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都有一部令人深思的历史。 日本,这个和中国有着几千年复杂关系的邻邦究竟是如何一路走来,未来又会走向何处,所有疑问,他们自身的历史都给出了答案。 了解日本的近代历史,《日本史(1600-2000)》足以。本书由詹姆斯·L.麦克莱恩著,每章都附有年表,*后还有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曾畅销多年,在读者中口碑**,是了解日本历史的经典之作。
弹丸之国,不容小觑,强大之因,尽在此书。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这个邻邦日本的讨论和争 议一直热度不减,交织了无视、好奇、仇恨、欣赏、 羡慕、警惕等极为复杂的情感。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 礼和正常邦交的磨合,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趋于理性 地看待时下的中日关系,而理性的生发,源于一颗愿 意了解的心。
此版《日本史(1600-2000)》是了解近代日本历 史的必读之书,海南出版社*初从三个版本的日本史 中精心挑选了这本,足见版本之优。詹姆斯·L.麦克 莱恩用“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 使人惊讶于严肃的历史著作也能这么写!历史老师的 必读书。
1956年生。日本国名古屋大学博士。现任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潜心学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比较经济史。承担过多项***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多部学术论著问世。 詹姆斯·L.麦克莱恩,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讲授近代日本史二十余年。他的《金泽:17世纪的日本城堡》《大阪:近代早期日本的商业之都》《江户与巴黎:近代早期的都市生活》三部著作成为研究日本历史文化不可不读的学术专著。其中《金泽:17世纪的日本城堡》一书赢得了美国历史学会大奖,成为英语世界研究日本历史的名著。《日本史》则是他近年出版的一部*为重要的代表作。
新版前言
前言 詹姆斯·L.麦克莱恩
序(一) 译者 王翔
序(二) 北京大学教授 宋成有
**篇 传统的日本
年表
**章 德川政权
◎日本**的起源和武士的出现
◎德川家康和将军职位
◎巩固统治
◎权力的纵向延伸
◎权力的正统化
◎权力的象征及其实质
◎日本和世界38
第二章 城市、商业和生活方式
◎城市革命
◎城市和商业
◎农业商品化和原初工业化
◎对外贸易
◎阶级、身份和生活水平
第三章 自我与社会
◎武士道和武士伦理
◎商人对新儒学的思考
◎平行之“道”:商家家训和农民圣人
◎性别与现实
◎自我和群体
◎“身为日本人”的共性
第二篇 革命年代的日本
年表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经济灾难和社会叛乱
◎新论说和新宗教
◎失败的改革和落空的期望
◎外患
◎美国引发危机
◎1854~1860:对外国人的让步和国内的强硬路线
◎1860~1864:公武合体
◎1864~1868:*后的较量
◎明治“维新”概念的形成
第五章 “新开端”
◎革命清算
◎击退反对党
◎了解西方
◎岩仓使节团
◎知识分子和教育家
◎促进文明开化
第六章 缔造立宪政体
◎执政者对宪法和代议制政府的思考
◎反对的事例和纷纭的论争
◎伊藤博文起草宪法
◎公民道德和**意识形态
◎《大日本帝国宪法》
第七章 走向工业高度发展的未来
◎**干预以及经济的基础设施
◎松方通货紧缩和经济新方向
◎私人企业家和轻工业的成长
◎农村地区的贡献
◎行业之首“棉纺业”和日本工业先驱
◎大商业、重工业和财阀
◎“牺牲在工业进步的祭坛上”
◎近代经济的确立
第八章 经历明治梦想
◎工厂工人
◎丈夫和妻子
◎儿童和学校
◎神职人员与皈依者
◎前瞻
第三篇 新世纪的日本
年表
第九章 帝国的建立
◎边界和关系的重新确定
◎新兴的帝国主义思想
◎中日战争
◎对俄国的胜利
◎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
第十章 新觉醒和新现代性
◎政党政治家挑战寡头执政者
◎主流政党、群众政治运动和政党内阁
◎大正民主与自由主义
◎合作的帝国主义
◎帝国的管理
◎城市中等阶级
◎叛逆的年轻人
第十一章 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
◎现代经济及其对照面
◎焦躁不安的佃农
◎愤怒的工人
◎政治分歧的扩大
◎“移山的时刻已经到来”
◎少数民族的声音
◎“国民的羊倌”
◎日本何去何从
第四篇 战争中的日本
年表
第十二章 “**危急时期”
◎满洲事变
◎国内激进的右翼势力和恐怖主义
◎一意孤行
◎保卫伪满洲国,扩大敌对行动
◎政党政府的倒台
◎压制政治多元化
◎经济复苏与企业集团
◎“二二六”事件
第十三章 追求新秩序
◎滑入战争
◎在中国的僵局
◎新政治体制
◎新经济体制
◎帝国的重构
◎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
◎日本南进,面对美国
◎1941年秋
第十四章 大东亚战争
◎战争、政治及经济动员
◎整顿后方
◎统治“大东亚共荣圈”
◎战争局势峰回路转
◎围攻下的生活
◎投降
第五篇 当代日本
年表
第十五章 被占领的岁月
◎美国人和日本人,麦克阿瑟和吉田茂
◎旧梦想,新希望,普通的日本人
◎非军事化
◎民主化
◎分权化
◎转向
◎独立
第十六章 复兴与丰裕
◎自由民主党的统治
◎高速增长与政府主导
◎企业社团与战后复兴
◎丰裕与新中产阶级
◎农民家庭与幸福生活
◎昭和晚期经验评说
◎怀旧的流行
第十七章 又一个新世纪
◎破碎的泡沫
◎批评与寻找千年末感伤的疗法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
◎社会义务,自我实现
◎麻烦的年轻人和受攻击的学校
◎少数民族的挑战
◎时间和自我
