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

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健勇 龚 正 吴治辉 著
图书标签:
  • 容器云
  • 企业级应用
  • 架构设计
  • 开发实践
  • Kubernetes
  • Docker
  • 微服务
  • 云原生
  • DevOps
  • 容器化部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7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922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IT世界,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云计算领域围绕着容器、微服务、DevOps的新兴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如何才能快速全面理解这些新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慧与大学携手慧与(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云计算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编写了此书。在本书中,您将对以下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如何全面理解微服务
   ? DevOps实践框架
   ? Docker价值及生态圈
   ? Kubernets理论及实践
   ? Mesos快速入门
   ? 容器云技术的企业实践分享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对云计算进行了概要性介绍,使读者建立起对虚拟化、容器技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第2章)对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第3章)关注研发生产力,介绍了DevOps的概念和实践;第四部分(第4章、第5章、第6章)对Docker、Kubernetes、Mesos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部分(第7章)介绍了企业级容器云在电信行业的应用实践,使读者能够从容器技术,到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架构,到不同分布式应用混合架构的一系列技术,再到企业级容器云的应用实践均能够有所了解。 本书的五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帮助读者建立起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完整技术储备。

作者简介

HPE ku8s team 编著

闫健勇:拥有超过15年的电信行业系统建设经验,主导了多项电信大型系统的架构设计和管理,对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拥有丰富的经验。

屈晓萌:拥有18年电信行业从业经验,负责过多个大型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管理及规划设计,精通企业架构的端到端体系规划、构建、实施和运营,为企业提供面向下一代数字化运营模式的企业架构设计和转型实施工作。

王健飞:拥有超过16年的IT系统实施和管理经验,在电信企业BSS IT支撑以及企业架构规划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主要专注于电信行业IT支撑系统咨询、实施和管理工作。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目  录?Contents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云计算概述 1
1.1 虚拟化技术简史 1
1.1.1 虚拟化技术的起源 1
1.1.2 X86平台虚拟化历史 3
1.1.3 三大虚拟化产品 5
1.1.4 私有云与公有云 7
1.2 虚拟化热点技术与终极目标 8
1.2.1 网络虚拟化 8
1.2.2 存储虚拟化 11
1.2.3 虚拟化的终极目标 13
1.3 脱颖而出的容器技术 14
1.3.1 容器技术的历史 14
1.3.2 dotCloud发现了“金矿” 15
1.3.3 容器技术带来的变革 17
1.4 重新流行的PaaS 18
1.4.1 PaaS平台发展史 18
1.4.2 老牌的Cloud Foundry 22
1.4.3 Kubernetes & Mesos新秀 23
第2章 微服务 27
2.1 为何要做微服务 27
2.1.1 架构设计新理念:做好隔离 27
2.1.2 如何利用扩展立方体切分应用和数据 30
2.1.3 时间考虑和融会贯通 32
2.2 微服务概要介绍 33
2.2.1 微服务架构原理 33
2.2.2 微服务的特性 38
2.2.3 完整微服务系统包含的功能 47
2.3 微服务的高级进阶 49
2.3.1 得API者得天下 49
2.3.2 微服务的进程间通信 52
2.3.3 服务发现 54
2.3.4 微服务事件驱动管理 56
2.3.5 微服务部署模式 60
2.4 如何从单体架构迁移到微服务 62
第3章 DevOps实践 67
3.1 DevOps思想导入 67
3.1.1 什么是DevOps 67
3.1.2 DevOps核心理念 70
3.1.3 DevOps术语 72
3.2 DevOps实践框架 73
3.2.1 敏捷管理 77
3.2.2 持续交付 83
3.2.3 持续集成 83
3.2.4 持续测试(自动化测试) 87
3.2.5 持续部署 91
3.2.6 持续交付与容器化 93
3.2.7 DevOps实践框架总结 94
3.3 DevOps实践案例分享 96
3.3.1 DevOps导入 97
3.3.2 DevOps实施 98
第4章 Docker快速入门 104
4.1 Docker的价值及生态圈 105
4.1.1 Docker的价值 105
4.1.2 学习Docker需要多长时间 107
4.1.3 Docker是什么 111
4.1.4 Docker的口号 113
4.1.5 Docker正在成为当年的Java 113
4.1.6 Docker的部署环境要求 115
4.2 Docker相关术语及概述 116
4.2.1 Image 116
4.2.2 Docker Registry 118
