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

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閆健勇 龔 正 吳治輝 著
圖書標籤:
  • 容器雲
  • 企業級應用
  • 架構設計
  • 開發實踐
  • Kubernetes
  • Docker
  • 微服務
  • 雲原生
  • DevOps
  • 容器化部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874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9223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雲計算與虛擬化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IT世界,各種新概念新技術層齣不窮,特彆是雲計算領域圍繞著容器、微服務、DevOps的新興勢力更是如日中天。如何纔能快速全麵理解這些新技術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此,慧與大學攜手慧與(中國)有限公司企業雲計算領域的資深專傢,共同編寫瞭此書。在本書中,您將對以下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 雲計算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 如何全麵理解微服務
   ? DevOps實踐框架
   ? Docker價值及生態圈
   ? Kubernets理論及實踐
   ? Mesos快速入門
   ? 容器雲技術的企業實踐分享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對雲計算進行瞭概要性介紹,使讀者建立起對虛擬化、容器技術、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第2章)對微服務架構的設計和實現進行瞭介紹;第三部分(第3章)關注研發生産力,介紹瞭DevOps的概念和實踐;第四部分(第4章、第5章、第6章)對Docker、Kubernetes、Mesos分彆進行瞭介紹;第五部分(第7章)介紹瞭企業級容器雲在電信行業的應用實踐,使讀者能夠從容器技術,到大規模容器集群管理架構,到不同分布式應用混閤架構的一係列技術,再到企業級容器雲的應用實踐均能夠有所瞭解。 本書的五個部分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幫助讀者建立起雲計算和容器技術的完整技術儲備。

作者簡介

HPE ku8s team 編著

閆健勇:擁有超過15年的電信行業係統建設經驗,主導瞭多項電信大型係統的架構設計和管理,對於雲計算和大數據在電信行業中的應用擁有豐富的經驗。

屈曉萌:擁有18年電信行業從業經驗,負責過多個大型電信運營支撐係統的管理及規劃設計,精通企業架構的端到端體係規劃、構建、實施和運營,為企業提供麵嚮下一代數字化運營模式的企業架構設計和轉型實施工作。

王健飛:擁有超過16年的IT係統實施和管理經驗,在電信企業BSS IT支撐以及企業架構規劃等領域具有豐富經驗,主要專注於電信行業IT支撐係統谘詢、實施和管理工作。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目  錄?Contents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雲計算概述 1
1.1 虛擬化技術簡史 1
1.1.1 虛擬化技術的起源 1
1.1.2 X86平颱虛擬化曆史 3
1.1.3 三大虛擬化産品 5
1.1.4 私有雲與公有雲 7
1.2 虛擬化熱點技術與終極目標 8
1.2.1 網絡虛擬化 8
1.2.2 存儲虛擬化 11
1.2.3 虛擬化的終極目標 13
1.3 脫穎而齣的容器技術 14
1.3.1 容器技術的曆史 14
1.3.2 dotCloud發現瞭“金礦” 15
1.3.3 容器技術帶來的變革 17
1.4 重新流行的PaaS 18
1.4.1 PaaS平颱發展史 18
1.4.2 老牌的Cloud Foundry 22
1.4.3 Kubernetes & Mesos新秀 23
第2章 微服務 27
2.1 為何要做微服務 27
2.1.1 架構設計新理念:做好隔離 27
2.1.2 如何利用擴展立方體切分應用和數據 30
2.1.3 時間考慮和融會貫通 32
2.2 微服務概要介紹 33
2.2.1 微服務架構原理 33
2.2.2 微服務的特性 38
2.2.3 完整微服務係統包含的功能 47
2.3 微服務的高級進階 49
2.3.1 得API者得天下 49
2.3.2 微服務的進程間通信 52
2.3.3 服務發現 54
2.3.4 微服務事件驅動管理 56
2.3.5 微服務部署模式 60
2.4 如何從單體架構遷移到微服務 62
第3章 DevOps實踐 67
3.1 DevOps思想導入 67
3.1.1 什麼是DevOps 67
3.1.2 DevOps核心理念 70
3.1.3 DevOps術語 72
3.2 DevOps實踐框架 73
3.2.1 敏捷管理 77
3.2.2 持續交付 83
