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它的山河

诗与它的山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驰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山水
  • 文化
  • 文学
  • 中国
  • 自然
  • 风景
  • 人文
  • 艺术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48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8
字数:5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晋宋以后,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种独立主题和重要元素。与《诗经》《楚辞》等早期作品中山水仅作为诗人表达情志的手段不同,谢灵运、鲍照等诗人开始持续正面描写山水。随着时代的推移与文化的积累,中国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受和表达也不断丰富,形成一株绮丽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山水美感话语之树。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花费七年时间进行了十次实地考察,来写作这部新著《诗与它的山河》。作者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结合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对中国中古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旨在动态地观察中古诗歌中山水美感话语的生长。它追溯了上至谢灵运被贬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下至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846)这424年间,重要的十五位书写自然山水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每篇文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诗歌呈现大自然的审美维度和价值取向,于世界文学或比较文学颇具意义,更使读者意识到,中华南北的山川河流不仅是古人赞咏描摹的对象,还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广阔语境,一旦被横加破坏便再难复现。作者希望借这一研究,不仅思考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表达,也呼吁提倡另一种环保意识,即注意保护和延续孕育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那一片自然山川。


作者简介

萧驰,曾于中国大陆修读中国文学批评史。1987年负笈北美。先后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修读比较文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是滥觞北美而流播亚洲“中国抒情传统”学术型态中重要学者,多年来致力其发展。所撰《中国抒情传统》(台北:允晨,1999)对此作初步理论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密歇根大学,2001)探讨此传统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说世界中的延伸;与柯庆明合编《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上、下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回顾此学术四十年发展。20世纪末以来,倾心研究中国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传统的观念史,三卷本《中国思想与抒情传统》(《玄智与诗兴》、《佛法与诗境》、《圣道与诗心》,台北:联经,2012)是历时十二年研究的成果。这本《诗与它的山河》呈现了作者近年*新的关注点和研究进展。

导 论

第一章 大谢“山水”探秘

第二章 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

第三章 南朝诗的空间内化

第四章 问津“桃源”与栖居“桃源”

第五章 生气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

第六章 杜甫夔州诗中的“山河”与“山水”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风物

第八章 “山水”可惧,“水石”可居

第九章 生狞的天地图景

第十章 水国之再呈现

全书结论

引用书目

主题词索引

后 记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本书题旨/为何不是“山水诗”/诗中与画中的山水如何不同/本书时间
涵盖之上、下限
二本书方法:一种知识考掘/现地研究/中国诗“非虚构性质”辩证/话语
树:各章内容之大概关联/各章之间若干纽带或持续“情节”/本研究意义何
在:对中古诗研究而言/对人类文化史研究而言/跨领域的景观学/呼吁另一
种环保意识
三公元五世纪前山水书写及思想语境/神女是梦中山水/《高唐赋》的“物
质想象”:云气/《高唐赋》的经验成分/书写自然的山水骨架/汉赋对宋玉辞
赋的承与弃/汉赋与汉代思想/王弼解构汉代宇宙图式的空间系统/嵇康的
原发精神/嵇康的超越哀乐境界/郭象解构宇宙图式的时间系统/“冥”或“无
迹”/庾阐:书写山水与灵山来药/兰亭雅集:原发精神一次“演出”/地理
探索热潮与《游天台山赋》/山水书写中的佛教因素/谢灵运汇集诸文化语脉

