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聖書:論語(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第一輯01)

中國人的聖書:論語(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第一輯0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淑萍 著
圖書標籤:
  • 論語
  • 儒傢經典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國學
  • 先秦
  • 文化典籍
  • 思想
  • 道德修養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63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09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曆代經典寶庫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17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孔子隻講如何做人,不講大理論

讀透中國文化的經典

勝過閱讀韆百本書


內容簡介

《論語》是中國經典中的一部,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聖人的言行錄,也是中國文學中著名的傳記書。本書通過對《論語》經典章節進行解讀,將孔子教學、為人的精髓,生動活潑地呈現給讀者,不僅內容豐富,可讀性極強,而且評價客觀,在《論語》解讀中不可多得。

作者簡介

宋淑萍,颱灣大學中文係碩士,師從國學大師毛子水。曾執教於颱大中文係,授《左傳》《荀子》《漢書》,已退休。著有《孟子集注補正》《談孔孟的人生修養》等。

目錄

導讀】中國人的聖書

編撰弁言

第一章 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第二章 學——溫故而知新

第三章 孝悌——仁之本

第四章 仁——剋己復禮

第五章 禮——與其奢也,寜儉

第六章 政者——正也

第七章 各言其誌——較輕鬆的一麵

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直──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三、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四、交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五、使乎!使乎!

六、短文妙趣

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第八章 關於《論語》

一、《論語》在中國經典中的地位

二、《論語》的編寫

三、《論語》這個名的意義

四、《論語》的各種本子

五、有關《論語》的疑義

六、我們讀《論語》

附錄? 《論語》原文


精彩書摘

孝悌——仁之本

人生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有愛;世界之所以可愛,是因為有情。一個沒有愛心的人,鳥語花香對他都沒有意義,因為他心裏沒有春天,隻有心存感謝的人纔有福纔快樂。我們每每在論及青少年犯罪問題時,不是指責社會,就是歸咎學校,要不然就是說父母對不起孩子,至於闖禍的當事人是韆樣的委屈、百種的無奈,可是他卻是事情所由生──不管什麼原因,事情總是他做齣來的。

謊話說一遍是謊話,說一百遍就成瞭真話。我們這麼寵這些嬌兒嬌女,於是年輕人就隻知有自己、眼中再無他人,全不問彆人曾給瞭他什麼,隻論彆人沒給他什麼!他們怨天尤人,怒氣乾天!其實愛和被愛同樣幸福。年輕人說:父母不瞭解我們!可是我們何嘗瞭解父母?我們要求被愛,那我們也得學會愛人!“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父母子女都當深思、切記!

中國古代講孝講忠,是對人子人臣的教訓。現在講“孝”子忠僕,是對為人父母的和為民公僕者的要求。我們總覺得人際關係都是相對的,單方麵的苛求,有時不免助長一方氣焰而使雙方形同水火。

這就好比做父母的,老是叫哥哥讓著弟弟,久之,不免使哥哥怨恨弟弟。《左傳》上鄭伯剋段的故事就是個鮮明的例子。

天下事不外乎情、理二字,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角色、盡個人的本分,父母有父母的樣,人子有人子的形。不忮不求,為父母的固不能要求子女一味順親,事實上求也求不得!為子女的更不應要父母“孝”子“孝”孫。一切發乎情、中乎理,社會自然和諧、天下自然太平。

以上的意思,大半依據數年前我所發錶的《從墨子兼愛說起》。在那篇文字我有後記:“我上有父母,下有稚女。用作上文,以為惕勵!”不想數年之內,父母相繼大去,許多要為他們做的事,沒有做;許多想對他們說的話,沒有說;天乎!痛哉!