3.2.3 持續集成 83
3.2.4 持續測試(自動化測試) 87
3.2.5 持續部署 91
3.2.6 持續交付與容器化 93
3.2.7 DevOps實踐框架總結 94
3.3 DevOps實踐案例分享 96
3.3.1 DevOps導入 97
3.3.2 DevOps實施 98
第4章 Docker快速入門 104
4.1 Docker的價值及生態圈 105
4.1.1 Docker的價值 105
4.1.2 學習Docker需要多長時間 107
4.1.3 Docker是什麼 111
4.1.4 Docker的口號 113
4.1.5 Docker正在成為當年的Java 113
4.1.6 Docker的部署環境要求 115
4.2 Docker相關術語及概述 116
4.2.1 Image 116
4.2.2 Docker Registry 118
4.2.3 Container 118
4.2.4 Volume 120
4.3 如何用Docker改造傳統項目 121
4.3.1 哪些應用適閤Docker化改造 121
4.3.2 Docker化改造傳統應用的流程 122
4.3.3 Docker化改造案例 124
4.4 Docker高級進階 126
4.4.1 容器基礎之Cgroups 126
4.4.2 容器基礎之Namespace 127
4.4.3 Docker的容器原理 127
4.4.4 Docker的分層鏡像原理 128
4.4.5 Docker架構解析 129
第5章 Kubernetes 132
5.1 Kubernetes的背景與概述 133
5.1.1 榖歌保守瞭十幾年的秘密武器——Borg係統 133
5.1.2 Kubernetes的起源 133
5.1.3 Kubernetes的核心特性 135
5.2 Kubernetes的總體係統架構和核心資源對象 139
5.2.1 Kubernetes的總體係統架構 139
5.2.2 Kubernetes的核心資源對象 141
5.3 Kubernetes的服務發現機製 147
5.3.1 集群內服務發現機製一:環境變量 147
5.3.2 集群內服務發現機製二:DNS服務 148
5.3.3 從集群外訪問服務 150
5.3.4 集群內外客戶端訪問服務的數據流 151
5.4 一個完整Kubernetes的微服務案例 152
5.4.1 微服務係統架構 152
5.4.2 在Kubernetes上部署微服務 153
5.4.3 Kubernetes自動化管理微服務示例 157
5.5 Kubernetes的高級特性 161
5.5.1 Namespace資源隔離 161
5.5.2 容器應用的資源配額管理 162
5.5.3 ConfigMap:應用的統一配置管理 162
5.5.4 Job:批處理任務 163
5.6 總結 165
第6章 Mesos 166
6.1 Mesos的背景與概述 167
6.1.1 Mesos的産生背景 167
6.1.2 Mesos的特性 169
6.1.3 Mesos的發展曆程 170
6.2 Mesos的架構與核心 172
6.2.1 Mesos的設計與架構 172
6.2.2 Mesos係統組件 175
6.2.3 Mesos的調度算法 179
6.2.4 Mesos的核心機製 185
6.2.5 Mesos的運維和管理 192
6.3 Mesos Framework 194
6.3.1 Mesos常用的Framework 194
6.3.2 Kubernetes與Mesos的集成 197
6.4 Mesos發展遠景分析 199
6.4.1 Mesos的技術特點 199
6.4.2 DC/OS簡介 202
第7章 企業級容器雲在電信行業的應用實踐 204
7.1 企業為什麼要建設容器雲PaaS平颱 204
7.1.1 背景 204
7.1.2 試點係統選擇 205
7.1.3 容器雲PaaS平颱技術選型 206
7.2 如何構建企業級的容器雲PaaS平颱 207
7.2.1 設計原則 207
7.2.2 容器雲PaaS平颱總體規劃和建設路徑 208
7.2.3 容器雲PaaS平颱總體技術架構 210
7.2.4 容器雲PaaS平颱采用的開源技術框架 211
7.2.5 基於微服務的容器化PaaS平颱應用管理架構 212
7.2.6 結閤DevOps實現“雲開發+雲運維”的流水綫管理 213
7.2.7 容器雲PaaS平颱多集群管理方案 215
7.2.8 容器雲PaaS平颱建設中應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217
7.3 容器雲PaaS平颱的應用效果 230
7.3.1 集群規模 230
7.3.2 應用效果 231
7.3.3 未來發展 231






前言/序言

前  言?Preface美國國傢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對雲計算有如下定義:雲計算是一種允許用戶通過網絡便捷地接入可動態配置的共享資源池(包括網絡、存儲、計算能力、應用以及業務),並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實現對這些可配置計算資源的快速申請、使用和釋放的技術架構和服務模式。作為新一代的技術架構和服務模式,雲計算改變瞭很多行業的現狀,大量企業可以像使用水電等資源一樣來使用IT資源。雲計算提高瞭IT係統的擴展性,許多企業現在願意將雲平颱作為他們的IT基礎設施,雲計算模式正在成為標準,成為一場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企業經營方式的革命。
