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历史
  • 中公
  • 教材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中学历史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2017年版
  • 高级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6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317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7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考生打造实用复习教材!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考查内容,对教材内容安排加以完善,帮助考生明确考试重难点,明确出题规律和考查内容,理解专业知识,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的支持,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在线模拟练习和相关高清视频,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全书共设四大部分: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为了满足考生的需要,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历年真题、考题预测和知识拓展。每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配有相关试题,方便考生随看随练。本书还有“前言”“应试攻略”等辅助材料,带领考生了解考试动态和具体内容,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真题二维码”:本书中含有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扫一扫真题旁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该试题的真人讲解,方便考生复习。
中公移动自习室:考生通过在线模拟练习和相关高清视频,可以梳理复习思路,检测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与能力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高中历史课程概述(2)
考点梳理(2)
一、高中历史课程论(2)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10)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13)
四、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析(18)
第二节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素养(20)
考点梳理(20)
一、认识史学理论(20)
二、中西史学史概述(21)
三、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25)
四、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学方法(26)
五、高中历史教学史料问题概述(28)
能力提升训练(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2)
考点聚焦(3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32)
考点梳理(32)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32)
二、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33)
三、秦汉时期(38)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4)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47)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51)
七、明清时期(57)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66)
考点梳理(66)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66)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70)
三、洋务运动(71)
四、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72)
五、晚清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76)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79)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革命的兴起(83)
八、抗日战争(87)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90)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93)
考点梳理(93)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权的巩固(93)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98)
三、“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99)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02)
能力提升训练(10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4)
考点聚焦(114)
第一节世界古代史(114)
考点梳理(114)
一、人类的起源(114)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15)
三、古代埃及文明(116)
四、古代印度文明(116)
五、古代希腊文明(117)
六、古代罗马文明(120)
七、基督教文明(123)
八、伊斯兰教文明(127)
第二节世界近代史(127)
考点梳理(127)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28)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31)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34)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45)
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47)
六、近代科技与文化(148)
第三节世界现代史(153)
考点梳理(15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53)
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155)
三、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59)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59)
五、“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61)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164)
七、“二战”后的世界各国(168)
八、“二战”后的国际关系(172)
九、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78)
十、现代科学技术(179)
能力提升训练(180)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8)
考点聚焦(188)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188)
考点梳理(188)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188)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189)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189)
第二节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190)
考点梳理(190)
一、整体设计的原则(190)
二、以学生为主的原则(190)
三、意义建构的原则(191)
四、过程开放的原则(191)
能力提升训练(19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4)
考点聚焦(194)
第一节认识课程标准(194)
考点梳理(194)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194)
二、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设计的关系(195)
第二节解读教材(196)
考点梳理(196)
一、历史教材(196)
二、历史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设计(196)
第三节学情分析(197)
考点梳理(197)
一、学情分析(197)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98)
第四节制定教学目标(200)
考点梳理(200)
一、教学目标(200)
二、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00)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201)
四、如何写教学目标(202)
第五节组织教学内容(203)
考点梳理(203)
一、组织教学内容的三项基本任务(204)
二、组织教学内容的几种主要途径(204)
第六节选择教学方法(205)
考点梳理(205)
一、教学方法(205)
二、如何选择教学方法(206)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206)
第七节制定教学策略(209)
考点梳理(209)
一、教学策略(209)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210)
第八节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212)
考点梳理(21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212)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215)
第九节课堂练习设计(220)
考点梳理(220)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220)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220)
三、课堂练习题的具体编制(221)
第十节教学设计的撰写(224)
考点梳理(224)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224)
二、教案的功能和作用(225)
三、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225)
能力提升训练(226)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0)
考点聚焦(230)
第一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230)
考点梳理(230)
一、有效教学(230)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231)
三、有效教学与学生发展(231)
第二节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学习(232)
考点梳理(232)
一、历史学习的基础(232)
二、历史学习过程(233)
三、历史学习指导(234)
四、历史学习方法(235)
能力提升训练(23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9)
考点聚焦(239)
第一节历史课堂导入技能(239)
考点梳理(239)
一、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求(239)
二、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功能(241)
三、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242)
第二节历史课堂语言技能(244)
考点梳理(244)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原则与要求(244)
二、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246)
第三节历史课堂提问技能(247)
考点梳理(247)
一、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247)
二、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48)
三、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248)
第四节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251)
考点梳理(251)
一、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应用和要求(252)
二、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功能(254)
三、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类型(255)
第五节历史课堂板书技能(256)
考点梳理(256)
一、板书的类型(256)
二、板书的布局(258)
三、板书的技巧和要求(259)
第六节历史课堂结束技能(260)
考点梳理(260)
一、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含义(260)
二、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260)
三、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261)
能力提升训练(263)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6)
考点聚焦(266)
第一节历史教学评价概述(266)
考点梳理(266)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内涵(266)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266)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267)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267)
考点梳理(267)
一、教育测量(267)
二、教育评价(268)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268)
能力提升训练(26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0)
考点聚焦(270)
第一节历史课堂教学评价(270)
考点梳理(270)
一、课堂教学评价(270)
二、自我反思(272)
第二节学业评价(274)
考点梳理(274)
一、学业评价(274)
二、学业评价与高考考试的关系(276)
三、试卷质量的评价(277)
能力提升训练(279)
附录教学设计经典范例(281)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28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90)