4.2.3 Container 118
4.2.4 Volume 120
4.3 如何用Docker改造传统项目 121
4.3.1 哪些应用适合Docker化改造 121
4.3.2 Docker化改造传统应用的流程 122
4.3.3 Docker化改造案例 124
4.4 Docker高级进阶 126
4.4.1 容器基础之Cgroups 126
4.4.2 容器基础之Namespace 127
4.4.3 Docker的容器原理 127
4.4.4 Docker的分层镜像原理 128
4.4.5 Docker架构解析 129
第5章 Kubernetes 132
5.1 Kubernetes的背景与概述 133
5.1.1 谷歌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武器——Borg系统 133
5.1.2 Kubernetes的起源 133
5.1.3 Kubernetes的核心特性 135
5.2 Kubernetes的总体系统架构和核心资源对象 139
5.2.1 Kubernetes的总体系统架构 139
5.2.2 Kubernetes的核心资源对象 141
5.3 Kubernetes的服务发现机制 147
5.3.1 集群内服务发现机制一:环境变量 147
5.3.2 集群内服务发现机制二:DNS服务 148
5.3.3 从集群外访问服务 150
5.3.4 集群内外客户端访问服务的数据流 151
5.4 一个完整Kubernetes的微服务案例 152
5.4.1 微服务系统架构 152
5.4.2 在Kubernetes上部署微服务 153
5.4.3 Kubernetes自动化管理微服务示例 157
5.5 Kubernetes的高级特性 161
5.5.1 Namespace资源隔离 161
5.5.2 容器应用的资源配额管理 162
5.5.3 ConfigMap:应用的统一配置管理 162
5.5.4 Job:批处理任务 163
5.6 总结 165
第6章 Mesos 166
6.1 Mesos的背景与概述 167
6.1.1 Mesos的产生背景 167
6.1.2 Mesos的特性 169
6.1.3 Mesos的发展历程 170
6.2 Mesos的架构与核心 172
6.2.1 Mesos的设计与架构 172
6.2.2 Mesos系统组件 175
6.2.3 Mesos的调度算法 179
6.2.4 Mesos的核心机制 185
6.2.5 Mesos的运维和管理 192
6.3 Mesos Framework 194
6.3.1 Mesos常用的Framework 194
6.3.2 Kubernetes与Mesos的集成 197
6.4 Mesos发展远景分析 199
6.4.1 Mesos的技术特点 199
6.4.2 DC/OS简介 202
第7章 企业级容器云在电信行业的应用实践 204
7.1 企业为什么要建设容器云PaaS平台 204
7.1.1 背景 204
7.1.2 试点系统选择 205
7.1.3 容器云PaaS平台技术选型 206
7.2 如何构建企业级的容器云PaaS平台 207
7.2.1 设计原则 207
7.2.2 容器云PaaS平台总体规划和建设路径 208
7.2.3 容器云PaaS平台总体技术架构 210
7.2.4 容器云PaaS平台采用的开源技术框架 211
7.2.5 基于微服务的容器化PaaS平台应用管理架构 212
7.2.6 结合DevOps实现“云开发+云运维”的流水线管理 213
7.2.7 容器云PaaS平台多集群管理方案 215
7.2.8 容器云PaaS平台建设中应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17
7.3 容器云PaaS平台的应用效果 230
7.3.1 集群规模 230
7.3.2 应用效果 231
7.3.3 未来发展 231






前言/序言

前  言?Preface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对云计算有如下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允许用户通过网络便捷地接入可动态配置的共享资源池(包括网络、存储、计算能力、应用以及业务),并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实现对这些可配置计算资源的快速申请、使用和释放的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作为新一代的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云计算改变了很多行业的现状,大量企业可以像使用水电等资源一样来使用IT资源。云计算提高了IT系统的扩展性,许多企业现在愿意将云平台作为他们的IT基础设施,云计算模式正在成为标准,成为一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云计算从最初的概念出现到如今的应用普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相比云计算诞生初期的情况,目前的技术条件和行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云计算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显著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产生当前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容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2013年年初,dotCloud公司将内部项目Docker开源,之后Docker这个名字迅速蔓延到整个信息产业。容器技术并不是全新的概念,Docker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也早已存在,但正是由于Docker的出现,使得以容器技术来构建云计算平台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容器技术不仅改变了系统架构的设计方式,还改变了研发过程和系统运维的方式,使得我们一直期望的开发速度更快、系统质量更好、更易维护的IT系统变成现实。Docker的出现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成为云应用大规模推广的基石。
