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大发明 2017中国好书 获奖作品

中国三十大发明 2017中国好书 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觉明,冯立昇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中国科技
  • 发明创造
  • 科普读物
  • 文化遗产
  • 历史
  • 科技
  • 中国文化
  • 获奖图书
  • 好书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6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47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发明创造的问题上,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近百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评估和梳理,从中遴选出具有原创性、特色鲜明,对中国以至世界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和广泛影响的重大发明。

★全书50 余万字,近600 幅图,所述的三十大发明贯通古今。

★华觉明、冯立昇主编,三十多位国内重量级科技史研究专家参与撰写。


内容简介

《中国三十大发明》共有34 篇文章,其中33 篇分述中国自远古至当代的三十项重大发明:粟作,稻作,蚕桑丝织,汉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青铜冶铸术,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运河与船闸,犁与耧,水轮,髹饰,造纸术,中医诊疗术(含人痘接种),瓷器,中式木结构建筑技术,中式烹调术,系驾法和马镫,印刷术,茶的栽培和制备,圆仪、浑仪到简仪,水密舱壁,火药,指南针,深井钻探技术,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珠算,曲糵发酵,火箭与火铳,青蒿素和杂交水稻。

作者简介

华觉明,著名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冶铸术、钢铁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等,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及保护。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古代金属技术》。

冯立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外数学史、中国机械史、中国测量学史、中国物理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测量史》《中日数学关系史》等。


目录


001/绪言

001/中国三十大发明之分说 华觉明

001/粟作 曾雄生

012/稻作 曾雄生

026/蚕桑丝织 赵 丰、刘 辉

045/汉字 鹏 宇

066/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 郭书春

092/块范法 苏荣誉

100/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华觉明、黄 兴

113/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周魁一

129/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张伟兵 周魁一

159/犁与耧 冯立昇

181/水轮 张柏春、关晓武

194/髹饰 张 燕

212/造纸术 潘吉星(陈彪整理)

238/中医诊疗术 牛亚华

256/瓷器 杨永善

277/船尾舵 席龙飞

285/中式木结构营造技术 郭黛姮、安沛君

312/中式烹调术 邱庞同

328/系驾法和马镫 陈晓珊

343/印刷术 潘吉星

353/茶的栽培和制备 周嘉华

366/圆仪浑仪到简仪

——赤道式天体测量仪器的发明与使用 石云里

381/火药 钟少异

400/水密舱 席龙飞

409/深井钻探技术 潘吉星(关晓武整理)

432/指南针 戴念祖

451/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 闵宗殿

470/珠算 冯立昇

490/曲蘖发酵 周嘉华

502/火器与火铳 游战洪

524/人痘接种 牛亚华

534/杂交水稻 辛业芸

547/发明和文明



精彩书摘

二、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食物的种类、构成比例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乃至民族、国家的兴盛。早在2000 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确立了以五谷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这是中式烹调术*大也是*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按: “五谷”,指黍、稷、菽、麦、稻。“五果”,指桃、李、杏、栗、枣。“五畜”,指牛、羊、豕、鸡、犬。“五菜”,指葵、韭、藿、薤、葱。
所谓“五谷为养”,是说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它们是养护生命的“主角”,果、蔬和肉食则是副食,起辅助、增益作用。中国人历来在实际生活中,谷物、果、蔬食用量比肉类要多得多。
这种膳食结构的形成,自有原因。
其一,是农耕社会中自然和人双向选择的结果。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粟、稷、黍、麦、菽及水稻等的生长。而先民们在长期觅食的过程中,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籽粒更利于食用,便逐步将其驯育,于是,狗尾巴草变成了粟,野生稻变成了栽培稻……与此同时,栽培的白菜、芥菜、葵、韭,饲养的牛、羊、鸡、猪先后进入食谱。 “五谷”“冬种夏收”“春种秋收”,产量相对稳定,且充饥养气,补充体力,为活人之本,故成了主角,而因产量等原因,肉食只起补益作用。
其二,从养生的角度看,谷物、果蔬可常食用,但肉食吃得太多,就会危害健康。《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孔子亦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指谷物)。”
其三,《大戴礼记》中说“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养助益充”的膳食结构之形成,亦受到动物多种食性的启发。
秦汉以后,唐代的《千金?食治》、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饮膳正要》等对以“五谷为养”的膳食结构都有进一步的阐发。谷、果、肉、蔬中的新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黄瓜、菠菜、辣椒、番茄等更丰富了膳食结构的内容。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中晚年时以“蔬食”为主,常吃面饼、米饭、葵、芹、笋、野菜,有时吃鱼,几乎忘了“肉食”,结果身心均得到改善。