第一章 大谢“山水”探秘
一、引言
阅读谢灵运,打开另一部大书/本章结构
二、实地山水:谢灵运诗的地理考辨
“山水诗”乃地方之诗/长诗题出现与书写山水/现地考察之必要/1.上戍石
鼓山/2.斤竹涧/3.白岸亭/4.始宁墅、南山、北山/5.石壁精舍/6.归濑
三瀑布/7.石门、石门山
三、话语山水:谢灵运的美感世界
“非虚构”性质的确认/山水书写与对仗形式/谢诗对仗中的山与水/谢氏美
感之所钟:汀渚址湄之曲线/瀑布/缺席的天空/涧/偏爱澄净山水的意识/
色彩选择/谢诗漠视的环境因素/山水书写的现象意味/谢氏游赏和居住环
境的地貌特征/复音词“山水”的构结和出现时间/山水书写中的“一元双
极”/早期中国绘画中的山水骨架
四、余论
山/水与中国绘画、园林/山/水与中国地貌特征
附录一山水化情与情化山水
玄学家期藉山水化解情累/谢诗化情累不能奏效的例子/山水作为忧伤的象
征/谢诗的元诗意义/“外在的内在化”

第二章 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
一、引言
鲍照、小谢的文学地理与社会身份/“风景”的提出
二、天地行旅中的渺漭风景
鲍照祖承大谢的“山水诗”/鲍照所登之京岘山/鲍照所登之蒜山考辨/感知
自然风景的天一地框架/古人登山的现象学/江矶是山水“一元双极”一特
殊形式/深度藉助望眼/天一地中“风”与“景”消融山/水框架/鲍照的
“迷远”山水/天一地涵人于其中/云水苍茫图景本身的表现性
三、衙署轩窗中的“芊绵蓓丽”风景
谢朓守宣时府治之位置/官廨衙署轩窗中的“风景”/谢跳开启“平远”/小
谢对景物纵深的诠释/诗联中“风”与“景”对举/谢朓的吊诡:氛围与经
营位置/移远就近和游目于远近/书写中的勾与染/小谢打破谢灵运山水诗
结构三段论/小谢的“着笔甚轻”/“淡墨”与“轻岚”
四、结论
远望与“风景”/“风景”是“空气和光”的转喻式词义扩大/“地景”与
“天一地之景”/天一地与中国绘画/“风景”的吊诡:“身即山川而取之”/
……

第三章 南朝诗的空间内化
第四章 问津“桃源”与栖居“桃源”
第五章 生气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
第六章 杜甫夔州诗中的“山河”与“山水”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风物
第八章 “山水”可惧,“水石”可居
第九章 生狞的天地图景
第十章 水国之再呈现
全书结论
引用书目
主题词索引
后 记

精彩书摘

本书这一研究的念头,萌起于二十几年前在美国留学期间一次旅行。当我随当地人经过一片空旷干燥、岩石裸露的群山时,美国游人对此的美感兴奋令我惊讶,它与我由中国诗、画陶冶出来的对山水之美的预期如此不同:那应当是高岑岏,云烟缭绕,屹立于大河之畔,或悬淌着瀑布湍流的山。这次经验令我思考:诚然,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是一个神秘深邃而不宜简单作答的问题。所有民族皆对山野林泉有某种神往之情,这里有心灵中对远古祖先生活环境出自本能的思恋。然而,在许多更为具体的趣味和习俗上,却可能迥异。这其中有各自生存环境地貌不同的因素。而各种地貌和各自语言语义系统中累世形成的美感经验,又主要借文学、绘画和园林作品得以积淀和传承。这一积淀和传承又成为贡布里希(E. H. Gombrich)反复论证的后人观赏中的“期待界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精神趋向”(mental set)和“形式语汇”(vocabulary of forms),以致鉴赏和创作率皆“依赖期待与观察之交互作用”,有技巧与无技巧的艺术家乃由“对这些语汇而非对事物的了解而辨分”。据此,常被视为本然的山水美感,其实是一种值得悉心研究的文化。而据存世的文学、绘画和园林作品,后人可以观察一个民族景观期待界域、精神趋向、形式语汇等在美感话语树上的生长。

