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知名時代小說傢、有“日本金庸”之稱的池波正太郎的美食隨筆。
★一年四季,江戶的人們總有美味的當季食物。作者非凡的筆力下,日常的食材也顯得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一部關於江戶地區的迴憶錄,再現瞭昭和時代的江戶的風貌人情。
★簡單的食材,雋永的意味,珍惜每日一期一會的一餐一飲,即是池波正太郎的生活哲學。
內容簡介
在法國留學時,池波時常迴想起以前在淺草度過的時光,於是提筆寫下關於江戶飲食的迴憶。
正月裏,佛壇邊要供上橘子。把腳伸進腳爐裏,吃著外祖母做的橘子汁飯,令人感到說不齣的幸福。
去彈長唄的老先生傢看他吃蛤蜊肉白菜小火鍋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過瞭五十歲之後方能體會此中趣味。
早春時美麗可愛、晶瑩剔透的小小銀魚令食客在下嘴前連聲說抱歉。
初鞦的傍晚,在外玩耍的孩子迴到傢,傢傢戶戶都在鬍同口烤鞦刀魚。
鞦天的葡萄要從下往上一整串放在嘴裏,同時把多顆葡萄吃完,籽和皮一起吐齣來,這樣纔能吃齣葡萄的味道。
……
池波正太郎筆下的食物並不是多麼稀罕的山珍海味,而是尋常百姓傢的普通食材,作者卻在其中嘗齣瞭無限意趣。即使是每日*平淡無奇的一餐一飲,在作者筆下也成瞭*令人動容的一期一會。
這是一本味覺之書,更是由不同時節食物串聯起來的屬於江戶的昭和時代的風物誌。
時代變遷,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改換瞭昔日的樣子,好在市井小民的舉止和態度還保留著從前的人情風貌。
在巴黎舊中央市場的居酒屋,作者竟意外發現瞭從前的江戶人生活的樣子。書末的絕筆小說,即是作者對昭和時代所唱的挽歌。
作者簡介
池波正太郎(1923—1990)
日本著名小說傢。擅長寫時代小說,有“日本之金庸、高陽”之稱。
1960年憑《錯亂》獲得直木奬。著作等身,主要著有“劍客生涯”“鬼平犯科帳”“仕掛人?藤枝梅安”三大係列和《真田太平記》等作品。
池波正太郎在寫吃上很有名,寫過《食桌情景》等美食隨筆。
精彩書評
池波正太郎的文章背後溫柔地迴蕩著他作為一個生活傢的醇厚風格與學識,給他的作品帶來瞭祥瑞之氣。 ——田邊聖子(芥川奬、吉川英治奬、菊池寬奬得主)
我不知多少次從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藉與鼓勵,他教給瞭我生活在現世的愉悅。
——常盤新平(直木奬得主)
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充滿瞭市井生活的情趣,對人心的深刻理解讓人欽佩,總能從中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鞦山駿(文藝評論傢)
遊東京,購物之餘,如果還想逛逛鬍同,下下小館子,發一點思古之幽情,那麼讀兩個人的書應該是有益的,永井荷風和池波正太郎。
——李長聲(旅日作傢)
目錄
第一部 味之歲時記
一月 橘子
二月 小火鍋
三月 銀魚和文蛤
四月 鯛魚和蛤蜊
五月 鰹魚和捲心菜
六月 香魚和櫻桃
七月 茄子與白瓜
八月 西紅柿與刨冰
九月 斑鰶幼魚和鞦刀魚
十月 鬆茸與栗子
十一月 葡萄與柿子
十二月 柚子與燙豆腐等
第二部 江戶味道、東京精粹
吾等並非冥頑不化——山口瞳、池波正太郎
彆在壽司店、天婦羅店久坐——細井浩二、今村英雄、池波正太郎
電話對談——臘月裏,淺草的熱鬧與江戶火災——吉行淳之介、池波正太郎
第三部 巴黎見到的江戶味
一次電影盛宴之旅(抄錄)
巴黎的風味巴黎的酒
巴黎雷阿爾地區的變遷
短篇小說:棟雷米的雨
絕筆小說:居酒屋B·O·F
解說
精彩書摘
一月 橘子
據說最近在東京,年輕夫婦過新年都不準備供品供神瞭。日本的年末和新年,也就剩下休息和奬金這兩大樂趣。隨著風俗習慣被破壞,漸漸變得三百六十五天,隻知庸庸度日,都不知有季節變換瞭。
正月的餐桌上隻有西紅柿色拉,所以說已無藥可救瞭。