附录
词语注释
延伸读物
索引
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分析角度相当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日本制造”的成功神话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战后初期的土地改革、财阀解体后新兴产业的崛起路径,以及劳资关系在高速增长期的特殊演变。作者对于“一亿总中流”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扎实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佐证,而非简单的主观判断。那些关于泡沫经济破裂后,社会结构性调整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揭示了繁荣背后潜藏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这种对经济史的精微洞察,为理解当代日本社会许多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这本关于1600年至2000年日本历史的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沉溺于传统史学中那些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反而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的微妙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德川幕府晚期,即江户时代后期,社会经济活动细腻的描绘。比如,书中详尽阐述了町人文化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如何悄然侵蚀了武士阶层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态的转变。那种“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涌动”的时代氛围,通过作者精妙的文字组织,跃然纸上。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试图去理解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和行为逻辑。读完这一部分,我对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内在动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我此前阅读的任何同类书籍。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作品的格局远超一般的通史叙事。它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在文化和社会史的交叉领域也建树颇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战后文化思潮的探讨,比如对“物派”哲学、新左翼运动的兴衰,以及流行文化如何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的分析。这些内容让原本略显严肃的历史叙述增添了人文色彩。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这五百年间的日本,从武士的荣誉观到现代职员的职业焦虑,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日本近现代社会深层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和参照。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和冷静的笔触。例如,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对外政策演变及其国内政治基础的梳理,避免了过度简化或道德审判,而是着力还原历史情境的复杂性。通过对不同政治派系内部路线斗争的细致梳理,我得以领略到那个时代政治决策的艰难与权衡。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极强,论据充分且逻辑严密,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感到晦涩难懂的政治变动,变得清晰明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信服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尤其在明治维新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多位关键人物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使得宏大的政治变革具有了鲜活的个人维度。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希望与迷茫的十字路口,能真切感受到改革者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决心。特别是关于“富国强兵”政策下,普通民众在接受新事物与维护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将高层决策与基层生活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代入感,让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有了更具象的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