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丛书
《土家族审美文化》
《瑶族审美文化》
《苗族审美文化》
《壮族审美文化》
《彝族审美文化》
《侗族审美文化》
《高山族审美文化》
《傣族审美文化》
《纳西族审美文化》
《白族审美文化》
《羌族审美文化》
《黎族审美文化》
《土家族民俗事象与视觉传播研究》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特色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传播》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生态意识》
《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
——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满族审美文化研究》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
《满族民间文学概要》
《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
向柏松,男,土家族,湖北省建始县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土家族民间文学研究与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划分了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的类型,并对其形成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文艺研究》、《文艺报》、《民族文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文化遗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要点。出版专著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民委、文化部项目各1项。获湖北省社科奖3等奖3次。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1次。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神话与创世神话
第二章中国创世神话演变历程
一创世神话演变研究
二单一释源时期
三综合释源时期
四系统释源时期第三章中国创世神话演变内在动因
第三章 中国创世神话演变内在动因
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结构
二生与死二元对立结构
三乱伦与禁忌二元对立结构
四阴阳二元对立结构
五中国创世神话形态发展与二元对立结构第四章原生态创世神话
第四章 原生态创世神话
一自然形成型
二制造型
三女子生人型
四婚配型
五小结第五章原生态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原生态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自然生人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二兄妹婚神话传承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功能第六章衍生形态创世神话
第六章 衍生形态创世神话
一串联型
二化合型
三箭垛型
四派生型
五化生型
六采借型
七变异型第七章中国创世神话系统形态分析
第七章 中国创世神话系统形态分析
一中国创世神话系统形态的构成
二系统形态创世神话子系统构成要求
三创世神话系统形态与非系统形态的区别第八章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第八章 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一女娲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二傣族“英叭”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三布依族布灵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四彝族梅葛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
五壮族布洛陀系列型创世神话系统第九章复合型创世神话系统
第九章 复合型创世神话系统
一布依族创世史诗《造万物》
二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
三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
四哈尼族创世史诗《十二奴局》
五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第十章谱系型创世神话系统
第十章 谱系型创世神话系统
一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二景颇族《勒包斋娃》
结论
后记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绪论和第一章的论述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史料挖掘能力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已知的古代文献,更像是拿着一把精密的考古刷,小心翼翼地拂去时间蒙尘,从那些看似零散、互不关联的碎片化记载中,构建起一个宏大而自洽的早期文化图景。尤其是在讨论某些核心概念的早期形态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跨文化的比较视角,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深入到思维结构和世界观层面的剖析,让人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试图消化那种信息密度极高的论证逻辑。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个跳跃都可能让你错过一个关键的推导环节。这本书无疑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更像是在原有学科的版图上,开辟出了一片新的、亟待深入探索的疆域。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分析来阐明观点,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论述的说服力。他没有满足于对单一文化圈进行详尽的描述,而是常常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理范围,比如将东方某些独特的创生观念与地中海沿岸或美洲原住民的神话进行平行对照。这种宏观的视野,让原本局限于特定区域的研究突然获得了普适性的价值。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时间观”的讨论,作者指出,在某些早期神话中,时间并非线性流动的,而是循环往复的,这种观念对后世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跨越地域的比较,不仅丰富了论证的维度,也让读者得以跳出自身的文化茧房,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化表达。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古知今”,读完后,你会发现看待世界的方式似乎也随之拓宽了一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太有辨识度了,它不像某些学院派著作那样,通篇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作深沉的句式,相反,它有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民间说书人,将那些远古的洪荒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而紧接着,他又会迅速切换到一位严谨的逻辑学家模式,用无可辩驳的论证链条来解构这些神话的社会功能和心理根源。这种文风上的快速切换,使得冗长枯燥的学术讨论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神迹”时所采取的态度——他既不全盘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也不盲目地将其浪漫化,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探究本质的姿态。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饮,听他娓娓道来,既有知识的馈赠,也有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着古朴的烫金文字,初看之下便有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地也令人惊喜,触感温润而厚实,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让捧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精妙,既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又能让读者轻松地追踪到原始出处。整体而言,从外到内,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高品质的工艺气息,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产品的用心和匠心。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把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上的愉悦了,更不用说翻开它进行深度阅读时的那种仪式感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理论框架,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故事。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性”认知,在经过作者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入分析后,其底层的文化逻辑开始变得清晰可见。比如,书中对“秩序的建立”与“混沌的对抗”这一核心母题在不同地域神话体系中的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早期人类群体在面对不确定性世界时,是如何通过构建神圣叙事来寻求心理慰藉和群体认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考古。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化人类学或宗教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应该被放在案头,时常翻阅,以保持思维的敏锐度和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