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一世纪(VOGUE 100)

风尚一世纪(VOGUE 1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宾·缪尔 著,朵朵 译
图书标签:
  • 时尚
  • VOGUE
  • 百年
  • 历史
  • 文化
  • 摄影
  • 艺术
  • 流行
  • 潮流
  • 杂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6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35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Vogue》主要是一本时尚杂志,但它从来就不仅仅是一本时尚杂志。它贯穿了时尚与品位、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风尚一世纪(VOGUE 100)》是为纪念英国版《Vogue》百年华诞并配合相应的大型展览而出版的,它以其高雅的品位审视了20世纪以来的历史。
  在近2000期中,英国版《Vogue》将时尚置于一个更广的语境之中,成为文化的晴雨表——我们如何穿衣、如何娱乐,我们吃什么、听什么、看什么,谁**我们、激励我们、启发我们。这一百年中具才华的摄影师都为《Vogue》工作过,其中包括李-米勒、诺曼·帕金森、塞西尔-比顿、欧文-佩恩、大卫-贝利、斯诺登伯爵、尼克-奈特和马里奥·特斯蒂诺等。
  1916年,由于第1次世界大战阻隔了美国版《Vogue》跨越大西洋运到英国,其拥有者康泰-纳仕决定授权英国出版《Vogue》。英国版《Vogue》一炮而红,它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从未间断出版,并成为各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艰难困苦与乐观气氛、摇摆伦敦的60年代、狂飙突进的70年代、注重影像的80年代——而进入新世纪后,它仍然处于摄影与设计的*前沿。
  以十年为周期,《风尚一世纪(VOGUE 100)》回顾了时尚、美容与人像摄影中*重要的瞬间。书中既有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也有一些虽然不那么知名却极为精彩的照片,它们展现了塑造文化景观的那些面孔:从亨利·马蒂斯到弗朗西斯·培根,从卢西恩·弗洛伊德到达米恩·赫斯特,从玛琳-黛德丽到格温妮丝·帕特洛,从弗雷德·阿斯泰尔到大卫-贝克汉姆,从伊丽莎白女王到戴安娜王妃。此外,书中还有那些深刻影响了百年时尚的设计大师如迪奥、加利亚诺、圣洛朗、麦昆、韦斯特伍德等。由此,我们将看到20世纪女性审美与品位的变迁。

作者简介

  罗宾·缪尔(Robin Muir)是英国版《Vogue》杂志的特约编辑,也是一位摄影学者。他在英国国家肖像艺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和美国耶鲁英国艺术中心策划过大型展览。他的著作包括《影响之下:约翰·迪金、摄影和索霍区的诱惑》(2014年)、《Vogue模特》(2013年)、《Vogue封面》(2009年)、《镜头下:斯诺登伯爵和英国艺术世界》(2007年)、《世界上被拍摄*多的人》(2005年)、《诺曼·帕金森:时尚人像》(2004年)、《Vogue中的人物》(2003年)、《看不见的Vogue》(2002年)和《大卫·贝利:追逐彩虹》(2001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赞助者序
“昨日、今日与明日”
人们如何生活
1916-1929
绚丽的暮光
1930-1939
维护和平的艺术
1940-1949
梦想的微光
1950-1959
摇摆伦敦与时代脉搏
1960-1969
压力降低
1970-1979
生活的速度
1980-1989
破碎的魅力
1990-1999
黑暗降临
200-2009
此刻我们身在何处?
2010-2016
致谢
图片版权

