
(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是所有的含碳化合物均属有机化合物,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酸盐以及金属碳化物等均不属于有机化合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统称为烃。根据碳架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将烃分为脂肪烃、脂环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甲烷:常温下,甲烷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易燃烧,化学性质较稳定。
甲醛: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新装修的房间甲醛含量较高,是众多疾病的主要诱因。
蛋白质:①氨基酸是指含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结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再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肽链按照其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②组成元素有C、H、O、N、S等,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得到氨基酸;③蛋白质被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④蛋白质的功能是构成机体和修复组织,此外还为新陈代谢过程提供能量。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体内先水解生成氨基酸,再缩合成机体蛋白质。
三、生物常识
(一)人体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六类营养物质。其中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物质代谢失常,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以致表现为维生素缺乏症,如下表所示:
(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基本概念
(2)血型遗传规律
(续表)
输血一般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是,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被称为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2.变异
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该变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量变异。
第二章人文与历史
第二章人文与历史
第一节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二、中国文学
(一)先秦文学
1.神话
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重要土壤。中国从《山海经》开始就有描述神话的故事,在历代文学著作方面一直都有作品。现在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典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2.诗歌
先秦文学的诗歌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主,尤以《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为著名,后人称之为“风骚”。《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1.《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创作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具体如下:
2.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较为著名的诗人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南北朝诗歌
(三)隋唐五代文学
(四)宋代文学
词这一体裁,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故称之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将“唐诗、宋词、元曲”视为鼎立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宋词一般分为两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五)元代文学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其中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高成就。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曲四大家”。除此之外,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
(六)明清文学
1.明代文学
2.清代文学
(1)戏剧
(2)小说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备考指南》 一、 把握考试脉络,精准定位复习方向 备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尤其是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即自然科学专技类),需要清晰的战略和有效的指导。本指南旨在为广大考生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备考方案,帮助您在考场上脱颖而出,实现职业生涯的跨越。 考试的本质在于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作为自然科学专技类岗位的选拔工具,其核心在于评估您在逻辑推理、信息分析、科学常识、文字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因此,我们的备考策略将紧密围绕这些能力展开,注重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 核心模块深度解析,攻克难点逐个击破 本指南将深入剖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的各个核心模块,为您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备考方法。 (一) 数量关系:化繁为简,巧解数字迷宫 数量关系部分是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它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等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指南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解析: 1. 数学基础知识梳理: 涵盖数与数制、整除性、同余、数列、概率、排列组合、圆、直线、平面、立体几何等基础知识。我们将以最精炼的方式回顾这些知识点,并重点强调其在考题中的应用。 2. 核心题型精讲: 数字推理: 引导考生掌握寻找规律的技巧,如等差、等比、递推、分组、周期等,并提供大量的经典例题,通过拆解分析,让考生熟悉各类数字规律的识别和应用。 数学运算: 涵盖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利润问题、周期问题、年龄问题、和差倍比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容斥原理等。我们将重点讲解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常用公式,并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展示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培养考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数据分析(图表题): 侧重于引导考生快速准确地从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数据对比、计算和分析。我们将提供各种常见图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图、表格等)的解读技巧,以及常见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百分比、增长率等)的计算方法,帮助考生迅速找出考点,得出正确答案。 3. 解题方法与技巧: 模型法: 总结各类经典应用题型的标准解题模型,让考生能够快速套用,节省时间。 代入法/排除法: 针对选择题,指导考生如何利用选项信息进行反推或排除,提高答题效率。 特殊值法: 教授考生如何选取合适的特殊数值进行验证或简化计算,尤其适用于行程问题、概率问题等。 方程法与非方程法: 鼓励考生在掌握基本方程法的同时,探索更简洁的非方程解题思路。 估算技巧: 培养考生的估算能力,尤其在数据分析和部分计算题中,估算可以帮助快速锁定答案范围。 答题策略: 强调在考场上如何合理分配时间,遇到难题时如何取舍,以及如何通过检查来降低错误率。 (二) 言语理解与表达:字斟句酌,洞悉文意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主要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本指南将帮助您在词句理解、片段阅读、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方面取得突破: 1. 词句辨析与理解: 成语和词语: 梳理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和词语,辨析其意义、用法及感情色彩,重点关注语境中的准确使用。 实词与虚词: 深入理解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和虚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的含义及语法功能,强调在不同语境下的选择。 2.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 教授识别文段中心句、关键词、照应等技巧,快速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核心观点。 细节理解: 指导考生如何精准定位文段中的信息点,避免被干扰项迷惑。 推理判断: 训练考生根据文段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引申,理解作者的隐含意思。 词句理解(在语境中): 强调在整体语境下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而非孤立记忆。 