我七歲的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住在淺草永住町的外祖父收留瞭我。
外祖父傢的房子是關東大地震後流行的那種白鐵皮屋頂的兩層樓建築。樓梯麵臨街道,一樓有兩間房間,一間三塊榻榻米大小,另一間有六塊榻榻米大小,外加廚房和廁所。二樓也是三塊榻榻米和六塊榻榻米大小的兩間房間,還有陽颱,是一棟典型的商業老街式住宅。外祖父是做裝飾品的,一樓那間三塊榻榻米大小的房間是他的工作室,他在那裏製作戒指、和服腰帶搭扣以及頭簪等等。
我至今仍忘不瞭的是,站在陽颱上可以看到從上野車站齣的火車。大馬路上飄蕩著馬車留下的馬糞味,在夏天一到傍晚,還有蝙蝠在馬路上空飛來飛去。而如今的東京,前幾天,有位年紀大的老朋友苦笑著對我說:“甚至都被烏鴉遺棄瞭啊。”
季節的變化對手藝人的窮日子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最繁忙的季節,應該就是年末吧。即便再窮的人傢也會換一換榻榻米,重新糊一下隔扇和拉門的紙,裝飾門鬆,重整心情,振奮精神去迎接新年。
我十歲的時候,是負責重糊拉門紙的。當時的東京,到瞭年底天氣異常寒冷,這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寒風吹來,手腳都凍得皸裂,而如今寒風與皸裂也都不知去瞭何處。
我用鉛桶裏的冷水清洗拉門,等吹乾後,再用小嘴銜著剃刀,往拉門的格欞上打糨糊,這時不知不覺地就會心情激動起來。
“是新年!新年來瞭!”
因為還是孩子嘛,學校也放假瞭,還可以拿到許多零用錢。窮人自有窮人的吃喝,這當然也很令人期待,但最令孩子們興奮的是,一天天迫近年關的那種緊張感,加上煥然一新的榻榻米的清香,還有那剛糊好的拉門雪白亮眼。到瞭歲末,髒亂的小小寒捨就像是換瞭個傢似的,被打掃得清爽乾淨。
外祖母和母親兩人正在商量著怎麼過年,你一句我一句的聽起來也挺有趣的。
接著就擺好供神的供品。
在小小佛壇旁邊的空間放上半張紙,擺好大小鏡餅,再放上帶有一兩片葉子的橘子。
看著那鮮艷橙黃的橘子,我心裏麵又開始騷動起來。
過瞭年,在正月十一就可以將供在神前的鏡餅弄碎,做成紅豆年糕湯瞭(我傢則是吃燴年糕的)。到瞭那時,外祖母會將橘子汁榨在飯碗裏,再加入很多砂糖,倒入熱開水,然後端給我說:“快喝吧,喝瞭防感冒。”
這就是我新年最期待的。
既非橙子亦非蜜柑,橘子汁的味道要更濃一些,更酸一些,而且味道也更香。兩隻腳伸進土腳爐裏,邊吹邊喝熱的橘子汁,小小身體一下子就滲齣汗來瞭。腳爐的溫暖和橘子汁的香甜令我感到有一種說不齣的幸福。
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看到正月裏在神靈前隻供奉一個橘子,所以一直深信這是一種難得的水果。誰知,到蔬果店去一看,想買多少有多少呢。我連這都不知道,一心以為:“橘子與蜜柑不同,市麵上很少有賣。”
可能也是因為這是莊嚴地供在神前的東西吧。
因此,喝瞭在神前供奉過的橘子榨的汁,心裏就在想:“明年過年時又能喝瞭。”熱切地盼望著明年的新年馬上到來。
如果我跟大人們說“想喝橘子汁”,想必外祖母和母親都會給我買的,而且又不是什麼昂貴的東西,但是我不會死乞白賴地纏著她們,所以她們也沒注意到。
不光是我,過去的孩子不論大小都是這個樣子。
橘子當然也是柑橘的一種,據說是開白花的,不過我沒見過。據說即使果子成熟瞭也不去把它摘下來,讓它留在樹上,則到瞭夏天又會變成青綠,到瞭鼕天又成金黃,會再次成熟。人們之所以把這種水果叫作“代代”,也是因為看到這種橘子會“代代相傳,延綿不絕”的緣故吧。
一到鼕季,蔬果店的橘子就非常暢銷,這還是我到瞭小學即將畢業時纔知道的。
小學一畢業,我馬上就齣去工作瞭。
走進大人的世界,心裏老想著“要早日長成大人”,每天變得忙碌起來,不知不覺中似乎竟忘記瞭橘子的味道。
在很多年以後,突然想起,也曾經把橘子榨汁來喝,但是孩提時代的那種熱切期待和欣喜愉悅,卻漸行漸遠瞭。
當然,最近橘子的味道和過去也完全不同瞭。
正如豆醬、雞蛋和醬油的味道,也都與過去不同瞭。
前言/序言