本书由慧与大学组织,由慧与(中国)有限公司容器云项目组的人员完成,书籍内容的蓝本为慧与大学颇受学员欢迎的容器云系列课程的课件。参与本书编写的诸位作者常年活跃在技术一线,同时作为慧与大学的讲师和技术顾问,为大量客户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服务,并且将他们在技术一线的经验传递给慧与大学的学员。慧与大学为了能够让更广泛的人员受益,组织了本书的编写。本书从技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当前主流的Docker、Kubernetes、Mesos等容器和管理技术,同时对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DevOps开发与交付的方法和实践进行了介绍。书中既有对技术概念、流程和方法的介绍,也有对具体技术实现和案例场景的介绍,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帮助读者在全视角了解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情况下,能将涉及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直接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对云计算进行了概要性介绍,使读者建立对虚拟化、容器技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第2章)对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第3章)关注研发生产力,介绍了DevOps的概念和实践。第四部分(第4~6章)对Docker、Kubernetes、Mesos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部分(第7章)介绍了企业级容器云在电信行业的应用实践,使读者对从容器技术到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架构,到不同分布式应用混合架构这一系列技术,再到企业级容器云的应用实践均能够有所了解。本书的五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完整技术储备。
本书适用于系统架构师、开发和测试人员、运维人员、企业IT主管、系统管理员,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云及容器技术的教材。
凌云意气,有容乃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实际的收益。慧与大学愿意和读者一起积极投身到容器云产业的实践中,促进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慧与大学
《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 前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浪潮中,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云计算和容器化技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提升应用交付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并增强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弹性,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已经成为现代IT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本书旨在为开发者、架构师、运维工程师以及对容器云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开发指南。 本书内容涵盖了企业级容器云架构的各个关键层面,从基础理论到实践落地,从概念解析到具体实现,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会探讨容器技术(如Docker)的核心概念和生态系统,还会深入剖析容器编排平台(如Kubernetes)的设计哲学、核心组件、工作原理以及在其之上进行应用开发的最佳实践。此外,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构建健壮、安全、可扩展的企业级容器云平台所必需的各项技术和策略,包括网络、存储、监控、日志、安全、CI/CD流水线以及多云和混合云环境下的部署与管理。 本书的编写目标是让读者能够: 理解容器化技术的本质和优势,并掌握Docker等主流容器运行时。 深入掌握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和架构,包括Pod、Deployment、Service、Namespace、Ingress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 学习如何在Kubernetes上设计、开发和部署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包括微服务架构、有状态应用、无状态应用等。 掌握容器云平台的高级特性,如服务网格(Service Mesh)、Operator模式、多集群管理等,以应对更高级别的挑战。 理解并实践容器化环境下的安全性最佳实践,包括镜像安全、运行时安全、网络安全和身份认证。 掌握构建高效的CI/CD流水线,实现应用的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以加速交付周期。 了解容器云在多云和混合云环境下的部署策略和挑战,并学习相应的解决方案。 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容器化应用的监控、日志管理和故障排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示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自信地设计、构建和管理面向未来的企业级容器云平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一部分:容器化技术基础与实践 第一章:容器化浪潮的兴起与价值 1.1 传统应用部署模式的挑战: 环境不一致性导致的“在我机器上能跑”问题。 资源利用率低下,虚拟机开销大。 部署流程繁琐,周期长,易出错。 应用间依赖复杂,隔离性差。 可伸缩性和弹性的限制。 1.2 容器化技术的概念解析: 什么是容器?容器与虚拟机的区别。 容器化带来的核心价值:一致性、隔离性、轻量级、可移植性、自动化。 