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选股实录(典藏版)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选股实录(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著
图书标签:
  • 投资
  • 股票
  • 彼得·林奇
  • 价值投资
  • 选股
  • 理财
  • 金融
  • 投资大师
  • 经典
  • 长线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0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21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佳基金经理”

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传奇的基金经理”。

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

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作的投资实战指南


他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

一年行程10万英里,相当于每个工作日400英里。

他持有1400种证券,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买进100种股票。

管理的基金13年间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

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

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战胜华尔街》的精彩内容包括

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内容简介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重要的部分——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从0.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实用的部分——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有价值的部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林奇用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本书可以作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进阶读物,也可以作为其实操案例。


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著作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赚钱的,他被誉为“全球佳选股者”。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前茅。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高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目录

推荐序一(张志雄)

推荐序二(张荣亮)

译者序

序 言

平装本序言

引 言 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1

第1章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

第2章 周末焦虑症/24

第3章 基金选择之道/39

第4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0

第5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105

第6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127

第7章 艺术、科学与调研/161

第8章 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173

第9章 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186

第10章 超级剪理发记/205

第11章 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211

第12章 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226

第13章 近观储蓄贷款协会/240

第14章 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259

第15章 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274

第16章 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287

第17章 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公司Ⅱ期/300

第18章 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308

第19章 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323

第20章 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328

第21章 6个月的定期检查/335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360

后记/365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宣布退休。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在人们的眼中,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着140亿美元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了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

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我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可以说,本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在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18亿美元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美元到140亿美元的晚期。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

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

四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两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用。”


 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在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做,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

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就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可以说,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1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相信这些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第1~12章及书后的“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


◆ 序言 ◆

1990年5月31日,咔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 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了43岁的年龄大关。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房地美(Freddie Mac)、沙利美(Sallie Mae)、房利美(Fannie Mae)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心灵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意看的影片。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每到周六,我不是待在家里而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们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 Time 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s)。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到如今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3个月才寄完。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 Flying 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 hè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为了避免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 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1%,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它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它们的好意。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

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这就是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西米亚人》等歌剧。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做金钱的奴隶,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选股实录(典藏版)》 一本颠覆传统投资观念的经典之作,一部助你洞悉市场、发掘价值的投资圣经。 本书并非枯燥的技术分析手册,也不是难以理解的经济学理论的堆砌。相反,它以彼得·林奇这位传奇基金经理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极其生动、幽默且极具说服力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股市画卷。林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朴素的智慧,将复杂的投资世界化繁为简,引导读者踏上一条通往财富自由的明智之路。 核心内容揭秘: “我身边的投资机会”: 林奇的投资哲学核心在于“投资你所了解的”。他鼓励投资者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公司,那些你每天都在使用、熟悉的产品或服务,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他会告诉你,你身边可能就藏着下一个“沃玛特”(Walmart)或“盖普”(The Gap),而你却浑然不知。本书将深入剖析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捕捉投资灵感,如何辨别那些被市场低估但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 “林奇的六种股票类型”: 并非所有股票都适合长期持有,也不是所有股票都会经历同样的成长轨迹。林奇将股票巧妙地划分为六种类型:慢速增长型、稳定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资产型。他将逐一解读每种类型的特点、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投资策略。理解这些分类,将帮助你更好地审视手中的股票,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深入挖掘,发现价值”: 仅仅是发现一家公司还不够,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本书将带领你走进林奇的“研究室”,学习他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如何解读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现金流以及负债情况。你将学会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财务指标,发现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具有投资价值。 “警惕市场的陷阱”: 股市并非总是一片坦途,充满了各种诱惑与陷阱。林奇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为读者揭示了股市中常见的误区和心理陷阱。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大众的狂热往往预示着市场的顶峰,为什么那些“热门股”反而可能成为吞噬你财富的“黑洞”。学习识别这些陷阱,将是你避免亏损、保持理性投资的关键。 “长期投资的智慧”: 投资并非一日之功,真正的财富增长来自于长期的耐心与坚持。林奇强调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他将分享如何培养投资者的耐心,如何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以及如何通过长期持有优秀的股票,让复利的力量为你创造奇迹。 “基金经理的视角”: 作为曾经管理过传奇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林奇对机构投资者的运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分享他如何与分析师打交道,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他如何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这种独特的视角,将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机构。 本书的价值所在: 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彼得·林奇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他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让即使是投资新手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方法论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你的实际投资操作中。 实战经验的提炼: 本书并非理论空谈,而是建立在林奇长达数十年的投资实战经验之上。他分享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市场的检验,真实有效。 投资心态的塑造: 投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心态。林奇以其乐观、幽默的态度,教会读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市场起伏中保持自信和独立思考。 长期价值的启发: 购买本书,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本投资指南,更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智慧和人生哲学。它将帮助你建立正确的财富观,成为一个更理智、更成功的投资者。 适合读者: 渴望在股市中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对股票投资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始的初学者。 希望提升选股能力,发现价值洼地的股民。 寻求避开股市陷阱,理性投资的投资者。 对投资大师的实战经验和智慧充满好奇的读者。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选股实录(典藏版)》 是一次与投资巨匠的思想对话,一次改变你投资命运的契机。无论你是初入股市的新兵,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财富,踏上属于自己的成功投资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投资的乐趣。 彼得·林奇的写作风格非常生动有趣,他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许多他在投资道路上的经历,包括一些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这些故事并没有让这本书变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等待”这个概念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亏钱,是因为过于急躁,想要在短期内看到回报。而林奇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投资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企业真正发挥其潜力的那一刻。这种“静待花开”的心态,对于我这样容易焦虑的投资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博弈,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将“人性”和“投资”紧密地结合起来。 彼得·林奇深谙投资过程中人性的弱点,并用他睿智的语言来提醒我们。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人们会因为恐慌而抛售股票,为什么会因为贪婪而追高。他强调,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市场的喧嚣所裹挟。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他关于“噪音”的论述也十分精彩,让我明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过滤掉无效信息,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洞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投资不再是一件神秘莫测的事情,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彼得·林奇用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选股框架。他不是给你一份现成的股票列表,而是教给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自己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我喜欢他对于“傻瓜投资者”的戏谑,这让我时刻警醒自己,避免犯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他对于“坏公司”的定义也十分精辟,让我学会了如何规避那些表面光鲜但内在却问题重重的企业。这本书就像一个灯塔,在黑暗的股市中为我指引方向,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投资研究。

