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本書的策劃正值國內拆圍牆的大討論風生水起之時。原著是一本經典論著,國外的單本售價超2000人民幣,可謂同類書中定價的“高峰”,足見其價值。經曆瞭一年多的精譯後,麵世。希望讀者可以在西方鄰裏模式“在居住空間建構實踐中的正反評論”中獲得藉鑒。
這本書用實際的調研數據,來論證和反思街區和鄰裏規劃的政策和執行效果。翔實的內容加上鮮活的圖片,手繪圖,文字中對各種階層、身份、族裔的采訪和分析,仿佛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洛杉磯街頭真實立體地展示和剖析在我們麵前。居住環境是生活品質體驗的一個重要方麵,良好的居住環境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個人的總體幸福感。環境設計和公共政策是塑造居住環境品質的兩個重要方麵。書中還有當時對各個地區的詳細規劃經驗,更難得的是,書的最後還附瞭近百張的圖錶和調查問捲,將調研方法和調研錶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
內容簡介
一本研究住區環境規劃的版權引進圖書。圍繞居住在美國洛杉磯都市區域內不同社會階層各自擁有的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對環境設計和公共政策的理解,進行實踐調研,並對結果做齣係統的分析、考量和總結。為人類居住環境的規劃和設計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本書一共分為7部分內容,第1部分為導論內容,描述瞭鄰裏單位的研究與設計難題、研究緣起、研究定位以及研究結構;第2部分內容為 鄰裏單位:一種設計範式、鄰裏思想及其曆史 、鄰裏思想在專業實踐中的應用及鄰裏單位存在的弊端;第3部分內容為研究手段及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的印象、研究範圍 、研究路綫、實體場所與感受:不同群體的差異性 、不同傢庭周期階段的感受差異性、滿意度與優先順序;第4章內容為住區與鄰裏、意象與價值觀念、集體意象、集體意象的差異性 、調查結果與鄰裏單位思想的比較、住區與鄰裏的對比;第5 部分內容為住區作為實體空間:場所、理想的場所與硬件、不良的場所與硬件、場所缺失與場所惡化:空間失諧的兩個方麵、理想場所與硬件的距離閾值 ;第6章主要內容為總結:調查結果的綜閤考量、調查結果及其啓示、住區的環境作用、住區的形式、住區的實體場所、居住環境體驗的群體差異性;第7章主要內容為尋求全新的設計範式、尋求選擇、綜述:前人對替代性方案的探尋、替代性方案的考慮因素、符閤標準的提案 。
作者簡介
[美]特裏迪布·班納吉(Tridib Banerjee)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與規劃專業博士。其研究、教學及論著主要著眼於建成環境的設計與規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尤其關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學,以及從國際化視野上,比較研究全球化對城市形態轉換與城市化的影響。著作有《城市認知與城市設計:凱文林奇的著述與項目》(與 Michael Southworth閤編)、《城市中心設計:形式的詩意與政治》(與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閤著)。他還是美國注冊規劃師協會會員,是美國規劃教育評估委員會委員,並廣泛參與美國規劃院校聯閤會的各種活動。
[美]威廉·剋裏斯托弗·貝爾(William C. Baer)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早期研究20世紀的住房政策和計劃。在編製學院的房地産課程大綱時,他對投機性房地産開發曆史研究産生興趣,通過追溯倫敦十七世紀的房地産開發曆史,發現大量與住房有關的數據。在《城市曆史》《經濟曆史評論》以及《商業曆史評論》等學術雜誌上發錶文章,闡述倫敦在16世紀、17世紀時的住房事務,並擴大研究範圍,開始房地産發展曆史的新興領域研究。
李麗 大連民族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1990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係,1993年畢業於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嚮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譯著有《獨具慧眼:解決建築設計中的視覺問題》《設計手繪:體驗與實踐》等,著作有《建築與環境藝術造型的形·景·境·情》(閤著)、《木藝建築:創意木結構》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近百年來�懍誒錕梢運凳侵傅嘉鞣匠鞘芯幼】占湫翁�建構的具有奠基性的方法論。1990年代以來�閽誥�濟全球化、環境危機以及社會失衡的背景下鄰裏概念更是被提到瞭未有的高度體現在西方國傢居住空間的規劃實踐中。而這些打著鄰裏概念旗號的實踐�閎詞О苡氤曬Σ⒋妗⒃廾烙肱�判之聲同在這些現象摺射齣西方居住空間規劃探索的軌跡。挖掘這些錶象之後的深層原因對於我國推動城市新區居住空間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王承慧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 副教授
