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大讲堂

中国地理大讲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静 著,刘凤珍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人文地理
  • 自然地理
  • 地图
  • 地理知识
  • 科普
  • 教育
  • 文化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5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7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由来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定位自然科学,根据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分册对自然、动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面进行精彩介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目录

上篇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国名、国旗、国徽、行政区划 2

国名 2

国旗 2

国徽 2

行政区划 2

民族历史及文化渊源 2

石器时代 2

传说时代 3

夏、商、周时期 3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宋时期 4

辽、金、元、明、清时期 5

中华文明发展成果 5

中华民族大家庭 6

疆域 6

地理位置 6

国土 6

地貌 8

地形复杂多样 8

阶梯状斜面地势 10

主要山脉 11

最典型的丘陵区 11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12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14

地表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4

气候 15

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16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16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6

地形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16

大气环流与季风进退 18

主要天气系统 19

气温与热量资源 20

降水状况 23

流域和水系 26

流域概况 26

水系 26

河川径流的主要特征 27

湖泊 32

沼泽 33

植被与土壤 34

植物种属丰富 34

土壤发育古老 35

植被与土壤的水平分布 35

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分布 36

隐域性植被与土壤的特征及分布 37

珍稀动植物种及保护 38

自然资源 38

土地资源 38

水资源 38

能源资源 39

矿产资源 39

植物资源 39

动物资源 40

经济发展 41

农业 41

工业 41

交通 41

旅游业 42

对外贸易 42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42


自然区划 44

自然区 44

自然亚区 45

自然小区 45

华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45

华北区的自然概况 45

华北区的自然区划 48

内蒙古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52

内蒙古区的自然概况 52

内蒙古区的自然区划 55

东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58

东北区的自然概况 58

东北区的自然区划 62

华中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65

华中区的自然概况 65

华中区的自然区划 68

青藏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73

青藏区的自然概况 73

青藏区的自然区划 78

西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84

西北区的自然概况 84

西北区的自然区划 87

华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92

华南区的自然概况 92

华南区的自然区划 96

西南区的自然概况及其划分 100

西南区的自然概况 100

西南区的自然区划 102

下篇 中国各省级区域

北京市 106

行政区划 106

人口、民族 106

……

精彩书摘

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地理环境

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形成是和当时各地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根据对各遗址伴生植物化石和古地理的分析,适于古人类生活的地方大多水草丰美,气候适宜。

例如: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物生长,这里普遍发现稻谷、稻壳、稻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先进,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着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遗址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其他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

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和晋南、晋东南、豫西的河谷地区,这里除了主流外,还有一些大型支流,如渭河、汾河、洛河、沁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具有宽阔的谷地,谷地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近河水利,便成为农耕区域和古人类聚居的地方,文化发达。如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已发现了400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半坡遗址反映了当时西安地区不仅有林木葱郁的山丘和芳草茂密的沼泽,还有广阔的竹林,附近河流的水量也很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传说时代

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之间的争斗不断发生,一些弱小部落融入更强大的部落中。居于中原地区以轩辕氏为首领的黄帝族和以神农氏为首的炎帝族发生了激烈的征战。其间各族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古老的中华民族。黄帝与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是将部落首领的地位“禅让”于自己后任的,反映了当时在部落联盟内推举首领的一种制度。到了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即禹后,“禅让”转变为“世袭制”,原始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夏、商、周时期

禹治水成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大国——

夏朝的创始人。夏朝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历经了470年的历史。到夏桀王时,于公元前1600年被属国商族的成汤灭掉。商朝约有554年的历史,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周王朝延续了790年,经历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到公元前770年,先后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其中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时期,战国时期已是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朝后半期的王朝也称为殷朝。在殷墟(河南安阳)曾出土大量甲骨文字,记载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情况,还记载了几百个大小地名和河流名。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品种多,制造精良,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已相当发达。西周农业更进了一步,金属制作的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灌溉、施肥、除草已是农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水利,已进入相当发达的时期。养蚕、缫丝、织帛、种麻、彩葛、染色、刺绣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出现了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尚书》《诗经》反映了商、周两代政治和社会各层面情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杂家等学派和《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周易》《左传》《楚辞》等传世之作,还出现许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禹贡》《山海经》尤为重要。

……

前言/序言

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不仅会给生活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学习、工作之余,如果你想去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风土人情,但是却不了解那里的地理状况,那就会令你的感受大打折扣。当你置身祖国的心脏——北京,看到古朴静雅的胡同和造型新颖、前卫的国家大剧院时;当你奔驰在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上,想去参加那达慕大会时;当你畅游大兴安岭千里林海雪原,欣赏扎龙湿地上的丹顶鹤时;当你穿行于钟灵毓秀的江南园林时;当你乘火车赴圣域拉萨,看到虔诚的朝圣者时……你会很想知道这些地方是如何呈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乃至于当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等,以充分体验中国地理的文化魅力。

