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位贫穷、善良的老人盖佩托用一块神奇的、不听话的木头雕刻了一个木偶男孩,取名匹诺曹。匹诺曹爱撒谎,一说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匹诺曹胆大包天又一无所知,还很容易受坏人引诱,麻烦和不幸接连不断。他游手好闲还逃避上学,结果差点儿搭上性命。在吃过许多纯属自找的苦头以后,匹诺曹终于觉醒了。他变得有责任心、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他的行动使父亲恢复了健康,也感动了善良的仙女。最终,美德得到回报,匹诺曹终于变成了个做梦都想变成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小男孩。
精彩书评
★《木偶奇遇记》的魅力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孩子,上百年过去后,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经久不衰……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们吃得乐此不疲。
——《红泥巴网站》荐评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精彩书摘
《木偶奇遇记/打动孩子心灵的世界经典童话》:
好吧,孩子们,让我们来继续这个故事吧。我不得不告诉你们,可怜的盖佩托被抓进监狱的时候,淘气鬼匹诺曹发现自己被宪兵放开了,撒腿就跑。他太想早点儿回家了,像只被猎人追赶的小野兔,飞快地穿过田野,跳过河堤、篱笆和有水的沟渠。
到了家门口,匹诺曹看见门半掩着,便推开门走进去,插上了门闩,一屁股坐在地上,松了一口气。
还没高兴多久,他发现有什么东西进了房子,呜叫着:
“曜——曜——曜!”
“谁在叫?”匹诺曹有些胆怯地问。
“是我!”
匹诺曹扭过头,看见一只蟋蟀在墙上爬。
“告诉我,蟋蟀,你是谁?”
“我是会说话的蟋蟀,我已经在这间屋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了。”
“但是,现在这问屋子已经是我的了,”匹诺曹说,“你马上给我出去,别惹我生气!”
“我不走,”蟋蟀回答,“除非你听我一个忠告。”
“那就告诉我吧,快点儿说完,快点儿滚出去!”
“那些和父母作对、任性地把父母赶出家的孩子将会受到诅咒,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早晚会得到报应的。”
“你唱着歌走吧,蟋蟀,走得越远越好。至于我,我打算在天亮的时候离开这里,否则我就免不了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被送到学校里去读书。你知道这就是孩子的命运,父母逼迫孩子上学,或者告诉他这是为他好。明确告诉你,我一点儿都不想上学。捕蝴蝶或者爬到树上掏鸟窝,比上学可有趣多了。”
“可怜的小傻瓜!如果那样,你长大后会成为一头大蠢驴,每个人都会取笑你,知道吗?”
“闭嘴!你这该死的乌鸦嘴!”匹诺曹说。
不过,这只耐心又智慧的蟋蟀并没有被匹诺曹的鲁莽所激怒,继续叮嘱他:
“如果你不想去学校,那至少得学一门手艺吧?如果有门手艺,你也可以凭自己的诚实劳动挣一口饭吃。”
“你想听我说吗?”匹诺曹开始不耐烦了,“这世界上所有的手艺中,只有一样真正让我感兴趣的。”
“是哪行啊?”
“那就是吃饭、睡觉和给自己找乐子,从早到晚四处游荡。”
“通常情况下,”蟋蟀仍旧用那沉着的语调说,“所有这样生活的人,最终不是躺在医院里,就是被关进监狱去。可怜的匹诺曹,我真替你感到惋惜!”
“你凭什么替我惋惜啊?”
“因为你只是个木偶,更糟糕的是你长了一个很蠢的木头脑袋。”
听到这句话,匹诺曹气得暴跳如雷,他抓起一把锤子朝会说话的蟋蟀扔了过去。
可能匹诺曹本来也没打算真的要打他,不幸的是,锤子正巧砸在蟋蟀的头上。那可怜的蟋蟀几乎要断气了,哀叫着“曜——曜——曜”,一动不动地贴在了墙上。
第五章
天渐渐黑了,匹诺曹想起自己一整天都没有吃什么东西,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小孩子如果想吃东西,很快他们就觉得饿了,这种饥饿会马上变得难以忍受。
可怜的匹诺曹冲到壁炉那里,就是画着一口沸腾的汤锅的那个地方。他想打开锅盖看看里面煮的是什么,他失望地发现这只是画在墙上的图画。你们想想他现在什么滋味吧。他原本就很长的鼻子又增加了至少四个手指的长度。
他在屋里跑来跑去,找遍了所有的抽屉和其他可能有食物的地方,希望能找到点儿东西吃。即使是块干面包,是片面包皮,是根狗吃剩的骨头也好啊!即使有个樱桃核,有块发霉的玉米,或者有根鱼骨头,放在嘴里嚼一嚼也好啊!他什么也没找到,一点儿吃的东西也没有。
这时,他感觉自己越来越饿了。可怜的匹诺曹除了打哈欠,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缓解饥饿了。他不停地打哈欠,他的哈欠很大,有几次把嘴巴都咧到后脑勺去了。他一边打哈欠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感觉自己快要饿晕过去了。
匹诺曹绝望地哭了,说:
“那只会说话的蟋蟀是对的。我不听爸爸的话,把他赶出家是错误的。如果爸爸在这里我就不会被饿死了!哦,多么恐怖的饥饿啊!”