《江戶的味道》 古韻流轉,舌尖上的江戶繁華 在悠長的曆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鎸刻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而“江戶”二字,更是承載瞭一段輝煌而迷人的篇章。當“江戶”與“味道”這兩個詞語巧妙地結閤,我們仿佛聞到瞭曆史的芬芳,品嘗到瞭歲月的醇厚。《江戶的味道》並非一部單純的食譜,也非枯燥的曆史年錶,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體驗,它將帶領讀者潛入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去感受江戶居民的日常生活,去探尋那些融入血脈、塑造靈魂的“味道”。 本書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溫度的筆觸,描繪瞭江戶時代,也就是日本封建社會晚期(約1603年至1868年)的庶民生活。它不局限於宏大的政治軍事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清晨街頭巷尾的叫賣聲,到夜晚居酒屋內杯盞交錯的歡笑;從節慶時傢傢戶戶精心準備的祭品,到尋常巷陌小販手中販賣的街頭小吃。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瞭江戶時代獨一無二的“味道”,不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習俗、社會變遷的縮影。 “味道”二字,在這裏被賦予瞭極其豐富的內涵。它首先是那些令人垂涎的食物。書中,你將看到江戶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海産的鮮美,將新鮮捕撈的魚蝦製作成精緻的壽司、生魚片;如何將米飯煮齣誘人的光澤,搭配醃漬入味的蔬菜,成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如何用豆製品,如豆腐、味噌,創造齣韆變萬化的菜肴,它們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健康智慧。你還會瞭解到,當時的調味品雖然不如現代豐富,但日本人卻能以鹽、醬油、味醂、醋等基礎調料,通過精準的配比,激發齣食材最本真的風味。 但“味道”遠不止於此。它更是江戶時代特有的生活氣息。想象一下,在炎熱的夏日,街邊涼茶鋪裏販賣的冰鎮飲品,為行人帶來片刻的清涼;在寒冷的鼕季,熱氣騰騰的蕎麥麵或烏鼕麵,驅散身上的寒意。這些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那個時代人們應對自然環境、調節身心的方式。書中會細緻地描繪這些場景,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屬於江戶的,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的熱鬧與溫暖。 “味道”也代錶著一種情感的寄托。每逢年節祭祀,傢傢戶戶都會準備特定的食物,如正月裏的雜煮、女兒節的菱餅。這些食物承載著人們對神明的敬畏,對傢族的祈願,對幸福安康的期盼。通過這些食物,我們可以窺見江戶人的傢庭觀念,他們對傳統的尊重,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會娓娓道來這些習俗背後的故事,讓讀者理解,食物不僅僅是物質,更是情感的載體,是聯係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更深層次地,“味道”也摺射齣江戶時代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江戶作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匯聚瞭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口,也帶來瞭各地獨特的食材與烹飪技藝。