雲計算從最初的概念齣現到如今的應用普及,已有十餘年的時間。相比雲計算誕生初期的情況,目前的技術條件和行業環境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雲計算開始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顯著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而産生當前效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容器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2013年年初,dotCloud公司將內部項目Docker開源,之後Docker這個名字迅速蔓延到整個信息産業。容器技術並不是全新的概念,Docker所采用的關鍵技術也早已存在,但正是由於Docker的齣現,使得以容器技術來構建雲計算平颱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容器技術不僅改變瞭係統架構的設計方式,還改變瞭研發過程和係統運維的方式,使得我們一直期望的開發速度更快、係統質量更好、更易維護的IT係統變成現實。Docker的齣現是雲計算發展的重要裏程碑,成為雲應用大規模推廣的基石。
本書由慧與大學組織,由慧與(中國)有限公司容器雲項目組的人員完成,書籍內容的藍本為慧與大學頗受學員歡迎的容器雲係列課程的課件。參與本書編寫的諸位作者常年活躍在技術一綫,同時作為慧與大學的講師和技術顧問,為大量客戶提供瞭專業的培訓服務,並且將他們在技術一綫的經驗傳遞給慧與大學的學員。慧與大學為瞭能夠讓更廣泛的人員受益,組織瞭本書的編寫。本書從技術實踐者的角度齣發,介紹瞭當前主流的Docker、Kubernetes、Mesos等容器和管理技術,同時對微服務架構設計與實現、DevOps開發與交付的方法和實踐進行瞭介紹。書中既有對技術概念、流程和方法的介紹,也有對具體技術實現和案例場景的介紹,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內容設計,幫助讀者在全視角瞭解雲計算和容器技術的情況下,能將涉及的相關技術和方法直接應用到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對雲計算進行瞭概要性介紹,使讀者建立對虛擬化、容器技術、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第2章)對微服務架構的設計和實現進行瞭介紹。第三部分(第3章)關注研發生産力,介紹瞭DevOps的概念和實踐。第四部分(第4~6章)對Docker、Kubernetes、Mesos分彆進行瞭介紹。第五部分(第7章)介紹瞭企業級容器雲在電信行業的應用實踐,使讀者對從容器技術到大規模容器集群管理架構,到不同分布式應用混閤架構這一係列技術,再到企業級容器雲的應用實踐均能夠有所瞭解。本書的五個部分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雲計算和容器技術的完整技術儲備。
本書適用於係統架構師、開發和測試人員、運維人員、企業IT主管、係統管理員,也適閤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習雲及容器技術的教材。
淩雲意氣,有容乃大。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實際的收益。慧與大學願意和讀者一起積極投身到容器雲産業的實踐中,促進信息産業的蓬勃發展。
慧與大學
《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 前言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浪潮中,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擁抱雲計算和容器化技術。為瞭應對日益復雜的業務需求、提升應用交付效率、優化資源利用率並增強係統的可伸縮性和彈性,企業級容器雲架構已經成為現代IT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書旨在為開發者、架構師、運維工程師以及對容器雲技術感興趣的從業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實用的開發指南。 本書內容涵蓋瞭企業級容器雲架構的各個關鍵層麵,從基礎理論到實踐落地,從概念解析到具體實現,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們不僅會探討容器技術(如Docker)的核心概念和生態係統,還會深入剖析容器編排平颱(如Kubernetes)的設計哲學、核心組件、工作原理以及在其之上進行應用開發的最佳實踐。此外,本書還將重點關注構建健壯、安全、可擴展的企業級容器雲平颱所必需的各項技術和策略,包括網絡、存儲、監控、日誌、安全、CI/CD流水綫以及多雲和混閤雲環境下的部署與管理。 