正在这时候,他隐隐约约看见在尘土堆里有个白色的圆球,像个母鸡下的蛋。他跳了起来,紧紧地抓住它好一会儿,生怕它会飞走似的。真的是个鸡蛋!
匹诺曹高兴得难以言表了。你们只能自己去想象他高兴成什么样子了。他觉得真是太难以置信了,像在做梦。他把鸡蛋在手里转来转去,抚摸着它,亲吻着它。亲吻鸡蛋的时候,他说:
“现在,现在我来把它弄熟吗?我用它来煎鸡蛋卷吧。不,还是用炒锅来做比较好一些!或者在煎锅里煎,味道会更好些?或者简单地放在水里煮呢?不,最快的方法当然是在炒锅里炒着吃了!我太急着吃它了!”
他不再浪费时间了,马上把一个炒锅放在烧着木炭的火盆上。他没有往锅里倒黄油,也没有倒别的油,只是往里面倒了一些水。当水开始冒热气的时候,啪!他敲开了鸡蛋。蛋壳里面既没有蛋清也没有蛋黄流出来,而是跳出一只非常高兴、彬彬有礼的小鸡。小鸡很优雅地向他行了个屈膝礼,说:
“太感谢您了,匹诺曹主人,您让我省了很多力气去啄破蛋壳。再见吧。保重,替我向您所有的家人问好!”
说着,小鸡展开翅膀如同箭一般飞出了门外,消失了。
匹诺曹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神呆滞,张着嘴巴,手里还握着破碎的鸡蛋壳,如同中了魔法。从这种麻木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后,他伤心地哭了。他绝望地跺着脚,哽咽着说:
“噢,那只会说话的蟋蟀是多么正确啊!如果我没有从家里逃走,如果我的爸爸在这里,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饿死了!噢,这是多么可怕的饥饿啊!”
肚子叫得比以前更厉害,他不知道怎样才能缓解饥饿。他决定到附近转转,看看能不能找个可怜他的人,要点儿面包吃。
第六章
这是一个天气非常糟糕的冬夜,雷电交加的天空像着火了。刺骨的寒风咆哮着,卷起一团团的尘土。寒风怒吼着掠过田野,树枝在风中吱吱作响。
匹诺曹很害怕雷声,但饥饿最终战胜了胆怯。他关上门,朝镇子跑去,刚刚跑了一百步就到了镇上。他累得喘着粗气,舌头都伸了出来,像一条玩得汗流浃背的狗。
镇上一片漆黑,连个人影也没有,所有的店铺和门窗都关上了,只有几只狗在街上?留达着。整个镇子看上去像死了一样。
匹诺曹在绝望和饥饿的驱使下,抓住一个门铃用力摇了起来,安慰自己说:
“这样就会有人过来了。”
这招果然奏效。一个戴着睡帽的小老头儿从窗子里伸出了头,生气地对着他叫喊:
“都这么晚了,你要干什么啊?”
“您能行行好,给我块面包吗?”