各言其誌——較輕鬆的一麵

顔淵和子路陪侍在孔子的旁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誌願。”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壞瞭,我也不怨恨。”顔淵說:“我希望能不矜誇自己的好處,不把煩難的事推到彆人身上。”子路說:“我希望聽聽老師的意思。”孔子說:“我要使老年人覺得安舒,使朋友對我信賴,使少年人對我懷念。”

我們覺得《論語》是中國古代最早,且寫作技巧頗成熟的散文作品,其中除瞭極少數資質不高的弟子的記載外,其他都能以最省簡的篇幅作最豐富的記述。以本章來說:開頭的簡潔敘述,把讀者引入一種單純、祥和的氣氛中。空氣迴蕩著沉寂,孔子說話瞭:“盍各言爾誌!”子路馬上不假思索地迴答瞭,顔淵也說瞭,子路卻要老師也說說看——顔淵就不會這麼做,這一問子路的勇氣全躍然紙上。

子路所願是一個義氣十足的角色,大有李白《將進酒》中“五花馬,韆金裘,呼兒將齣換美酒”的慷慨。顔淵願“無伐善”,我們想顔淵之所以德行好,這恐怕是個主要的原因。“滿招損,謙受益。”態度謙遜,自然易引起彆人的好感,並較有機會得到彆人有益的指導。因此無論德行,識見都會漸漸改善,所以說“謙受益”。顔淵願“無施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一端。這是恕的行為,仁的錶現。

子路、顔淵的誌願,都不是常人能及的。但是,比之孔子,卻顯得渺小瞭。因為孔子的願望是使普天下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也就是《禮運?大同》所描繪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天下一傢、世界大同的太平景象。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你們可能因為我年長一點而不敢說話,不要這樣!你們平常老說‘沒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們,你們要怎麼做?”

子路馬上迴答說:“一個擁有韆輛兵車的國傢,夾在大國中間,有強敵壓境,又是連年飢荒,如果讓我來治理,三年就能使百姓勇敢作戰,並且知禮懂法。”孔子笑瞭笑。

“求,你怎麼樣?”冉有迴答說:“六七十裏見方或五六十裏見方的國傢,讓我來治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至於推行禮樂的事情,隻有等待有德行的君子瞭。”

“赤,你怎麼樣?”公西華迴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做什麼;我隻是很希望學習。友邦朝聘和諸侯盟會,我希望穿著禮服、戴著禮帽,作一個小小的擯相!”

“點,你怎麼樣?”曾晳有一聲沒一聲地彈著瑟,[聽瞭孔子問他],他鏗地一聲放下瑟,站起來答道:“我不像他們三位那麼有作為。”孔子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不過是各說各的心願罷瞭。”曾晳說:“晚春時節,[脫下舊鼕衣,]換上單袷衣,和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渡過沂水,在雩壇上放聲高歌,然後一路唱著迴來。”孔子嘆道:“我倒欣賞點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齣去瞭,曾晳落在後麵。曾晳說:“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孔子說:“這不過是各說各的誌嚮罷瞭!”曾晳說:“老師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應該用禮,他說話的態度不謙讓,所以笑他。”“那求就不是講到治國嗎?”“難道六七十裏見方或五六十裏見方還不算是一個國傢嗎?”“那赤就不是講到治國嗎?”“朝聘和盟會,不是諸侯的事情卻是什麼?如果赤隻能當個‘小相’,那誰能當得瞭‘大相’呢!”

這是《論語》裏最長、最美的一段文字。因為“夫子何哂由也”句用“夫子”一詞,因此清朝的崔述認為這章可疑,崔述的懷疑自有他的道理。但是既有《公冶長》裏規模的“言誌”,則在孔子生前就不一定沒有像本章這種較大規模的座談會。要說文字經後人修飾、潤色,那是難免的。事實上,現在《論語》的本子,可能大部分都是戰國時纔寫定的。既經戰國時人的手,則偶然齣現弟子當麵稱孔子為“夫子”的地方,亦不足怪!

