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九芳,张斌,邓晖 著
图书标签:
  • 榫卯结构
  • 中国传统家具
  • 家具设计
  • 木工工艺
  • 传统工艺
  • 建筑结构
  • 文化遗产
  • 设计灵感
  • 家具修复
  • 木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7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87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家具专业工作者,中国传统家具研究者、爱好者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的大积聚,在家具文化积累、传递上占有一席之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详细介绍了应用于椅凳、桌案、床榻、橱柜、屏风、衣架等家具上的65种榫卯结构形式,相应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和特点,并对榫卯结构从古到今的发展和演绎作了精到的分析。配有大量的家具榫卯结构线描图,是用CAD软件绘制的矢量图。这些图是作者多年有心收集积累所得,很多结构图在国内是首次公开披露。这对榫卯结构是一个汇聚和总结,对家具生产厂家而言,更可直接应用于仿制和创新。

作者简介

  吕九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译著1部。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旧家具修复和保护、中国传统家具鉴定与评价、中国家具史、中西方家具风格与艺术、现代红木家具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史学与人因工程系主任,南京林业大学古典家具与红木工艺研究所所长,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秘书长、南京明文化研究会明式家具分会副会长,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副馆长,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概况
001
一、传统家具发展简史
002
1殷商西周时期家具(前
1600年~前
771年)/002
2春秋战国时期家具(前
770年~前
221年)/003
3秦汉时期家具(前
221年~
220年)/004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年~
589年)/005
5隋唐五代时期家具(581年~
960年)/005
6宋元时期家具/007
7明代家具/008
8清代家具/009
二、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概况
1河姆渡时期的榫卯结构/013
2夏至秦汉时期的榫卯结构/014
3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榫卯结构/015
4元明清时期的榫卯结构/017
第二章
常见榫卯结构的释名及其制作工艺
019
一、榫卯结构的释名
020
二、榫卯结构的基本构成
三、榫卯结构的基本连接形式
四、榫卯结构的制作工具演变
五、榫卯结构的制作要求及工艺
六、榫卯结构的优、缺点
1榫卯结构的优点/026
2榫卯结构的缺点/026
第三章
建筑榫卯结构与家具榫卯结构
029
一、建筑榫卯结构的形式及应用
030
二、建筑榫卯结构与家具榫卯结构的联系
0021家具造型与建筑造型/039
2家具的腿与建筑的柱/041
3家具的牙子与建筑的替木/042
4家具的围子与建筑的棂格/043
5家具的束腰与建筑的须弥座/044
第四章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在传统家具中的应用
045
一、榫卯结构在不同木制品中的应用
046
1案型结体家具/046
2束腰桌型结体家具/046
3四面平式桌型结体家具/047
4“仿竹式”家具/047
5门的榫卯结构/047
6门及构架的追头型榫卯接合/048
049二、榫卯结构在家具不同部位的接合形式
1组合与攒边装板的做法/049
2腿、牙子、面子的接合/053
3腿子与托泥、座墩等下部构件的接合/057
4附加的榫销/058
三、木器接合中榫卯结构的不同形式的应用
059
1半搭接合/059
2方榫接合/064
3三缺榫接合/071
四、榫卯结构在木框及传统框式家具中的应用
077
1木框榫接合的形式和适用范围/077
2箱框的接合形式和适用范围/085
3方材的纵向接合/087
五、传统榫卯结构形式及使用综览
089
1龙凤榫加穿带/089
2走马销/090
3夹头榫/091
4插肩榫/092
5楔钉榫/092
6抱肩榫/093
7霸王枨/094
8燕尾榫/095
9巴掌榫/095
10破头榫/096
11挤楔/097
12大进小出楔/097
13破头楔/097
14卡子花结构/098
15苏作半榫用钉/098
16修理断腿的钉/099
目录
17透销/099
18插销/099
19钉销/099
20栽销/100
21穿销/100
22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100
23六子联芳/100
24粽角榫/101
25套棒/102
26钩挂榫/103
27格肩榫/103
28托角榫/104
29长短榫/104
30裹腿枨/104
31夹花双头榫/105
32斜面钩搭接/105
33圆木的相交接合/105
34三碰肩缩口榫/106
35包肩剔夹口榫/106
36挂榫/107
37半燕尾扎钩挂榫/107
38托角装饰榫/108
39三碰肩包皮榫/108
40双交榫/108
41钩结榫/109
42中榫/109
43单肩批榫/109
44双肩批榫/109
45双榫双肩/110
46半双榫/110
47两分榫/110
48大进小出榫/110
49对角榫/111
50单面带夹口斜角榫/111
51双面斜角榫/111
52方角肩榫/111
53马牙榫/112
54梳榫/112
55钩头榫/112
56双向钩头榫/
57三层榫/113
58六方交口榫/
59正斜交口榫/
60十字榫搭接/
61明榫/114
62暗榫/114
63盖头榫/115
64L形榫/115
65攒斗/115112113113114
第五章
常见经典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合形式的分析
117
一、椅凳类
118
1灯挂椅/118
2圈椅/119
3交椅/120
4玫瑰椅/121
5方凳与绣墩/123
二、桌案类
125
1八仙桌
2炕桌/
3平头案
4翘头案
5卷书案
/125126
/127
/127
/130
三、床榻类
132
1罗汉床/132
2架子床/132
四、橱柜类
135
目录
1圆角柜/135
2方角柜/135
五、其他类
1屏风/137
2衣架/138
3箱/139
4面盆架/139
第六章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现代演绎和发展
141
一、现代榫卯结构与传统榫卯结构的区别
142
二、现代红木家具榫卯结构的演变
1一型接合/150
2T型接合/153
3L型接合/158
4F型接合/162
5口型接合/164
6干型接合/164
7弧型接合/165
8角型接合/168
9X型和米型/168
10拆装式/168
11其他结构/172
12典型部件的结构/174
三、现代榫卯加工工具及组装工艺
1现代榫卯加工工具/179
2榫卯组装/181
四、榫卯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附录
187
家具图释
188
家具常用术语
195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家具历久弥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东方家具体系中独树一帜,其精密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是祖先传承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巨大财富。每种榫卯结合方式都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发明创造,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榫卯工艺是中国传统家具特有的语言,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榫卯就出现在原始居民的木结构房屋中;尤其是明代硬木材料开始在家具中运用,使得榫卯结构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能工巧匠们发明的不同方向上的榫卯嵌接穿插形式,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中由于气候水分的变化而带来干缩湿胀的应力在各个方向相互抵消,顺应了木材的天性,在复杂微妙的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这种精巧的接合形式,使得传承下来的古典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均不散架,达到了结构与科学的完美统一。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能看到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精美家具,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所创造的高超榫卯技艺。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传统榫卯结构复杂,对匠人的技艺要求很高,年轻一代不愿在此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老前辈渐已陆续离世,在世的也多已过花甲之年。再加上现代木工机械的高效技术,很多传统榫卯被简化或被各类金属连接件代替,导致现代木工行业没有将传统榫卯制作技艺很好地传承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给传统榫卯制作技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鉴于此,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几千年的榫卯结构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希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到传承有序,让古老的榫卯技术体现出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继续焕发出时代的魅力。