“在那里等着,我一会儿就回来。”那个小老头儿以为匹诺曹像那些淘气包,半夜三更敲别人家的门只是为了闹着玩。
过了一分钟,那扇窗户又打开了,小老头儿喊道:
“到这边来,把你的帽子脱下来。”
匹诺曹没有帽子,但他还是站到了窗户底下。一大盆水泼了下来,把他从头到脚都淋透了,如同他是一盆枯萎的天竺葵。
匹诺曹像只落汤鸡,又累又饿地回到了家,连站着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坐了下来,把沾满泥巴的、湿漉漉的木头脚放在了火盆上。
匹诺曹睡着了。睡着以后,他那双用木头做成的脚着火了,慢慢被烧成了灰烬。
……
前言/序言
我们都这样长大
我最喜欢的两个淘气包,一个是埃米尔(林格伦童话《淘气包埃米尔》的主人公),再一个是我们这本书里的匹诺曹。
埃米尔的生活如同狂欢节,他那些惊险刺激、花样百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顽皮行径让我们开怀大笑、羡慕不已,却不能感同身受。匹诺曹的奇遇,虽然我们也不可能去经历,但他行动的出发点却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有过的:逃学、撒谎、打架、不听父母劝告……我们对他的喜欢,充满着同情和怀念——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匹诺曹大概是童话中第一个名气这么大的顽童。在他之前,童话大多是关于国王、公主和王子的;在他之前,童话里的孩子们往往也没有真正的名字,哪怕是公主和王子,像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青蛙王子、美人鱼,或者三儿子、小女儿,顶多是乔治、约翰之类……我们不知道他们吃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总之,他们生活在遥远的历史和幻想中,不太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生活。而匹诺曹,这个诞生于1881年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写作业,喜欢吃,喜欢玩,还经常撒谎,于是不断受到各种惩罚。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这样长大。
匹诺曹的成长之路,几乎就是所有孩子成长之路的夸张式的概括。在翻译这个经典童话时,我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这个小木偶?他的缺点如此之多,屡教不改,给亲人和朋友带来无尽的麻烦,为什么还是那么喜欢他?最根本的,是因为他抓住了永恒的童年,他表现的是真正的儿童性。在匹诺曹之前,没有一个孩子和平凡的我们如此贴近。匹诺曹和我们没有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匹诺曹。
正是孩子们的喜爱,拯救了匹诺曹。这部童话的本义,是要给匹诺曹这样顽劣的孩子狠狠的教训,以警告现实中和匹诺曹有相同毛病的孩子。作者科洛迪一开始和所有的大人一样,认为这孩子必须受到惩罚,于是,在瞎眼猫和跛脚狐狸那一章里,作者让这两个坏蛋把匹诺曹吊死在了树上。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孩子们不干了!他们纷纷给连载这个故事的罗马《儿童报》编辑部写信,要求作者继续写下去,一定要救活匹诺曹。面对众多读者诚恳、热切的请求,编辑部只有请科洛迪续写。于是,科洛迪让仙女出面来搭救匹诺曹,直到匹诺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喜欢匹诺曹的小读者救了他的命,其实读者才是匹诺曹真正的“仙女妈妈”。我们都像仙女妈妈一样,宽容地爱护着这个满身都是缺点的孩子,因为我们相信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会变成一个好孩子,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也曾做尽了荒唐事,是父母、老师、朋友的宽容和爱让我们安全长大。
作者卡洛·科洛迪,1826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乡村厨师家庭。他长大后,就读于教会学校,在那里结交了一些朋友,这些人成为《木偶奇遇记》中人物的原型。毕业后,他接受了神职人员的训练,但最后他并没有成为一名神父,却成了一名记者并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和戏剧,他还是意大利独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为反对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1848年和1858年,年轻的科洛迪两度参军,奔赴战场。因为这段经历,他撰写了很多抨击意大利社会弊端的短篇小说和随笔。
但是,为他赢得世界性声誉、百年来畅销不衰的《木偶奇遇记》却完全是他偶然为之的意外收获。所有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没有不关心孩子的。科洛迪也是如此,他一直就对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50岁的时候,应友人邀请翻译了法国作家贝洛的三篇童话,译作发表后受到了小读者的欢迎,他也因此有了给孩子们写故事的兴趣。1881年,科洛迪开始创作匹诺曹的故事,最初以《一个木偶的故事》为名在《儿童报》上连载。1883年,连载完毕后,科洛迪便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单行本,并改名为《木偶奇遇记》。在人口并不多的意大利,它很快就卖出了100万册,足见孩子们对匹诺曹的欢迎程度。这一年,科洛迪已经57岁了,仅仅过了7年,也就是1890年,科洛迪离开了人世。1892年,这本书被译成了更为普及的英语,也由此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到目前为止,我们不知道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多少种文字,大概在世界上有匹诺曹一样的小孩子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部童话吧。
内心善良,但是极易被诱惑以致误入歧途,这是匹诺曹,也是所有小孩子的本性。不断从歧途中挣脱出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一次次蜕变。甚至不仅仅在童年,人性当中都有一个“匹诺曹”存在,于是,我们才需要不断与自己的缺点斗争,以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匹诺曹给我们每个人以信心: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像匹诺曹一样平安长大,做个正直善良的人,如果你是父母和老师,也请对你的匹诺曹保持宽容和信心,请记得你的童年,也曾这样的调皮和荒唐。