本书宗旨即由中国中古诗歌文本做这样一种观察。笔者试图考察中国诗人在持续正面书写山水自然的头四百多年之中,美感话语树的生长。所谓书写,一定包含了经验和对环境的情感反应。所谓正面书写,是指自然山水不再如钱锺书先生论《诗》三百篇所说,“有‘物色’而无景色,涉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即侔色揣称,亦无以过”,而如其论楚辞所说,“解以数物合布局面,类画家所谓结构、位置者,更上一关,由状物进而写景”。然而,楚辞的山水景色书写却未真正形成传统。所以,在本书划出的时限中,笔者要特别强调“持续正面书写”现象的出现,它使得吾人得以将晋宋以后发生的文学现象,与宋玉《高唐赋》、曹操《步出夏门行》等零星出现的作品区分开来。因为自晋宋以后,自然山水才逐渐在诗中确立为一种主题或具派典意义的因素。

本书选择使用“诗人山水书写”而非“山水诗”作为主题词,因为后者或涵盖范围过于狭窄,或不免指涉含混。古人诗作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鲍照的《登庐山二首》、《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谢朓的《游山》、《游敬亭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维的《终南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韩愈的《南山诗》等,的确可称为“山水诗”。但倘比照在山水画中内容幅度,这样直接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的诗篇其实数量有限。举例来说,鲍照和谢朓是目下任何“山水诗史”叙述都不会忽视的“重要山水诗人”。然而,这两人作品中真如以上所举那样主要写山水者实在寥寥。其原创的山水美感话语甚至不在这些作品。有人提出以内容的比重来衡量。然中国古典诗,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篇幅有限,很难仅从篇幅上去界定。被目为“山水诗人”的何逊,不少作品其实只有一联涉及山水。又有人提出以诗人身体是否进入山水自然为考量,但那样就会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这样的名作也排斥在外。以同样的标准,中国山水画史所涵括的大半作品恐怕都有问题了。因为后期中国山水画的大量作品属于高居翰所谓“艺术史的艺术”,即非出于经验与写生,而具王国维所谓“古雅”性质。但它们仍然是今日治艺术史者研究山水画的重要对象。

……

本书内容自第一章开始的时间上限,是谢灵运被贬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是年秋,谢氏去离建康而赴永嘉,途中即开始正面书写山水。此后两年诗歌史即进入了元嘉时代(424—453),其时他已在始宁的祖业隐居逾年。元嘉是沈增植所谓五七言诗“三关”中的第三关,自时序而言则是第一关,以此诗坛开启了新的主题和派典。刘勰以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以及“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标显了这个中国诗的新境。

本书的时段下限是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846),跨越了唐代元和(806—820)至会昌(841—846)时期。此一期间五七言诗历经了元嘉之后的“元和诗变”,这是“三关”说之第二关。本书视域即涵摄这两关之间书写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十五位诗人。就书写山水自然而言,这应当是中国诗人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三关”说顺时序而言,第三关是宋之元祐。然宋诗纵然汗牛充栋,却如日本研究中国诗的大家吉川幸次郎所说:“宋诗是对于人之世界具有浓厚兴趣的诗。或许正因为如此,宋诗对于吟咏自然,显得既不热心,又乏善可陈”,以致在他眼中,咏叹自然之美的“山水诗人”,“已不存在了”。而山水主题却在宋以后绘画中成为大宗,即便对艺术家身体经验的强调嗣后逐渐式微。中国诗、画面对山水的诸多悬隔,实由上文所论诗人画家之于“山水”的不同关联而生发。

……

这样一种研究,其意义又在哪里?本人以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首先,本书是以全新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藉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中古诗歌文本所做的一次大胆探索。这一探索令作者发现了诸多诗人作品未曾豁显的特色。这就如同进入一片森林,避开了已被路人踩得平坦的路径,选择自己从荆棘中去蹚道,固然辛苦,却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一道道风景线,看到各个诗人作品竟如此异彩纷呈。

