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公民政治理论视角下的信访研究进行梳理和检视的基础上,提出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的主张。该书基于群众路线的视角,以国家、官僚制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演变历史及其在当下的实践逻辑进行研究,尝试在国家治理转型的时空中,探讨党和国家与群众关系模式的变迁,进而揭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逻辑。
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群众”的逻辑在信访制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逻辑逐渐在信访制度中占据上风,但执政党并未放弃用“群众”理念指导信访治理工作和信访制度改革。“群众”逻辑与“公民”逻辑构成了信访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体,两者的互相角力和此消彼长深刻影响着信访制度的改革走向。
田先红,江西赣州人,博士,现任重庆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访问题、基层治理和政治社会学研究。曾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华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1期——信访研究:国家治理的视角》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信访局重大招标项目等课题十项。
目 录
导论: 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从“公民” 到“群众”: 信访研究的视角转换 (4)
三国家、官僚制与群众: 一个分析框架 (16)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33)
五表述框架 (37)
第一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进 (40)
一承诺与服务的践行: 新中国成立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
制度 (40)
二运动与常规的变奏: 改革开放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44)
三理性与世俗的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路线与信访
制度 (50)
四结语 (59)
第二章 群众抑或公民: 信访权利主体论析 (61)
一“群众” 与“公民”: 两种权利观念的回顾与比较 (64)
二“群众” 与中国信访制度的发生和发展 (79)
三从“群众” 到“公民”: 信访权利主体的变迁 (90)
四找回“群众”: 信访权利主体的复归 (102)
五结语 (108)
第三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分类治理 (111)
一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建立(1949—1956) (112)
二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发展(1957—1978) (117)
三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完善(1978 年—20 世纪末) (123)
四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变革及困境(21 世纪以来) (129)
五结语 (133)
第四章 群众路线、阶层分化与底层群众上访 (137)
一个案调研点概况 (139)
二阶层分化与基层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 (140)
三重构利益分配格局: 底层群众上访的动力 (150)
四从个体之气到阶层之气: 底层群众上访的演化 (154)
五收买、压制和利用: 上层精英应对底层上访的策略 (157)
六结语 (162)
第五章 群众路线与县委书记大接访 (168)
一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缘起与变迁 (169)
二县委书记大接访的制度体系 (174)
三官僚制与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实践逻辑 (180)
四督察与反督察: 大接访过程中的博弈 (190)
五常规与运动的交替: 大接访制度运行的总体图景 (200)
六结语 (201)
第六章 群众路线、官僚制与群众工作部改革 (204)
一 从信访局到群众工作部: 改革历程回顾 (206)
二 群众工作部的发生机制 (213)
三 群众工作部的运行机制 (218)
四 群众工作部的限度 (223)
五 结语 (229)
结语 迈向人民政治 (231)
一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231)
二“群众” 的力量 (234)
三什么样的“群众”? (236)
四“群众” 与“公民” 的融合 (238)
五人民政治的重建 (241)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67)__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既有对宏大治理体系的俯瞰,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情怀。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热点的读者,我总觉得很多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停留在表层,而这本书则试图钻入内核。它展示了基层治理的“人情味”和“技术性”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信任重建”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失职,而是系统性地分析了多方主体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下的行为逻辑,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有效的基层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式”工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长期投入的精细化过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理解这个过程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穿透力,它似乎在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人民性”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含义。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治理难题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信访人的心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那种既理解他们的急切,又尊重他们的权利的平衡感,非常难得。全书结构紧凑,论证有力,它不仅仅是在“阐释”已有的实践,更是在尝试“演绎”一种更具韧性、更能回应民意的治理未来。对于任何希望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极其鲜活的文本样本,其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现实关照。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聚焦“基层信访治理”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会过于沉闷或过于理想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新闻调查的敏锐度,捕捉到了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书中对于“治理悖论”的探讨尤为精妙,它揭示了在追求效率和维护稳定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个体的诉求不被边缘化。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仿佛是经过无数次田间考察和案卷分析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信访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式现代治理如何在最微观的层面落实“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教科书。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治理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细微的摩擦和冲突之中,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摩擦”最好的解读。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以一种非常务实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基层信访治理的复杂图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些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信访现场,去观察那些在日常事务中奔波的基层干部和寻求解决之道的普通民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演绎”和“阐释”这两个概念的把握,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中运行逻辑、深层动因的挖掘与提炼。书中对一些看似琐碎的信访案例的分析,却能折射出宏观的社会治理难题,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刚性与柔性时,作者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建议,让人读来很有收获,仿佛获得了一张理解基层治理的“活地图”。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会,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佩服。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紧紧围绕“人民政治”这一核心命题,层层剥开基层信访工作的多重面向。我发现书中对制度设计与个体经验之间张力的探讨尤为精彩,很多时候,制度的完美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天然的鸿沟,而信访正是这个鸿沟的集中体现。作者没有回避矛盾,反而勇敢地将其置于聚光灯下,用犀利的文字进行剖析。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实践者的行动指南,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怀和建设性的批判精神,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和持续的思考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