  本书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榫卯结构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概况,力求从纵向的角度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第二章,常见榫卯结构的释名及其制作工艺。在现代绝大多数木工技艺被机械代替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古人使用的优秀榫卯结合形式逐渐被现代人遗忘,故本章对常见榫卯名称及其制作工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呈现,希望未来的子孙在需要它们的时候能重新拾取,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来;第三章,建筑榫卯结构与家具榫卯结构。家具榫卯结构和建筑榫卯结构一脉相承,研究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读者更能理解榫卯结构是“木作”的精粹,是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统一。第四章,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在传统家具中的应用。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榫卯结构形式的理解,并做到合理运用。第五章,常见经典家具中的榫卯结合形式的分析。通过对经典家
  具款式的结构解读,让读者理解丰富而精巧的榫卯结构的科学内涵,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日后的传承中做到合理取舍。第六章,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现代演绎和发展。力求分析现代榫卯结合形式的利与弊,通过比较,将它们的优缺点辨析出来,让子孙后代参考借鉴。
  本书对木工专业、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古典家具收藏爱好者、现代红木家具消费者、生产厂家和商家都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最后,我在这里衷心感谢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馆长雷璞伟先生,他把多年来收集和整理的榫卯结构样式无私地奉献出来供我们研习,并对本书的内容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还要感谢我的恩师张彬渊教授,是他不停的鞭策和指导才让我能静下心来,带着我的学生,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去粗取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们大家受益匪浅。
  此外,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历届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当中的很多同学都参与了本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现在均已走上工作岗位,在此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希望他们在生产岗位上能继续为本书资料的收集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素材,为日后的修订打下更好的基础。
  由于本人水平和精力的限制,错漏之处,敬请业内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吕九芳
  2017年10月25日
  于南京林业大学


《东方木匠的智慧:一件家具的千年流转》 这是一部关于家具的千年史诗,它不只讲述木头的变形记,更穿越时光,探寻那些凝聚着东方匠人智慧的家居之美。从古老的宫廷庙宇,到寻常百姓的茅屋草舍,家具,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载体,无声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审美的演进以及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中国家具发展的宏大脉络。它并非一本冰冷的编年史,而是以家具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回溯至遥远的史前时期,探寻早期人类对木材的朴素运用,了解先民们如何从自然的馈赠中创造出最初的坐具、案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具的形态、功能和审美也随之丰富。 秦汉魏晋时期,简朴实用之风盛行,但家具的雏形已初露端倪,如屏风、榻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体现着士人阶层的雅致生活。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为家具带来了新的元素,如佛龛、经案等,其造型和装饰开始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其家具也呈现出雍容华贵、大气磅礴的气象。圆形的家具,如圆桌、圆凳,在此时期开始流行,这不仅是造型上的创新,更蕴含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色彩鲜艳、纹饰繁复的家具,如宝座、漆案,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度。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家具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文人雅趣。家具的尺寸逐渐缩小,更加轻巧灵便,造型也更加精巧雅致。宋代文人对家具的审美追求,体现在其对“清、雅、简、素”的偏爱,如带有书卷气的书案、圈椅等,成为文人书房的标志。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明清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典雅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东方明珠”的美誉。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家具的辉煌成就,但不是简单罗列器物,而是深入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家具的风格特征。 例如,我们会探讨明式家具的“简练、优美、轻巧”,分析其流畅的线条、精巧的比例以及对木材天然纹理的尊重。我们会走进清式家具的“繁复、华丽、厚重”,理解其精雕细琢、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皇家气派与吉祥寓意。 然而,本书的视野不止于器物的表象。我们更将追溯家具背后的文化密码。家具不仅仅是遮风挡雨、提供便利的工具,更是家庭伦理、社会等级、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具象化载体。 我们会解读一张太师椅所承载的权力与尊严,一张罗汉床所蕴含的居家闲适,一张书案所代表的文人墨客的清高与孤寂。我们将探讨家具的陈设规制,理解不同位置的家具如何划分空间、象征地位。我们会分析家具上的纹饰图案,解读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神话传说和道德教化。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与家具相关的工艺与材质。我们会追溯历代木材的选择与应用,了解不同木材的特性如何在家具设计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我们会介绍影响家具风格的家具制作技艺,但侧重点不在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是探讨这些技艺如何与家具的整体美学相融合,如何体现匠人的心血与巧思。 《东方木匠的智慧:一件家具的千年流转》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家居漫游。