本書的編寫目標是讓讀者能夠: 理解容器化技術的本質和優勢,並掌握Docker等主流容器運行時。 深入掌握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和架構,包括Pod、Deployment、Service、Namespace、Ingress等,並理解它們之間的協同工作。 學習如何在Kubernetes上設計、開發和部署復雜的企業級應用,包括微服務架構、有狀態應用、無狀態應用等。 掌握容器雲平颱的高級特性,如服務網格(Service Mesh)、Operator模式、多集群管理等,以應對更高級彆的挑戰。 理解並實踐容器化環境下的安全性最佳實踐,包括鏡像安全、運行時安全、網絡安全和身份認證。 掌握構建高效的CI/CD流水綫,實現應用的自動化構建、測試和部署,以加速交付周期。 瞭解容器雲在多雲和混閤雲環境下的部署策略和挑戰,並學習相應的解決方案。 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容器化應用的監控、日誌管理和故障排查,確保係統的穩定運行。 本書的結構安排邏輯清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力求在理論講解的同時,輔以大量的實踐案例和代碼示例,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益。 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您將能夠更自信地設計、構建和管理麵嚮未來的企業級容器雲平颱,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一部分:容器化技術基礎與實踐 第一章:容器化浪潮的興起與價值 1.1 傳統應用部署模式的挑戰: 環境不一緻性導緻的“在我機器上能跑”問題。 資源利用率低下,虛擬機開銷大。 部署流程繁瑣,周期長,易齣錯。 應用間依賴復雜,隔離性差。 可伸縮性和彈性的限製。 1.2 容器化技術的概念解析: 什麼是容器?容器與虛擬機的區彆。 容器化帶來的核心價值:一緻性、隔離性、輕量級、可移植性、自動化。 容器生態係統的演進:從LXC到Docker。 1.3 Docker入門:核心概念與操作: Docker鏡像(Image):概念、構建、分層文件係統(UnionFS)。 Dockerfile:編寫規範、常用指令(FROM, RUN, COPY, ADD, EXPOSE, CMD, ENTRYPOINT等)。 Docker容器(Container):生命周期、啓動、停止、刪除、命名。 Docker Hub與私有鏡像倉庫。 Docker網絡:Bridge, Host, None模式。 Docker存儲:Volume, Bind Mounts。 Docker Compose:多容器應用的編排。 1.4 Docker在企業級應用中的初步實踐: 開發環境的標準化與一緻性。 持續集成(CI)的容器化。 測試環境的快速搭建。 開發、測試、生産環境的一緻性保障。 簡單應用的打包與部署。 第二章:容器編排的必要性與Kubernetes概覽 2.1 單一容器部署的局限性: 擴展性不足:如何快速擴容和縮容? 可用性問題:單個容器故障如何處理? 服務發現與負載均衡的挑戰。 復雜應用的管理難度。 2.2 容器編排的職責與目標: 自動化部署、擴展和管理容器化應用。 資源的調度與分配。 服務的自愈與高可用。 應用的可伸縮性與彈性。 聲明式配置管理。 2.3 Kubernetes的誕生與核心設計理念: Kubernetes(K8s)的起源與發展。 Kubernetes的控製平麵(Control Plane)與工作節點(Node)架構。 聲明式API與Reconciliation Loop(期望狀態與實際狀態的對齊)。 Kubernetes的四大核心抽象:Pod, Service, Deployment, Namespace。 2.4 Kubernetes核心組件解析: 控製平麵組件: API Server: K8s的入口,負責所有API請求的處理。 etcd: K8s的數據存儲,高可用分布式鍵值存儲。 Scheduler: 負責Pod的調度到閤適的Node。 Controller Manager: 負責各類控製器的運行,如Deployment Controller, ReplicaSet Controller等。 Cloud Controller Manager (可選): 與雲提供商API交互。 工作節點組件: Kubelet: 負責在Node上管理Pod和Container。 Kube-proxy: 負責Service的實現,提供網絡代理和負載均衡。 Container Runtime: 如Docker, containerd, CRI-O,負責實際運行容器。 2.5 搭建一個簡單的Kubernetes環境(Minikube/Kind): 本地開發與測試的便捷方式。 基礎環境配置與驗證。 第二部分:Kubernetes核心概念與應用開發 第三章:Pod:Kubernetes的最小部署單元 3.1 Pod的定義與作用: Kubernetes中最高級彆的可管理對象。 一組共享網絡和存儲的容器的集閤。 Pod的生命周期:Pending, Running, Succeeded, Failed, Unknown。 3.2 Pod的結構與配置: Pod的YAML定義:apiVersion, kind, metadata, spec。 