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源自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很优秀、很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中国92一代,将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誓他们的主权。 (《’92四无青年》)
共享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在资本与故事的合谋下,一群“猪”在风口上漫天飞舞。 (《共享主义社会来了》)
2017年,青年人被追捧,老年人被呵护,“尬中年”身处时代夹缝,被挖苦“油腻”,被“枸杞”与“保湿杯”调戏。 (《尬》)
我们生活在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时代,接入视频,却是一派嘻哈现实主义的景观。 (《嘻哈现实主义》)
2017《新周刊》,记录着2017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很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新周刊》是一所学校,他培养了很多人,他的精神在很多地方发扬光大。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在我心里,《新周刊》就是中国的《Time》。
学者 于丹
我一直觉得《新周刊》就是一个小孩的形象,他童言无忌,他永葆好奇。他会追问为什么,他会在大家都对某些规则习惯于隐忍和忽视的时候,他突然说那个皇帝好像没穿衣服。
资深媒体人 杨澜
马拉松是中产无声的广场舞
文/蒋方舟
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说实话,我很害怕在朋友圈看到人晒长跑之后的照片,直视镜头的脸面色潮红,全身汗湿,裹在紧身衣里。我有一个朋友是超级马拉松(一种在野外环境里长达100公里甚至300公里的马拉松)跑者,我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很紧张,晒伤的身体,起泡的双脚,皮开肉绽的肩膀。
我是青春期受张爱玲影响的文艺女青年,对于文明世界有着畸形的向往,贪图享乐,喜欢吃奶油蛋糕,喜欢包裹在华丽的袍子里——即使袍子上长满了虱子,也胜过青筋毕露的身体。
我仔细想了想,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就和张爱玲抱着牛奶瓶面无表情地穿过病人呻吟的病房一样,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中产爱跑步?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食物过剩,糖分过剩,卡路里过剩。而互联网创业的热潮中,很多人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让别人更懒一些,人和食物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食指一动,就等着外卖小哥敲门。
我们的社会充盈而饱和,由一个肥胖者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厌食症的社会。
中国最先胖起来的一代诞生于饥荒之后,饥饿的记忆告诉他们的大脑要不断储存热量,因此对于食物有着穷凶极恶的热情。肥胖者说:“我什么都缺,所以我什么都吃。”而新型的城市中产说:“我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什么都不吃。”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受苦对于中产是陌生的身体经验,对于富人阶层更是。跑马拉松的潘石屹和登珠峰的王石是中产看齐的对象,我相信潘石屹和王石并不是为了作秀以及为了征服的虚荣而运动,而是真的享受这种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说遥远而陌生的身体痛苦,痛苦放大了人对身体的知觉,痛苦让人感觉到自己正在活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其说“解放了身体”,倒不如说“剥离了身体”,工具代替了身体的功能,中产要借助马拉松找回自己的身体。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或一个快递小哥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决定在城市公园跑个步。
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者很爱说的一句话是“跑步是一种宗教”。
我在东京居住时住在皇居附近,绕着皇居跑步一圈刚好是五公里,沿路有专门为跑者提供饮用水和休息的地方,是东京的跑步圣地,据说是村上春树爱跑步的地方。我为了偶遇村上春树,连续半个月每天去跑步。
跑步的人很多。他们白天是坐地铁的上班族,穿着米色或黑色的商务装,地铁门一开再一关,他们的疲惫和麻木又加深了一层。到了晚上,他们换上专业的跑步服,上百人的群体呼吸在同样的频率之下,在窄窄的跑道上连绵不绝,其仪式感就像参加弥撒。
波德里亚这样刻薄地形容跑者:“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唇上泛着白沫,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倒计时,全神贯注于他进入反常状态的那一刻, 此刻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人群聚众,大脑中分泌出一种欢愉,因为聚众,这种欢愉又变得更为强烈。
中产急需这种欢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中产的压力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是日常的琐碎,刘震云二十年前写的《一地鸡毛》依然没有被扫走,妻子、孩子、保姆、单位的是是非非确凿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天;另一方面是“均质”的焦虑,是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享的,房价和养老,股票和医疗,它们既抽象又具体,如乌云般遥遥而至,压在每一个中产的头顶上。