它将带您领略中国传统家具的千姿百态,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理解家具如何从一件件实用品,升华为一件件艺术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它邀请您放慢脚步,静静品味那些沉默的木器,倾听它们讲述的关于家、关于人、关于时光的悠远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简直是一部打开了我新世界大门的著作!我一直觉得中国古典家具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但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份韵味的根源在哪里。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的精巧和稳固,都藏在那些叫做“榫卯”的连接之中。 书中对各种榫卯结构的介绍,简直是细致入微,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有“榫卯”,但没想到它竟然有如此多的“家族成员”,比如“燕尾榫”的稳固,“格肩榫”的简洁,“抱肩榫”的支撑,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例如“粽角榫”、“穿销榫”、“扇形榫”,每一种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设计故事。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分解剖面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让我能够无比直观地理解木材是如何被巧妙地切割和组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时候的工匠们,是如何凭借着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工艺,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连接方式。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里讲到的“榫卯组合”的原理。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单个榫卯,还会讲到不同榫卯是如何配合使用的,形成一个整体的支撑系统。比如,桌子腿和横枨之间的连接,椅子的靠背和坐板之间的连接,都用了非常巧妙的榫卯设计。我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种“木头语言”,了解家具是如何通过这些“语言”来构建的。 这本书让我对“坚固”有了新的理解。我以前觉得坚固就是用很多钉子和胶水,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坚固,是用巧思和精准的工艺来实现的。榫卯结构的家具能够如此耐用,是因为它利用了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设计上考虑到了受力方向和变形。这种智慧,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还可以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它还在传递一种文化。书中隐约提到了,榫卯结构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国传统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物件,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它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而且还会时不时地引发我的思考。我甚至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边的一些老家具,试着去辨认里面的榫卯。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易损性”和“修复性”的讨论。与现代家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容易被修复,甚至是可以更换局部构件。这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人对物品的珍惜。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它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外在美,更体会到了其内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工艺,有了更由衷的敬佩。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家具的认知。我之前以为家具就是把木头钉在一起,然后打磨上漆,没想到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就已经发展出了如此精妙的连接方式。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榫卯结构,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而且书里的插图更是清晰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咬合在一起的。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能够设计出如此巧妙的连接方式,让家具在没有一颗钉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牢固无比。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榫卯组合”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单个榫卯的用法,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将不同的榫卯结构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比如,桌子的腿和横枨之间的连接,椅子的靠背和坐板之间的连接,都用了非常精巧的设计。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种“木头语言”,了解家具是如何通过这些“语言”来构建的。 这本书让我对“坚固”有了新的理解。我以前觉得坚固就是用很多钉子和胶水,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坚固,是用巧思和精准的工艺来实现的。榫卯结构的家具能够如此耐用,是因为它利用了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设计上考虑到了受力方向和变形。这种智慧,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还可以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它还在传递一种文化。书中隐约提到了,榫卯结构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国传统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物件,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它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而且还会时不时地引发我的思考。我甚至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边的一些老家具,试着去辨认里面的榫卯。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易损性”和“修复性”的讨论。与现代家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容易被修复,甚至是可以更换局部构件。这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人对物品的珍惜。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它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外在美,更体会到了其内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工艺,有了更由衷的敬佩。

评分