容器(Container)的定義:name, image, ports, command, args, env, resources (requests, limits)。 Volume的掛載。 initContainers:初始化容器,用於在主容器啓動前執行任務。 sidecar模式:輔助容器,例如日誌收集、代理、監控等。 3.3 Pod的管理與調度: Pod的創建與刪除。 Pod的查看與日誌。 Pod的驅逐(Eviction)與優雅終止(Graceful Termination)。 Node Selector與Affinity/Anti-affinity:Pod的調度策略。 Taints and Tolerations:Node的汙點與Pod的容忍。 3.4 Pod的進階使用: Pod 共享 Volume。 Pod 之間的通信(通過Pod IP)。 EmptyDir Volume。 第四章:Deployment:聲明式應用部署與管理 4.1 Deployment的引入與意義: 解決Pod的不可靠性:Pod是短暫的,需要一個更高級彆的控製器來管理。 聲明式更新與迴滾。 滾動更新(Rolling Update)與藍綠部署(Blue-Green Deployment)/金絲雀發布(Canary Release)的基礎。 4.2 Deployment的YAML定義與工作原理: Deployment的spec:selector, replicas, template。 ReplicaSet:Deployment控製器創建的Pod副本集。 Revision History:Deployment的版本管理。 4.3 Deployment的更新與迴滾策略: `maxUnavailable` 和 `maxSurge` 參數的調優。 `strategy: RollingUpdate`。 Deployment的升級操作:`kubectl set image`。 Deployment的迴滾操作:`kubectl rollout undo`。 4.4 Deployment的健康檢查與自愈: Liveness Probe(存活探針):檢測容器是否存活,不健康則重啓。 Readiness Probe(就緒探針):檢測容器是否準備好接收流量,不就緒則從Service的Endpoint中移除。 Startup Probe(啓動探針):用於啓動時間長的應用。 4.5 Deployment在企業級應用中的實踐: 微服務應用的發布與管理。 實現零停機發布。 快速迴滾以應對潛在問題。 可伸縮性配置。 第五章:Service:為Pod提供穩定的網絡訪問 5.1 Service的定義與目的: 為一組Pod提供一個穩定的IP地址和DNS名稱。 實現Pod的負載均衡。 解耦瞭Pod的生命周期與服務訪問。 5.2 Service的類型: ClusterIP: 默認類型,僅在集群內部可訪問。 NodePort: 在每個Node上暴露一個靜態端口,外部可以通過`NodeIP:NodePort`訪問。 LoadBalancer: 在雲提供商上創建一個外部負載均衡器,並將流量導嚮Service。 ExternalName: 通過CNAME記錄將Service映射到外部DNS名稱。 5.3 Service的YAML定義與工作原理: Service的spec:selector, ports。 EndpointSlice(或Endpoints):Service控製器根據selector自動匹配的Pod的IP和端口列錶。 Kube-proxy的工作模式(iptables, ipvs)。 5.4 Ingress:更靈活的外部訪問控製: Ingress Controller (Nginx Ingress, Traefik等)。 Ingress資源:定義HTTP/HTTPS路由規則,虛擬主機,TLS加密。 實現多服務的統一入口,路徑路由,域名路由。 5.5 Service與Ingress在企業級應用中的集成: 構建可對外暴露的API網關。 域名管理與TLS證書管理。 實現不同微服務之間的流量隔離與控製。 第六章:配置與存儲管理 6.1 ConfigMap:管理非敏感配置數據: 將配置與應用代碼分離。 ConfigMap的創建與使用(文件、字麵量)。 作為環境變量或Volume掛載到Pod。 6.2 Secret:管理敏感配置數據: 存儲密碼、API密鑰、TLS證書等。 Base64編碼(注意:Base64不是加密)。 Secret的創建與使用。 6.3 Volume:容器數據持久化: EmptyDir: Pod生命周期內的臨時存儲。 HostPath: 將Node上的文件或目錄掛載到Pod(不推薦用於生産環境)。 PersistentVolume (PV): 集群管理員提供的存儲資源。 PersistentVolumeClaim (PVC): 用戶請求的存儲資源,與PV進行綁定。 StorageClass: 動態地創建PV。 6.4 存儲驅動與選擇: NFS, Ceph, iSCSI,雲提供商的塊存儲(EBS, GCE PD等)。 StatefulSet:用於管理有狀態應用(如數據庫),提供穩定的網絡標識和存儲。 6.5 配置與存儲管理在企業級應用中的實踐: 實現應用的無狀態化與可替換性。 數據庫、消息隊列等有狀態應用的部署與管理。 多環境配置的靈活切換。 數據備份與恢復策略。 第七章:Kubernetes網絡深入 7.1 Kubernetes網絡模型(CNI): CNI(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插件的作用。 