目錄
1 導 論1
鄰裏單位:研究與設計的難題2
研究緣起11
研究定位15
本書結構17
注釋20
2 鄰裏單位:一種設計範式21
鄰裏思想及其曆史23
背景價值觀念25
顯性價值觀念27
隱性價值觀念29
鄰裏思想在專業實踐中的應用31
弊端36
結論43
注釋45
3 研究手段及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的印象47
研究範圍49
研究路綫51
實體場所與感受:不同群體的差異性54
住區:一個小社會61
住區:一個避風港66
住區:呼吸的空氣69
住區:舒適之源74
住區:實體空間80
住區:公共服務的渠道91
不同傢庭周期階段的感受差異性92
滿意度與優先順序93
摘要與結論98
注釋104
4 住區與鄰裏107
意象與價值觀念107
集體意象116
集體意象的差異性133
調查結果與鄰裏單位思想的比較137
住區與鄰裏的對比139
摘要與結論146
關於方法論與調查結果的說明147
注釋149
5 住區作為實體空間:場所151
理想的場所與硬件155
不良的場所與硬件162
場所缺失與場所惡化:空間失諧的兩個方麵167
理想場所與硬件的距離閾值178
摘要與結論181
關於邊際偏好與絕對偏好間差異性的幾點說明182
注釋185
6 總結:調查結果的綜閤考量187
調查結果及其啓示188
住區的環境作用188
住區的形式193
住區的實體場所197
居住環境體驗的群體差異性199
摘要與結論201
注釋205
7 尋求全新的設計範式207
尋求選擇208
綜述:前人對替代性方案的探尋209
替代性方案的考慮因素219
符閤標準的提案227
城市形態的民主化231
公共資源的補償性配置233
公共選擇範式下的貧民窟化234
社會群體的去貧民窟化236
策略組閤238
結論239
注釋242
附錄A 調查問捲245
附錄B 補充錶格283
參考文獻287
緻謝301
前言/序言
本書所依據的大部分研究內容,是由十年前的兩筆獨立基金資助的。這兩筆基金分彆來自美國公共衛生署(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的兩個不同機構,公共衛生署當時隸屬於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其中,第一筆基金(公共衛生署研究基金1-RO1 EM 0049-02)來自美國的社區環境管理局(the Bureau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第二筆基金(公共衛生署研究基金RO1 MH 24904-02)來自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HM)的都市問題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Metropolitan Problems)。預算一減再減,原來的研究計劃也隻好相應縮減,因此這兩筆獨立基金對於項目研究來說極為必要。幸運的是,我們又得到瞭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後續援助,使研究工作得以完成。實際上,一個像我們這樣的研究範圍和意圖的項目,即使以縮減形式完成,恐怕也不大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資助。
這個項目的研究計劃是由我們的兩位同事——艾拉·魯濱遜(Ira Robinson)和艾倫·科萊蒂特(Alan Kreditor)擬定的。更早的概念化構思則來自他們的前輩們,這些前輩都是美國公共衛生協會(the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APHA)下屬的規劃師和社會學傢谘詢委員會成員。正如上述人員所構想和策劃的那樣,項目初衷原本是要重編《鄰裏規劃》,即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推薦的居住設計標準。當時有人特彆提議,這項新研究一定要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上來製訂居住標準。長久以來,居住標準的那些考慮因素(比如設計師的偏好、建造商和材料供應商的要求,以及貸款機構對按揭抵押的需要等)一直由私營部門所掌控,即使有公共利益(在健康、安全和福利等方麵)介入,這些標準也隻是關注物質方麵,而且隻注重預防。因此,重新製定這些標準,就可以重點關注使用者的偏好,審視他們的滿意度狀況,從而增加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研究原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不同群組的人(按照收入階層、種族和所處傢庭周期階段篩選分組)進行采訪,引導他們說齣關於宜居環境的想法。第二階段,對這些資料信息進行分析,並將其轉化為滿足所有群體需要的修訂版規劃標準。最後階段將包括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由所有重要的參與者(環境設計人員、建築商與房地産開發商、貸款機構以及城市管理者等)組成。在遊戲裏,上述試驗性標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將得到檢驗。根據“遊戲”結果,試驗性標準將在最終齣版前做齣修正。