……


《中国三十大发明》: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 《中国三十大发明》是一部融汇历史、科技、文化与人文关怀的鸿篇巨制,它不仅仅是一份发明的名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本书精选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三十项重大发明,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精美的图文,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探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创新精神与智慧结晶。2017年,本书荣获“中国好书”称号,无疑是对其卓越品质和深远影响的最高肯定。 一、 穿越古今,见证文明的辉煌 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近代影响深远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再到现代科技领域的突破,作者 meticulously selection 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每一项发明都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下,细致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科技发展的水平以及发明家们不懈的探索。 例如,在谈及造纸术时,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表述,而是追溯了纸张发明之前书写材料的演变,如甲骨、竹简、帛书等,并深入剖析了纸张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为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样,对于火药,本书不仅介绍了其炼制过程的艰辛与偶然,更深入探讨了火药在军事、工程乃至节日庆典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指南针的出现,被誉为人类探索海洋的“眼睛”。本书详细描述了罗盘的早期形态,如司南,以及后来更为精准的磁针罗盘的发展历程。通过丰富的史实,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辨别方向的智慧,这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本书还着眼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非凡的发明。例如,筷子的发明,看似简单,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华饮食文化,并辐射到东亚各国。而算盘,作为古代的计算工具,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更是承担了重要的经济计算角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数学和计算领域的卓越才能。 二、 科技的脉络,智慧的传承 《中国三十大发明》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是对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传承。本书通过对每一项发明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工匠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 例如,对于古代的冶炼技术,本书会介绍诸如青铜器、铁器的铸造工艺,以及其中蕴含的材料科学知识。对于古代的农业技术,如都江堰的修建,则展现了中国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造福万民的智慧。水力机械的发明,如水磨、水车,更是体现了古人对能源的巧妙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这些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即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其前瞻性和智慧的闪光点。例如,在介绍古代的建筑技术时,本书可能会提及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测绘和研究,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结构力学知识和设计理念。 更重要的是,本书着力于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许多发明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这种“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重要特质。本书通过清晰的脉络展现,让读者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关键角色。 三、 文化的多维视角,人文的深刻解读 《中国三十大发明》的价值远不止于科技层面,它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窗口。每一项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例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少数精英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书籍,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本书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活字印刷术对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解放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同样被包含在本书的视野之中。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书中对中药的炮制、针灸的原理等方面的介绍,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天文历法,作为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也会予以关注。从历法的精确计算,到对天象的观测,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以及其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观测和计算,在古代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国家政务等。 本书还注重发掘发明背后的人文故事。那些发明家们的艰辛付出、创新历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都将被生动地呈现。这些故事不仅让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更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人类智慧的敬意。 四、 传承创新,面向未来 《中国三十大发明》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的回顾,更在于其对未来的启迪。通过对这些伟大发明的梳理,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民族创新精神的自豪感,并鼓励当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发扬这种创新基因。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温这些古代的智慧结晶,并非是怀旧,而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本书所展现的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编排和设计也极具匠心。精美的插图、详实的考证、清晰的逻辑,使得复杂的科技知识变得易于理解。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一条由智慧串联起来的时间长河,感受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 总而言之,《中国三十大发明》是一部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深邃的智慧之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次对民族创新力量的礼赞,一次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期许。