跑步所带来的愉悦成为缓解这种焦虑最好的方式。关掉糟心的新闻,远离唠叨的妻子和讨厌的同事,把孩子的吵闹留在身后,关上房门,换上跑鞋,戴上耳机,美妙的协奏曲取代了嘈杂与抱怨,肉身与灵魂瞬间进入真空。
“运动让人产生愉悦”这一点似乎有科学的解释。在几年前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中,作者写到人的身体里有一个内在的止痛机制,效果就像吗啡。内啡肽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同时在心理上产生快感。
在剧烈运动的时候,内啡肽能够镇静大脑并且缓解肌肉疼痛。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马拉松选手在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在起跑线附近就被塑料袋绊倒,膝盖着地摔在人行道上,他爬起来继续跑,直到接近29公里时,肿胀的膝盖罢工,大腿骨折了,而跑者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是内啡肽的麻痹和镇定作用。
后来,也有科学家指出,长跑者的内啡肽是无法进入大脑的。无论如何,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大脑里产生“运动会让我心情好”的自我暗示,当他的双脚踏实而轻快地落在地面上,不管那种化学物质是否瞬间在他的大脑中绽放,跑者都认为它奏效了。
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所有的运动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比如打篮球、踢足球,再比如广场舞。为什么中产会选择长跑呢?
宣称“跑步是种宗教”的中产阶级并没有资格嘲笑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妈除了装备不如跑者,背景音乐落后了二十年,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欢愉,同样缺乏对抗性,同样切割城市空间,参与者同样热情地伸出双手邀请你加入他们的队伍。
可鄙视链依然真实地存在着,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广场舞不够中产。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
当中产刚刚开始在俄国流行时,纳博科夫是这样刻薄他们的:“他们被两种相抵触的渴望煎熬着:一方面他想和所有人一样,用这个用那个,因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这么做;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加入某个特殊团体,某个组织、俱乐部,成为某个宾馆的贵宾或者远洋航班的乘客,然后因得知某集团的总裁或欧洲的某伯爵坐在自己身边而欢欣雀跃。”
跑步不仅仅时髦,而且像某种成功人士的标配。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为了显示自己的追求,纷纷把马拉松的奖牌当作自己的勋章。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乐观的人会把跑步的中产看作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产在财富以外,开始关注健康,并且以此为起点,开始关注一些大于自身的东西,比如大气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公众权力、财富安全。跑步既是一种焦虑下的反映,也是一种自救。而跑者彼此抱团,更让人有一种集结号已经吹响的想象。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中产并不认为自己有着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而仅仅是想通过长跑和吃秋葵把自己修炼得百毒不侵、水木清明。
然而,我们并没有办法指责中产的犬儒和自私。他们仅仅是无力,在无力与无力每天交替的缝隙中,大脑借助运动而产生内啡肽——那半真半假的愉悦与沉醉,变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雕琢”。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精准度,但奇妙的是,这种精准却丝毫没有矫饰的痕迹。它拒绝使用那些陈词滥调来粉饰太平,而是直面那些日常的尴尬、小小的失落,以及那些难以启齿的脆弱。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调香师,用最简单的基础香料,调配出了层次极其丰富的气味。例如,描述“等待”这个动作时,他可以写上整整一段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等待者身体微小的晃动、目光在不同物体间游移的轨迹,以及时间感官被拉伸或压缩的奇特体验。这种对“感知细节”的极致关注,让原本平庸的场景瞬间获得了戏剧张力。我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动词和形容词的组合,它们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是语言艺术的真正体现。它告诉我们,深刻并非一定要用晦涩的词汇来表现,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表达之中。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抽离感”与“归属感”的交织。它描绘的生活场景,很多都带有一种都市的疏离感,那种人与人之间礼貌而有距离的互动,是当代社会许多人的真实写照。然而,作者总能在这种疏离之中,找到一个情感的切入口,让你重新与那些“局外人”产生联系。比如他会写到,在拥挤的地铁上,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他却捕捉到了其中一个人手指无意识的轻叩节奏,那是内心某种未言明的焦虑或期待的具象化。