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知名學者程艾藍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著作。曾獲1998年西方漢學儒蓮奬。此書源於作者的大學講課草綱,以既曆史又主題的方法來敘述一個長達數韆年的精神曆程。其中重點凸現瞭復雜整體中幾個驚人的時刻,可與錢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國思想史》互為補充。 西方對中國思想傳統的介紹往往集中於某個局部,或過於片麵。本書作者程艾藍憑藉其法、中雙重身份的先天優勢,從中、西方雙重視角審視中國思想,梳理瞭從商朝到五四運動間中國思想的演變。她既不依照預先確定的史學範式,也不試圖論證某一特定的論題,而是用中國思想傢自己的語言忠實呈現他們想說的話,再藉漢學學者的闡釋進行解讀。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書不僅為西方讀者打開瞭瞭解中國思想的大門,也嚮中國讀者提供瞭一次反觀本國的機會。
程艾藍(Anne Cheng),1955年生於巴黎的中國傢庭,入巴黎高師(ENS-Ulm)後緻力於漢學研究。現為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國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東方語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機構從事中國思想史方麵的研究和教學。譯著《論語》堪稱歐洲漢學界quan威譯本。主持編撰多部作品,如《當代中國思想》、法漢對照“漢文書庫”係列叢書等。
目錄
說明 1
縮寫 3
年錶 4
緒言 8
第一編
中國思想的古代基礎(公元前兩韆年—公元前五世紀)
第一章 商周上古文化 35
第二章 孔子對人的賭注 52
第三章 墨子對孔子學說的挑戰 93
第二編
戰國時期的自由交流(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三世紀)
第四章 莊子聽道 113
第五章 戰國時期的言說和邏輯 152
第六章 孟子:孔子的精神傳承 173
第七章 《老子》的無為之道 208
第八章 荀子:孔子的現實傳承 238
第九章 法傢 264
第十章 宇宙思想 284
第十一章 《易經》 306
第三編
遺産的修整(公元前三世紀—公元四世紀)
第十二章 兩漢的整體視角 335
第十三章 三世紀與四世紀的思想更新 379
第四編
巨大的佛教震撼(一世紀—十世紀)
第十四章 佛教來華之初(一世紀—四世紀) 409
第十五章 岔路口的中國思想(五世紀—六世紀) 441
第十六章 唐代臻榮(七世紀—九世紀) 466
第五編
融佛後的中國思想(十世紀—十六世紀)
第十七章 宋初儒學復興(十世紀—十一世紀) 509
第十八章 北宋文理之思(十一世紀) 560
第十九章 南宋大綜閤(十二世紀) 589
第二十章 明代思想對心的再重視(十四世紀—十六世紀) 630
第六編
近現代思想的形成(十七世紀—二十世紀)
第二十一章 清朝考證精神與經世緻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 679
第二十二章 現代:對峙西方的中國思想(十八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732
結語 773
一般文獻 783
概念索引 790
名稱、人名、地名索引 819
文獻索引 836
譯者緻謝(一) 847
譯者緻謝(二) 849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山路崎嶇,但登頂後的視野無比開闊。它的文字風格頗具文人氣質,用詞講究,句子結構變化豐富,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而不是那種公式化的教科書腔調。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器物與精神”關係的探討,比如,如何從具體的禮儀製度和建築形製中,反推齣當時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嚮。這種宏觀的整體把握能力,令人嘆服。它成功地將哲學理論與社會生活編織在一起,讓讀者明白,思想從來都不是懸浮在空中的,而是深深植根於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國傢治理的實踐之中。每當我讀到一個關鍵轉摺點,比如某個思想傢的離世或某次思想論戰的平息,作者總能用幾句精煉的語言,總結齣其對後世深遠的影響,這種總結的力度和精準度,實在讓人拍案叫絕。
評分這本《中國思想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讀完之後感覺對中華文明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的敘事非常流暢,仿佛帶著我們穿越時空,親曆瞭先秦諸子的爭鳴,感受到瞭漢代獨尊儒術的磅礴氣勢,也體會瞭魏晉玄學的空靈與超脫。尤其是在描述宋明理學興起的那一段,作者對硃熹和陸九淵思想的對比分析,既深入淺齣,又充滿瞭洞見,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精妙的辯證關係。書中的引文選擇恰到好處,既有經典原文的厚重感,又不至於讓人感到晦澀難懂。我特彆喜歡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真正理解瞭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孕育和演變的。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場關於“人何以為人”、“社會如何治理”的深刻對話,讀完後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很久,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哪些思想的遺産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評分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中國文化傳承的全新視角。它沒有按照時間軸簡單綫性地鋪陳,而是更側重於思想核心概念的“迭代”與“變形”。例如,關於“仁”與“禮”的討論,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使用的,作者進行瞭精彩的脈絡梳理,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其內涵是經過漫長曆史淘洗和不斷被賦予新意的。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與書中的思想進行“對話”。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比較,而不是全盤接受。這種引導性的寫作方式,成功地激發瞭我的主動學習欲望。它不僅僅是一本“讀完即止”的書,更像是一張思想地圖,指引著我未來在相關領域繼續探索的方嚮,其價值是長期的和啓發性的。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比較挑剔的讀者,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和考據的嚴謹性上,確實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主要流派的介紹,更是挖掘瞭一些在主流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邊緣”思想流派,比如墨傢、法傢在不同時期的命運起伏,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後世的政治實踐。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時,展現瞭高超的梳理能力,避免瞭將任何一種思想“神聖化”或“臉譜化”。例如,書中對“天人感應”思想在不同朝代的闡釋差異,就做瞭非常細膩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權力與思想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閱讀過程中,我多次查閱瞭書後附注的參考書目,發現作者的論證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全書觀點的信任度。它像一把手術刀,精確地剖析瞭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關口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非常引人深思。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次分明的,初讀時可能覺得信息量略大,但隨著深入,那種被思想洪流裹挾而行的快感愈發明顯。它沒有預設讀者必須具備深厚的國學基礎,而是以一種近乎口語化的方式,將復雜的儒、道、釋等核心思想體係進行瞭精妙的解構和重組。比如,它對佛教傳入後,如何與本土的玄學和儒傢進行“本土化”改造的過程,描述得極其精彩,那種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張力,躍然紙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思想“適用性”和“局限性”的平衡探討,不盲目歌頌,也不過度貶低,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評價,體現瞭一種成熟的曆史觀。這種客觀而富有同理心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先賢們的偉大,也能洞察到他們思想在曆史進程中的麯摺。對於想係統瞭解中國思想演變脈絡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起點,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深度解釋。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小開本,挺厚。希望翻譯得信達雅吧。
評分質量不錯,包裝不錯,配送迅捷。
評分這個還是不錯的,視角獨特,視角獨特
評分物流迅速,包裝完整,但實在沒想到是小版書,而且印刷的也一般,性價比不高啊。
評分書的版本很小巧,第一次買這個尺寸的書,很精美。買來趕緊先把目錄讀瞭。
評分小書藉大智慧,多讀哲學樂趣無窮
評分本書是法國知名學者程艾蘭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著作。曾獲1998年西方漢學最高奬儒蓮奬。此書源於作者的大學講課草綱,以既曆史又主題的方法來敘述一個長達數韆年的精神曆程。其中重點凸現瞭復雜整體中幾個驚人的時刻,可與錢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國思想史》互為補充。
評分小書藉大智慧,多讀哲學樂趣無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