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之巅,去体会极北之地的孤独之美;远涉南极,去探索人类最后的边疆。寻访大变革前夜的古巴,拨开斯里兰卡这朵带刺的鲜花,游走在神秘的南太平洋,揭示津巴布韦的谜题……袁越用持久不变的好奇心、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巨大的热忱和勇气,探求那些不易去的风景和不易解的难题,分享种种独特的体验。用他的话说:“当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小。”
1 序:旅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4 北极:享受孤独
94 古巴:和你想的不一样
146 斯里兰卡:一朵带刺的鲜花
214 津巴布韦:黄金之国
288 神秘的南太平洋
308 南极:人类最后的边疆
旅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每次登山都要冒生命危险,挣的钱也不能算多。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登山呢?他回答说,登山的感觉的确很糟糕,又累又危险,过程苦不堪言。但他还是选择去登山,就是为了享受安全到家之后的感觉,那种快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我走的地方越多,就越能体会他的感受。
我不是那种整天漂在外面的旅行家,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北京的家里度过的。自从《土摩托看世界》出版后,经常有读者来信问我,怎样才能像我这样满世界旅游。我的回答是:我所做的事情叫作旅行,不是旅游。旅游就是出门找乐子,有钱有闲就行了;旅行的目的是出去学习,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很少“旅游”,几乎每次出差都是带着任务去旅行。出门在外,生活节奏被打乱,还要倒时差,本来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再加上记者的旅行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每一次出差都被照顾得很好。事实上,我的大部分旅行都是没有地接的,我必须自己买票,自己找旅馆,自己做计划,自己解决一日三餐,跟大家想象中的旅游有着天壤之别。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我的工作。而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工作,是因为我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的生活质量变得更高了。
旅行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人生经历。我在旅行的过程中尝试过在冰川上行走,在潟湖里浮潜,还曾经徒手爬上了一座活火山,登上了好几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近距离观察过野生海豹和企鹅的行为,甚至还坐过一次自重只有450 公斤的小飞机,从空中俯瞰非洲大地……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旅行让我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我在旅行中吃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饭菜,学会了喝葡萄酒和威士忌,学会了应付各种极端情况,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欣赏到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听到了各种民族的民间音乐,这些技能和见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学会了和周围的人和事更好地相处。我原来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很多事情都不满意。正是在旅行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理解身边的很多以前非常不解的事情。
旅行到底有多大价值,取决于你到底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作为一个出生在20世纪60 年代的中国人,我非常想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落后的国家如何进步。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还有很多,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想的其实都一样,那就是如何才能尽快赶上先进国家,过上像他们那样的好日子。因为各种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结果也不尽相同。我这十年之所以满世界旅行,就是想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那样选择,同样的选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次我选择的是古巴、津巴布韦和斯里兰卡。前两个国家都选择了和中国类似的道路,结果却大相径庭。我很想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今天为什么依然坚持。斯里兰卡看似毫不起眼,但这个印度洋上的小岛国是佛教最重要的根据地,被公认是考察传统佛教影响力的最佳目的地。可是,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国家却打了整整二十六年内战,将近10 万人死于这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更奇怪的是,战争结束后不久这个国家就迅速安定了下来,经济立刻开始腾飞,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考察了南极和北极,这两个地方绝对是地球上最为独特的旅行目的地,非常值得一去。事实上,这两个地方代表了地球中轴线的两端,在这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到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中国最近这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好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前狂奔,而生态环境就是那根缰绳,早晚会把我们拴住的。
我乘坐一艘豪华邮轮去了南太平洋诸岛,这趟旅行不够深入,却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探讨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核心因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关心国家前途的读者都会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我把自己的这些旅行见闻和心得体会写成了这本书,希望大家喜欢。
袁 越
2017.5.10
《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我立刻想到了那些在世界各地穿梭、记录不同文化的独立旅行者,而“土摩托”这个称呼,又为这份探索增添了几分接地气和亲切感。我猜想,这本书绝非简单的旅游攻略,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体验和思考。作者一定去过许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方,经历过许多非同寻常的事件。我期待他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那些高耸入云的山脉、广袤无垠的草原,或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文明遗迹。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这些“世界之巅”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思考了什么。他是否会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是否会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心灵的远足,它将带领读者超越日常的琐碎,去感受世界的辽阔与深邃,去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评分《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这个名字,就像是一个号角,召唤着每一个渴望冒险和远方的心灵。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经典探险家的传记,以及那些记录了人类勇气与智慧的史诗。书名中的“土摩托”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似乎这位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我们身边一位热爱生活、勇于尝试的普通人,只不过他选择了更加不寻常的道路。我设想着,他的旅程一定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意想不到的发现。也许他会在最艰难的时候,得到当地人的慷慨帮助;也许他会在最危险的关头,凭借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些“世界之巅”的风景和文化。那些地方,因为稀少和神秘,往往承载着更多的故事和象征意义。他是否能触及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灵魂?是否能将那些遥远的、陌生的景象,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动的文字?这本书,我预感将是一场关于勇气、关于探索、关于人性光辉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光是读出这个书名,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探索欲和冒险精神在胸腔里涌动。我一直对旅行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带领读者“身临其境”的文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作者,也就是那位备受瞩目的“土摩托”,背着行囊,穿梭于那些遥不可及、常人难以企及的国度和地区。想象一下,那些巍峨的山脉,神秘的部落,古老的文明遗迹,甚至是那些被战火蹂躏过的土地,都将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我特别期待他如何去捕捉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当地人的眼神、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街头巷尾的对话,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片段,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的名字也暗示了一种“制高点”的视角,我想象作者不仅仅是在走马观花,而是试图从一个独特的、也许是哲学的高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去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逻辑,去感受人类共同的情感。这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也是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鸣。
评分当我看到《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位独立、勇敢的旅行者,背负着对世界的无限好奇,踏上了征服未知、探索极限的旅程。这个“世界之巅”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高处,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认知上的巅峰。我猜想,作者一定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和挑战,或许是在高寒缺氧的山巅,或许是在人迹罕至的雨林深处,又或者是那些政治动荡、信息闭塞的角落。我非常好奇他如何克服那些困难,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如何去理解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的标题也给我一种“俯瞰”的意味,作者可能会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理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他所到之处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地缘政治。我期待他能够不仅仅是描述风景,更能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我想我将有机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经历一场涤荡心灵的旅行,拓宽自己的视野,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多元而复杂的地球。
评分“土摩托”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一种不畏艰险、深入探索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这个书名,更是将这种印象推向了极致。我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些关于世界屋脊、极限挑战的画面,似乎作者的足迹遍布了地球上那些最险峻、最壮丽的角落。我好奇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实现“行走在世界之巅”的?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准备、专业技能,以及超越常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他将如何把这些极致的体验,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文字?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征服,更是关于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极端环境下,是如何思考人生的?他对生命、对自然、对文明的看法,是否会因此产生深刻的改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去认识那些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同时也引发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的思考。
评分慢读
评分京东618活动购入,非常划算的一笔订单,书都是精装书,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终于还是入手了
评分南京大雪天,送货及时迅速
评分这是必看的书,前面两本都看完了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收获远超过预想。很开心!!!
评分袁越是我最喜欢的记者 没有之一
评分这是必看的书,前面两本都看完了
评分货真价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