場上人物:五;配樂:稀疏的瑟音。鏡頭緩緩推嚮孔子,孔子說話瞭。子路急切地答瞭。孔子笑瞭笑。然後冉有、公西華說。“點,爾何如?”背景音樂漸大,鏡頭對準鼓瑟的曾晳。“鏗!”瑟聲停瞭。四周死寂。對話又開始瞭……熬過瞭寒冷的鼕,大地又恢復瞭生氣;人們抖落瞭瑟縮,投嚮大自然的懷抱,春服多麼輕快,春風多麼溫柔,青年、少年,屬於春的一群,登上那高高的祈雨壇,拉開嗓門放聲高歌,一路唱著迴來!難怪孔子欣賞,我們也心嚮往之瞭。這段文字,顯然經過瞭刻意的經營:急躁的子路、慢條斯理的曾晳,強烈的性格衝突增加瞭文字的可讀性,製造瞭特彆引人興味的氣氛。曾晳冷眼看眾生,而瑟音流露著無奈……


前言/序言

中國人的聖書

宋淑萍

歲月不居、三十之年,忽焉已過!《中國人的聖書——論語》初版時,作者三十多夢、踏入杏壇未久;如今再把書校讀一遍,作者雖退而未休(仍在颱大開課),卻已是六十好幾、白發漸多之人!時間,往前看,一個禮拜,七天!往迴望,三十年,忽忽——像火車飛馳,景物一一被丟在瞭往後。

三十年,童稚成中年,壯健或已逝。人生滄桑、世事多變;但有些價值永遠存在。經濟不景氣、金融起風暴,在嚴峻的環境下,重拾古籍,從中尋找生存與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漸增多。《論語》,讓日本人找到瞭避風港。金融風暴讓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嚴重衝擊,失去方嚮的日本人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東山再起,每個人都很茫然,《論語》提供瞭令人安心的指導方嚮。日本市麵上齣現許多有關《論語》的書籍,包括《孩童們的論語》、《讓高中生感動的論語》、《讓孩童們朗讀的論語百章》、《漫畫的論語入門》等,各種《論語》書成瞭暢銷書,在不景氣時百業蕭條,《論語》相關書卻賣得特彆好,《論語》不隻是“中國人的聖書”,也是救世的聖經。

時報文化齣版公司於一九八一年三月十日齣版《中國曆代經典寶庫》青少年版四十五種,嘉惠學子及社會大眾,於文化傳承貢獻極大。大陸曾有齣版人來電:平生所讀第一部古書,即《經典寶庫》之山寨版《論語》,可見其影響麵之寬廣。

一位自小貧賤、年幼失怙的人,如何成為萬世師錶、韆古聖人?《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從《論語》中多所取材,仔細闡述瞭。三十年後,再讀原文,感覺還有些看法想藉此錶達。

孔子的人格特質是很特彆的,這種特質成就瞭一代聖師。先看《論語?子罕》: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麻冕雖是閤於禮的,但“細密難成,不如用絲之省約”。(集注)孔子從經濟層麵考慮,很理性地從眾。但“臣與君行禮,當拜於堂下,君辭之,乃升成拜。”拜乎上,驕慢,孔子堅持依禮拜於堂下。程子曰:“君子處世,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則不可從也。”(集注)孔子對事從不從俗,都有所堅持、都秉持義理,這是一種理性考慮。

顔迴是孔子最中意的學生,顔迴死,子曰:“天喪予!”子哭之慟。顔迴父顔路請求孔子賣瞭車為顔迴買槨,孔子沒有答應,門人厚葬顔迴,孔子不以為然。從顔迴之死,孔子的極度反應可見孔子感性卻也理性的態度。

子路是隻比孔子小九歲的門徒;性本強悍、好勇,“冠雄雞,佩豭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奇裝異服,陵暴孔子,經孔子誘導,“儒服委質”穿上正經的衣服,送上見麵禮,請求入門為弟子,從此,成為孔子最有力的護衛。在衛國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衛國政變,因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而奔赴國難;雖被攻擊,擊斷瞭帽帶,卻認為:“君子死而冠不免。”因為要“結纓”——係好帽帶,而被殺。孔子聽到衛國發生變亂,“嗟乎!由,死矣!”孔子是深深瞭解子路的個性的。孔子在中庭哭子路,從衛國來吊唁的人說:子路被“醢”(斬成肉醬),孔子叫人“覆醢”。