前言/序言

  “潮流易逝,风格永存。”可可·香奈尔的这句著名格言,似乎在谈到英国版《Vogue》杂志的百年变迁时尤其适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创刊,到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全新形式,《Vogue》杂志中刊登的名人肖像及其摄影师,无论是塞西尔·比顿镜头中的玛琳·黛德丽,还是马里奥·特斯蒂诺塑造的凯特·摩斯,都是他们所属时代面貌的非凡体现,构成了20世纪的全貌。“Vogue100:风尚一世纪”展览是一项复杂且充满雄心壮志的工程,它依靠许多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工作才得以完成。首先,我要感谢罗宾·缪尔的杰出贡献,他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本书的作者。在众多参与者当中,康泰纳仕集团旗下《Vogue》杂志英国版主编亚历山德拉·舒尔曼是最会帮助人、激励人的一位。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康泰纳仕集团的编辑及版权总监哈丽雅特·威尔逊、“Vogue100”的策展助理亚当·布恩、《Vogue》杂志的创意总监杰米·帕尔曼、《Vogue》杂志的资料及档案管理员布雷特·克罗夫特和助理编辑斯蒂芬·佩兴斯。我们同样要真诚地感谢展览设计和艺术总监帕特里克·金曼斯的精心布展。
  对于我在英国国家肖像艺廊的同事们,我首先要感谢莎拉·廷斯利担任本项目的带共人,以及下列极富才华与技艺的人员:展览项目经理埃洛伊丝·斯图尔特,感谢她监督实施如此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展览部主任罗西·威尔逊和设计部主任裘德·西蒙斯。英国国家肖像艺廊的其他许多同人在本项目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十分感谢迈克尔·巴雷特、皮姆·巴克斯特、尼克·巴登、罗伯特·凯尔一阿切尔、娜奥米·康韦、乔安娜·唐、安德里亚·伊西、尼尔·埃文斯、尼古拉·桑德斯、菲奥娜·史密斯、莉兹·史密斯、德妮丝·福格尔桑和海伦·怀特奥克。我还要感谢在展览前期策划阶段给予帮助的两位朋友——我的前任桑迪·奈尔恩和高级摄影特别顾问特伦斯·佩珀(前摄影部主任)。我的出版部同事促成了这本美丽图书的出版,因此我要感谢总编辑克里斯多弗·廷克、印务经理鲁丝·缪勒一沃斯,以及设计师雷蒙德·沃特金斯。
  此次展览的核心人物,是创作出这些传世肖像作品的摄影师们,以及帮助我们将这些佳作集中展览的各出借方,我们感激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英国国家肖像艺廊十分感谢利昂-麦克斯赞助此次展览。若不是得到他的关键支持,一个如此雄心勃勃的项目将很难达成。
  伦敦的展览结束后,我们很高兴能前往曼彻斯特美术馆继续展出,我们要感谢那里的团队成员高效且令人愉快的合作,感谢馆长玛丽亚·贝尔肖以及她的同事迈尔斯·兰伯特、阿曼达·华莱士和菲奥娜·科里登。
  对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对这一百年里的不朽风格及其真谛进行了一次完美且趣味盎然的全面审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风尚一世纪(VOGUE 100)》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 --- 镜中世界:二十世纪都市变迁与生活哲学 导言:时代的褶皱与日常的构建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宏大叙事,而是潜入二十世纪,那个充满剧烈断裂与不可思议进步的百年间,探究都市生活形态的细微演变,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变迁中构建起自己的“日常哲学”。我们试图描绘的,是一幅由无数个微小选择、无形规范和可见物件共同编织而成的社会图景。这不仅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写,更是一次对“生活艺术”的深度考察。 第一章:水泥森林的诞生与空间心理学 二十世纪初,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本章将着重探讨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早期功能主义规划的冰冷理性,到中期对社区和公共空间的再人文关怀,都市的物理形态如何反作用于居住者的心理状态? 我们深入研究了“垂直生活”的兴起。摩天大楼不仅仅是工程奇迹,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等级和对天空的占有欲。电梯、走廊、门厅——这些原本只是交通工具的媒介,如何演化成新的社交疆域和心理屏障?分析了从“街坊邻里”到“匿名高楼”的过渡中,个体孤独感和集体归属感的微妙拉锯。 同时,交通系统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汽车的普及,对城市肌理的侵蚀与重塑进行了细致梳理。道路不再只是连接点,它们变成了流动的、消费的、乃至身份象征的载体。高速公路的修建如何切断了旧有的社群联系,催生了郊区文化的兴起,以及这些新空间对家庭结构和休闲活动的影响,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第二章:光影、噪音与感官的重塑 技术革命对人类感官体验的冲击,是理解二十世纪生活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媒介技术如何重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收音机、电影和后来的电视,首次将统一的声音和影像大规模地植入私人空间。我们探讨了“共享体验”如何在家庭客厅中被重新定义。电影院的黑暗与集体的情感共鸣,与家庭电视机前相对孤立的观看行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这些媒介不仅传播了新闻和娱乐,它们更在无形中植入了新的审美标准和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模型。 噪音污染的兴起是一个常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从蒸汽机的轰鸣到内燃机的咆哮,城市环境的声景发生了巨变。这种持续的、难以逃避的听觉刺激,如何影响了现代人的专注力、睡眠质量和神经系统?我们通过当时的公共卫生报告和文学作品中的侧写,力图还原那种“永不宁静”的时代底色。 第三章:日常器物中的阶级与审美 二十世纪是“标准化生产”和“大众消费”崛起的时代。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最普通,实则蕴含巨大社会意义的日常器物。 从厨房里的新式电器到家具的流线型设计,工业设计不再只是美学上的装饰,它成为了一种社会语言。一台新式冰箱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它如何改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模式?我们考察了不同材质(如塑料的崛起、铬合金的应用)如何被赋予新的社会意义,从耐用性到“新潮感”。 消费的场所也经历了革命。百货公司,这个巨大的、玻璃幕墙下的“人造洞穴”,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橱窗和内部动线,诱导和训练了现代消费者的“欲望”?购物行为如何从必要性的满足,转变为自我表达和身份确认的仪式?通过对当时广告策略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拥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四章:时间管理与效率的神话 福特主义和泰勒制的思想深刻地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时间成为二十世纪最宝贵的、也是最被严格衡量的资源。本章探讨了“效率”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被塑形并应用于个人生活。 从工厂的流水线到办公室的打卡制度,时间被切割成精确的单位。这种对时间的极度精确化,如何影响了个体对闲暇、等待和无所事事的体验?我们分析了日历、日程表、乃至手表(特别是腕表)如何在这一时期从实用工具上升为个体自律和职业素养的象征。 “自我优化”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我们研究了早期的时间管理书籍和励志演讲,它们教导人们如何“挤出”时间、如何“投资”时间。这种对时间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也带来了新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以及对“未被充分利用的人生”的潜在不满。 第五章:公共空间中的形象工程 随着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以及休闲活动的普及,个人形象的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本章关注个体如何在公共视野中呈现自己。 城市中的“亮相”文化:咖啡馆、公园、剧院,这些公共场所不再是纯粹的社交空间,它们成为了一个展示个人品味、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的“舞台”。服装、姿态、言谈举止,都成为了一种需要精心排练的表演。 我们还考察了公共卫生和“礼仪”规范的演变。从对咳嗽方式的约束,到对个人气味的关注,这些细微的规则是如何在人口密集的现代都市中,被用来划定社会边界、区分“得体”与“粗野”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节,实则是维持城市秩序和个体心理安全的重要基石。 结语:回望世纪的棱镜 《镜中世界》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二十世纪如何通过物质、空间、技术和观念的交织,塑造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生活从未如此方便,也从未如此被预设。回顾那个世纪,我们不仅是在审视历史的宏大叙事,更是在辨认那些定义了我们“如何度过一天”的,那些不容置疑的日常法则。本书邀请读者,拿起这块棱镜,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由前人构建的复杂而迷人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VOGUE 100,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便是“经典”。这不仅仅是因为VOGUE本身所代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是因为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内容,仿佛凝聚了百年时尚史上的璀璨精华。我尤其被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封面所吸引,每一张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瞬间,一个时代的符号。它们简洁、有力,却又能瞬间勾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忆和共鸣。而内页的图片,更是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优雅复古的年代,到大胆前卫的现代,每一个时期的风格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我沉浸在那些精心策划的时尚大片中,感受着不同年代的审美趋势,领略着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书中的模特们,她们不仅仅是行走的衣架,更是艺术的化身,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诠释着服装的灵魂。我喜欢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服装的剪裁、配饰的搭配,还是妆容的风格,都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时尚,是跨越时间的,是能够经受住历史检验的,是能够不断创新并引领潮流的。