追逐梦想的勇气与成长的烦恼:《绿山墙的安妮》 一部关于爱、友谊与自我发现的永恒经典 献给所有相信奇迹、心怀梦想的读者 阳光穿过爱德华王子岛的海岸线,洒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空气中弥漫着咸湿而清新的气息。在那个名叫“期望谷”的美丽小镇,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宁静而古朴。直到有一天,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这片宁静——一个瘦小、皮肤略黑,但拥有一头火红色头发,口齿伶俐、想象力如同夏日暴雨般充沛的女孩,安妮·雪莉。 她的到来本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卡斯伯特兄妹,马修和玛瑞拉,原本是希望能领养一个强壮的男孩来帮助农场劳作。然而,命运却将安妮这个“十岁的小麻烦精”送到了他们身边。 初见时,固执的玛瑞拉对安妮的“多事”和“不切实际”感到头疼不已,她那过于鲜艳的想象、对世界无休止的赞美,以及时不时闯下的“祸事”,让这位严谨的乡村女士感到焦躁。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马修,却在安妮那滔滔不绝的、充满魔力的叙述中,找到了久违的温暖和慰藉。 《绿山墙的安妮》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孤儿被收养的故事,它更是一部细腻入微的成长史诗。安妮在绿山墙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对成人世界规则的探索与挑战。她将“白杨树大道”命名为“想入非非之路”,将小溪命名为“潺潺流水河”,她对生活的热爱,如同火焰般燃烧,即便是最平凡的日落,在她眼中也是一场壮丽的史诗。 友谊的考验与升华:戴安娜与吉尔伯特 友谊是安妮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她迫切地渴望拥有一个“知己”,最终,她将邻家乖巧的戴安娜·巴里认定为自己的“灵魂伴侣”。然而,这份纯真的友谊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著名的“樱桃酒事件”让两个女孩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也让安妮初尝了因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与责任。通过真诚的道歉和彼此的理解,她们的友谊愈发坚固,成为互相支持的力量。 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则是那个与安妮从一开始就针锋相对的男孩——吉尔伯特·布莱斯。在学校里,吉尔伯特因为安妮那头醒目的红发而开了一个玩笑,安妮的愤怒爆发,将一块写字板砸向了他,并发誓永不与他说话。这段“冰战”持续了数年,却也无形中成为了两人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动力。吉尔伯特对安妮的欣赏与尊重,超越了年少的顽皮。他看到了安妮的智慧、善良与独特的内在光芒,尽管安妮总是抗拒承认,但吉尔伯特无疑是她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面镜子。 自我认同的挣扎与坚持 安妮的成长充满了各种小小的挫折与胜利。她渴望融入主流,努力改掉那些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特质——比如她会因为得不到一袭漂亮的紫色裙子而伤心欲绝;她会因为一次失败的烘焙或一次尴尬的演讲而感到世界末日。这些细节,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敏感、自尊心极强的少女,在追求自我完美和被外界接纳之间的艰难平衡。 玛瑞拉的教育方式严厉而务实,她教会了安妮责任感和界限。安妮必须学会在她那广阔无边的想象力和必须面对的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她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如何将那股澎湃的创造力导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例如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或是通过她的文字感染他人。 爱德华王子岛的田园牧歌 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字功力,将爱德华王子岛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读者仿佛能闻到新割的干草香,看到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感受到微风拂过林间的轻柔。环境不仅仅是背景,它更是安妮情感的投射和精神的滋养地。在绿山墙那充满爱意的庇护下,一个瘦弱、身世飘零的女孩,逐渐蜕变成了充满智慧、富有同情心和坚定信念的年轻女性。 本书深刻探讨了家庭的意义——家不仅仅是一栋房子,而是接纳与无条件的爱。当马修因病离世,玛瑞拉的视力出现危机时,安妮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深造机会,毅然回到绿山墙,肩负起照顾玛瑞拉和维持农场的重任。她的选择,是她对养育之恩最深沉的回报,也是她“成名”于世界的最好证明——真正的伟大,在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充满爱意的日常行动中。 永恒的主题:梦想与坚韧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献给所有“局外人”的赞歌。它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与众不同、常常被误解的特质,恰恰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安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用想象力来抵御生活的艰辛,如何通过善良和韧性赢得尊重,以及如何最终在爱中找到归属感的故事。 它提醒我们:世界或许需要规则,但绝不能扼杀那颗热爱生活、永远对未来抱有热切期望的心。安妮的冒险仍在继续,她那永不熄灭的求知欲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发现自己身边那些“美得令人心碎”的瞬间,并勇敢地活出自己独特的色彩。 适合人群: 9岁以上,喜爱细腻情感描绘、自然文学、以及探讨成长主题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