常见题型解析: 重点讲解“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作者认为”、“作者的态度”等提问方式的解题策略。 3. 逻辑填空: 语境辨析: 强调通过上下文线索(如转折、并列、因果、递进关系)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词语搭配: 考察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近义词辨析: 针对近义词,重点分析其细微的语义差别和适用范围。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梳理这些可能存在的语言陷阱。 4. 语句表达: 病句辨析: 重点讲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多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七类常见病句的成因和修改方法。 语句排序: 教授如何根据逻辑关系、时间顺序、并列关系等原则,将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列组合,使其连贯通顺。 选择恰当的语句: 训练考生根据语境、逻辑和表达效果,选择最符合要求的句子。 5. 答题方法与技巧: “精读”与“略读”结合: 针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定位法: 快速捕捉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信息。 排除法: 有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 语感培养: 强调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把握力。 (三) 判断推理:思维严谨,逻辑清晰 判断推理模块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本指南将助您构建严谨的逻辑体系: 1. 图形推理: 图形的常见属性: 几何图形、数量关系、方向、位置、样式、笔画、对称性、叠加、组合、位移、旋转、镜像等。 规律分析: 教授如何从整体到局部,从显性到隐性,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图形规律。 题型分类与解法: 重点讲解图形的遍历、归类、求同、求异、叠加、组合、图形的变形(翻转、旋转、镜像)、图形的元素运动等常见类型,提供系统性的解题框架。 技巧与误区: 指导考生如何快速识别图形的细微变化,避免被迷惑。 2. 定义判断: 关键要素提取: 强调从定义中提炼出构成该概念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 逐一比对: 指导考生将选项逐一与定义中的要素进行比对,找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排除干扰项: 注意辨别与定义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别的选项。 “反例”思维: 适时运用反例来验证是否符合定义。 3. 类比推理: 关系辨析: 重点考察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种属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功能关系、对应关系、组成关系、描述关系、象征关系等。 同源性原则: 强调题干和选项的词语在词性、词义、结构、语境等方面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排除法应用: 找出与题干关系最不相似的选项。 多角度分析: 鼓励考生从不同维度去寻找题干词语之间的关系。 4. 逻辑判断: 朴素逻辑(逻辑关系): 针对“谁是谁”、“谁做了什么”、“哪个是什么”等题型,传授“代入排除法”、“排除法”、“列表法”等经典解题技巧,并强调前提信息的重要性。 翻译推理: 掌握“如果…那么…”、“并且”、“或者”、“除非…否则…”等逻辑联结词的准确翻译,以及“SAP、SIP、USP”等推理规则的应用。 归纳推理: 训练考生从具体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演绎推理: 考察考生依据一般原理推导出具体结论的能力,包括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等。 削弱与加强: 重点讲解如何针对论证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进行削弱或加强。 矛盾关系: 理解并运用“A与B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矛盾关系。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深入理解其含义及推理规则。 5. 答题方法与技巧: 审题是关键: 仔细阅读题干,抓住核心信息。 图文结合: 对于图形推理,充分利用图形的视觉特征。 排除法是利器: 在大多数题型中,排除法都能大大提高效率。 不要想当然: 严格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导。 速度与准确性并重: 熟练掌握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同时保证准确率。 (四) 科学常识(自然科学类):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自然科学专技类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基础。本部分内容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旨在帮助考生巩固和拓展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与逻辑推理相结合。 1. 物理部分: 涵盖力学(运动、力、功、能)、热学(温度、热量、热力学)、电学(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电磁)、光学(光、反射、折射、透镜)、声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化学部分: 涵盖物质的分类、构成、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元素周期律,常见化学反应类型,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等。 3. 生物部分: 涵盖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等。 4. 地理部分: 涵盖地球的运动与昼夜、四季,地图的基本知识,地质构造与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等。 5. 天文学部分: 涵盖太阳系、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以及一些重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6. 科学思维与应用: 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科学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以及解决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根据物理原理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如何根据化学原理判断物质性质,如何根据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等。 7. 备考策略: 鼓励考生阅读科普读物,关注科技新闻,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 备考策略与方法指导,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除了对各个模块的深度解析,本指南还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1. 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各模块的学习时间,明确每天、每周的学习目标。 2. 精读教材,吃透知识点: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核心概念、原理和公式,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题海战术与精讲精练结合: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要注重对错题的分析,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 4. 模拟演练,掌握时间分配: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场环境,锻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能力,并及时调整答题策略。 5. 回顾总结,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定期对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题技巧。 6. 调整心态,自信应考: 备考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努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四、 模拟题与解析,实战演练,检验效果 本指南的最后部分将提供精心设计的模拟试题,并附有详细的解析。这些模拟题紧扣考试大纲,涵盖了所有题型和知识点,旨在帮助考生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节奏,并为考场实战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对模拟题的练习和解析分析,考生可以: 检验知识掌握程度: 找出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 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 提前适应考试的风格和要求。 掌握答题技巧的应用: 在实战中检验所学方法是否有效。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学习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分析错题原因: 避免在下次练习或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是实现职业梦想的重要一步。本指南倾注了丰富的经验和心血,力求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实用的备考指导。我们深知,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科学的方法。希望本指南能成为您备考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旗开得胜,圆梦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