我近期拜读了《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一书,真是醍醐灌顶,让我对中国古典家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那些年代久远的家具情有独钟,觉得它们身上自带一种沉淀着历史的气息,但这份气息的实体支撑究竟是什么,我从未深入探究过。这本书则恰恰填补了我认知的空白,让我看到了家具“骨骼”的精妙之处。 书中对于各种榫卯结构的梳理,堪称详尽。那些我曾经只是模糊听说过的“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的图解和深入的阐释。我惊叹于,一块块木头,在工匠手中,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准的切割,变成一个个严丝合缝、互相支撑的“机关”。这些连接方式,不仅让家具在结构上无比稳固,更能适应木材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热胀冷缩,这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书中的插图,尤其是一些分解图,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家具内部构造的想象。我不再仅仅是看到家具的外形,而是能“看穿”它的肌理,理解每一根支撑、每一处连接的用意。这种对细节的呈现,让我对古人的工匠精神有了更为具象的感受——那是一种极致的追求,一种对材料的尊重,一种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能力。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力学原理”的解读。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榫卯结构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而某些设计又能够起到防拔脱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家具的稳固耐用,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力学理解基础之上的。这种智慧,超越了简单的工艺,更接近于一种科学的实践。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可持续性”的另一种维度。与现代社会许多“一次性”消费品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很多时候是可以被修复、被传承的。书中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家具,只要榫卯结构尚存,通过精细的修复,便能重焕生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珍惜,更是对工匠心血的尊重,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价值体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堪称典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流畅的文采,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榫卯的奥秘。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一个能够欣赏其中门道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内在精髓,也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书,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家具很美,但从来没想过,它们能够那么结实,那么耐用,而且一点点胶水和钉子都没用。这本书就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奥秘,让我真正明白了“榫卯”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书中对各种榫卯结构的介绍,简直是细致入微。我看到了“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等等,每一个榫卯的形态都像一个精巧的数学公式,却又充满了艺术感。书中的插图非常清晰,有分解图,有实物图,我甚至能够想象出,木匠师傅们是怎么把这些木头一点点雕刻出来,然后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的。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里讲到的“榫卯组合”的原理。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单个榫卯,还会讲到不同榫卯是如何配合使用的,形成一个整体的支撑系统。比如,桌子腿和横枨之间的连接,椅子的靠背和坐板之间的连接,都用了非常巧妙的榫卯设计。我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家具骨骼解剖学”,了解家具内部的精妙构造。 这本书让我对“坚固”这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以为坚固就是用很多钉子,很多胶水,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坚固,是用巧思和精准的工艺来实现的。榫卯结构之所以能够长久不坏,是因为它利用了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设计上考虑到了受力方向和变形。这种智慧,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还可以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它还在传递一种文化。书中隐约提到了,榫卯结构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国传统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物件,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很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它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而且还会时不时地引发我的思考。我甚至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边的一些老家具,试着去辨认里面的榫卯。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易损性”和“修复性”的讨论。与现代家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容易被修复,甚至是可以更换局部构件。这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人对物品的珍惜。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它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外在美,更体会到了其内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工艺,有了更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真是太有分量了!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古典家具之所以那么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造型和雕刻,但这本书却从最根本的结构入手,让我看到了隐藏在优美外表下的惊人智慧。 书中对各种榫卯结构的介绍,简直是细致入微,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有“榫卯”,但没想到它竟然有如此多的“家族成员”,比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等等,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适用场景。书中的图示非常生动,有分解图,有组装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木头是如何通过这些“机关”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的。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工匠们是如何凭借一双巧手和精密的测量,将这些木材变成了如同骨骼般坚固的连接件。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力学原理”的阐释。它并没有用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解释了为什么某种榫卯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什么它能够抵抗岁月的侵蚀。我开始明白,那些看起来朴实无华的家具,其实蕴含着惊人的工程学智慧。古人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和耐用。 这本书也让我对“可持续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现代家具的“一次性”消费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被修复甚至更换局部构件的。书中有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家具,只要关键的榫卯结构完好,通过修复,依然能够重焕生机。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智慧,对资源的珍惜,对物品的尊重,都蕴含其中。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还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说“天人合一”,为什么会强调“顺应自然”。榫卯结构的运用,恰恰体现了这种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和特性,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木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甚至会一边看书,一边想象着古时候的匠人,是如何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用他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雕琢出如此精巧的连接件。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家具制作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传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木头本身蕴含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