其次,本书的讨论是于世界文学或比较文学颇具意义的议题。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对大自然的关怀是重要的文化主题,而认识自然山水之审美价值并进行正面书写是中国文学传统可以引为骄傲的一项成就。法国学者幽兰(Yolaine Escande) 曾借引地理学者贝尔凯(Augustin Berque) 的一段话,说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比较研究的意义。贝尔凯依据四项条件——一个或多个指涉“景观”的词汇,“景观”的文学表现,“景观”的绘画表现,“景观”的造园表现——认为历史上只有两种文明创造出“景观”文化,即中国南北朝时代及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而这两个跨越不同大陆的时代之间,已经相隔了何止千年。西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学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也说:谢灵运比仅仅为了欣赏景色而最早攀登阿尔卑斯山的彼得拉克(1304—1374)早了近千年。这样的表述或许易使人忘记自然主题在西方文艺中的一段历史。远在文艺复兴之前,甚至也在以曹魏建国算起的魏晋南北朝之前,在欧洲罗马共和国和帝国之交的动荡时代,文学中已经出现了正面书写大自然的重要文本。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 —前19)的长诗《农事》(Georgics)曾被誉为“在所有文学中,第一首以描写大自然作为主要存在理由和愉悦来源的诗作”,以致倘若欲归为一个文类的话,应被称为“描写诗”。作为中国学者,吾人会对冠维吉尔的《农事》为“第一首”之说难以苟同,因为宋玉的《高唐赋》、《风赋》,乃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皆作于维吉尔《农事》之前,且皆以描写大自然作为“主要存在理由和愉悦来源”。但罗马时代文学,特别是维吉尔的《农事》,确为西方文艺这一主题之渊薮。老普林尼( 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的著作《自然史》还提到过罗马时代有一位描绘树林、山丘、鱼塘、矮树丛、海峡、河流和湖岸的画家斯图丢斯(Studius)。罗马时代的人也曾到西西里去攀登埃特纳火山。虽然罗马文化总体来说乃彰显人类强加给自然的秩序,比之北欧凯尔特文化,更缺乏梦想和蛮荒自然中的冥想,但由于拉丁文本的广泛流传,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诗歌与绘画中,人们一再听到的却是罗马文化的回响。然而,与本书所欲展开的多数篇章内容相比,维吉尔的长诗《农事》并非真正基于个人身体经验的创作,此诗所概括的是罗马广袤的“农神之土”(land of Saturn)上,大地、天空和海洋中的四季风云和农事生活,并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地点。长诗中出现的自然神如傅恩(Faun)、骓德(Dryad)、潘(Pan)、泽菲尔(Zephyr)、瑟梯丝(Thetis)等,也都是罗马所有土地上的森林之神、树精、牧神、西风之神和海中女神。而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书写传统能与汉赋辨分,一个不同即在其主要基于个人的身体经验。而且,按照上文的标准,自罗马共和国末期文学开始的对大自然的正面书写,并未真正持续下去。随着基督教文化进入欧洲,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文化转向天界和内心,漠视被视为撒旦之土的此一世界。直到文艺复兴后的十六、十七世纪,正面书写大自然的作品才重新出现和得以持续。故而,倘若沿循贝尔凯两大文明传统的说法,应是中华文学与欧洲文学分别于公元前三世纪和公元前一世纪即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正面书写,然皆因文化思想语境的改变而一度失去活力。而中国文学却在早于欧洲一千余年的东晋刘宋时代,发展出书写大自然的持续不辍之新传统。因而,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对大自然的关怀,本书讨论的内容,恰恰是欧洲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之间,人类文学这一主题之最重要发展,是研究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性和风景美学不可能绕过的一段历史。

