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治-(基层信访治理的演绎与阐释)

人民政治-(基层信访治理的演绎与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先红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基层治理
  • 信访制度
  • 政治体制
  • 公共管理
  • 中国政治
  • 社会治理
  • 政策研究
  • 法治建设
  • 政治参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0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1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公民政治理论视角下的信访研究进行梳理和检视的基础上,提出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的主张。该书基于群众路线的视角,以国家、官僚制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演变历史及其在当下的实践逻辑进行研究,尝试在国家治理转型的时空中,探讨党和国家与群众关系模式的变迁,进而揭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逻辑。

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群众”的逻辑在信访制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逻辑逐渐在信访制度中占据上风,但执政党并未放弃用“群众”理念指导信访治理工作和信访制度改革。“群众”逻辑与“公民”逻辑构成了信访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体,两者的互相角力和此消彼长深刻影响着信访制度的改革走向。


作者简介

田先红,江西赣州人,博士,现任重庆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访问题、基层治理和政治社会学研究。曾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华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1期——信访研究:国家治理的视角》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信访局重大招标项目等课题十项。

目录

目  录

导论: 在信访研究中找回“群众”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从“公民” 到“群众”: 信访研究的视角转换 (4)

三国家、官僚制与群众: 一个分析框架 (16)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33)

五表述框架 (37)

第一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进 (40)

一承诺与服务的践行: 新中国成立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

制度 (40)

二运动与常规的变奏: 改革开放前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44)

三理性与世俗的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路线与信访

制度 (50)

四结语 (59)

第二章 群众抑或公民: 信访权利主体论析 (61)

一“群众” 与“公民”: 两种权利观念的回顾与比较 (64)

二“群众” 与中国信访制度的发生和发展 (79)

三从“群众” 到“公民”: 信访权利主体的变迁 (90)

四找回“群众”: 信访权利主体的复归 (102)

五结语 (108)

第三章 群众路线与信访分类治理 (111)

一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建立(1949—1956) (112)

二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发展(1957—1978) (117)

三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完善(1978 年—20 世纪末) (123)

四信访分类治理体系的变革及困境(21 世纪以来) (129)

五结语 (133)

第四章 群众路线、阶层分化与底层群众上访 (137)

一个案调研点概况 (139)

二阶层分化与基层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 (140)

三重构利益分配格局: 底层群众上访的动力 (150)

四从个体之气到阶层之气: 底层群众上访的演化 (154)

五收买、压制和利用: 上层精英应对底层上访的策略 (157)

六结语 (162)

第五章 群众路线与县委书记大接访 (168)

一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缘起与变迁 (169)

二县委书记大接访的制度体系 (174)

三官僚制与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的实践逻辑 (180)

四督察与反督察: 大接访过程中的博弈 (190)

五常规与运动的交替: 大接访制度运行的总体图景 (200)

六结语 (201)

第六章 群众路线、官僚制与群众工作部改革 (204)

一 从信访局到群众工作部: 改革历程回顾 (206)

二 群众工作部的发生机制 (213)

三 群众工作部的运行机制 (218)

四 群众工作部的限度 (223)

五 结语 (229)

结语 迈向人民政治 (231)

一群众路线与信访制度 (231)

二“群众” 的力量 (234)

三什么样的“群众”? (236)

四“群众” 与“公民” 的融合 (238)