精彩书摘

  部分
  学科知识与能力
  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
  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布在除“教学设计”外的其他三类题型中,尤其以“单项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和数量最多,应该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视。本部分包含的内容有: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和“两大通史”(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中,对高中历史课程论、高中历史教学应具备的史学素养进行深入地介绍。“两大通史”部分按照考试大纲和真题分布规律,分六节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将考试涉及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全面地呈现给考生,在知识内容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从试题分值分布情况来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分值比较接近。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是主要考查题型。根据考试大纲和真题规律,建议考生在牢固掌握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和“两大通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字、图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够将提取的有效信息同掌握的知识点紧密结合。此外,由于社会学和以口述史学、妇女史学为代表的新史学的兴起,已经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外,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成果,有利于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储备。
  1.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
  4.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1.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大多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2.本章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重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新特点和高中历史课程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等。同时需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节高中历史课程概述
  一、高中历史课程论
  (一)高中历史课程理念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两大类。过去在“应试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历史教育注重社会功能,忽视了育人功能,突出表现在学校历史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历史,历史教师为了升学而教历史。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历史必修课程培养健康的情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本质。因此,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去,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
  (2)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各国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当成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国在21世纪初期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教育日益全面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育承担的公民教育功能不够全面,广大的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关系的关注也不够充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特殊背景下,探索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公民教育是旨在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公民教育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公民教育仅仅指公民意识教育。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总之,历史教育应从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担当起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重任。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历史课程标准依据学科特点,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2.课程内容努力做到“三贴近”
  课程内容做到“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理念,是指历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生活的时代,面向社会实践。历史课程内容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即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历史课程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学生更高的需求,即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使他们体味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以往的历史课程中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而社会生活是最丰富的历史场景,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从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礼仪等方面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社会风俗、文化遗产的演变与进步。
  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历史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动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历史必修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历史必修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再次,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最后,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前言/序言

  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
  一般来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一年举行两次,笔试于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于每年5月和次年1月各举行一次。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该考试已趋于标准化和成熟化,大纲无重大调整,考点分布基本一致,试题难度基本持平。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考情,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旨在提升应试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本套试卷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本试卷中的真题均配有高清微视频讲解,扫描试题旁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所有视频均由中公教育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讲师录制,他们深入透彻地讲解解题要点、总结命题规律,切实提升考生的复习效率。
  真题是备考的手资料,通过对真题的练习、学习,可以掌握考试的核心考点。本试卷精选了6套真题,并对每道真题进行了详细透彻的解答。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洞悉真题的考查特征及命题趋势,巩固相关的知识要点,并达到触类旁通、以题为学的效果。
  本试卷由中公教师资格研发团队精心研发而成。每套标准预测试卷的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均与真题契合,帮助考生把握考试脉搏,零距离体验考场。所有试题和答案都是经过数次讨论、精心推敲而成,并配有详细的解题思路,以帮助考生掌握答题技巧。
历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聚焦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师范生、在职教师及相关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份系统、深入的学习指南。它 not 仅是一本考试备考手册,更是对高中历史教育理念、知识体系与教学实践的全面梳理与探讨。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胜任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的挑战。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的根基在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本书将带领您重温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宏大叙事,并超越传统的知识点记忆,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历史人物的复杂动机以及历史现象的多重解读。 中国历史部分: 古代史: 从文明的曙光到封建王朝的兴衰,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经济结构的变迁(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宋明理学等),以及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特别强调各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经济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思想观念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行为等。 近现代史: 聚焦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迁,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包括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西方列强侵略如何引发中国近代化思潮,革命思潮如何推动政治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与策略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近现代中国。 当代史: 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发展。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述和发展。探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变化,以及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历史部分: 古代文明: 穿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早期文明的辉煌。重点考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如何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如何影响现代法制。 中古时期: 探索欧洲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蒙古帝国等多元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分析基督教在欧洲社会中的作用,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近代世界: 剖析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深入研究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的特点与意义,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面貌,殖民主义的扩张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 现代世界: 关注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冷战的形成与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我们将着重分析国家间的关系、国际组织的运作、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互动。 本书在梳理学科知识时, not 仅注重史实的陈述,更强调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历史叙事的建构过程,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与价值,掌握历史比较、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历史。 第二部分:教学能力的精进与创新实践 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艺。本书将系统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要素,提供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实用的教学策略,帮助您成为一名优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规律、情感需求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 核心素养导向: 深入解读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所倡导的“历史认同”、“历史解释”、“历史思维”、“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这些素养。 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如史料解读、历史叙述、史观建构等,并阐述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能力。 教育公平与全纳教育理念: 关注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的特点,设计包容性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学设计的科学与艺术: 学情分析: 强调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进行细致分析,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 引导读者如何设定清晰、可操作的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活动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探讨如何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组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故事讲述、图表分析、多媒体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 详细讲解导入、新授、巩固、拓展、小结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点,以及如何有机串联,形成流畅、有效的课堂流程。 教学评价的多元与发展: 介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后续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情境教学法: 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穿越”历史,体验历史事件,从而加深理解。 问题导向教学法: 引导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交流碰撞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分析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项目式学习法: 设计有挑战性、有实际意义的历史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探讨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管理与师生关系: 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 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语言、态度、行为等,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课堂提问与互动: 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处理课堂突发情况: 提供应对课堂纪律问题、学生情绪波动等突发情况的策略与技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朋友,建立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第三部分:考试导向与能力提升 本书紧密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对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要求,提供针对性的复习指导。 考试题型解析: 详细剖析考试中的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和主观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的特点、设题思路及答题技巧。 历年真题分析: 精选历年真题,进行深入的解析,帮助考生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模拟演练与巩固: 提供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覆盖考试的各个知识模块和能力维度,帮助考生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复习策略指导: 结合考试大纲,为考生量身定制有效的复习计划和方法,指导考生如何系统地进行知识梳理、能力训练和考前准备。 本书 not 仅是为考试而服务,更是对未来历史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您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扎实教学功底的高素质历史教师,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具有历史视野的未来公民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一提,它确实体现了“专用教材”应有的专业性。纸张质量很好,阅读起来不费力,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太累。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知识点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大量的图表、思维导图和对比表格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说明中。例如,在讲解世界史的工业革命进程时,不同国家的起步时间、主要技术突破和带来的社会影响,都被整理成了一个清晰的矩阵图,一下子就将原本可能混淆不清的知识点区分开来。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记忆效率。此外,每章末尾的“自测与反思”环节,设计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像简单的选择题测试,更多的是开放性的思考题,要求你结合理论知识去分析一个假设性的教学困境。这迫使我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要动脑筋去消化和内化这些内容,而不是机械地背诵。这种“主动学习”的引导机制,使得这本书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教学能力训练。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应试”的目的去的,毕竟教师资格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玩笑的。但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教学能力”这块的内容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纯理论的教条说教。举个例子,关于“历史课堂情境创设”那一节,作者列举了好几个不同主题的教学场景,比如讲解鸦片战争,它不只是告诉你“要讲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而是提供了如何通过还原当时英国商人的信件、清朝官员的奏折,甚至当时的民间舆论,来构建一个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情境”的具体步骤。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对我这个教学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中大量的“真题解析”部分,分析得极其到位,它不仅仅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会拆解出出题人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背后的哪个教学能力维度,比如是考察“信息整合能力”,还是“逻辑推理能力”。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明白未来备考时,不光要记知识,更要揣摩“如何教”和“如何考”。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带你入门,非常实在。