评分

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木工殿堂。我一直对那些古色古香的中国家具情有独钟,但总是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份神秘感的来源——那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 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用极其详尽但又清晰易懂的方式,剖析了各种各样的榫卯。我之前以为榫卯就是简单的插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燕尾榫”的稳固,“格肩榫”的优雅,“抱肩榫”的力量,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例如“粽角榫”、“穿销榫”、“扇形榫”,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设计故事。书中提供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分解剖面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让我能够无比直观地理解木材是如何被巧妙地切割和组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力学原理”的解读。它并没有用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解释了为什么某种榫卯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什么它能够抵抗岁月的侵蚀。我开始明白,古人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对木材的熟悉,更在于他们对物理学的直观运用。那些家具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不是偶然,而是精密的计算和巧妙的设计。 这本书也让我对“可持续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现代家具的“报废式”消费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被修复甚至更换局部构件的。书中有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家具,只要关键的榫卯结构完好,通过修复,依然能够重焕生机。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智慧,对资源的珍惜,对物品的尊重,都蕴含其中。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还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说“天人合一”,为什么会强调“顺应自然”。榫卯结构的运用,恰恰体现了这种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和特性,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木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甚至会一边看书,一边想象着古时候的匠人,是如何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用他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雕琢出如此精巧的连接件。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家具制作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传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木头本身蕴含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我近期读到过最令人惊叹的书籍之一。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美感有所体会,但总觉得那份美感似乎缺少了一些“支撑”。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那些支撑,便是书中详尽介绍的榫卯结构,它们才是中国传统家具“坚不可摧”的灵魂所在。 书中对各种榫卯的分类和讲解,细致入微,让我大开眼界。从基础的“格肩榫”,到像“燕尾榫”这样巧妙的连接方式,再到那些结构更为复杂的“抱肩榫”、“粽角榫”,每一种都如同一个精巧的“机械密码”。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剖面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能够无比直观地理解,木材是如何通过精准的切割和巧妙的组合,形成一个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的结构。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时候的工匠们,是如何凭借着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工艺,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连接方式。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力学原理”的阐释。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榫卯结构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而某些设计又能够起到防拔脱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传统家具的稳固耐用,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力学理解基础之上的。这种智慧,超越了简单的工艺,更接近于一种科学的实践。 这本书也让我对“可持续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现代社会许多“一次性”消费品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很多时候是可以被修复、被传承的。书中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家具,只要榫卯结构尚存,通过精细的修复,便能重焕生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珍惜,更是对工匠心血的尊重,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价值体现。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还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说“天人合一”,为什么会强调“顺应自然”。榫卯结构的运用,恰恰体现了这种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和特性,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木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堪称典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流畅的文采,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榫卯的奥秘。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一个能够欣赏其中门道的人。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内在精髓,也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书,我真是爱不释手,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家具制作的全新认知大门。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家具都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身上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一种超越了物质本身的生命力。然而,我从未真正理解过这份美感的源泉究竟在哪里。