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

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通远 著
图书标签:
  • 热熔胶
  • 压敏胶
  • 胶粘剂
  • 技术
  • 应用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工业应用
  • 粘接技术
  • 包装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8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6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胶黏剂行业的生产、研发、管理及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精细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1.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透过流变学和胶粘科学理论,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使配方人员深入了解每一个配方组分的分子结构和与性能的相关性。
2.通过本书,可透过现象深入了解“胶黏剂为什么会黏”的本质。

内容简介

本书对热熔压敏胶的基本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热熔压敏胶各组分的分子结构、配方中所使用各组分在实际应用时所引起的相互作用以及制造热熔压敏胶的方法;基本物性和压敏胶黏性能的主要测试方法;基础流变测量和胶黏科学的背景知识;流变性质与分子结构、加工性能和压敏胶黏性能的相关性;热熔压敏胶主要应用市场的性能要求和配方思考方向等内容。
本书适合胶黏剂行业的生产、研发、管理及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精细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热熔压敏胶简介001
1.1压敏胶黏性的理论回顾001
1.1.1压敏胶黏性简介001
1.1.2压敏胶黏性研究历史概略回顾002
1.1.3作者研究理论成果总结:1986年至今005
1.2热熔胶和热熔压敏胶的定义与应用市场006
1.3传统热熔胶和热熔压敏胶的优缺点008

第2章热熔压敏胶的组成和生产011
2.1热熔压敏胶的组成011
2.1.1苯乙烯嵌段共聚物011
2.1.2增黏剂014
2.1.3增塑剂017
2.1.4抗氧化剂018
2.1.5热熔压敏胶配方018
2.2热熔压敏胶的生产工艺021
2.2.1立式混合机021
2.2.2卧式混合机023
2.2.3螺杆挤出机024
2.3热熔压敏胶的质量控制025
2.4热熔压敏胶的抗老化性能028
2.5热熔压敏胶的包装031
2.6热熔压敏胶的应用设备033

第3章热熔压敏胶的检测方法037
3.1热熔压敏胶实验室需要的检测设备038
3.1.1基本物理性能——稠度与软化点测试设备038
3.1.2试样准备设备039
3.1.3胶黏性能检测设备041
3.1.4黏弹性检测设备045
3.1.5实验室制样设备045
3.2热熔压敏胶的颜色和透明性047
3.3热熔压敏胶黏度和黏弹性048
3.4热熔压敏胶的软化点051
3.5压敏胶的初黏性053
3.5.1环形初黏力054
3.5.2探针初黏力055
3.5.3滚球初黏力055
3.5.490°快黏力059
3.5.5指触初黏性060
3.6热熔压敏胶在剥离时的破坏模式061
3.7压敏胶的剪切胶黏性能064
3.8热熔压敏胶高温剪切胶黏性能和剪切胶黏失效温度067

第4章胶黏科学和流变学的基础知识070
4.1与热熔压敏胶相关的基础流变学术语071
4.2压敏胶黏机理076
4.2.1物理吸附076
4.2.2化学反应078
4.2.3相互渗透078
4.2.4静电引力079
4.2.5机械着锚(黏弹性)079
4.3压敏胶为什么会黏081
4.4通用型压敏胶的流变性能准则083
4.5流变性质和SBC分子结构的关系088
4.6SBC和增黏剂的兼容性092
4.7矿物油在SBC中的功能094
4.8热熔压敏胶剥离力的温度效应099
4.8.1玻璃态区101
4.8.2玻璃化转变区101
4.8.3橡胶平台区102
4.8.4热流动区104
4.9热熔压敏胶剥离力的速度效应106
4.10热熔压敏胶的厚度效应109
4.11压敏胶带和标签的角度效应111
4.12剥离测试前滞留时间对压敏胶剥离性能的影响113
4.13面材对热熔压敏胶的影响116
4.14热熔压敏胶的室温和低温性能120
4.15热熔压敏胶的耐低温和耐高温性能123
4.16热熔压敏胶的耐高温性能探讨124
4.17热熔压敏胶的室温及高温剪切性能探讨127
4.18影响热熔压敏胶性能测试结果的其他因素130
4.19热熔压敏胶的工作温度范围133