这种写法让人感到被理解,仿佛有人在提醒你,你所有的细微情绪,都被世界温柔地记录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你不必强装坚强,可以暂时放下那些必须扮演的角色,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疲惫。这种疗愈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读完合上书本时,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比阅读前多了一点点与世界和平共处的耐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夏日午后一阵突如其来的凉风,吹散了心头积攒的燥热。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哲思,只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读着那些琐碎的片段,我常常会心一笑,仿佛作者就是我的一个老友,坐在我对面,慢悠悠地讲述着他观察到的世界。比如描绘城市里匆忙赶路的上班族,眼神里却藏着对周末的渴望;又或者记录下一家老式面馆里,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如何抚慰了疲惫的灵魂。这种细腻入微的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邀请你一同体验,去感受生活本身的质地。那种“原来别人也这样啊”的共鸣感,是阅读体验中最珍贵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它对光影和声音的运用,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听到老式钟表“滴答”的沉稳声响。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轻”,轻盈地拂过生活的重负,让人在不经意间,找到了喘息的缝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是打破常规的典范,它更像是一组精心排列的蒙太奇镜头,每一篇都独立成章,却又在某种看不见的情绪脉络下相互呼应。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如此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无序感”。它没有强行给你一个“主题先行”的框架,而是让思绪像漂浮的蒲公英一样,随风而去,落在哪片土地上,就从哪里开花。我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立刻沉浸进去,那语言的节奏感非常独特,时而像急促的鼓点,反映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时而又像悠扬的小提琴旋律,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段文字会带你走向哪个未曾设想的角落。这种不拘泥于传统散文结构的写法,反而让内容更具生命力,因为它模仿了我们真实的大脑运作方式——跳跃、联想、突然的顿悟。对于那些习惯了线性叙事的人来说,这或许需要一点点适应,但一旦你接受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它比任何传统作品都来得自由和酣畅淋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完美地“诠释了问题本身”。它没有试图去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难题,比如经济压力、人际困境或时间管理,它只是将这些问题像标本一样,精心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得以近距离观察它们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呼吸和日常运作的。我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性。这种批判不是激烈的声讨,而是通过一种近乎超脱的视角,不动声色地指出我们正在追求的某些事物,可能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它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被加速的步履和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示这些“重负”的同时,总能及时地在结尾处,留下一丝微弱却坚韧的光亮,可能是街角一棵顽强生长的植物,或是某个不期而遇的善意眼神。这种平衡感处理得极其高明,既不让人陷入虚无,也不提供虚假的乐观,而是指向一种更诚实、更具韧性的生活态度。
评分京东搞活动的时候价格特别给力,希望多点活动,已经是你们老老客户啦,现在几乎所有用品都在这里购买
评分《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评分东西可以的,价格也很合适,很喜欢,期待能有更多优惠,继续加油!
评分美好的读书体验从京东开始。
评分干货很多,但印刷的纸质太薄,能看到背面的字,字体太小行间距太小,影响阅读!文章很好,连续买了几本了,希望以后出版社能有改进!2016的还好些
评分TED大热演讲者、真正的“学霸”乔希·考夫曼向你传授一种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方法:既不用太痛苦,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套简单易学的方法正是基于他自己的技能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
评分嘿嘿。书是正版的,可以放心购买。当然,京东的速度嘛,没的说。仓库优势。???
评分阻碍我们学习的因素有很多:
评分要好好看书了……虽然都不是啥正经书……嘻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