常見的CNI插件:Flannel, Calico, Cilium, Weave Net。 Pod IP的分配與路由。 Pod間通信的實現。 7.2 網絡策略(NetworkPolicy): 實現Pod之間的網絡訪問控製。 基於標簽選擇器定義規則。 實現網絡隔離與安全加固。 7.3 DNS in Kubernetes: CoreDNS/Kube-DNS的工作原理。 Service Discovery的實現。 Pod DNS配置。 7.4 Kubernetes網絡高級特性: Ingress Controller的流量管理。 Service Mesh(Istio, Linkerd):更高級的服務間通信管理,包括流量控製、安全、可觀測性。 IPv6支持。 第三部分:企業級容器雲平颱構建與運維 第八章:安全性:從鏡像到運行時 8.1 鏡像安全: 鏡像掃描:漏洞檢測(Trivy, Clair)。 最小化鏡像:減少攻擊麵。 使用可信的基礎鏡像。 數字簽名與驗證。 私有鏡像倉庫的安全。 8.2 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用戶、角色(Role)、集群角色(ClusterRole)的定義。 綁定(RoleBinding, ClusterRoleBinding)的作用。 最小權限原則在Kubernetes中的實踐。 8.3 Secrets管理最佳實踐: 使用Vault等外部Secrets管理工具。 Kubernetes Secrets的加密(etcd加密)。 8.4 運行時安全: Pod Security Policies (PSP) / Pod Security Admission (PSA)。 容器的資源限製(CPU, Memory)。 Seccomp, AppArmor, SELinux。 Sidecar安全代理。 8.5 網絡安全: NetworkPolicy的應用。 TLS在Ingress和Service間的配置。 8.6 Kubernetes集群自身的安全: API Server的訪問控製。 etcd的安全性。 etcd的證書管理。 第九章:監控、日誌與可觀測性 9.1 容器化應用的監控: Metrics Server: K8s集群資源指標的獲取。 Prometheus: 強大的開源監控與告警係統。 Node Exporter, cAdvisor: 收集節點和容器級彆的指標。 Application Metrics: 應用內部暴露的指標(如Prometheus Client Library)。 Grafana: 可視化和儀錶盤。 9.2 容器化應用的日誌管理: 日誌聚閤: EFK (Elasticsearch, Fluentd, Kibana) / PLG (Promtail, Loki, Grafana) 棧。 Fluentd/Fluent Bit: 收集、解析、路由日誌。 Loki: 輕量級日誌聚閤係統。 Elasticsearch: 日誌存儲與檢索。 Kibana/Grafana/Lens: 日誌查看與分析。 日誌標準化與結構化。 9.3 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 Tracing(分布式追蹤): Jaeger, Zipkin。理解請求在微服務中的流轉。 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結閤指標、日誌、追蹤提供整體性能視圖。 9.4 故障排查與告警: 基於監控指標設置告警規則。 通過日誌分析定位問題。 Prometheus Alertmanager。 第十章:CI/CD與自動化運維 10.1 DevOps與容器化: DevOps理念在容器雲架構中的體現。 持續集成(CI)與持續交付/部署(CD)。 10.2 CI Pipeline的設計: 代碼提交觸發。 自動化構建Docker鏡像。 鏡像推送到鏡像倉庫。 運行單元測試、集成測試。 10.3 CD Pipeline的設計: 自動化部署到Kubernetes。 使用Helm或Kustomize管理Kubernetes配置。 自動化迴歸測試。 部署策略:Rolling Update, Blue-Green, Canary。 10.4 自動化運維工具與實踐: Helm: Kubernetes的包管理器。 Kustomize: 原生的Kubernetes配置管理工具。 Argo CD / Flux CD: GitOps工具,實現聲明式CI/CD。 Operator模式:擴展Kubernetes API,實現應用的自動化管理。 10.5 基礎設施即代碼(IaC): Terraform, Ansible在Kubernetes環境中的應用。 第十一章:多雲與混閤雲環境下的容器雲 11.1 多雲策略的驅動因素: 避免廠商鎖定。 利用不同雲的優勢。 滿足閤規性要求。 提高業務韌性。 11.2 混閤雲的挑戰: 環境異構性。 網絡連接與數據同步。 統一的身份認證與管理。 成本管理。 11.3 多雲/混閤雲容器平颱的解決方案: Kubernetes發行版: Rancher, OpenShift, Tanzu, EKS/AKS/GKE (托管Kubernetes)。 多集群管理工具: Rancher Multi-Cluster Management, Anthos, OpenShift Multi-Cluster Engine。 服務網格在多雲環境中的應用。 數據管理策略。 11.4 遷移策略: Lift and Shift。 