评分

VOGUE 100,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气息,仿佛预示着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简洁而有力,经典的VOGUE Logo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的奢华。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浓郁的纸张香伴随着扑面而来的图像信息,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由时尚、艺术、摄影和人文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考究,每一张图片的尺寸、位置,甚至文字的字号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使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我不再是单纯地翻阅一本图册,而是行走在一条由光影、色彩和故事铺就的时光长廊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风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思潮的演进。我被那些跨越世纪的影像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的画面,更是凝固的历史瞬间,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格、人物的魅力以及社会氛围。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音乐,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甚至能想象到那些照片背后鲜活的人物故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VOGUE作为一本时尚杂志,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厚度与艺术价值,远不止于表面的光鲜亮丽。

评分

翻阅VOGUE 100,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时尚之旅,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屏息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文化印记。我沉醉于那些经典而又前卫的摄影作品之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时尚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结晶。那些或大胆前卫,或温婉细腻的影像,捕捉了不同时代的名流风采,展现了设计师们鬼斧神工的创意,更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色彩的运用和对光影的掌控,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画面具有了生命力。看着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潮流在书中被重新演绎,又看着它们如何演变成今日的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尚的轮回与创新。书中那些看似随意却精心构图的画面,无不体现着摄影师们对美的极致追求,也展现了VOGUE在发掘和引领时尚潮流方面的独到眼光。我被书中那些拥有独特气质的模特所吸引,她们的眼神、姿态,甚至是服装的褶皱,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这种由视觉引领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风尚”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服饰的更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对美学的永恒探索。

评分

VOGUE 100,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跨越百年的艺术展览,每一个板块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令人回味的细节。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VOGUE杂志在百年间所记录下的时代精神、审美变迁以及文化思潮,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充满故事感的照片,它们不仅仅是关于服装和人物,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女性力量的崛起,以及艺术与时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仿佛能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设计师们的创作激情,感受到那些闪耀在镜头前的明星们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社会女性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展现出的风采。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恰到好处地为那些精美的图片提供了背景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每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我喜欢书中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智慧和对美的坚持,它让我看到了时尚杂志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其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能发挥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女性、关于美的百科全书,充满了启迪和思考。

评分

VOGUE 100,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深入时尚基因库的探险,让我得以窥见这个领域最核心、最珍贵的宝藏。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展现了VOGUE这本百年杂志所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时尚风格的梳理和呈现,它就像是一张详尽的时尚进化图,清晰地展示了从过去到现在,审美潮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书中那些充满艺术感的摄影作品,对我来说,更像是电影的静止画面,每一张都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传递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我惊叹于摄影师们捕捉瞬间的功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构图、光影和模特的情绪,来营造出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被书中那些极具个性的封面设计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杂志的门面,更是时尚趋势的晴雨表,每一个都充满了创意和时代感。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时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潮流,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维度。它让我认识到,时尚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感,更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以及它与社会、与文化的深度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