复次,幽兰援引贝尔凯提出的“景观传统”提示吾人:在古代中国的诗文、绘画、园林、题画以及各自的论著中,尽管艺术介质和形式有所差异,但仍广泛存在景观学意义上的互文,涉及以欣赏的态度观看、呈现大自然时采用共通的价值取向和美感话语。山水是中国绘画的大宗。追溯其源头,有以为东晋者,有以为刘宋者,又有以为李唐者。以为起于唐的根据,主要在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有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说。然张彦远在此书中,却不仅在论画六法一节中引顾恺之语谓“画人最难,次山水”,且于评戴逵时有“其画古人、山水极妙”,评戴逵之子戴勃又征引孙畅之语“山水胜吴”,这就很难令人相信画中山水是起于李唐了。而且,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和刘宋时代的两篇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以及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传世真迹《游春图》都令吾人相信:山水主题在中国绘画中初步萌芽的时代,应与同一派典在中国诗歌中确立的时代相去不远,而且是由相似的思潮所推动。然而,吾人今日所能亲睹的五代以前山水画作品已是凤毛鳞爪,更不必说早期的造园遗迹了。以此,自文学文本特别是诗去考掘古人的山水美感话语,恰为探讨山水画和园林中某些景观美感形成,提供了一座待掘的宝山。而这也是本书各章在论证时着意发挥的。

最后,作者希望借这一研究,呼吁提倡另一种环保意识,即注意保护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这一种呼吁已经含蕴在本书的书名之中。本书以讨论诗人的山水美感为题旨,却着意以“山河”作书名。其中意蕴,可由讨论李、杜的五、六两章读出。第六章特别辨分了“山河”和“山水”两个词语:二者差之一字,义涵却极殊异。“山水”主要用于一地景物之游赏,而“山河”之“河”如黄河、长江,却流经千里,贯烁古今,直指国族的广袤生存空间和悠久历史,比一姓社稷的“江山”意义更为宏广。然而,正如本书第五章对李白的讨论所指明的,一方山水一经吟咏,即如典籍一样具有了传承斯文的意义,后代即可借这一处“山水”与前人“今古相接”。在古代著名诗人谢灵运、李白、王维等生活或流连的浙中剡水、皖南泾川和关中辋川,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传说。某些村庄、河流和山岩,甚至由此而命名,如嵊县嶀浦的钓鱼潭,嵊州谢岩的康乐弹石,马家田的康乐石门,蓝田辋川的望亲坡,贵池里山江祖石的李白钓台,等等。在李白留下大量踪迹的皖南,凡被诗人吟咏之处——即便只一联或一句,当地都曾筑亭造楼而祀。这一处处“山水”已经与承载华夏悠久历史的“山河”无从剥离了。这样的“山水”,已经是所存不多的古代宫殿、城郭、庙宇之外,能让后人真正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遗存了。然而,毋庸讳言,即便如此宝贵的遗存,近年已不当地遭到严重破坏。对六朝文学有兴趣的人,会知道流贯浙江新昌、嵊州和上虞的一条河流“剡溪”(下游称曹娥江),它汇集了山中许多清冽的溪流。这是王子猷雪夜访戴时舟行所经的河流,是李白的梦土,是中国乃至世界山水艺文的真正摇篮。王子猷雪夜欲访的戴逵,可能即寓于剡水支流的逵溪。戴逵画有《吴中溪山邑居图》和《剡山图卷》,其子戴勃画有《九州名山图》。这些都应当是早期的山水画了。此外,山水诗的开山人物谢灵运的南北五处庄园皆在剡水东岸,其作于始宁时期的

书写山水之诗,主要即吟咏这条河流周边的山水。其美当如顾恺之所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三界与仙岩之间一段被嶀、嵊苍崖夹峙的缥碧峡谷,尤为难得之天然画图【图一至四】。由于水质清澈,河道比降低缓,两岸青山静静映入水中,人行山水间直如王羲之所言:“如在镜中游。”据说二十年前,此水依然清可见鱼,碧水青山之间,在在“清晖”游漾。然而这样一段承载无数文化记忆的美丽山水,却因两岸的国道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者不舍得绕开而被破坏。而且,在我前去考察的2010 年和2011 年,都曾亲眼见到不知多少挖沙机还在不分昼夜地蹂躏剡水流经的河道,这也是许多具文化历史意义的河流包括泾水和辋水的遭遇。蓝田辋川谷是另一个令人痛心的例子。这是昔日王维别业所在山谷,是王维读者神往的地方。《辋川集》不仅影响了中国诗、画和园林,甚至影响了日本的诗和造园艺术。当地人告诉我,当初日本唐诗代表团到蓝田参访时,连年事已高且腿有残疾的一位老人都坚持登上篑山,为的是登高一览这被王维歌咏过的河谷。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到西安开有关王维的会议,曾由会议主办方组织去辋川。当时陕西省政府一位干部说,省委计划以辋川谷作为恢复秦岭生态的样板。但如今一条高速公路大桥已纵贯辋川谷,令人很难再去想象王维的诗境了。