Re-platforming。 Re-architecting。 第十二章:企業級容器雲架構的最佳實踐與未來展望 12.1 架構設計原則迴顧: 可伸縮性、彈性、可用性、安全性、可管理性。 麵嚮服務的架構(SOA)與微服務。 無狀態設計。 12.2 成本優化策略: 資源請求與限製的調優。 Pod Disruption Budgets (PDB)。 Kubernetes的autoscaling:HPA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VPA (Vertical Pod Autoscaler), Cluster Autoscaler。 Spot Instances / Preemptible VMs。 12.3 性能調優: 容器資源配置。 網絡性能優化。 存儲IO性能。 12.4 社區與生態係統: Kubernetes社區的貢獻與發展。 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項目。 新興技術趨勢:Serverless (Knative), WebAssembly in containers, AI/ML on Kubernetes。 12.5 未來展望: 雲原生2.0。 AI驅動的自動化運維。 更極緻的安全性與閤規性。 附錄 常用Kubernetes命令速查錶。 常見問題解答(FAQ)。 術語錶。 緻謝 參考文獻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資深的後端開發工程師,平時的工作主要圍繞著如何設計、開發和維護大型分布式係統。近年來,容器化技術風生水起,我也一直在關注其在企業級應用中的實踐。之前也斷斷續續地閱讀過一些關於Docker、Kubernetes的入門書籍,但總覺得它們更偏嚮於操作指南,對於如何從宏觀層麵構建一個穩定、可擴展、易於管理的“容器雲”缺乏係統性的論述。《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它不像一些書籍那樣隻關注單一的技術點,而是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將容器技術、微服務架構、DevOps理念以及雲原生原則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企業級容器雲體係。書中的內容不僅涵蓋瞭基礎的容器化部署,更深入地探討瞭服務網格、分布式事務、配置管理、鏡像倉庫的搭建與維護、日誌和監控體係的建設等關鍵領域。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安全性”的章節,這在企業級應用中是重中之重,書中詳細闡述瞭從鏡像安全、運行時安全到網絡安全等各個層麵的防護措施,讓我受益匪淺。此外,它還提供瞭大量的架構模式和決策依據,幫助開發者和架構師在麵對不同業務場景時,能夠做齣最適閤的架構選擇。這本書對於想要在企業中落地容器化戰略,或者正在為現有係統進行容器化改造的團隊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

我是一名在某大型互聯網公司負責架構設計的工程師,長期以來,我一直關注如何將最新的技術趨勢落地到實際的業務場景中,並解決大規模、高並發係統帶來的挑戰。容器化技術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技術之一,但如何在企業級環境中,構建一套真正穩定、高效、可運維的容器雲平颱,是一個復雜且係統性的工程。《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這本書,正是我想尋找的深度解析。它並沒有停留在Docker或Kubernetes的錶麵功能介紹,而是深入到瞭整個容器雲生態係統的核心。書中對於“微服務拆分策略”、“API網關的設計”、“服務發現與注冊中心的應用”、“分布式鏈路追蹤”等關鍵環節的講解,都非常到位。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容量規劃與資源調度”的論述,這對於保證係統的穩定性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至關重要。它提供瞭詳細的計算方法和考量因素,讓我能夠更科學地為生産環境進行規劃。此外,書中對於“鏡像構建與管理最佳實踐”的講解,也讓我學到瞭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影響係統穩定性的關鍵。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企業級容器雲架構的全貌,並為我提供瞭大量的實操指導和理論支撐。

評分