五人民政治的重建 (241)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67)__



《人民政治:基层信访治理的演绎与阐释》 引言:基层之根,民生之源 在浩瀚的社会治理图景中,基层是国家机器最贴近人民的触角,是国家政策落地生根的土壤,更是民生诉求汇聚与回应的枢纽。基层信访工作,正是这一重要环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载体。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更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面镜子。本书《人民政治:基层信访治理的演绎与阐释》,正是试图深入基层,拨开迷雾,以一种全新视角,对这项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工作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深刻的洞察与严谨的阐释。 本书并非对信访工作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从政治学的理论维度,结合社会学、法学的多重视角,对基层信访治理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演绎”与“阐释”。我们相信,对信访工作的理解,绝不能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更要触及“为何产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如何预防问题”的深层机制。而这些,都与“人民政治”这一宏大命题紧密相连。 第一篇:政治根基——人民信访的政治意涵 信访,绝非简单的“告状”与“投诉”,它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涵。在本书的第一篇中,我们将首先回归“人民政治”的理论原点。 人民主体的确立与信访权力的起源: 我们将追溯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如何确立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信访权力的产生是如何必然的。信访,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对国家治理行使监督权、参与权的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体现。它并非恩赐,而是人民政治主体地位的天然权利。 信访与民主政治的张力与共生: 民主政治的理想形态与基层治理的现实挑战之间,往往存在着张力。信访工作,正是这种张力下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它反映了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与不足;另一方面,它又是人民参与政治、监督权力、表达诉求的重要机制。本书将深入分析信访工作与民主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化解张力,实现共生共荣。 意识形态的折射与价值的实现: 基层信访工作,不仅仅是具体的事务处理,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实践载体。人民群众通过信访表达的诉求,往往蕴含着他们对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追求。本书将深入剖析信访工作中体现出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交织与碰撞,以及国家如何通过信访治理,努力实现其宣示的政治价值与社会理想。 第二篇:治理场域——基层信访治理的结构与动态 在理解了信访的政治根基之后,本书将聚焦于基层信访治理这一具体的场域,对其结构、参与主体、运作机制及其动态演变进行详细的分析。 基层治理的“神经网络”: 基层信访治理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基层党组织、政府部门、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等众多主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一网络的构成要素,分析各主体在信访治理中的职责、权责边界、协作模式以及潜在的博弈。 利益诉求的“传感器”与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基层信访工作,如同社会肌体的“传感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权益损害以及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信访量的增减、反映问题的类型,更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能够预示着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本书将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更有效地解读这些“信号”。 依法治国与情理相融的艺术: 基层信访工作,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又要兼顾情理、体恤民情。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本书将剖析在实践中,如何将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度相结合,在法律框架内,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信访“堵漏”与“疏导”的辩证法: 信访工作,既有“堵漏”的压力,即及时化解眼前矛盾,防止事态升级;更有“疏导”的使命,即从源头上分析问题,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整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引发信访的根源。本书将重点探讨“堵漏”与“疏导”的辩证关系,强调标本兼治的治理之道。 第三篇:实践演绎——基层信访治理的模式与创新 在理论框架与场域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将深入到基层信访治理的实践层面,对其现有的主要模式进行梳理,并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信访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模式的传承与挑战: 历经多年发展,基层信访治理形成了若干传统模式,如“接访中心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部门联动模式”等。本书将回顾这些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贡献,并深刻剖析其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如信息不对称、部门推诿、责任不明、群众满意度不高、形式主义等。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基层信访治理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本书将详细介绍和评估电子信访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在信访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效率提升、透明度增加、服务优化等积极效应,同时也警示其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人民调解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融合: 基层信访工作,往往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融合这些机制,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公正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总量,提升化解矛盾的效果。 “枫桥经验”的时代价值与创新发展: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典范,其“就地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在基层信访治理中具有永恒的价值。本书将深入挖掘“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特点与治理需求,探讨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如何将其精神内核注入到现代信访治理的实践中。 回应人民期盼的“靶向治理”: 基层信访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回应人民期盼,解决人民关切。本书将强调“靶向治理”的重要性,即要通过深入调研,精准识别信访问题的根源,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诉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做法,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第四篇:治理阐释——人民政治视域下的信访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篇,将回归“人民政治”的宏大叙事,在对基层信访治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对信访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阐释。 信访治理的“政治文明度量衡”: 信访治理的成效,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政治文明程度。一个能够有效倾听民声、回应民意、解决民困的信访体系,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巩固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本书将从这一视角,审视基层信访治理的时代意义。 从“末端治理”到“前端预防”的战略转型: 传统的信访工作,往往侧重于“末端治理”,即在问题发生后进行处理。然而,真正的有效治理,应当是“前端预防”。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供给、提升基层干部素质等多种途径,从源头上减少信访的发生,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战略转型。 重塑“信任链条”与构建“和谐社会”: 基层信访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重塑人民群众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链条”,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本书将深入分析在信息时代,如何通过公开透明的信访机制、高效有力的问题解决、真诚友善的服务态度,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夯实“人民政治”的社会根基。 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基层信访治理的未来仍然充满挑战。本书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如何应对新业态、新问题引发的信访,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涉外信访,如何进一步提升信访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等,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与建议。 结语:人民政治的生动实践 《人民政治:基层信访治理的演绎与阐释》一书,期望通过对基层信访治理这一具体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政治”的内涵,认识到基层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信访工作,不仅仅是琐碎的日常事务,它是人民政治理念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是国家治理能力在人民群众中的直接体现。本书的写作,正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看见人民政治的脉搏,理解基层治理的温度,感受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期待,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基层治理的关注,对人民政治的思考,并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合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既有对宏大治理体系的俯瞰,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情怀。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热点的读者,我总觉得很多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停留在表层,而这本书则试图钻入内核。它展示了基层治理的“人情味”和“技术性”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信任重建”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失职,而是系统性地分析了多方主体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下的行为逻辑,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有效的基层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式”工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长期投入的精细化过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理解这个过程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穿透力,它似乎在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人民性”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含义。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治理难题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信访人的心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那种既理解他们的急切,又尊重他们的权利的平衡感,非常难得。全书结构紧凑,论证有力,它不仅仅是在“阐释”已有的实践,更是在尝试“演绎”一种更具韧性、更能回应民意的治理未来。对于任何希望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极其鲜活的文本样本,其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现实关照。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聚焦“基层信访治理”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会过于沉闷或过于理想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新闻调查的敏锐度,捕捉到了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书中对于“治理悖论”的探讨尤为精妙,它揭示了在追求效率和维护稳定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个体的诉求不被边缘化。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仿佛是经过无数次田间考察和案卷分析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信访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式现代治理如何在最微观的层面落实“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教科书。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治理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细微的摩擦和冲突之中,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摩擦”最好的解读。

评分

这部书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以一种非常务实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基层信访治理的复杂图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些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信访现场,去观察那些在日常事务中奔波的基层干部和寻求解决之道的普通民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演绎”和“阐释”这两个概念的把握,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中运行逻辑、深层动因的挖掘与提炼。书中对一些看似琐碎的信访案例的分析,却能折射出宏观的社会治理难题,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刚性与柔性时,作者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建议,让人读来很有收获,仿佛获得了一张理解基层治理的“活地图”。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会,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佩服。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紧紧围绕“人民政治”这一核心命题,层层剥开基层信访工作的多重面向。我发现书中对制度设计与个体经验之间张力的探讨尤为精彩,很多时候,制度的完美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天然的鸿沟,而信访正是这个鸿沟的集中体现。作者没有回避矛盾,反而勇敢地将其置于聚光灯下,用犀利的文字进行剖析。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实践者的行动指南,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怀和建设性的批判精神,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和持续的思考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