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心理学家,毕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他将成果用于教学实践,成果卓著。《汉字问题》是他多种著述中出色的一本。本书对了解我国汉字认知研究,对今天的母语汉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1949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繁体字版。因作者的研究和论述基于繁体汉字,本次重排出版仍使用繁体汉字。
本书作者认为,汉字问题至为重大,基础教育的推进有待于汉字问题的解决,汉字问题能获得迅速满意的解决,基础教育的推进必事半功倍。作者对汉字做科学整理,通过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做大量初学汉字者(包括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细致的心理观察,探知其学习历程,以发现汉字之于学习者哪些易哪些难的症结,以求得改进的有效方法。本书报道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方法、作者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思路对今天的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仍具有启发意义。
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字形研究,第二章字量问题,第三章识字测量,第四章词汇研究,第五章音义分析,第六章简化问题,第七章排列问题,第八章书法研究,第九章全书总结。
艾伟(1890-1955),中国心理学家。字险舟,湖北江陵(今荆州市)人。圣约翰大学毕业。1921年留学美国,1925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曾在南京创办万青实验学校,并在中央大学创办教育心理研究所。致力于学科心理的研究和中小学各类测试卷的编制,尤其注重汉字研究。主要著作有《教育心理学大观》、《汉字问题》、《阅读心理》、《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等。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汉字的书籍浩如烟海,大都是一些生僻字考据或者书法理论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我本来对这类书籍没什么期待,打算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沉溺于传统的训诂学派的泥潭,反而像是拉着一个老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一点也不故作高深,对于那些历史典故的引用也恰到好处,像是给冰冷的文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常用部件演变过程的描述,那简直是一场微观的考古发掘,让我这个长期接触汉字的人,都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和历史厚重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雅致,拿到手里就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做文字考证,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似乎始终在提醒读者,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经验。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不是盲目的复古,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珍视。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汉字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探讨,观点既有思辨性又不失建设性。它促使我思考,在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的今天,我们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套精妙的文字系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在文化传承意义上最具分量的读物之一。它读完后留下的回味无穷,不是因为知识量的庞大,而是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日常符号的角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文字学的研究涉猎不深,很多专业术语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类书籍我总是半途而废。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化繁为简”的艺术。他用极为平实、甚至带有一点点幽默感的语言,将复杂的语言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他对某个偏旁部首功能性转变的论述,如果换作其他人来写,可能就是一堆晦涩的术语和长篇的引文堆砌,但在这里,我读到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扮演”游戏,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使命”。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像我这样非专业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并且从中获益良多。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汉字,而是温和地引导我们去“发现”汉字的奥秘。读完之后,我对汉字体系的敬畏感更深了,但那份敬畏不再是源于恐惧或距离感,而是源于理解和亲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旅行。我通常阅读这类学术性稍强的书籍时,总会带着一种“任务感”,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资料,做笔记,生怕遗漏了什么关键信息。但是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佳,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你快要感到疲惫的时候,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让你精神为之一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更像是一部精良的历史纪录片,画面感极强,那些抽象的文字结构仿佛都立了起来,在你眼前进行了生动的展示。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好几次忍不住放下书,拿起一张纸,尝试去描摹那些被重点解析的古文字形,去感受那种古人在创造这些符号时所倾注的心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化的知识点,而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对文字本身产生深厚的、原初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间性”的捕捉。汉字是活的历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很少有书籍能如此细腻地展现这种流变中的“张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演变链条,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每一次结构调整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需求和审美变迁。书中对于某些字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用性”分析,非常精妙。它让我意识到,文字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书写工具,甚至他们的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当我读到某一章关于古代书写材料如何制约了字形的演变时,我仿佛能闻到竹简的清香和墨水的味道,感受到刻刀在石头上留下的坚硬摩擦声。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静态的符号系统,还原成了一个动态的、与人类文明同步呼吸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