這本《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眼界大開”的感覺。作為一名對新興技術充滿好奇的技術經理,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的團隊擁抱變化、提升效率的優質資源。過去,我們團隊在引入容器技術時,遇到過不少挑戰,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大量的容器實例,如何確保應用在容器環境中的穩定性和性能,以及如何構建一套順暢的DevOps流程。這本書就如同為我們團隊量身打造的“錦囊妙計”。它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書。書中對於“雲原生”理念的闡釋,讓我理解瞭容器化並非孤立的技術,而是需要與整個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組織文化相融閤的係統工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彈性伸縮與負載均衡”的章節,它為我們提供瞭多種實現方案,並詳細分析瞭各自的優缺點,這對於我們在不同負載場景下優化資源利用率非常有幫助。另外,書中對於“多雲與混閤雲”環境下的容器化部署策略的探討,也為我們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部署環境提供瞭清晰的思路。它沒有迴避實踐中的睏難,反而通過案例分析和經驗分享,為我們指明瞭解決之道。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企業級容器雲的建設,不僅是技術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評分

這本《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簡直是我近期工作中的“救星”!作為一名在技術一綫摸爬滾打瞭幾年,對容器化技術有一定瞭解,但又渴望將這種理解提升到企業級應用的開發和架構層麵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之前嘗試過一些零散的資料和在綫課程,雖然學到瞭不少東西,但總感覺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尤其是在麵對復雜的企業級場景時,總會覺得心裏沒底。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架構師,手把手地為我繪製瞭一幅清晰的藍圖。從微服務拆分、服務治理,到容器編排工具(比如Kubernetes)的深度解析,再到CI/CD流水綫的自動化構建,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鞭闢入裏。它不僅羅列瞭各種技術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在企業環境中,如何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安全閤規要求以及成本效益進行技術選型和架構設計。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最佳實踐,讓我能夠快速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落地的實踐。我尤其喜歡它關於“故障轉移與高可用性”的章節,這部分內容對於保證業務的連續性至關重要,書中提供的多種策略和技術組閤,讓我對如何構建健壯的企業級容器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如果你和我一樣,正在探索如何在大型、復雜的企業級環境中成功應用容器雲技術,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

從一個非技術背景的項目經理角度來看,《企業級容器雲架構開發指南》這本書,雖然涉及大量技術術語,但其清晰的邏輯和係統性的框架,卻讓我能夠窺見容器雲技術在企業中應用的“全景圖”。在與技術團隊溝通時,我經常會感到溝通上的隔閡,不理解技術決策背後的考量,尤其是在涉及到底層架構的調整時。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彌補瞭我的這一短闆。它將原本抽象的技術概念,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實際的場景,變得更加易於理解。例如,書中關於“自動化運維與監控體係”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持續集成和持續部署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過統一的監控平颱來保障業務的連續性。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成本優化與資源管理”的章節,作為項目經理,我非常關注項目的投入産齣比,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很多關於如何在容器雲環境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和優化資源的實用建議。它讓我能夠更有效地與技術團隊協作,為項目的成功落地提供更堅實的管理支持。對於任何希望理解和推動企業級容器雲項目進展的管理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讀物,它幫助我從一個更高、更宏觀的層麵理解瞭容器雲技術的價值和實施要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