荣获“2017中国好书”的荣誉,是对本书价值的最好证明,也必将激励更多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让中华民族的创新之火,在新时代熊熊燃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最担心的就是阅读体验会像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毕竟,要系统梳理“三十大”且还要保证其“好书”的品质,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作者展现出了高超的结构驾驭能力。全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极其清晰,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关联和技术迭代的交叉叙事方式,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混乱。比如,他会将几项看似不相关的发明放在一起讨论,通过一个共同的“技术瓶颈”或“资源限制”来串联,这种“网状结构”的叙事,让人明白了古代技术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着迂回和交叉验证的复杂过程。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建一棵知识树,每一个分支都清晰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现代科技对比分析,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显得突兀,又有效地凸显了古代智慧的超前性。读完某一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走到窗边,感受一下现代生活与书中描绘的古老场景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深度的沉浸感,是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资料的严谨性要求比较高的人,所以阅读历史类书籍时,总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硬伤”或“过度解读”的地方。然而,在这本《中国三十大发明》中,我几乎没有发现那种浮夸或自我拔高的叙事倾向。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表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审慎态度,他会明确指出哪些是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定论,哪些是基于推测的“可能性”,这种诚实的学术态度,是这本书能够获得“好书”殊荣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讨论某项在古代就已成熟的精密仪器时,作者引用了不同朝代的多个侧面记载,并坦诚地指出了不同记载之间的细微矛盾点,然后提供了一种最合理的解释框架。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反而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它不是在兜售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伟大发明”神话,而是在构建一个真实、复杂、充满探索与试错的历史画卷。这种务实的精神,让阅读过程非常踏实和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那种墨绿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些古老智慧的脉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三十大发明”听起来就带着浓厚的教科书气息,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没有堆砌那些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每一个发明都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它们诞生的不易,以及它们如何如同涟漪一般,深刻地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世界格局。比如,他描述某项古代的冶金技术时,用的词汇是“铁水在炉火中翻滚,如同沉睡的巨龙被唤醒”,这种文学性的描绘,极大地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而且,书中对很多细节的考证非常到位,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常识”的知识点,在书中得到了更严谨的印证或颠覆性的解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发明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这让整本书远超出了发明史的范畴,变成了一部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微观史诗。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省,交织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既感到骄傲,又有所深思。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策略,那就是它在讲述古代技术时,总能巧妙地引申出现代社会面临的某种困境,从而形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比如,在描述古代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进行的农业技术革新时,作者会自然地过渡到当代如何平衡可持续发展与产量需求的问题;在分析古代运河系统对区域经济的重塑时,又会让人联想到当代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这种“古今呼应”的处理,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压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那种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栋建筑、使用一个工具时,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书中某个章节的“启示录”。这种持久的思考刺激,才是真正好书的价值所在。它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不再仅仅把“发明”看作是硬邦邦的机器或工具,而是看作是人类智慧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具象化表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在人文关怀上的细腻处理。它没有把那些发明家仅仅塑造成“天才”的符号,而是将他们置于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中。我可以清晰地想象出那位工匠在深夜里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而焦躁不安,也可以感受到那位学者在推演复杂的数学模型时,那种近乎于宗教般的虔诚与执着。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人”在发明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在讲述某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时,书中不仅详述了工具的创新,更花了大篇幅描绘了组织劳动力、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平衡地方利益的社会工程学难题。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发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集合了当时社会组织能力、资源调度能力和思想解放程度的综合体现。这种将技术成就还给“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拉近了古代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发明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充满敬意。

评分

好,物超所值!

评分

多次京东商城购物,感觉速度快,各种售前售后服务好,信息反馈流畅,本地配送小哥也是赞(•??•?)? ??,所以现在购物京东商城是我的首选项

评分

挺好,非常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

2017年中国好书。

评分

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

评分

送货非常快,质量可以,书感觉一般

评分

大开本书籍,上好的内容,该好好看了

评分

改善包装,说了太多次,不想说了。

评分

纸张质量较差,印刷不清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