第5章热熔压敏胶的应用市场135
5.1什么是质量好的热熔压敏胶135
5.2标签用热熔压敏胶应具备的特性137
5.2.1涂布作业性138
5.2.2热安定性138
5.2.3基本胶黏物性139
5.2.4储存性139
5.2.5特殊胶黏物性140
5.2.6后段加工性141
5.3黏扣带用热熔压敏胶143
5.3.1黏扣带用热熔压敏胶的上胶方式143
5.3.2黏扣带背胶加工常见之困扰145
5.3.3背胶黏扣带之胶黏断裂模式146
5.3.4黏扣带用热熔压敏胶应具备的特性150
5.4医用胶带用热熔压敏胶153
5.4.1医疗胶带用热熔压敏胶的上胶方式153
5.4.2医疗胶带用热熔压敏胶应具备的特性154
5.5软质PVC材料与热熔压敏胶156
5.6PVC塑料地砖用热熔压敏胶157
5.7封口胶带用热熔压敏胶167
5.8APET包装盒用的热熔压敏胶169
5.9汽车车门板防水PP膜/发泡板用可发泡热熔压敏胶171
5.10可移除(短效)热熔压敏胶173
5.11运动鞋行业中的热熔胶175
5.11.1鞋用热熔胶之上胶设备与涂布方式176
5.11.2鞋用热熔胶的物性要求179
5.12防滑热熔复合材料180

参考文献182

前言/序言

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热熔压敏胶(HMPSA)的应用已经逐渐地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严苛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要求,胶黏剂的研发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无污染的热熔压敏胶品种来取代传统的溶剂型或水性压敏胶。尽管热熔压敏胶已经在胶黏剂领域中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大部分配方发展人员仍然停留在采用“试误法”来发现热熔压敏胶的最佳组成。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没有科学基础支撑,所以无法再现。每当原料取得来源有变化,或是同一原料来源无法提供稳定的产品,往往旧的热熔压敏胶配方需要调整时,一切配方又得靠“试误法”重新来过。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压敏胶的基础研究中都提出了流变学(或黏弹性)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流变学来了解胶黏性。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任何研究学者或是配方技术人员能系统性地以流变学为基础,专门整理以流变学为基础编写一本工具书或技术图书来指导热熔压敏胶的配方发展人员,让他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了解并驾驭每一个热熔压敏胶组成成分的特性和各热熔胶配方的应用要求。编写本书的目的是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流变学和胶黏科学的基础观念,结合许多和生活相关的例子,让热熔压敏胶的配方发展或相关人员能够很容易地了解每一个配方组分的分子结构与热熔压敏胶各种性能的相关性。
全书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如下。
1.热熔压敏胶的基本背景简介;
2.热熔压敏胶各组分的分子结构、配方中所使用各组分在实际应用时所引起的相互作用以及制造热熔压敏胶的方法;
3.基本物性和压敏胶黏性能的主要测试方法;
4.基础流变测量和胶黏科学的背景知识,流变性质与分子结构、加工性能和压敏胶黏性能的相关性;
5.热熔压敏胶主要应用市场的性能要求和配方思考方向。
尽管本书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与热熔压敏胶相关的主题,仍有许多基础研究等待着未来的压敏胶黏科学研究者们持续去完成。如果所有的配方发展人员都能善用基础流变学和胶黏科学背景,就不再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去进行不科学的“试误”工作,也因此能够轻松地自行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用途且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配方。由于许多热熔压敏的组成及测试结果都可以用流变学的知识来说明,希望将来有机会再版时,能让读者先有流变学的基础认识,再从流变学的系数来说明热熔压敏胶的组成、制造及测试结果的流变性。热熔压敏胶的应用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会不断加入新的研究内容及成果,让后学者能够依照流变学很快做出适当热熔压敏胶组成的选择及配方。
笔者常想,人类知道胶黏的真正原理后,若能够借用计算机的现代化科技来做出想要的热熔压敏胶配方该有多方便。热熔压敏胶配方就像时下流行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如果能预先准确地定出应用市场的目标物性,而且明确地知道每一原材料的位置,应该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原材料及适当的热熔压敏胶配方。当然,前提是供应原材料的厂商必须提供用户稳定的产品,而用户需要先建立原材料的数据库。但愿有朝一日胶黏剂从业者能够协力达成此目标。
有些朋友问了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胶黏剂会黏?”这是个简单却不易回答的问题。我从事热熔压敏胶研究多年,经常面对许多没学过高分子科学、胶黏科学和流变学的从业人员问相同的问题。当然我可以从发问人的背景来回答此问题。然而,经过多年的思考,我想以下面方式先简短地回答,详细地解说还需看本书进一步的说明。
“胶黏剂会黏,首先,在应用时一定要与被接触的表面有最大的接触表面积;其次,与被接触的表面要有适当的阴阳极(极性)差异。”