评分

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不是一本让你一夜暴富的秘籍,而是一部循序渐进的投资哲学教科书。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一步地学习如何辨识出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秀企业。他反复强调的“能力圈”概念,让我对自己的认知局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贪婪或恐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而明确自己的能力圈,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进入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减少犯错的可能性。林奇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即使是最聪明的投资者,也不可能了解所有行业的所有公司,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专注于自己能够深入理解的领域。他的这种务实精神,对于我这样渴望在股市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学习。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研究”这个词的意义进行了升华。 彼得·林奇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分析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他教我们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发现企业的故事。他提出的“六个类别”分析法,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一家公司:是“慢速增长型”还是“快速增长型”?是“周期性”的还是“稳定防御型”?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司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我尤其欣赏他对“增长”的定义,并非简单地看营收数字的增加,而是更关注其背后可持续的驱动力。他会让你去思考,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管理层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有清晰的增长前景?这种深入挖掘企业本质的分析方法,让我觉得投资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种对商业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投资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彼得·林奇用他的人生经历,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长远、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财富和投资。他强调,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实现长期的财务自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导向”的投资理念,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投资目标,也让我更加重视投资的意义。他对于“避免错误”的重视,甚至超过了“追求收益”,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稳健的投资哲学。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的成功,往往源于无数个细微的正确选择,而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冒险。它让我学会了审慎、耐心和坚持,这些品质,对于任何想要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我曾一度认为,想要在股市中赚钱,必须具备高深的经济学知识和复杂的数学模型。 《战胜华尔街》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迷思。彼得·林奇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价值投资殿堂的大门。他强调的“长期持有”和“复利效应”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他用清晰的逻辑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长期持有优质股票能够带来惊人的回报。我尤其对其关于“时间和价值”的论述印象深刻。他不是让你去预测明天的股市涨跌,而是让你去评估一个企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价值增长潜力。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摆脱了短期的价格波动干扰,更加专注于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价值连城的藏宝图,指引着我在纷繁复杂的股市海洋中找到了方向。 彼得·林奇用他平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多年实战的宝贵经验,让我这个股市新手如获至宝。他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选股逻辑讲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找到自己熟悉的领域”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投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技能,而是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观察中发掘出来的。比如,他提到的“买你懂的”原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品牌和产品,思考它们背后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这种从宏观经济分析转向微观企业研究的方法,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投资的认知。过去,我总是试图去预测市场走向,结果往往是屡战屡败。而林奇的理念,则让我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更具建设性、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投资方式。

评分

《战胜华尔街》颠覆了我之前对“专业投资者”的刻板印象。 彼得·林奇用他的经历证明,即使是一个非科班出身,没有深厚金融背景的普通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同样可以在股市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鼓励我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去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公司。例如,看到某个品牌的产品经常脱销,或者某个餐厅总是门庭若市,这些都可能隐藏着投资的线索。这种“从身边寻找投资机会”的理念,极大地降低了投资的门槛,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参与股市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股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脑去分析,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评分

《战胜华尔街》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每次重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他虽然强调价值投资,但他也承认,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他对于“成长股”和“价值股”的融合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对立,很多伟大的公司同时具备成长性和价值性。这本书让我对投资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让我对未来的投资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股票投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商业世界、如何做出明智决策的人生指南。

评分

书品质量好,值得推荐,建议购买!

评分

京东图书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价格合适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 需要仔细研读 开卷有益 每一本书都算数

评分

好,物流快。。。。。。。。

评分

投资理财必读书目,培养财商的书籍,可以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精装版的纸质非常好,阅读这种书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次打折买了好多好多 东西,价廉物美,快递小哥服务也好,喜欢喜欢

评分

好,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