這促使瞭當地飲食文化的融閤與創新。書中會提及,隨著商業的繁榮,齣現瞭許多新興的飲食業態,如專門售賣便當的店鋪,方便瞭忙碌的上班族;而蕎麥麵館、天婦羅店等則成為庶民日常用餐的重要場所。這些飲食業的發展,恰恰反映瞭江戶社會經濟的活力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作者在敘述中,摒棄瞭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加文學化、生活化的方式。書中穿插瞭大量生動的細節描寫,比如對江戶時代市場景象的描繪,那些琳琅滿目的食材,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叫賣的聲音,共同構成瞭充滿生命力的畫麵。又比如對不同階層人們飲食習慣的對比,從武士階層的精緻宴席,到町人(市民)的傢常便飯,再到農民的粗茶淡飯,都得到瞭細緻的刻畫,展現瞭社會的多樣性。 《江戶的味道》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它更側重於“體驗”。通過閱讀,讀者仿佛能聞到江戶街頭烤鰻魚的焦香,聽到寺廟旁販賣團子師傅的吆喝,感受到鼕日裏熱氣騰騰的味噌湯帶來的慰藉。這些感官的喚醒,使得讀者能夠真正地“品嘗”到那個時代的風貌。書中可能還會引用一些當時的文學作品、俳句、浮世繪等藝術形式中的相關描寫,將文字、圖像與味覺相互映照,讓曆史的畫麵感更加飽滿。 此外,作者對食材來源、烹飪方式的考究,也展現瞭其嚴謹的態度。瞭解江戶時代的交通與地理條件,纔能理解當時食材的稀缺與珍貴,以及人們如何因地製宜,創造齣獨特的風味。比如,沿海地區的居民自然更偏愛海鮮,內陸地區則可能更多地依賴農作物和山野特産。這些地域性的差異,構成瞭江戶時代多元化的飲食版圖。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揭示瞭現代日本飲食文化與江戶時代的深厚淵源。許多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日本料理,如壽司、天婦羅、烏鼕麵、蕎麥麵、味增湯等等,其雛形或根基,都可以在江戶時代找到。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理解這些經典菜肴是如何起源、演變,並最終成為日本國民美食的。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現代日本飲食文化的“根”。 《江戶的味道》也並非一味地歌頌過去的輝煌。作者可能也會提及當時飲食生活中麵臨的挑戰,比如食物的保存技術相對落後,以及在飢荒時期,人們如何艱難地維係生存。這些真實的記錄,使得本書更加具有厚度與人文關懷,它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時代的“味道”,都是在曆史的洪流中,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下,被孕育、被創造齣來的。 總而言之,《江戶的味道》是一部充滿溫情與智慧的書籍。它以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曆史深處,去感受那個時代最真實、最鮮活的脈動。它不僅讓我們瞭解瞭江戶時代的飲食文化,更讓我們從中體悟到,食物是如何與人的生活、情感、社會緊密相連,它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精神的載體,又如何流淌至今,塑造著我們今天的世界。這本書,是一場獻給味蕾與心靈的盛宴,一次對逝去時光的深情迴望,更是一次對“味道”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力量的深刻探索。它將讓你在閤上書捲之時,依舊迴味無窮,仿佛真的品嘗到瞭,那屬於江戶,獨一無二的,淳樸而又豐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