容器生态系统的演进:从LXC到Docker。 1.3 Docker入门:核心概念与操作: Docker镜像(Image):概念、构建、分层文件系统(UnionFS)。 Dockerfile:编写规范、常用指令(FROM, RUN, COPY, ADD, EXPOSE, CMD, ENTRYPOINT等)。 Docker容器(Container):生命周期、启动、停止、删除、命名。 Docker Hub与私有镜像仓库。 Docker网络:Bridge, Host, None模式。 Docker存储:Volume, Bind Mounts。 Docker Compose:多容器应用的编排。 1.4 Docker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初步实践: 开发环境的标准化与一致性。 持续集成(CI)的容器化。 测试环境的快速搭建。 开发、测试、生产环境的一致性保障。 简单应用的打包与部署。 第二章:容器编排的必要性与Kubernetes概览 2.1 单一容器部署的局限性: 扩展性不足:如何快速扩容和缩容? 可用性问题:单个容器故障如何处理?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的挑战。 复杂应用的管理难度。 2.2 容器编排的职责与目标: 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 资源的调度与分配。 服务的自愈与高可用。 应用的可伸缩性与弹性。 声明式配置管理。 2.3 Kubernetes的诞生与核心设计理念: Kubernetes(K8s)的起源与发展。 Kubernetes的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与工作节点(Node)架构。 声明式API与Reconciliation Loop(期望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对齐)。 Kubernetes的四大核心抽象:Pod, Service, Deployment, Namespace。 2.4 Kubernetes核心组件解析: 控制平面组件: API Server: K8s的入口,负责所有API请求的处理。 etcd: K8s的数据存储,高可用分布式键值存储。 Scheduler: 负责Pod的调度到合适的Node。 Controller Manager: 负责各类控制器的运行,如Deployment Controller, ReplicaSet Controller等。 Cloud Controller Manager (可选): 与云提供商API交互。 工作节点组件: Kubelet: 负责在Node上管理Pod和Container。 Kube-proxy: 负责Service的实现,提供网络代理和负载均衡。 Container Runtime: 如Docker, containerd, CRI-O,负责实际运行容器。 2.5 搭建一个简单的Kubernetes环境(Minikube/Kind): 本地开发与测试的便捷方式。 基础环境配置与验证。 第二部分:Kubernetes核心概念与应用开发 第三章:Pod:Kubernetes的最小部署单元 3.1 Pod的定义与作用: Kubernetes中最高级别的可管理对象。 一组共享网络和存储的容器的集合。 Pod的生命周期:Pending, Running, Succeeded, Failed, Unknown。 3.2 Pod的结构与配置: Pod的YAML定义:apiVersion, kind, metadata, spec。 容器(Container)的定义:name, image, ports, command, args, env, resources (requests, limits)。 Volume的挂载。 initContainers:初始化容器,用于在主容器启动前执行任务。 sidecar模式:辅助容器,例如日志收集、代理、监控等。 3.3 Pod的管理与调度: Pod的创建与删除。 Pod的查看与日志。 Pod的驱逐(Eviction)与优雅终止(Graceful Termination)。 Node Selector与Affinity/Anti-affinity:Pod的调度策略。 Taints and Tolerations:Node的污点与Pod的容忍。 3.4 Pod的进阶使用: Pod 共享 Volume。 Pod 之间的通信(通过Pod IP)。 EmptyDir Volume。 第四章:Deployment:声明式应用部署与管理 4.1 Deployment的引入与意义: 解决Pod的不可靠性:Pod是短暂的,需要一个更高级别的控制器来管理。 声明式更新与回滚。 滚动更新(Rolling Update)与蓝绿部署(Blue-Green Deployment)/金丝雀发布(Canary Release)的基础。 4.2 Deployment的YAML定义与工作原理: Deployment的spec:selector, replicas, template。 ReplicaSet:Deployment控制器创建的Pod副本集。 Revision History:Deployment的版本管理。 4.3 Deployment的更新与回滚策略: `maxUnavailable` 和 `maxSurge` 参数的调优。 `strategy: RollingUpdate`。 Deployment的升级操作:`kubectl set image`。 Deployment的回滚操作:`kubectl rollout undo`。 4.4 Deployment的健康检查与自愈: Liveness Probe(存活探针):检测容器是否存活,不健康则重启。 Readiness Probe(就绪探针):检测容器是否准备好接收流量,不就绪则从Service的Endpoint中移除。 Startup Probe(启动探针):用于启动时间长的应用。 4.5 Deployment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实践: 微服务应用的发布与管理。 实现零停机发布。 快速回滚以应对潜在问题。 可伸缩性配置。 第五章:Service:为Pod提供稳定的网络访问 5.1 Service的定义与目的: 为一组Pod提供一个稳定的IP地址和DNS名称。 实现Pod的负载均衡。 解耦了Pod的生命周期与服务访问。 5.2 Service的类型: ClusterIP: 默认类型,仅在集群内部可访问。 NodePort: 在每个Node上暴露一个静态端口,外部可以通过`NodeIP:NodePort`访问。 LoadBalancer: 在云提供商上创建一个外部负载均衡器,并将流量导向Service。 ExternalName: 通过CNAME记录将Service映射到外部DNS名称。 