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句话,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然而一个人掌握知识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编写目的正在于此,将中国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览祖国锦绣山河、各地风土人情,同时了解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本书具备体例简明、信息丰富、轻松阅读的鲜明特点,真正做到了一册在手,中国地理知识全知道。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对中华民族地理文化渊源、疆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经济发展等中国地理环境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中篇系统讲述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及各自然区域,涉及华北区、内蒙古区、东北区、华中区、青藏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等8个自然区;下篇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单元,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科学翔实的数据,辅以民间传说、当地风俗特色、名品制作工艺等相关链接,分别介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历史文化、气候、经济、旅游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渊源、壮美绮丽的疆域风光、地域分异明显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趋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分层次、多角度立体解读中国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系统而又全面地展示了祖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格迥异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说,这是一部便捷实用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

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本书的审美要求,力图把它打造成一部艺术性与知识性相融合、包罗万象的工具书和优秀的旅游指南。因此,在配图方面,我们精心选取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景色宜人的自然奇观、文化厚重的历史遗迹、宏伟壮丽的都会名城、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等等,结合新颖时尚的版式设计和简明科学的体例,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丰富多彩,使读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本书广征博引,融知识性、实用性及科学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蔚然大观。它可读、可藏、可用,能让你开阔视野,轻松增长地理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得到更广阔的审美感受和愉快的阅读体验。