评分

这本教材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我本来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就不够深入,尤其是在面对国家标准日益提高的今天,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有些零散和脱节。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讲得非常透彻,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新课标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特别是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书里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和操作层面的建议,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分析,这些都是我平时在课堂上比较欠缺的环节。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中国古代史的断代史观的构建”,内容非常扎实,不仅梳理了传统史学家的观点,还引入了近些年来的新史学流派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学术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前沿的历史学研究动态的更新速度,似乎还略微滞后于最前沿的学术期刊,但考虑到这是一本为考试服务的教材,它的取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它得保证知识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总的来说,它为我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我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哪些是锦上添花的拓展视野。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教学领域的研究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天赋和长期的积累。然而,这本教材给了我一种实实在在的信心提升。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有层次感,从最基础的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这是地基),到课程标准的深层理解(这是规划蓝图),再到具体的课堂实施策略(这是施工细节),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师职业素养模型。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问题上所持有的中立和开放态度。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史观,而是鼓励未来的教师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对学术精神的尊重,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师资教材最可贵的品质。虽然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很多,但很少有能将“学科知识的深度”与“教学技能的广度”结合得如此水乳交融的。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密集的、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营,对于如何站在讲台上,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坚定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近现代史部分,尤其是关于社会转型和文化思潮的那一块。在这本教材中,历史学科知识部分的叙述逻辑和学术视野的广度,确实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准。比如,在论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时,它清晰地梳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链条,没有把各个思潮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它强调了“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史料使用的态度,书中会穿插一些原始文献的节选,并配有简短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用后世的眼光去简单评判古人。当然,作为一本综合性的考试用书,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偏向考古学或专门史的研究成果,涉及得就比较有限。但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构建起一个合格教师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取舍是合理的,它确保了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放心的标准。整体来看,它像是一个宏伟的知识地图,为你指明了主干道,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

真是买的及时

评分

书还是不错,凑活动买的,很合算,书角稍稍瑕疵

评分

好,,,,,,,,,,,,,,,,,,,,,

评分

快递快,快递师傅这么热天送,挺不容易的,给个赞

评分

很好!速度很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很不错,实用,全面

评分

不错!!!!!!!!!!!!!!!!!!!!

评分

,?。??!?。,

评分

十分满意 推荐购买 希望能考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