5.3 Service的YAML定义与工作原理: Service的spec:selector, ports。 EndpointSlice(或Endpoints):Service控制器根据selector自动匹配的Pod的IP和端口列表。 Kube-proxy的工作模式(iptables, ipvs)。 5.4 Ingress:更灵活的外部访问控制: Ingress Controller (Nginx Ingress, Traefik等)。 Ingress资源:定义HTTP/HTTPS路由规则,虚拟主机,TLS加密。 实现多服务的统一入口,路径路由,域名路由。 5.5 Service与Ingress在企业级应用中的集成: 构建可对外暴露的API网关。 域名管理与TLS证书管理。 实现不同微服务之间的流量隔离与控制。 第六章:配置与存储管理 6.1 ConfigMap:管理非敏感配置数据: 将配置与应用代码分离。 ConfigMap的创建与使用(文件、字面量)。 作为环境变量或Volume挂载到Pod。 6.2 Secret:管理敏感配置数据: 存储密码、API密钥、TLS证书等。 Base64编码(注意:Base64不是加密)。 Secret的创建与使用。 6.3 Volume:容器数据持久化: EmptyDir: Pod生命周期内的临时存储。 HostPath: 将Node上的文件或目录挂载到Pod(不推荐用于生产环境)。 PersistentVolume (PV): 集群管理员提供的存储资源。 PersistentVolumeClaim (PVC): 用户请求的存储资源,与PV进行绑定。 StorageClass: 动态地创建PV。 6.4 存储驱动与选择: NFS, Ceph, iSCSI,云提供商的块存储(EBS, GCE PD等)。 StatefulSet:用于管理有状态应用(如数据库),提供稳定的网络标识和存储。 6.5 配置与存储管理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实践: 实现应用的无状态化与可替换性。 数据库、消息队列等有状态应用的部署与管理。 多环境配置的灵活切换。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第七章:Kubernetes网络深入 7.1 Kubernetes网络模型(CNI): CNI(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插件的作用。 常见的CNI插件:Flannel, Calico, Cilium, Weave Net。 Pod IP的分配与路由。 Pod间通信的实现。 7.2 网络策略(NetworkPolicy): 实现Pod之间的网络访问控制。 基于标签选择器定义规则。 实现网络隔离与安全加固。 7.3 DNS in Kubernetes: CoreDNS/Kube-DNS的工作原理。 Service Discovery的实现。 Pod DNS配置。 7.4 Kubernetes网络高级特性: Ingress Controller的流量管理。 Service Mesh(Istio, Linkerd):更高级的服务间通信管理,包括流量控制、安全、可观测性。 IPv6支持。 第三部分:企业级容器云平台构建与运维 第八章:安全性:从镜像到运行时 8.1 镜像安全: 镜像扫描:漏洞检测(Trivy, Clair)。 最小化镜像:减少攻击面。 使用可信的基础镜像。 数字签名与验证。 私有镜像仓库的安全。 8.2 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用户、角色(Role)、集群角色(ClusterRole)的定义。 绑定(RoleBinding, ClusterRoleBinding)的作用。 最小权限原则在Kubernetes中的实践。 8.3 Secrets管理最佳实践: 使用Vault等外部Secrets管理工具。 Kubernetes Secrets的加密(etcd加密)。 8.4 运行时安全: Pod Security Policies (PSP) / Pod Security Admission (PSA)。 容器的资源限制(CPU, Memory)。 Seccomp, AppArmor, SELinux。 Sidecar安全代理。 8.5 网络安全: NetworkPolicy的应用。 TLS在Ingress和Service间的配置。 8.6 Kubernetes集群自身的安全: API Server的访问控制。 etcd的安全性。 etcd的证书管理。 第九章:监控、日志与可观测性 9.1 容器化应用的监控: Metrics Server: K8s集群资源指标的获取。 Prometheus: 强大的开源监控与告警系统。 Node Exporter, cAdvisor: 收集节点和容器级别的指标。 Application Metrics: 应用内部暴露的指标(如Prometheus Client Library)。 Grafana: 可视化和仪表盘。 9.2 容器化应用的日志管理: 日志聚合: EFK (Elasticsearch, Fluentd, Kibana) / PLG (Promtail, Loki, Grafana) 栈。 Fluentd/Fluent Bit: 收集、解析、路由日志。 Loki: 轻量级日志聚合系统。 Elasticsearch: 日志存储与检索。 Kibana/Grafana/Lens: 日志查看与分析。 日志标准化与结构化。 9.3 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 Tracing(分布式追踪): Jaeger, Zipkin。理解请求在微服务中的流转。 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结合指标、日志、追踪提供整体性能视图。 9.4 故障排查与告警: 基于监控指标设置告警规则。 通过日志分析定位问题。 Prometheus Alertmanager。 第十章:CI/CD与自动化运维 10.1 DevOps与容器化: DevOps理念在容器云架构中的体现。 持续集成(CI)与持续交付/部署(CD)。 10.2 CI Pipeline的设计: 代码提交触发。 自动化构建Docker镜像。 镜像推送到镜像仓库。 运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 10.3 CD Pipeline的设计: 自动化部署到Kubernetes。 使用Helm或Kustomize管理Kubernetes配置。 自动化回归测试。 部署策略:Rolling Update, Blue-Green, Canary。 10.4 自动化运维工具与实践: Helm: Kubernetes的包管理器。 Kustomize: 原生的Kubernetes配置管理工具。 Argo CD / Flux CD: GitOps工具,实现声明式CI/CD。 Operator模式:扩展Kubernetes API,实现应用的自动化管理。 