曹通远
2017年10月
《智慧工厂:工业4.0时代的生产力革命》 内容简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工业4.0”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而是正在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现实力量。本书《智慧工厂:工业4.0时代的生产力革命》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场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驱动的生产力革命,揭示其核心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对企业运营和人才培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材料或工艺的深度解析,而是从宏观视角审视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将首先阐释工业4.0的四大支柱:大数据、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以及云计算,并详细剖析这些技术如何相互赋能,共同构建一个高度互联、自主决策的智能生产系统。读者将了解到,物联网设备如何实现设备间的实时通信和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如何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洞察,而人工智能则如何基于这些洞察进行预测性维护、优化生产流程,甚至实现自主生产。 本书的重点在于“智慧工厂”的构建。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传统制造环境中部署和集成这些前沿技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客户响应速度的加快。内容将涵盖从车间层面的自动化升级、机器人协作,到供应链层面的智能化管理、需求预测,再到企业层面的数字化决策支持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的转变。我们将分析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模拟、测试和优化生产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柔性制造系统如何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 除了技术层面的探讨,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智慧工厂对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以及人才队伍提出的新挑战和机遇。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员工技能的提升和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快速变化、鼓励创新和协同工作的组织文化。 此外,本书还将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航空航天、医药等)在实践工业4.0和建设智慧工厂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探索。这些案例将生动地说明,智慧工厂不仅能够提升效率,更能孕育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帮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持续的优势。 《智慧工厂:工业4.0时代的生产力革命》旨在为企业决策者、技术专家、工程师以及对未来制造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操性的指南。无论您是正在寻求数字化转型路径的企业,还是渴望了解未来工作模式的学生或研究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制造业新纪元的大门,激发您对创新和变革的思考。本书将帮助您理解,智慧工厂的建设是一场系统性的工程,它融合了先进的技术、精密的管理和前瞻的战略,最终将引领制造业走向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材料科学探索之旅。书中将基础的化学原理、精密的工程技术、以及丰富的行业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工艺参数优化”的讲解,它详细地介绍了在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速度、涂布量等关键参数如何影响胶粘剂的性能,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工艺窗口。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做什么”,更是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到最好”。它让我明白了,一项看似简单的粘接过程,背后却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线检测技术、失效分析技术等,这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这种系统性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对“智能化”和“自适应”技术一直有着特别的关注,而《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热熔压敏胶在这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关于“响应性热熔压敏胶”的章节,让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智能材料的发展蓝图。我了解到,这些胶粘剂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pH值、甚至是特定化学物质)而改变其粘接性能,例如从强力粘接到易于剥离,或者从不导电到导电。这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器械、或者可修复性结构材料。书中通过详细的机理分析和应用示例,让我对这些“聪明”的胶粘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甚至开始想象,未来我们的产品或许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其连接方式。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胶粘剂技术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未来智能材料应用的无限遐想。

评分

作为一个在包装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粘合技术在包装安全和产品呈现上的重要性。近年来,热熔压敏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全面解读这项技术的书籍。《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对热熔压敏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从食品包装的防潮防漏,到快递包裹的牢固密封,再到礼品盒的精美外观,书中都一一列举了相应的胶粘剂类型和使用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胶层设计”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薄膜、铝箔等)和包装形式,选择最适合的热熔压敏胶,以及如何控制胶层的厚度、宽度和涂布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粘接效果。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可回收包装用胶、低VOC排放胶粘剂等,这与我们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非常契合。我了解到,通过合理选用热熔压敏胶,不仅可以提高包装的可靠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甚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粘接挑战,也让我对包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科技爱好者,《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书中对“功能性热熔压敏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突破传统、赋能未来的无限可能。例如,书中提到的“可控释放型”热熔压敏胶,可以根据特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缓慢释放活性物质,这在药物缓释、农药控释、甚至香氛释放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甚至联想到,未来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胶粘剂,实现一些更加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另外,书中对“环保型”热熔压敏胶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契合。比如,可生物降解的热熔压敏胶,或者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备的热熔压敏胶,这些都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服务于社会,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本书让我对热熔压敏胶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期待,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更多意想不到的领域大放异彩。