拿到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的家具,大多是通过钉子、螺丝等现代工艺连接而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让我看到了家具不再是冰冷的木头堆砌,而是如同精密的骨骼系统,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精美的插图和细致的剖析所吸引。那些被拆解开来的家具部件,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榫卯的形态和连接方式。我看到了“燕尾榫”的稳固,“格肩榫”的简洁,“抱肩榫”的支撑,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诸如“粽角榫”、“穿销榫”、“扇形榫”等等,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代工匠留下的密码。书中的文字并没有过于艰涩,反而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详细讲解了每一种榫卯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家具部件上的应用。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古时候的工匠们,是如何在没有高科技工具的条件下,凭借一双巧手和丰富的经验,将一块块木头雕琢成精巧的连接件,然后通过严谨的组装,创造出如此坚固耐用的家具。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榫卯结构的机械介绍,它还深入探讨了榫卯结构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义。原来,榫卯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结构的稳固,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理念。木材的天然纹理被最大限度地保留,榫卯的连接方式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对木材本身的破坏,仿佛是在与自然对话,而非征服。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都让我深感震撼。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摆在家里的老家具,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感受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与传承。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榫卯类型讲解,到不同家具部件的典型应用,再到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循序渐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榫卯组合”的章节,它展示了如何将不同的榫卯结构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更强大的支撑系统。这就像是看一场建筑学的盛宴,只不过这次的材料是木头,而舞台是家具。那些大型的案、桌、椅、柜,在榫卯的加持下,显得格外沉稳厚重,又带着一丝灵动。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辨认自家老家具上的那些“隐藏的机关”,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榫卯匠人,但这份对工艺的理解和欣赏,已经让我感到无比满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于“易损性”和“修复性”的讨论。与现代家具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甚至只能报废的情况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在某些部位损坏时,往往可以单独更换或修复,大大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寿命。这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考量,更是一种对资源的珍惜,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在书中看到,有些修复案例,工匠们会尽量使用与原件相似的木材和榫卯结构,力求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前提下,让家具重焕生机。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工艺的坚持,在当下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这本书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榫卯结构的演变也有所提及,这让我了解到,榫卯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比如,南方和北方家具在榫卯结构上就存在一些差异,这与当地的气候、木材种类以及审美习惯都有关系。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为榫卯结构增添了更多文化色彩,让我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能够区分出不同风格家具的细微之处,也更加欣赏那些独具匠心的设计。 这本书还附带了很多精美的图例和分解图,即使对木工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理解榫卯的构造。我常常会一边看图,一边想象着木头是如何被一点点雕刻出来的,想象着匠人们是如何精准地测量、切割、打磨。那些图纸上的线条,不仅仅是几何图形,更是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榫卯,更是在讲述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那种对技艺的全身心投入,那种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坚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这种纯手工、精细化的工艺显得弥足珍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家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外观的美感,更在于其内在的工艺和蕴含的文化。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百科全书,它以严谨的态度、详实的资料、精美的图解,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具制作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无论你是对中国传统家具感兴趣的爱好者,还是对木工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亦或是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的探索者,这本书都绝对不容错过。它让我看到了木头本身的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光辉。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有料了!我感觉我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木工世界,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以前觉得家具就是把木头钉在一起,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的讲究和学问。那些榫卯的名称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比如“燕尾榫”、“格肩榫”等等,每个名字都仿佛勾勒出一种形状,一种结构。书中的图示也非常清晰,我甚至能看出来,这种榫卯是怎么咬合在一起的,又是如何承受重量的。我以前总觉得老家具为什么那么结实,现在明白了,原来都是这些巧妙的榫卯在起作用。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绝对是层次分明的。一开始,我只是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所吸引,那些中国古家具的造型,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总让我驻足流传。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支撑起这份美学的,是如此精密且富有智慧的榫卯结构。我以前只知道有“榫卯”,但从未想过它竟然有如此多的种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功能。书中的讲解,并非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带着一种深入浅出的引导,让我一步一步地理解,为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头连接,能够构建出如此稳固且充满艺术感的家具。