10.5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Terraform, Ansible在Kubernetes环境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多云与混合云环境下的容器云 11.1 多云策略的驱动因素: 避免厂商锁定。 利用不同云的优势。 满足合规性要求。 提高业务韧性。 11.2 混合云的挑战: 环境异构性。 网络连接与数据同步。 统一的身份认证与管理。 成本管理。 11.3 多云/混合云容器平台的解决方案: Kubernetes发行版: Rancher, OpenShift, Tanzu, EKS/AKS/GKE (托管Kubernetes)。 多集群管理工具: Rancher Multi-Cluster Management, Anthos, OpenShift Multi-Cluster Engine。 服务网格在多云环境中的应用。 数据管理策略。 11.4 迁移策略: Lift and Shift。 Re-platforming。 Re-architecting。 第十二章:企业级容器云架构的最佳实践与未来展望 12.1 架构设计原则回顾: 可伸缩性、弹性、可用性、安全性、可管理性。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与微服务。 无状态设计。 12.2 成本优化策略: 资源请求与限制的调优。 Pod Disruption Budgets (PDB)。 Kubernetes的autoscaling:HPA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VPA (Vertical Pod Autoscaler), Cluster Autoscaler。 Spot Instances / Preemptible VMs。 12.3 性能调优: 容器资源配置。 网络性能优化。 存储IO性能。 12.4 社区与生态系统: Kubernetes社区的贡献与发展。 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项目。 新兴技术趋势:Serverless (Knative), WebAssembly in containers, AI/ML on Kubernetes。 12.5 未来展望: 云原生2.0。 AI驱动的自动化运维。 更极致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附录 常用Kubernetes命令速查表。 常见问题解答(FAQ)。 术语表。 致谢 参考文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架构设计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如何将最新的技术趋势落地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并解决大规模、高并发系统带来的挑战。容器化技术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但如何在企业级环境中,构建一套真正稳定、高效、可运维的容器云平台,是一个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这本书,正是我想寻找的深度解析。它并没有停留在Docker或Kubernetes的表面功能介绍,而是深入到了整个容器云生态系统的核心。书中对于“微服务拆分策略”、“API网关的设计”、“服务发现与注册中心的应用”、“分布式链路追踪”等关键环节的讲解,都非常到位。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容量规划与资源调度”的论述,这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至关重要。它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考量因素,让我能够更科学地为生产环境进行规划。此外,书中对于“镜像构建与管理最佳实践”的讲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企业级容器云架构的全貌,并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指导和理论支撑。

评分

这本《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眼界大开”的感觉。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技术经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的团队拥抱变化、提升效率的优质资源。过去,我们团队在引入容器技术时,遇到过不少挑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大量的容器实例,如何确保应用在容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性能,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顺畅的DevOps流程。这本书就如同为我们团队量身打造的“锦囊妙计”。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书中对于“云原生”理念的阐释,让我理解了容器化并非孤立的技术,而是需要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组织文化相融合的系统工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弹性伸缩与负载均衡”的章节,它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实现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我们在不同负载场景下优化资源利用率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对于“多云与混合云”环境下的容器化部署策略的探讨,也为我们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部署环境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它没有回避实践中的困难,反而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企业级容器云的建设,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评分