子路雖由於個性關係,常和孔子唱反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子路》)子路是夠“野”的,但孔子也贊許子由“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貧窮並不可恥,但以貧窮自慚、自卑,子路沒有這個毛病!子疾病(疾甚為病)。子路使門人為臣(子路分派門人治喪。——古代“人,病甚”,就開始治理後事瞭),病間(病緩解瞭),孔子說:“久矣哉!由之行詐也!”子路愛老師的心意,孔子自是心領的,但“無臣而為有臣”是“欺天”,孔子深不以為然。

從“侍坐”章,子路“率爾”而對,子路率性衝前的個性躍然紙上,對這樣一個橫衝直撞、性格畢現,全無半點遮掩的徒弟,孔子以愛、以寬容、以感性包容,卻時時以理性、嚴肅的態度導正之。

日齣、日落,花開、花謝。天地齣入、人生去來。在循環的過程中,平衡成為準則;否則跛而難行、顛而簸之。孔子理性又感性,所錶現的氣象雍雍穆穆、萬方則之。子路受教孔子前“性鄙、好勇力、誌伉直”,有類今日好奇逞狠、無聊無賴的青少年。受孔子教化,那個像今日頭頂朋剋、渾身重金屬配飾,見人稍覺不順眼,就怒目以對甚至橫加陵暴、毆辱人的子路,改頭換麵,完全被孔子收服瞭!但到底本性難移,搶話、嗆老師,“率爾”的本性不改。衛國政變,“子路在外”,他可以不“受其禍”!可是子路以為領受薪水,就不能不負政治責任。因為有使者入城,城門開瞭,子路隨而入!子路不是入城,是入瞭鬼門關!有人攻擊子路,擊斷瞭子路之纓,因為“君子死而冠不免”,為瞭結係帽帶而丟瞭命!國傢有難,“滿朝文武盡皆逃”!子路不在事發現場,本可逃過一劫。可是他偏往生命關卡的窄縫鑽,“性格決定命運”,此之謂也。

我們也許會想:“如果”子路沒有被孔子“設禮、稍誘”,子路也許就不會枉死,但“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剛直)”的人,最後際遇,亦未可逆料!而鍾鳴鼎食、山林放形,各有天性、個人適意;不可相強!不可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子路一生如果沒有遇到孔子,一生好勇鬥狠,生命竹下落,不過是葉之隕——也許會發齣一點飄落的聲響,但終歸於沉寂。而因為入瞭孔門,子路的生命展現輝光的一麵,給後人帶來無限震撼、一絲輕喟。“燃燒的木頭一麵噴射著火焰,一麵喊道:‘這是我的花,這是我的死。’”(泰戈爾詩集《飛鳥集》)子路的血,綻放瞭孔子生命的價值——教育的價值。子路的存在是一個永恒的奇異,那就是生命。


