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球智库》集中了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布鲁盖尔国际经济研究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墨西哥对外关系委员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智库的新创新案例,将创新型智库建设的五大基石归纳为共享领导、文化塑造、知识管理、组织管理与战略规划,并总结出智库系统化创新的五大维度,即人才、研究、传播、资金与合作。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每年新成立的智库数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当竞争日益激烈时,为什么有些智库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保持“长盛不衰”?为什么有些智库可以迅速崛起,与世界智库并驾齐驱?是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与战略规划让它们得以“新生”?哪种类型的领导力与文化有助于智库的发展?什么样的融资举措值得其他智库借鉴?
《全球智库》以当前全球智库面临的挑战为出发点,探讨身处信息爆炸、速度更迭更快的竞争环境中的智库如何实现创新,通过对30多个智库创新案例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创新型智库建设所需的五大要素,即共享领导、文化塑造、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和知识管理,并从人才、研究、传播、资金、合作五个维度探索智库实现系统化创新的方法,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丰富的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苗绿,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秘书长。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博士学位、经济和资源管理博士后。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王辉耀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曾担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被国新办中国网评为“中国智库建设十大代表人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石教授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眼光如炬,烛照幽隐。隐藏的事实,经他点明,豁然开朗;新奇的结论,经他推衍,斑斑在案。出人意料处,立论大胆而有据:引人入胜时,行文有趣且有序。
——鲍鹏山
目录
自序
PART 1 智库:不创新,就灭亡
认识智库
什么是智库
智库何以崛起
全球智库发展最新动向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智库面临的新挑战
PART 2 智库如何创新
智库迈入创新时代
什么是创新
创新的驱动力
创新型智库建设的五大基石
共享领导
文化塑造
知识管理
组织管理
战略规划
智库系统化创新的五大维度
人才
研究
传播
资金
合作
PART 3 全球智库创新借鉴
B
打造学术的黄金标准:贝尔福科学和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欧洲经济政策实验室:布鲁盖尔国际经济研究所
美国智库中的“轻骑兵”: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历久弥新的百年智库:布鲁金斯学会
C
新经济智库的艰辛探索: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F
为民众提供政治培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
G
为全球化的印度建立合作伙伴: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构筑独特人才网络: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
独特的研究定位:国际治理创新中心
唯实求真,守正出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搭建学术与政策的桥梁: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H
欧洲独立智库的标志: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K
全球化视角: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L
智力支持欧盟政策:里斯本委员会
M
多样性与包客性: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思想创新重塑政策:美国进步中心
探讨墨西哥在世界的角色:墨西哥对外关系委员会
数据改变教育:麦可思研究院
O
浓郁的泛欧特色: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
Q
对全球商业与政治的未来思考: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
R
为日本外交政策提供建设性构想: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
教育与研究相得益彰: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
S
保卫良好科学实践:生态研究所
环境政策领域领头羊:世界资源研究所
W
新技术塑造传播力: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
将学术界的深思熟虑贯穿到决策界:威尔逊中心
Y
搭建亚洲与世界的对话桥梁: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
企业化运作的代表:野村综合研究所
利用新技术推动政策讨论:伊索斯公共政策实验室
Z
以改革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超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高校智库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全球化智库(CCG)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2016年,世界格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2017年,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脱欧”“特朗普新政”……一只只“黑天鹅”飞过的背后,是各种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当“不确定性”成为最确定的事件时,智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能够未雨绸缪地关注到全球经济政治新动向,可以为政府提供理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成为这个时代赋予智库的历史使命。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例,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是那个时期智库的典型代表,这些智库十分强调研究的独立性与科学性,它们的运作模式更接近于研究型大学,因此被称作“没有学生的大学”。“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冷战和技术革命等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智库影响日益发酵,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以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等为代表的智库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随着各国对智库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数量已近7000家,正如智库研究学者唐纳德.E埃布尔森(Donald E.Abelson)教授所言,近年来智库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然而,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每年新成立的智库数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相较于20世纪最后10年,平均每年新增智库数量超过140家,21世纪头15年内,全球每年新增智库数量下降为109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何在?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上一篇来自Amanda Bennett的文章“Are think tanks obsolete?”将当今智库生存环境的脆弱表露无遗。全球的智库正面临着种种大考:金融危机“后遗症”不但影响了世界各国,更波及各大智库,很多国家及地方政府削减了公共政策研究的财政投入,某些国家比如加拿大一些曾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库在金融危机后因“资金无法持续”等问题相继倒下;媒体、咨询公司等成为智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大数据时代则考验着智库研究人员的数据“掌控力”,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也在检验着智库的“传播力”……
我们也发现,大考面前,有些智库却能脱颖而出,比如成立于2005年的布鲁盖尔国际经济研究所(Bruegel)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家国际顶尖的经济政策智库,还有些智库可以做到“百年长青”,比如成立于1916年的布鲁金斯学会。我们不禁要问,当竞争日益激烈时,为什么有些智库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保持“长盛不衰”?为什么有些智库可以迅速崛起,与世界顶尖智库并驾齐驱?是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与战略规划让它们得以“新生”?哪种类型的领导力与文化有助于智库的发展?什么样的融资举措值得其他智库借鉴?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精心挑选了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意大利、比利时、印度、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三十多家智库作为考察对象,这些案例中既有历史悠久的“百年智库”,也有时日尚短的“年轻智库”,既有规模很大的“超级”智库,也有人数较少的“微型”智库。