这本《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简直是我近期工作中的“救星”!作为一名在技术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年,对容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又渴望将这种理解提升到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和架构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和在线课程,虽然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企业级场景时,总会觉得心里没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手把手地为我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蓝图。从微服务拆分、服务治理,到容器编排工具(比如Kubernetes)的深度解析,再到CI/CD流水线的自动化构建,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鞭辟入里。它不仅罗列了各种技术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在企业环境中,如何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安全合规要求以及成本效益进行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最佳实践,让我能够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故障转移与高可用性”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于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多种策略和技术组合,让我对如何构建健壮的企业级容器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探索如何在大型、复杂的企业级环境中成功应用容器云技术,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项目经理角度来看,《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这本书,虽然涉及大量技术术语,但其清晰的逻辑和系统性的框架,却让我能够窥见容器云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全景图”。在与技术团队沟通时,我经常会感到沟通上的隔阂,不理解技术决策背后的考量,尤其是在涉及到底层架构的调整时。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的这一短板。它将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场景,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关于“自动化运维与监控体系”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成本优化与资源管理”的章节,作为项目经理,我非常关注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在容器云环境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优化资源的实用建议。它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技术团队协作,为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更坚实的管理支持。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和推动企业级容器云项目进展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读物,它帮助我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层面理解了容器云技术的价值和实施要点。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后端开发工程师,平时的工作主要围绕着如何设计、开发和维护大型分布式系统。近年来,容器化技术风生水起,我也一直在关注其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实践。之前也断断续续地阅读过一些关于Docker、Kubernetes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它们更偏向于操作指南,对于如何从宏观层面构建一个稳定、可扩展、易于管理的“容器云”缺乏系统性的论述。《企业级容器云架构开发指南》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不像一些书籍那样只关注单一的技术点,而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将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DevOps理念以及云原生原则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级容器云体系。书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容器化部署,更深入地探讨了服务网格、分布式事务、配置管理、镜像仓库的搭建与维护、日志和监控体系的建设等关键领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安全性”的章节,这在企业级应用中是重中之重,书中详细阐述了从镜像安全、运行时安全到网络安全等各个层面的防护措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它还提供了大量的架构模式和决策依据,帮助开发者和架构师在面对不同业务场景时,能够做出最适合的架构选择。这本书对于想要在企业中落地容器化战略,或者正在为现有系统进行容器化改造的团队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