评分

我对材料科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隐形助手”。热熔压敏胶正是这样一种材料,它们默默地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的组装和连接。《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为我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它从宏观的材料选择,到微观的分子作用,再到实际的应用场景,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应用领域下,胶粘剂性能要求的差异性分析。例如,在医疗领域,对生物相容性、无菌性、低释气性等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在电子产品领域,则需要考虑导热性、绝缘性、耐高温等特性;在建筑行业,则需要关注其耐久性、耐候性和环保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热熔压敏胶是如何应对这些复杂且严苛的要求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通过这本书,在“触摸”各种各样的粘接解决方案,感受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启发。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材料的“韧性”和“强度”之间的平衡问题很感兴趣,而《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恰恰在这一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在讨论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和“粘附强度”时,清晰地阐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了解到,仅仅追求高内聚强度并不一定能获得最佳的粘接效果,有时还需要一定的“韧性”来承受外力的冲击和变形。书中通过对不同聚合物基材和添加剂的组合进行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妙的配方设计,在保证高粘接强度的同时,赋予胶层足够的韧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应力分散”的讲解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设计的胶层能够有效地分散外力,避免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整体的抗疲劳性能。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并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优化宏观性能。这不仅适用于热熔压敏胶,对于其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关于高分子材料改性方面的内容,偶然发现了这本《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原本只是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让我收获颇丰。书中对热熔压敏胶的配方设计和性能优化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添加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这些添加剂如何影响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内聚力、剥离强度、耐温性、耐候性等关键性能。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清晰地阐释了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配方调整来达到特定的应用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功能性热熔压敏胶”的章节所吸引,例如导电胶、阻燃胶、可剥离胶等,这些高性能的胶粘剂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粘接需求,还赋予了产品更多附加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功能性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让我对未来胶粘剂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热熔压敏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这对于我理解实际生产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大有裨益。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启发思维、拓展视野的宝典,对于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同行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我之前对热熔压敏胶的印象仅停留在“方便快捷”的标签上,直到我深入阅读了《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这本书,才发现这项技术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书中关于“粘接机理”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胶粘剂如何附着在基材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范德华力、氢键、化学键等多种相互作用力在粘接过程中的作用。我了解到,不同的胶粘剂配方,以及不同的基材表面处理,都会对这些力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最终的粘接效果。书中对于“界面科学”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胶粘剂在某些材料上表现出色,而在另一些材料上却效果不佳。此外,本书还对热熔压敏胶的“老化性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光照、湿热、化学腐蚀等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配方设计来提高其耐久性。这对于我理解胶粘剂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转变为一个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洞察者”,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化学领域略知一二,但又对实际应用技术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热熔压敏胶技术及应用》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够将一些相对复杂的化学原理,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关于胶粘剂分子链的缠结、增粘剂的“桥梁”作用、以及增塑剂如何“软化”胶体,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作者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变得触手可及。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这些微观世界的互动如何影响宏观的粘接性能。这本书在对各种类型的热熔压敏胶的介绍上,也做得非常到位,从基础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基胶,到更高级的聚氨酯(PU)和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SBC)基胶,书中都对其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的热熔压敏胶技术,比如响应性胶粘剂,它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外部刺激(如温度、光照、湿度等)改变其粘接性能,这让我看到了未来胶粘剂发展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技术原理的好奇心,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让我不禁对人类智慧的结晶感到赞叹。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对热熔压敏胶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碎片化,很难系统地学习。直到我翻开《热熔胶技术及应用》,我才找到了真正的宝藏。从基础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到复杂的工艺流程、设备选择,这本书都讲解得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我尤其欣赏它在原理阐述方面的严谨性,并没有因为是“应用”书籍就草草带过,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胶粘剂能够粘合,它们的工作机理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胶粘剂的性能是如何被调控的。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接受一位资深工程师的现场指导。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极具价值,那些来自不同行业的真实应用场景,让我对热熔压敏胶的实际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在包装领域,它如何保证密封性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医疗器械领域,它如何做到生物相容性和可靠粘合;在汽车工业,它又如何承担起结构性粘接的重要任务。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平实易懂,即使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更是锦上添花,将复杂的概念可视化,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热熔压敏胶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