所幸华夏山河仍然不乏守护者。为写作本书,笔者在南北方进行过前后九次考察。在考察前后的资料准备和考察过程中,我常常接触到活跃在各地为搜集保护乡土文化而奔走的人们。笔者在此可以举出上虞的丁加达,嵊州的金午江、金向银、李彭卫,温州的余力、马叙、王学钊,永嘉的高远,襄阳的叶植、白昀、陈家驹,蓝田的李海燕、曾宏根、樊维岳,奉节的赵贵林、魏靖宇……他们其中有干部,有教师,也有当地的农民。如带我考察大罗山和帆游山的王学钊即是当地的农民,却出版了关于大罗山史的著作。他们不仅为我的考察提供了重要信息,且以其热忱激励着我。我永远难以忘记2011 年4 月2 日晚见到时年82 岁的丁加达老人的情景。他下放上虞农村期间,凭借《山居赋》与剡水周边各处地貌的对照,独立地发现了谢灵运《山居赋》所称“北山”庄园的真正位置。我见到他时,他刚做完癌症手术,且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双眼视力已很差,只能靠呼吸机与我交谈。他以颤颤巍巍的手为我在纸上写下各种地名,并说很遗憾,他已不可能引我去考察了。然在翌日的考察中,他一再打电话给我指点。此后不久,老人就去世了。我想借此书出版的机会,向他以及所有这些华夏文化故土的守护者们表达敬意!



