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收录了十五篇短文,有的写于1997年,有的在2017年,前后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录一篇)写的是十位老师和前辈,基本上根据作者认识他们的时间前后来排列。这些师长都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萧铁先生生于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于1905年,是世纪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回忆他们的。
内容简介
白谦慎是著名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和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云庐”是白谦慎的斋号,《云庐感旧集》是作者回忆学书的历程。文章有《沪上学书摭忆》《凌云健笔意纵横——章汝奭先生的小楷》《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纪念王方宇先生》《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莱溪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等。
作者简介
白谦慎,1982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199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和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波士顿大学终身教职。现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2003),《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2003),《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2003;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2010),《吴大瀓和他的拓工》(2013)。
目录
沪上学书摭忆——从傅山《哭子诗卷》说起
王老师的故事
身残犹作汗漫游——记邓显威老师
我的老师章汝奭先生
附录:记与恩师章汝奭先生的最后一次会面巧
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八大山人的异代知己——纪念王方宇先生
充和送我进耶鲁
汪世清先生
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
莱溪居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
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
华人德和民间社团及其他
忆我和潘良桢兄的交往
一事能狂便少年——悼念乐心龙兄
怀念周永健兄
精彩书摘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身残犹作汗漫游——记邓显威老师
上海银行系统确实有很多善书者。上世纪50年代初,邓老师在市分行上班时,曾和翁闿运先生(1912—2006)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翁先生因字写得好,又喜好研究书法,后来调到上海书法家协会工作。邓老师曾给我看过翁先生送给他的一本字帖,上面有翁先生的小楷题跋,十分古雅,和后来人们常见到的翁先生以颜体为根基的行楷很不相同。翁先生在70年代的上海书法界甚有名声,他有个女弟子周慧珺名气更大。在古代碑帖不允许出版的年代,周女士1974年出版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风靡全国。得知邓老师认识翁间运先生,我便问邓老师能不能带我去拜访,他同意了。他多年未见翁先生,也很想和这位年长自己十多岁的老同事重逢话旧。邓老师和翁先生联系后,我们在一个晴朗的休息日,前往地处虹口区的翁宅拜访。那天,邓老师摇着他的车子,我跟在车旁,边走边谈到了翁先生家,行程大约在一个小时。翁先生很健谈,除了和邓老师叙叙旧之外,得知我正在临习颜碑,就专门以上海街头一些小店用湿面团做春卷皮的收尾动作来比喻颜字的收笔,生动而又形象,至今记忆犹新。
不似平常人可以在闲暇时间逛街、走亲戚、看朋友,邓老师平时的休闲大概就是看报、读书、练字。我后来知道,他还赋诗填词。上世纪70年代,我国正致力于发展人造卫星。某年,一个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庆。一两日后,我去邓老师的办公室,他给我看了钢笔字写的词稿,是庆贺卫星发射成功的。年代久远,忘了词牌(不是小令之类的短章),具体的词句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描绘卫星在汗漫遨游的恢宏气象,让我震惊,也让我看到了我所不熟悉的邓老师的一面。遥想他曾经的少年,品行皆优,对未来充满憧憬。可一场疾病,给他留下永久的创伤,极大地限制了他实现各种理想的可能性和选择。但是他却没有沉沦在颓丧中。如今,他在词中,驰骋想象,“游心太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邓老师的大字会和他的词一样——气势豪迈!
邓老师住在上海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那是四明银行于1932年建成的石库门建筑群,位于上海展览馆的对面,离我的另两位老师王弘之和金元章先生的家很近。很多艺术家曾经在四明村居住,如吴待秋、王福庵、吴青霞、高式熊等。从我家骑车到邓老师家,大约不到十分钟。但在我的老师中,邓老师家我去的次数最少。一方面是因为他和我同一单位,上班时(那时一周上班六天)请教非常方便;另一方面,登门拜访对他来说甚是不便。邓老师住在由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旁的亭子间里,房间不足十平方米,并不直接连着厕所。虽说四明村在上海算是很好的住宅区,但石库门的楼梯还是相当陡,对邓老师来说,上下十分不便。我如有事去邓老师家,他听见敲门声,就会打开窗子,用一根绳子把钥匙吊下来,我拿着钥匙打开门,然后上楼找他。正因为如此周折,我通常不去他家打扰。
邓老师和哥哥们的感情非常深,兄长们也十分牵挂这位在上海的弟弟。邓老师一生未婚,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他哥哥的女儿。这位哥哥在唐山工作,好像也是由上海支援外地建设的工程师。他有三个女儿,二女儿住在上海,平时可以照顾邓老师,小女儿随父母住在唐山。不幸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小女儿遇难。
大约在2003年,我去邓老师家看望他。那辆手摇车还放在露天的门外,用一张塑料布盖着,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邓老师仍然住在那个亭子问,屋子内很挤,床的周边堆放着日常生活用品和报纸杂志,床对面有个小电视机,连接着他和外面的世界。看到我,他特别高兴,忙着要冲麦乳精给我喝。他告诉我,经济上没有问题,退休工资足够花,医生定期上门为他检查身体。只是随着年事增高,身体越来越弱,上下楼亦愈发不方便了。侄女早已结婚,有了孩子,在浦东买了房子,周末去住。
……
前言/序言
这本小书收录了十五篇短文,最早的写于1997年,最晚的在2017年,前后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录一篇)写的是十位老师和前辈,基本上根据我认识他们的时间前后来排列。这些师长都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萧铁先生生于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于1905年,是世纪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回忆他们的。在我的老师中,章汝爽先生年纪最轻,生于1927年,今年9月7日他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前辈中仅存之硕果,是翁万戈先生,今年100岁,精神矍铄,还在山中著书立说。祝他健康长寿!后五篇写的是与我同辈的书法家,其中两位英年早逝,另外三位,我认识他们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如今也都年过古稀了。
把我和书中的十五位人物连接起来的是两件事:书法和学术。自从1973年入萧铁先生门下学习书法,这门艺术注定地成为了我的终身爱好。而1978年考上大学后,学术研究便成了我立身的职业。1990年由政治学转入艺术史后,书法从爱好变为职业。此生能以爱好为业,何其幸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朋友的督促下结集的。虽然,这些年来我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一些怀旧文章,但按照自己的本意,结集之事可以在退休之后。目前教学、带研究生、收集资料、写作、临帖,占去了我的大部分时间。我正在做的吴大潋研究,资料浩瀚。虽说研究本身充满着乐趣,我从未觉得枯燥艰辛,但这项工作耗时甚巨,常令我无暇旁顾。此次好友邀我结集出版感旧文字,虽不在计划之中,却难以推辞。某些已经发表但尚需修改的短文和那些打算写的忆旧文字,只能等将来编《云庐感旧集》(二)时再收人了。
往昔与师友们的交往,历历在目,但距今起码都已二十多年了。本书为这数十年来的经历留下些许雪泥鸿爪。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