《論語》:穿越韆年的智慧之光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典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而《論語》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它以簡潔的語言、深刻的洞見,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為我們勾勒齣一個理想人格的輪廓,也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奠定瞭基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寫就於兩韆多年前的古籍,不如說是一部不斷被重新發現、不斷被賦予新意的“活”的經典,它以一種溫潤而堅韌的力量,穿越曆史的風雲,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和行為方式。 一部思想的百科全書,一麵人生的鏡子 《論語》並非一部係統性的哲學著作,它沒有宏大的理論框架,也沒有復雜的邏輯推理。相反,它以語錄體的形式,將孔子及其弟子們在日常交往、教學過程中的隻言片語、點滴感悟匯集而成。這種看似零散的片段,卻如同散落的寶石,串聯起來便能摺射齣無比瑰麗的光芒。它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幾乎涵蓋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仁: 這是《論語》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靈魂。孔子將“仁”視為人最根本的道德品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仁者,愛人。”(《顔淵》)“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顔淵》)“仁”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泛濫,更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關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這句傳誦韆古的“恕道”,更是將“仁”的具體化,要求我們在推己及人中實踐仁德。它倡導的是一種積極入世、關注現實的道德情懷,鼓勵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尋求和諧與共融。 禮: “禮”在《論語》中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指的是一套社會規範、行為準則和倫理秩序。“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禮”是維係社會穩定、保障個體行為有序的關鍵。孔子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提醒人們時刻遵守規矩,尊重他人,維護社會秩序。但孔子的“禮”並非僵化的教條,它蘊含著“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靈活性,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學而》),最終目標是為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君子: 《論語》中頻繁齣現“君子”的形象,這是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典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有著開闊的胸襟、高尚的品德和對道義的堅守。他們“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顔淵》),“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靈公》)。君子的修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學習、反思和實踐來不斷提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句話生動地體現瞭君子虛心學習、自我完善的精神。 學: “學”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事業,也是《論語》中反復強調的重要課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開篇的第一章就點明瞭學習的重要性與樂趣。孔子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品德的陶冶和人格的升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強調瞭學與思的辯證統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這是一種求實嚴謹的學習態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更是對學習方法提齣瞭深刻的見解。 政: 《論語》也深刻地探討瞭為政之道,為統治者提供瞭寶貴的治國理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強調統治者的品德和榜樣作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他更傾嚮於用道德和禮儀來引導民眾,而非單純依靠政令和刑罰。 其他: 除瞭上述核心內容,《論語》還涉及孝道、忠道、信、恕、勇、智等諸多方麵,內容包羅萬象,幾乎觸及瞭人生的每一個重要命題。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與弱點,也為我們提供瞭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安頓心靈的智慧。 穿越時空的對話,永恒的價值 《論語》之所以能夠跨越韆年,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於它所探討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人如何立身處世?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如何追求人生的意義?這些問題,無論在哪個時代,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無法迴避的。 孔子的思想,以其溫和而深刻的力量,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曆代帝王以“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方式,將《論語》奉為圭臬,將其思想融入國傢製度和意識形態之中。無數文人墨客以《論語》為精神指引,將其中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融入自身品德的塑造。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引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用以指導生活,規範言行。 《論語》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曆史地位,更在於它對當下生活依然具有的啓示意義。在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我們或許更容易迷失方嚮,感到焦慮不安。《論語》所倡導的“仁愛”精神,提醒我們關注他人的感受,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抵製冷漠與隔閡。它所強調的“禮儀”,教導我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一份尊重與剋製,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它所推崇的“君子”品格,為我們樹立瞭一個自我完善的榜樣,鼓勵我們在浮躁的時代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對道德的追求。 《論語》的閱讀體驗: 閱讀《論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與先賢對話的體驗。它不像一本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一本史書那樣有嚴謹的史實考證。它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略顯平淡,但細細品味,方能體會其醇厚與甘甜。 《論語》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意蘊深遠。每一次的閱讀,都可能因為自身閱曆、心境的不同,而産生新的感悟。有時,一句簡短的話語,會在某個特定的人生節點,突然撥動心弦,帶來醍醐灌頂的啓示。它鼓勵我們從細微之處著手,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去體悟人生的真諦。 結語 《論語》不僅僅是一本古籍,它是一種智慧的傳承,一種精神的指引。它以一種溫潤而堅韌的力量,塑造瞭中華民族的品格,也為我們提供瞭一份穿越時空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重讀《論語》,或許能讓我們找到內心平靜的港灣,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與力量。它如同一盞不滅的明燈,永遠照耀著中國人探索人生的道路,引領我們追尋更加崇高、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讀《論語》仿佛穿越時空,與一位古老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初讀時,我對書中那些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的語句感到一絲睏惑,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話語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像流行語那樣直白易懂,卻蘊含著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力量。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體會到孔子所倡導的“仁”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它並非高不可攀的道德理論,而是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的處世之道。學習的快樂,朋友相聚的喜悅,以及不被他人理解時的平和心態,這些都是“仁”在具體情境下的體現。書中關於君子、小人的辨析,關於孝道、忠義的闡述,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準則。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簡單卻極具普適性,它教會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就像在靜謐的湖麵上投下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層層擴散,觸及內心的深處,引發長久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靜水流深的力量。它不像某些心靈雞湯那樣短暫地激昂,而是像涓涓細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的認知和行為。孔子對“君子”的定義,以及對“小人”的批判,並非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對兩種不同人生境界的深刻揭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種內心的狀態差異,決定瞭他們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截然不同。書中對“政”的探討,雖然是針對古代政治,但其中蘊含的為政之道,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至今仍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它提醒我們,真正的領導者,應該以身作則,以道德感召,而非僅憑強製手段。讀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我更加理解到,與其汲汲於功名利祿,不如專注於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品德,真正的價值終將被看見。這本書讓我明白,內心的充實和道德的完善,纔是人生最堅實的根基。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並非在於提供一套即時可用的成功秘籍,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世界、理解人性的獨特視角。孔子的思想,如同一泓清泉,洗滌著現代社會過於喧囂和功利的心靈。書中那些關於“禮”的論述,起初會讓人覺得繁瑣,但細細品味,便能理解“禮”的根本在於規範人的行為,使之達到和諧有序。它並非僵化的規矩,而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道德自覺。讀到“居無備,則無處安身;為無備,則無處安業”,我深切地感受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這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更體現在精神修養和人生規劃上。書中對“學”的強調,並非單純地追求知識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追求知識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通過學習達到的道德升華。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藏於樸素的言語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行動去踐行。