《诗与它的山河》 《诗与它的山河》并非一本简单的诗集,它是一场穿越古今、融汇中西的想象之旅,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壮丽画卷。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对人类情感、生存境遇以及宇宙奥秘的深邃探索。 一、 意象的交织:山河之魂与诗意之灵 “山河”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意象。它代表着脚下的土地,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象征着广袤的天地,自然的力量与无尽的壮美。从巍峨的山峦到蜿蜒的河流,从辽阔的草原到深邃的海洋,山河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投射。《诗与它的山河》正是从这片承载了无数故事与情感的山河之中汲取灵感。 本书的诗歌,并非简单地描绘自然风光,而是将山河的形态、力量与情感深度融为一体。每一座山,都可能隐藏着千年的孤独与守望;每一条河,都可能流淌着历史的记忆与时代的变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山河的呼吸,感受它的脉搏,并将这份感受转化为文字的律动。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听见山谷的回响,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风拂过面颊的温柔。 “诗”在此书中,则不仅仅是形式的约束,更是灵魂的自由飞翔。它承载着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最细腻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无论是爱恋的缠绵,离别的伤感,还是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的洞察,都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升华。当“诗”与“山河”相遇,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山河的宏大叙事,为诗歌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诗歌的微观情感,则赋予了山河以温度与灵性。 例如,一本诗篇或许会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但它不仅仅是写景,更可能是在这片湿润的土地上,勾勒出一位女子婉约的情思,以及她对于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另一首诗,则可能展现北国风光的苍凉雄浑,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面对严酷环境时,个体生存的坚韧与渺小。这些意象的交织,使得本书的诗歌充满了层次感和想象空间,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二、 叙事的维度: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脉动 《诗与它的山河》的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维度。它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历史长河,从中汲取养分,并以此来观照当下。历史并非是尘封的往事,而是在山河之间不断回响的记忆,是构成我们当下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 本书的诗歌,会巧妙地融入历史的典故、人物的剪影,以及那些早已消逝的时代风貌。读者或许会看到秦皇汉武的雄心壮志,唐诗宋词的浪漫风流,抑或是近代风云的波澜壮阔。然而,这些历史的元素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与当下的情感、思考巧妙地融合。诗人通过历史的回响,来审视当下社会的发展,反思人性的复杂,并提出对未来的期许。 例如,一首诗可能以古战场为背景,但其核心却是在探讨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或者是在描绘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沉浮。另一首诗,可能借用古代文人的情怀,来抒发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使得本书的诗歌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同时,本书也捕捉了当代社会的脉动。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连接,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碰撞,都可能成为诗歌的素材。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被忽视的美好,或是在浮躁中寻找宁静。 这种将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脉动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赋予了《诗与它的山河》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体验到当下的鲜活生命力。这种双重维度,使得本书的诗歌既具有永恒的价值,又不失对时代的深刻关照。 三、 情感的张力:孤独的咏叹与希望的低语 诗歌最动人的力量,莫过于它能够触及人类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诗与它的山河》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本书的诗歌,涵盖了从最深沉的孤独到最炽热的希望,从个体的迷茫到集体的呼唤,构筑了丰富的情感张力。 “孤独”是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在广阔的山河面前,个体显得渺小而孤独。这种孤独,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对生命短暂的喟叹,也可能是对社会疏离感的体验。诗人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这种孤独的形态,有时是宁静的,如秋日落叶的寂寥;有时是激烈的,如风暴中挣扎的孤舟。然而,这种孤独并非是绝望的,而往往是在孤独中孕育着反思与成长。 与孤独相伴的,是“希望”的低语。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本书的诗歌也总能捕捉到一线光明。这种希望,可能来自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理想的坚持,对未来的憧憬,亦或是对生命本身的赞美。它如同山间的溪流,在寂静中缓缓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心灵。 书中还涉及了对“爱”的多种描绘,从朦胧初恋的青涩,到相濡以沫的深情,再到对逝去之爱的追忆,无不触动人心。同时,对“家国”的情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也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抒发,展现了诗人作为个体,对集体命运的关切。 《诗与它的山河》的情感表达,并非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基于深刻的观察和真挚的体验。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复杂的情感提炼升华,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诗句,能够引起不同读者,不同年龄层、不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读完本书,读者可能会感受到一种释然,一种被理解的温暖,甚至是被激励的力量。 四、 语言的魔力:意境的营造与哲思的闪光 《诗与它的山河》在语言运用上,也展现了非凡的功力。诗人并非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注重语言的精准、意境的营造以及哲思的闪光。 本书的语言,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它可能借鉴了古诗词的对仗、意象,让文字带上悠远的历史气息;同时也吸收了现代诗歌的自由、口语化,让表达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看见”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意境”的营造是本书诗歌的一大特色。诗人通过精心选择词语,排列组合,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情境之中。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宁静、那份悲伤、那份喜悦。这种意境的营造,让诗歌具有了超越文字本身的生命力。 同时,本书的诗歌中,也常常闪烁着哲思的火花。诗人并非只是抒发情感,而是常常在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这些哲思,可能体现在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抑或是对宇宙奥秘的敬畏。这些哲思,往往不是直接的论断,而是蕴含在诗句的意象和情感之中,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诗与它的山河》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因为读者心境的变化、阅历的增长,而获得新的感悟。它是一扇窗,带领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它更是一次旅行,让我们在诗意的山河中,找到灵魂的栖息地。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如此巧妙地将自然之美、历史之深、情感之真以及语言之巧融为一体,为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诗与它的山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在场感”。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就站在那山巅之上,眺望着无垠的远方;或者置身于幽深的峡谷之中,聆听着瀑布的轰鸣。这种强烈的沉浸感,得益于作者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感官体验。那些关于山川河流的描述,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地图,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与情感温度的鲜活个体。我能感受到山脉的巍峨与沧桑,河流的奔腾与柔情,甚至连每一寸土地的脉动,似乎都能在字里行间被捕捉到。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他并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与不如意,而是将它们与自然的宏大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照。在壮丽的山河面前,个人的烦恼似乎变得渺小而可以释怀。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力量,一种面对困境时,能够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勇气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风雨,这片山河始终在那里,它沉默而坚定地见证着一切。