《万象山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宏伟画卷》 在中国广袤而悠久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文化的光辉熠熠生辉。从巍峨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脉动,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一个蕴藏着无尽魅力的文明。本书《万象山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宏伟画卷》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塑造了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深层力量,去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与厚重。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教科书,也不是对某个朝代的流水账式记录。它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中国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璀璨多姿的文化积淀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地理环境是塑造历史文化最根本的土壤,而历史与文化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改造。因此,我们并非孤立地看待山川河流,也不是机械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生动的画卷,展现中国这片土地上,自然、历史与人文如何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今日中国万千气象。 第一部分:山河初开——孕育文明的地理基石 我们将从中国最原始的地理特征出发,去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地貌和气候。 巍峨的脊梁与广袤的腹地: 从喜马拉雅山脉的雄姿,到秦岭、淮河一线分割南北的地理意义,再到阿尔泰山、天山等塑造西北风貌的巨石,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山脉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气候、水系、民族分布和古代交通的深远影响。了解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的源头、流经区域、泥沙淤积以及它们如何在孕育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泛天的挑战,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自然的性格。 润泽与干旱的交织: 中国的地理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分区。我们将探寻东部季风区的湿润与充沛降水如何支撑起灿烂的农耕文明,稻作文化与旱作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了南北方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社会组织。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西部高原、盆地与沙漠的广阔,理解这些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古代交通(如丝绸之路)、游牧文明的兴衰以及现代能源开发中的独特地位。 海岸线的故事: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从辽东半岛到雷州半岛,从东海到南海,这些海岸线不仅是中华文明与海洋交往的起点,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将描绘黄海、东海、南海的海洋地理特征,探讨海洋资源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海陆交互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土地的馈赠与挑战: 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从黑土地到红土地,从紫色土到戈壁滩,它们各自孕育了不同的农业模式,也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物产特色。我们将探讨土地资源如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也理解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挑战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历史洪流中的地理印记 地理环境不仅仅是历史的背景板,更是历史演变的驱动力之一。本书将深入挖掘地理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文明的摇篮与中心的转移: 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发源,到长江流域的南方崛起,再到后来中原地区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久稳定,我们将在地理坐标上定位中国早期文明的分布,理解河套地区、关中平原等战略要地的形成,以及为何这些地区能够成为王朝的根基。 农耕与游牧的千年博弈: 中国北方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界,长城沿线的地理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游牧民族南下与汉族政权的防御,是塑造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我们将分析长城等防御工事的地理选择,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资源、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如何不断地改变着中国的版图与民族构成。 水运与陆运的时代变迁: 大运河的开凿为何如此重要?它如何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如此紧密?从漕运到今天的陆海联运,我们将梳理历代王朝对交通运输的重视,以及不同时期陆地与水路交通格局的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商业发展、军事行动和政治控制。 战略要地的得失与王朝兴衰: 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如函谷关、嘉峪关、云南的滇池区域,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得失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存亡。我们将探究这些战略要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价值,并以此来理解王朝兴衰的历史逻辑。 地理隔离与文化交流: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天然屏障,在隔离了一些地区的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像四川盆地这样的半封闭区域,又如何孕育出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我们将探讨地理隔离与文化交流的辩证关系,理解多样性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以保存与发展的。 第三部分:文脉绵延——文化基因中的山河映像 中国的山水,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哲学思考的载体,以及民间信仰的根基。 山水诗画的意境: 从屈原的《山鬼》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国的山水诗画作品,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宇宙的思考。我们将从地理视角出发,解读这些作品中描绘的山水意象,理解它们为何能成为中华美学的经典。 哲学与宗教的地理归宿: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道教的炼丹求仙,儒家思想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这些精神体系都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探讨名山大川(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为何会成为重要的宗教场所,以及这些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国哲学与宗教的走向。 民间传说与地域风情: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与当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我们将搜寻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传说,如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关于神女峰的传说,关于各地神灵的传说,去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命力。 饮食文化的地理密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是地理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我们将从地理角度出发,解析南方稻米文化与北方小麦文化的不同,南方海鲜文化与内陆畜牧文化的多样,以及各地独特的食材、烹饪方式和饮食习俗,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演化而来。 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 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竹楼,从平原地区的徽派建筑到高原地区的藏式建筑,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我们将探究这些建筑风格背后的地理原因,如气候、地形、建材的可获得性,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 结语:万象更新,生生不息 《万象山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宏伟画卷》,将以一种沉浸式、探索性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描绘,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地理、历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出中国这片土地上,自然之力、人文之魂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塑造,共同演进。 这本书将带你穿越高山峡谷,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你将跟随历史的脚步,聆听古老的回响;你也将沉浸于文化的芬芳,品味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你将对中国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文明,拥有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感悟与共鸣。 这幅宏伟的画卷,仍在不断展开,不断更新。中国的故事,远未讲完,而我们,也正是这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完全跳脱了传统教科书那种干巴巴的罗列事实的模式。作者似乎是一位行走在广袤大地上的行者,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山川河流的地理坐标,更是在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地质构造的解读,那种将亿万年的沧桑浓缩在一页纸上的叙事能力,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板块挤压的力量。比如他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描述,不是冰冷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不禁想象那些古老的海洋如何被抬升成了世界之巅。读到关于河流源头和下游变迁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感受到水流的脉动,理解了水文循环对一个地区生态和人文的影响是多么的微妙而深刻。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充满惊喜的旅行。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地理学知识融入到一种近乎文学的表达方式中,让那些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在哪里”,更是“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就是“沉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可以随时进入的虚拟现实场景。作者的笔触极具感染力,他似乎拥有将平面地图转化为三维空间的魔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气候带过渡区域的描述,那种介于湿润与干燥之间、植被类型交替的微妙地带,被描绘得如梦似幻,让人对“边缘”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对“过渡性”的捕捉能力,是很多地理书籍所欠缺的,通常他们更热衷于描绘分明的界限。这本书却着重展现了动态的、流动的变化。读到关于风与沙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到空气中细沙飞扬的质感。这种高度的感官参与性,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它极大地激发了我走出户外,亲眼去验证那些文字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的冲动,这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具书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地关系的探讨,那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环境人类学著作。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地域的居民如何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博弈与共存。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叠加影响下,生态系统崩溃的连锁反应。那不仅仅是关于土地沙化的数据,更是关于生存智慧的失落。相比之下,书中对沿海冲积平原的描写又充满了活力,分析了人类如何巧妙地利用水系进行灌溉和交通,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它既是限制,也是机遇的源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资源,认识到每一滴水、每一寸土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生态平衡和历史沉淀。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地理学知识转化为关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地理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常常在追求广度的同时牺牲了细节的真实性。然而,这本书在宏观把握地理格局的同时,又巧妙地嵌入了许多微观的、令人惊叹的细节描写。我感觉作者像一个高精度的显微镜,既能俯瞰全貌,也能聚焦于局部。比如,书中对一些特定矿产资源形成过程的描述,其详细程度简直可以作为地质学专业课的补充材料,精确到岩层和热液活动的描述,令人叹服。更妙的是,作者总能将这些硬核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该资源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地质构造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重要性。它有效地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地理世界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有了更坚实、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太学术化,毕竟“大讲堂”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可能充满了公式和数据。然而,阅读过程带来的惊喜是巨大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标准的地理教材,更像是一个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专题讲座构成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处理不同区域特色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比如,它对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溶洞和峰林的形态学上,还深入探讨了这种特殊地貌如何塑造了当地独特的聚落形态和农业模式,以及这种地貌对水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历史地理学片段,它们像是一面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地理环境如何成为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语言却出奇地平易近人,让人在吸收复杂信息的同时,感受不到阅读的压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