然而,正如前麵解釋過的那樣,預算多次削減,導緻要求的研究目標和範圍都在項目啓動後做瞭相當大的調整。樣本量減少瞭,第二階段的內容隻完成瞭一部分(資料信息分析部分),而第三階段則完全刪掉瞭。
從一個方麵來說,這樣的結果令人遺憾,因為這個項目極有希望促成有關部門製定齣最新水平的標準。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的部分工作也有預料之外的收獲,在原有問題上獲得的某些觀點,是項目最初策劃時所不曾想到的。
舉例來說,最初項目的一個附屬目的,是要尋找一些新的方法,以便地方規劃人員可以根據人們的特殊需要,采用適閤於各自區域的標準。因此,我們遵循瞭技術顧問小組大力推薦的研究方法,即以人們的住區活動為導嚮,而不僅僅以住區的實體布局和提供的設施為導嚮。此外,我們還嘗試引導人們對偏好進行權衡取捨(即:他們願意在多大程度上犧牲某種屬性,來換取另一種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上述兩種方法對於社會科學來說都很新穎,我們也從這兩方麵都得齣一個結論,即:在從當前調查結果中得齣任何政策性結論之前,開展更多方法學方麵的研究工作是極為必要的。
其次,我們現在認為,按照標準進行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問題一直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然而,這些問題已經是當下關於公共服務提供機製不平等模式及其成因的論爭焦點。我們還一緻認為,在編製新標準之前,首先處理這些根本性的概念問題,纔是重中之重。
另外,研究項目在最初策劃時的焦點目標是製定標準,所以,當時並沒有充分認識到設計範式對居住環境規劃和設計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甚至還沒有對此形成適當的概念化。鄰裏單位思想的前提條件雖說在一開始就受到嚴格審視,但當時人們最為關心的,卻是這一思想能否持續地作為未來居住標準的組織模式。人們雖然心照不宣地否定瞭鄰裏單位思想的有效性,卻從未考慮過是否有可能發展其他可供選擇的設計範式。此外,在研究初期,我們仍然以這樣的理念——居住質量隻是公共政策在鄰裏層麵的作用結果——為指導,還沒有在城市層麵的設計和公共政策框架下來闡釋這一問題。本書所要倡導的,正是這一點。
因此,我們相信,本書呈現的盡管隻是最初任務的縮減版本,但仍然有理由證明其價值所在。首先,如開篇所述,即使本書的研究範圍已有所縮減,也很難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得到基金資助。這項工作的確耗資巨大。
此外,研究中獲得的資料信息具有重要的區域導嚮性。大多數與住宅開發有關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都傾嚮於北部和東部地區,不僅實體開發方麵的研究是這樣,與實體開發相關的生活方式方麵的研究也是如此。這種傾嚮性並非深思熟慮的結果,隻不過反映瞭大多數研究機構的所處位置而已。然而,一方麵,以汽車為主要交通手段的建設活動深入人心,城市形態呈現嚮低密度、不規則蔓延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麵,人口又齣現朝嚮南部和西南部遷移和發展的趨勢,再加上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又是郊區生活方式的典範,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洛杉磯地區的資料信息就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過去居住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另外,如果我們要著眼於未來的城市發展問題,而不僅僅針對現狀或以前的問題來製定政策,那麼,研究結果就應該在未來的十年裏一直保持適用性。
最後,我們認為,研究項目雖然曆時漫長,但在這段時間裏,不同社會群體居住體驗的本質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我們堅信,盡管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瞭些許微小但在預料之內的變化,然而存在於不同社會群體居住體驗中的種種不公平和不平等現象,其基本模式在本質上並沒有多大改變。事實上,當前經濟衰退,政府在社會項目上削減開支,再加上“住房危機”齣現,這些甚至可能已經加劇瞭我們在研究中所闡述的那些不平等模式。不過,在開展研究的這些年裏,真正發生顯著變化的,倒是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變化正是我們自身發展的結果,也是這一特定領域以及規劃領域總體知識內容普遍豐富的結果。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這項研究的最初調查結果,纔形成瞭我們的觀點,並對本書討論産生瞭影響。
特裏迪布·班納吉
威廉·剋裏斯托弗·貝爾
超越鄰裏單位 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超越鄰裏單位 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