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榫卯类型的详细剖析。当我看到“格肩榫”时,我立刻联想到它在案几、椅子的横枨上的应用,那种结构上的简洁和力学的巧妙结合,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再到“燕尾榫”,书中的图解让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它在抽屉、柜子的侧板连接上如此关键,那种“锁紧”的效果,让抽屉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松动。而且,书中的文字还不仅仅是讲解结构,它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木材的特性、连接的紧密度、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受力方向来选择合适的榫卯类型。这些细节,让整本书变得更加生动和实用。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生命力”。与现代很多使用胶水和钉子的家具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多的是通过木材本身的物理连接来达到稳固。这意味着,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家具是可以被拆卸、修复,甚至是可以“呼吸”的。书中有提到,榫卯结构能够适应木材的热胀冷缩,使得家具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这一点,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古人真的将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到了工艺之中。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具部件,如桌腿、椅腿、柜门等,进行了榫卯结构的分解和剖析。我仿佛看到,一件件家具是如何“生长”出来的,每一根木材,每一个连接点,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打磨。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油然而生。我开始觉得,那些古老的家具,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历史的载体,是匠人们智慧的结晶。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不失严谨,却又充满了温度。它没有堆砌大量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读者慢慢进入榫卯的世界。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想象着一位老匠人,手持刨子和凿子,在木头上精雕细琢的情景。这种代入感,是我在许多其他技术类书籍中很难获得的。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力学原理”的解释。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力学教材,但它会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告诉你为什么某种榫卯结构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为什么它能够抵抗多大的拉力。这种科学的分析,让我对榫卯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 这本书还不仅仅停留在结构本身,它还隐约地触及到了“美学”的范畴。我开始意识到,榫卯的造型本身,也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那种精准的线条,那种严丝合缝的连接,都形成了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它不像雕龙画凤那样张扬,却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韵味。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窗户,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理解者”。我不再仅仅欣赏家具的外表,更能体会到其内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有了更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传统家具的一扇新大门。我以前总觉得古家具之所以那么迷人,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雕刻和年代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美学之下的,是更加根本、更加核心的智慧——那便是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各种榫卯结构的详尽展示。从最基础的“格肩榫”,到像“燕尾榫”这样巧妙的连接方式,再到那些结构更为复杂的“抱肩榫”、“粽角榫”,每一种都好像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机械关节”。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剖面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能够无比清晰地理解,一块块木头是如何通过精准的切割和巧妙的组合,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牢不可破的整体。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时候的工匠们,是如何凭借着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工艺,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连接方式。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机械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榫卯结构所蕴含的力学原理和哲学思想。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木头连接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为什么它们能够抵御岁月的侵蚀,这让我对“坚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真正的坚固,是来自于智慧的设计,而非简单的堆砌。同时,书中也隐约提到了,榫卯结构的运用,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我在欣赏家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非常好。它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榫卯的世界。即使是对木工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通过书中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妙。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古老的工匠们,是如何在一盏油灯下,用他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雕琢出这些精巧的零件。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修复性”的论述。与现代家具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甚至只能报废的情况不同,榫卯结构的家具,往往可以在局部损坏时进行修复,甚至更换构件,大大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寿命。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智慧,对资源的珍惜,对物品的尊重,都蕴含其中。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家具工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传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解读。它让我看到了木头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和深厚底蕴。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内容乏善可陈,与期望相去甚远。

评分

内容乏善可陈,与期望相去甚远。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内容乏善可陈,与期望相去甚远。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内容乏善可陈,与期望相去甚远。

评分

内容乏善可陈,与期望相去甚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