評分

《論語》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聖書”,不如說是一部蘊含著中華民族韆百年智慧的“人生指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麯摺離奇的情節,隻有簡樸的對話和深刻的道理。每當我感到迷茫或者遇到睏境時,翻開這本書,總能找到一絲慰藉和指引。書中關於“道”的討論,雖然抽象,但卻觸及瞭人生的本質。孔子追求的“道”,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和個人道德的完美統一。他認為,君子應該“安貧樂道”,即使生活睏苦,也要保持內心的寜靜和高尚的追求。這種精神境界,在物質至上的今天,顯得尤為難能可貴。書中對“德”的推崇,讓我理解到,一個人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品德修養上。孔子並非要求我們成為完美無瑕的聖人,而是鼓勵我們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提升。每一次閱讀,都像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加堅定地走嚮人生的方嚮。

評分

閱讀《論語》,我常常被其中蘊含的溫厚的人文關懷所打動。孔子並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者,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弟子們認識生命的真諦。書中關於“恕”的論述,即“能近取譬”,讓我深刻體會到同理心的重要性。它教會我們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人的處境。這種“恕”道,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石。同時,書中對“勇”的解讀也並非魯莽衝動,而是“知恥近乎勇”,即知道羞恥而敢於擔當,纔是真正的勇敢。這讓我反思,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是否過於看重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道德約束和自我反省。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在的力量,而是來自內心的堅定和道德的完善。每一次閱讀,都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促膝長談,從中汲取人生的養分,滋養心靈的成長。

評分

買來學習學習,此書印刷清晰,沒有錯誤缺頁,是正版。這本書是作者對尚書部分章節的解讀和認識,具體學術價值有待仔細閱讀後追評,不錯。

評分

喜歡書,讓書櫃滿起來。

評分

喜歡書,讓書櫃滿起來。

評分

評分

這一套書製作精美,便於攜帶閱讀,值得收藏!

評分

漂亮的包裝,優良的紙質,內容很吸引。京東物流就是牛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書!

評分

讓我們跟隨他人去捕風捉影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