评分

坦白讲,《诗与它的山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它是一次“洗礼”。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和赞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很难用简单的词语去概括它的风格,因为它似乎融合了太多不同的元素。有哲学的深邃,有历史的厚重,有艺术的灵动,更有生活的热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自然现象,在他的笔下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比如,一滴露珠在阳光下的折射,一阵微风吹过草叶发出的沙沙声,甚至是泥土中散发出的独特气味,都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山河世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其中,用五官去感受,用心灵去聆听。而其中关于“诗”的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文字的海洋中,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在理解山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本书不是那种需要费力去啃读的书,而是像一次舒缓的长跑,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身心都融入其中。

评分

我必须说,《诗与它的山河》这本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之旅”。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知识的书,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我被作者那种对自然近乎狂热的爱所打动,他用最饱含深情的文字,去歌颂我们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从高耸入云的山峰,到奔腾不息的江河,再到滋养万物的土地,在他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书中的诗句,更像是一种心灵的低语,它们捕捉到了那些最微妙、最难以言说的情感。我常常会因为一句恰到好处的诗句而停下阅读,默默地体会那份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精神的根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疏远了与自然的联系,而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重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和敬畏。它让我明白,我们与这片山河,早已是血脉相连,缺一不可。

评分

我得说,《诗与它的山河》这本书,真的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许多以“山河”为主题的书那样,仅仅是罗列景点、介绍风光,而是将一种更加宏大、更加深邃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利刃般精准地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而又如春风拂面般温柔地抚慰心灵的疲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山河”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力量的源泉。那些关于历史变迁、人事更迭的诗句,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代人在同一片山河下,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而山河依旧,默默地承载着这一切。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在面对自然时,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征服者,还是被治愈者?是渺小的过客,还是与这片土地共存亡的生命?它抛出了许多问题,但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这种开放式的解读空间,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渴望。

评分

《诗与它的山河》这本书,在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带着历史厚度的质感。翻开第一页,仿佛就踏入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耳边是潺潺流水声。我一直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流淌,是灵魂的低语。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华丽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营造所谓的“意境”,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着书页上那些仿佛自带山风清冽气息的诗句,仿佛能感受到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山峦,午后阳光透过枝叶洒落的斑驳光影,又或是夜晚星辰点缀的苍穹。那些描写山川的段落,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对山峦的描绘,都饱含着一种深沉的眷恋和敬畏。仿佛作者的笔尖,也沾染了泥土的芬芳和雨露的甘甜。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山路,那些曾经让我驻足、让我感动的风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印记,在你每一次仰望星空、眺望远方时,都会想起那些文字,想起那份宁静与辽阔。

评分

打开包装,品相也不错。图书质优,印刷精良,排版美观,包装密实。选择京东没有错。

评分

书很好,物流也快,活动购入很划算。

评分

实为了解中国山水文化的必读之书,全力推荐!

评分

晋宋以后,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种独立主题和重要元素。与《诗经》《楚辞》等早期作品中山水仅作为诗人表达情志的手段不同,谢灵运、鲍照等诗人开始持续正面描写山水。随着时代的推移与文化的积累,中国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受和表达也不断丰富,形成一株绮丽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山水美感话语之树。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评分

打开包装,品相也不错。图书质优,印刷精良,排版美观,包装密实。选择京东没有错。

评分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评分

诗歌研究相当有有意思,可读性较强,学理性较强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写论文全靠它啦~

评分

視角獨特,有新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