《世界之窗:观念的熔炉与思想的灯塔》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迭代加速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晰的视野来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然而,信息的海洋中鱼龙混杂,观点纷繁复杂,如何拨开迷雾,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可靠的指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之窗:观念的熔炉与思想的灯塔》并非一本罗列具体数据或提供现成答案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扇开启深度思考的窗户,一场探究智慧源泉的旅程。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为世界提供思想养分、塑造观念格局、引领时代前沿的机构——全球智库的广阔天地。我们将一同审视它们的运作机制、研究方法、影响路径,以及它们在塑造全球议程、推动政策变革、促进国际合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智库的诞生与演变——观念生长的土壤 在深入探讨智库本身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其历史的根源。智库并非凭空出现,它们的萌芽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对知识、对治理、对进步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本书将追溯智库的早期形态,从古代的学府、哲人社群,到近代启蒙运动中涌现的各种思想团体,逐步勾勒出智库作为独立思考与公共政策对话平台的演进脉络。我们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如何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智库,它们各自关注的焦点和承担的使命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启蒙时代的思想火花: 审视那些在知识革命时期,致力于挑战传统、推动社会改革的非官方研究与辩论社群,它们如何为现代智库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公共性奠定基础。 工业革命后的专业化浪潮: 探究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专业知识需求增加,以及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中面临的挑战,如何促使更具专业性和组织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它们如何开始在特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二战后的战略与政策转向: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格局下,各国对战略研究、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迫切需求,如何极大地推动了以研究和咨询为核心的智库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化格局: 观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跨国界问题日益突出,智库的地理分布、研究领域、 Funding 模式以及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动态的面貌。 第二部分:智库的运作哲学——思想的孵化器 本书将深入剖析智库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我们不只是描述它们是什么,更要理解它们如何运作,如何将零散的观察转化为有洞察力的分析,最终影响决策。 独立性与公信力的基石: 探讨智库的独立性对于确保研究客观性的重要性,以及Funding 来源、治理结构、学术自由等因素如何共同构建智库的公信力。我们将分析不同Funding 模式对智库研究方向和独立性的潜在影响,并审视建立和维护公信力的关键策略。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介绍智库进行前沿研究的常用方法论,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案例研究、政策模拟、实证研究等。我们将探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如何跨界合作,运用多元化的理论框架来解读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揭示智库如何吸引和凝聚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实践经验和文化背景的顶尖人才。我们将关注智库如何为研究人员提供开放、协作的研究环境,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出版物发表等方式,促进人才的成长与思想的碰撞。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深入分析智库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产品,包括研究报告、政策简报、学术论文、书籍、专栏文章、新闻发布会、研讨会、线上讲座等。我们将关注智库在不同传播渠道上的策略,以及如何有效触达决策者、公众和学术界。 第三部分:智库的影响力维度——观念的传播者与变革的推动者 智库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对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力上。本书将多维度地展现智库如何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成为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政策建言与咨询: 探讨智库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和专业的分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政策建议,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中。我们将分析智库如何与决策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将复杂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方案。 议题设置与公共认知塑造: 审视智库如何在社会议题的早期阶段发挥预警和引导作用,如何通过研究和传播,提升公众对重要问题的认知度,引发社会讨论,从而影响公共舆论和政策优先级。我们将探讨智库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科技伦理等前沿议题上的探索。 知识传播与教育启蒙: 阐释智库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前沿理念、提升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通过公开的报告、教育项目、公众讲座等形式,智库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交流与跨国合作: 聚焦智库在全球治理、跨国合作中的角色。分析智库如何作为“二轨外交”的重要参与者,搭建国家间、地区间的对话平台,促进理解与互信,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跨国界的解决方案。 社会创新与发展驱动: 探讨智库如何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激发社会创新,为解决贫困、不平等、环境恶化等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全球智库的多元图景——地域、领域与新兴力量 世界并非只有一个视角,智库的格局也因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智库世界,理解它们的独特贡献。 东西方智库的对话与碰撞: 对比分析欧美传统智库与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智库在研究关注点、方法论、Funding 模式和影响力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探讨全球智库格局的变迁,以及新兴智库在全球议题中的作用。 跨学科研究的前沿探索: 关注那些在科技政策、人工智能伦理、生物技术、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智库。它们如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超前思考。 关注特定议题的专业机构: 介绍那些专注于某一特定议题的智库,例如人权、民主治理、反腐败、教育改革、区域和平等。它们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和倡导,在各自领域推动变革。 非营利性、独立性与社会责任: 强调智库作为社会公器,其非营利性、独立性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我们将审视智库在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推动民主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结语: 《世界之窗:观念的熔炉与思想的灯塔》旨在打开一扇通往全球智库世界的门,让读者得以窥见思想的源头活水,理解观念如何孕育、传播并最终影响世界。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集,而是邀请每一位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去认识、去理解、去评价、去参与这场关于人类未来走向的智慧对话。在信息洪流中,智库提供了一片相对宁静且深度思考的沃土,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复杂中寻求一份指引,在迷茫中看到一束前进的光芒。理解智库,就是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被思考,被定义,并被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